《异类》‖ 破解隐藏在成功背后的年龄密码

在成功者的路上,人们普遍的认知都在遵循着这样一个逻辑:出生于普通家庭、依靠天赋和努力、最终走向成功

。在读《异类》这本书之前,我也如大多数人一样,对此深信不疑。


《异类》这本书虽然也在讲述成功者的故事,但它并不是站在已经被我们印在思想意识中的逻辑角度去论证,它是从一个个从未被我们发现而又确实存在的角度上去论证成功的必然性。


其中一点就是:一个人的成功,除了需要个人的才华、天赋、机会、运气、努力之外,还有一个被人忽略的因素——年龄。


那么,年龄与成功到底有怎样的关联呢?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解锁关于年龄的密码。


《异类》‖ 破解隐藏在成功背后的年龄密码


发现年龄的秘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拿大心理学家罗杰·巴恩斯利与他的妻子在亚尔伯达省看职业冰球比赛。当时的参赛队伍叫莱斯布里奇“种马队”,这支冰球队与当时名声显赫的“巨人队”和“老虎队”同属于顶级职业青年队。他们在赛事介绍手册中发现了这支球队的年龄特点——职业青年队的绝大多数队员的生日都集中在1月、2月和3月。


这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接下来的日子,巴恩斯利开始尽可能的收集各省的所有球队的队员信息,发现情况相同。


生于1月份的队员远多于生于其他月份的队员,排在第二位的是2月份出生,第三位是3月份出生。为了更加确定这一点,巴恩斯利又开始调查11岁和13岁的全明星队,加拿大国家冰球联盟,情况依然如此。


巴恩斯利相信,这种情况绝非偶然,这背后一定存在非人为控制的某种规律,这种规律存在于每位精英队员的身上——40%的队员出生在1月到3月,30%的队员生在4月到6月,20%生在7月到9月,最后10%生在10月到12月——这一规律最终界定了加拿大顶级冰球队队员的构成。


《异类》‖ 破解隐藏在成功背后的年龄密码


年龄分组的界限日期给队员带来能力的差距


事实上,巴恩斯利发现年龄的规律不是1月到3月出生的人有什么特殊的魔力,这只是年龄分组的规定日期导致这一特点的呈现。


加拿大冰球队分组的界限为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之间,这期间出生的队员会被分到同一组。这就意味着这一组队员中,最大的是1月出生,最小的是12月出生,他们这些年龄相差一年的队员在同一组里争夺晋级权。这些11岁和13岁的小队员在青春期到来之前,还存在着巨大的生理成熟差距。


可想而知,年龄在一年之中的前几个月出生的队员,他们无论在肌肉协调方面或者是体格发展方面,肯定要比之后几个月出生的队员表现的更优秀一些。


这样,在同样的训练比赛中,年龄稍大一点的队员会相对接受的快一些,从而晋级比赛中占着很大的优势,会被选中的机会也很多。而那些出生月份小一些的队员由于生理和心理成熟度的差距,很容易被筛掉。


美国所有的非学生组棒球队的年龄分组界限日为7月31日,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组里,8月出生的队员比较占优势。因此,在美国顶级棒球队里,8月份出生的队员远多于其他月份出生的队员。2005年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参赛球员中,出生在8月的队员有505人,出生在7月的队员为313人。


在英国,足球联盟的年龄分组日为9月1日,那么,在20世纪90年代的球员中,有288人是9月到10月出生,只有136人出生在6月到8月。


国际足联称以8月1日为年龄分组日,因此在最近一次世界青年锦标赛中,8月、9月、10月出生的队员有135名,而5月、6月、7月出生的球员只有22名。


这是捷克斯洛伐克国际青年队的队员名册,这支队伍最终打进了世界杯青年锦标赛决赛。


《异类》‖ 破解隐藏在成功背后的年龄密码


从以上对各个国家的精英队的队员出生日分析来看,年龄分组的日期决定了在这一年龄组里,哪个月份出生的队员更占优势。而这一优势会一直在同一年龄组的队员中发挥强大的作用。一直决定着队员未来的发展。


