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

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晚年时九子夺嫡,老四雍正顺利出线,而其他的夺嫡失败的集团却经历了圈禁、削爵、被杀等命运,雍正也因此蒙上了“暴君”的称号,但暴君也有惺惺相惜的兄弟,他就是老十三胤祥。

胤祥在康熙朝是一个光头阿哥,并没有得到康熙的重用,也没有得到任何爵位封号,却在雍正夺嫡后逆袭。雍正元年(1723年)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是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

清朝与明朝在皇室血亲中封爵方式不一样,清朝吸取了明朝“亲王处处有、郡王满天下”,倾举国之力难养宗室的前车之鉴,采用了降等承袭。

降等承袭

根据清朝的祖制,所有的爵位都采用降等承袭的制度。如第一代为亲王,那么第二代继承爵位的时候,就是郡王,且每一代只有一个人继承,一直降到入八分镇国公之后,才能世袭罔替。但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世袭罔替,也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

何为”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顾名思义,就是永远的王爷,继承的时候不会降等级。大家都知道,王爷都是三妻四妾,不可能只有一个儿子,但铁帽子王只有一个名额,一旦有人继承了这个铁帽子,那其他兄弟必须去参加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来封爵位,当然这个考试不会太简单,毕竟清廷设计这个规定的目的就是减少开支。

流水的王爷,铁打的帽子

雍正对胤祥这个亲兄弟那是真好,不仅封为他铁帽子王,他死后还将其“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胤祥的爵位由第七子弘晓继承,同时第一子弘昌、第三子弘暾、第六子弘昑都封为贝勒、第四子弘晈为郡王。

也就是说,怡亲王这个铁帽子只有一顶,被后代弘晓戴走了,其他后代虽然也被雍正封了爵位,最高的也就是弘晈郡王,但没有世袭,所以后代中除了弘晓以外,其他的都不是王爷了。

铁帽子王其实并不等同于永远的王,铁的只是帽子,并非帽子下面的人。同时戴了这顶铁帽子的,也并不意味着有了免死金牌,可以胡做非为,铁帽子王是一个高待遇但还必须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不然帽子保留,戴帽子的人得换一个。弘晓继承了胤祥的怡亲王铁帽子后,其后代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道光五年(1825年),胤祥后代载垣承袭怡亲王爵位,但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于参与"祺祥政变”被赐死,怡亲王的爵位也被暂停。但爵位毕竟是雍正亲封的,慈禧也不能说取消就取消,于是同治三年,又恢复了怡亲王爵位,但这一次继承爵位的却不是弘晓一支,而是胤祥第四子宁良郡王弘皎的后代。

所以晚清时,怡亲王爵位又变成了弘皎一支,这可真谓铁打的帽子,流水的王爷。

最后一代怡亲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西逃,当洋人讨论追究责任时,怡亲王溥静成了“替罪羊”,被夺去了爵位。

光绪二十七年,怡亲王爵位由溥耀之子毓麟承袭,这也就是大清最后一代怡亲王,当时的毓麟还是幼童,所以正式册封是在宣统元年。

清帝逊位以后,怡亲王府的俸禄也就断了供,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毓麟一家就靠府里的积存度日,也吃穿无忧,生活水平也在普通百姓之上。

到了日伪时期,毓麟即没有去投靠溥仪,也不为日伪政府做事,靠着典当家中祖传度日,1948年病故,当时年仅48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