马太效应的作用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意为: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后来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提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延伸到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让我们把话题转回到那些队员的身上,在同一个年龄组里,还未成年的孩子因为年龄分组日的关系,出生日期比较靠前而显现出同一年龄组中能力和心理的各种优势,因此而被提拔、晋级。


这就意味着被选中的这些队员将拥有更好的教练,更多同样优秀的队友,他们将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更加专业的训练。这就是越是好的,就越是得到的更多。


反之,那些在同一年龄组中相对出生日期靠后的,由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差距,在晋级中很容易被淘汰,只能进入一般的训练组,这样得到的训练机会和周围的队友能力都相对的减弱,因此,越是弱,就越是没有机会。


“马太效应”的结果往往呈现出两级分化的状态,越是好的,越是更加好。越是差的,就越是更加差。当因为年龄的大小而显现出能力的优劣时,“马太效应”的两级分化状态就会迅速在这两种不同能力水平的训练组里发挥作用,致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异类》‖ 破解隐藏在成功背后的年龄密码


年龄带来的优势、劣势,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很多人会认为,因为孩子的年龄还比较小,所以这种年龄优势是暂时的,一旦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优势会自然的消失。那些呈现劣势的孩子也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赶上来,最终拉平因年龄差距带来的能力差距。


当然,如果站在一个孩子成长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是符合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是,保证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在相同的环境下。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科学的成长规律虽然不变,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是会随时改变的。也就是说,成长环境会对固有的成长规律造成影响。


那些因为年龄优势而被选入精英队进行训练的孩子们,和那些落选的孩子们,从这一刻起,差距便开始了。当然,在一开始的时候,这些被选入精英队的孩子们,和那些落选的孩子们差距并不会很大。


但是,这些差距不太大的两组孩子们会接受不同程度的训练,会接受不同水平教练的训练,会接触不同水平的队友的互相切磋,也会有不同的机会去参加实战比赛。两组队员从训练环境上就有了天差地别。


等这些孩子们经过若干年这样不同的环境影响,那些因为年龄大些而接受优秀训练环境的队员,他们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强,平台也越来越高,从而能获得更多更强大的空间施展。这就是所谓的“积累优势”。


而另一组队员会因为训练环境的差距而导致能力提升较慢,从而机会和发展空间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这种由年龄优势带来的成长环境不同而导致的差距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这种差距会一直存在,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而这些差距最终把他们引向成功或者不成功,自信或者不自信的轨道中。


《异类》‖ 破解隐藏在成功背后的年龄密码


我国幼儿园、学校的年龄划分规律


我们国家幼儿园、小学的年龄划分是以9月1日为准,也就是说当年9月1日到次年的8月31日为一个年龄组,这样,在这一年龄组中,当年9月到12月出生的孩子就是这一年龄组中较大的。因此,他们这些孩子在同一班级中显现出的能力就比次年1月到8月之前出生的孩子要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和幼儿园的孩子们有着密切的接触。幼儿园的班级中,年龄较大一点的孩子在幼儿园日常的活动表现中,优势往往更明显一些。


幼儿园的班级中,当年9月到12月出生的孩子相对同年龄组中其他月出生的孩子比,自理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很强。这一点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都能明显的显现出来。


比如:幼儿园在搞大型演出活动时,一般站在舞台C位的孩子都是出生日期相对靠前的。在一些表演活动时,能大胆用语言表达的,也都是大一些的孩子。那些担任小主持人角色的孩子,他们的出生日期一般都是靠近分组日的。


幼儿园也存在类似体育项目的选拔活动,而在这种选拔活动中,幼儿的年龄优势就更加明显。在2019年全省啦啦操比赛选拔人员赛,共计选拔12名幼儿,其中有6名幼儿是2013年9月到12月出生,4名幼儿是2014年1月到3月出生,2名幼儿分别是2014年4月和5月出生。


这种选拔活动在年龄上呈现的优势规律,充分说明了巴恩斯利发现的年龄优势的理论在教育中也十分适用,对开发孩子的先天优势非常有利。


《异类》‖ 破解隐藏在成功背后的年龄密码


在固有的社会机制里,利用年龄优势,帮助孩子进行“优势积累”


年龄的分组日是固有的社会机制,作为家长们,要学会在固有的社会机制里寻找机会,顺势而为。


年龄优势在幼儿园大班的表现尤其突出。而这些突出的表现是因为家长在孩子入园时错误的选择而造成的,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班级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表现。


幼儿入园时,有很多9月到12月出生的孩子,这些本该和次年1月到8月出生的孩子分一个年龄组,由于家长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着大一点的孩子班级。因此,很多当年9月到12月出生的孩子在家长的要求下被分到了高一个年龄段的班级组,也就是说,本该上中班的孩子,结果家长让孩子上了大班。


这个孩子在班级中,和这个班级中最大的9月份出生的孩子比整整小了一年。原本应该在自然班级组中占据年龄优势的孩子,因为家长的选择而变成了高一年龄组中年龄最小的孩子,从而失去了年龄的优势。而这些孩子在一年的幼儿园活动中,因为失去了年龄优势而显得非常吃力。表现出没有专注力,理解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不足。


由于我国对小学入学年龄的要求十分严格,这些提前上大班的孩子大部分都不能上学,还需要在幼儿园再念一年大班,这些重复念大班的孩子此刻在班级中变成了最大的,因此,年龄优势马上就显现出来。


有个叫格格的女孩,9月18日出生,本来应该是中班的孩子,却被妈妈强行推到大班。在大班的一年里,孩子表现注意力不集中,满地跑,听不懂指令,缺乏自理能力,不会整理书包文具,整天丢东拉西等行为。


但是到了次年,格格因为年龄的原因,没能上小学,就在幼儿园又蹲了一年大班。而这一年,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各种能力突飞猛进,还成了班级里的小骨干,妈妈笑得合不拢嘴。


在幼儿园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实,从年龄优势的角度来分析,并不是格格有进步了,而是相对现在班级孩子来讲,格格是在班级中年龄最大的那个,这些进步其实是孩子年龄优势的凸显。而这些凸显的优势,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老师因为她能力比较强,会让她帮助其他小朋友、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小朋友发作业本,帮助小朋友穿衣服、整理文具,帮助老师为小朋友做分配用具的工作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她得到了交往能力的发展,自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越是有了提高,她的自信心越能得到体现,对孩子的人格培养也有更多的好处。


所以,在固有的社会机制里,家长们要看准这一点,把握孩子年龄的先天优势,让这种良性循环帮助孩子逐步完成能力的“优势积累”。


《异类》‖ 破解隐藏在成功背后的年龄密码


总结


我们不否认成功的路上,必须有天赋的加持和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更多条件的扶持,要经过时间的打磨,才能最终有所成就。年龄优势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我们也不能否定,它的作用确实存在。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年龄优势作为一个起点。更确切的说,它更像一个机会,一个不用太费力就能得到的机会。如果你把握了这个机会,掌握好这个起点,而恰好你又有这样的天赋,那么,成功是不是就更近了呢?


正像书中提到的:那是因为他们起跑的时间比别人早得多,而这种领先优势,既不是他们理应得到的,也不是他们因为努力才得到的。然而最终,正是这种领先优势造就了天才们辉煌的成就。


在孩子们走向成功的路上,年龄的优势是家长们不能忽视的。年龄的优势就是领先于别人的优势,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请一定要好好把握它。让这种优势为孩子开启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读书好

唯读与你一起品读好文好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