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要一口一口地吃,學習習慣要一個一個地養成

學習習慣,是小學生家長最常說的話題之一,在我講課時,也經常有家長問到。我發現,很多家長似乎走入了一個誤區。在孩子將要入學時,就嚴陣以待,擔心孩子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開始著手對孩子的生活節奏進行大的改動,每天要有中文閱讀、英文閱讀、英文聽力、數學計算、寫字、識字等等——因為每一項都很重要,都不能偏廢啊!於是,才一年級就有很多家長感嘆生活像打仗,忙忙叨叨所有事兒弄完,居然都快十點了。


我對此持存疑態度。我的依據有三個:


1. 我是在一年級就養成了所有好習慣嗎?


顯然不是。比如說,我在小學從不預習,也很少複習,因為小學的內容太簡單了。但是到了中學,就會逐漸發現預習和複習的必要性了,而到了大學,不預習就準備好上課聽天書,不復習就準備好考試掛科。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2. 在過去的幾十年人生中,我有沒有哪個時刻通過“立志”,就把舊有生活習慣全都破除,替代以全新的生活習慣?


從來沒有過。凡是新年立下宏偉志向,幾天後就會打回原形。反而是立下一個小目標,循序漸進,成功率更大。當我明白這個道理後,我開始把“間歇性自虐”改為“持續性自律”。


比如,以前立志要鍛鍊身體,又是幾千塊錢辦健身卡(事實證明,錢全白花了),又是制定有氧無氧相結合的全面計劃(事實證明,真的是間歇性自虐,虐了兩天,又恢復原樣)。現在每天只要有條件,就爭取跑跑步,狀態好5公里,狀態不好2公里,反正動了就比不動強,於是到今天已經堅持了整5個月了,跑步的累積總里程也達到了500公里。


再比如公眾號發文,以前勤奮時每天一篇,懶惰時5個月不更。後來改成每週只寫一篇,到了今天,堅持了整整兩年了。雖然每週只寫一篇,但貴在堅持,累積下來,也寫了一百多篇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3. 每天大量的學習,若干項目打卡,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發展規律嗎?


我認為不符合。不是在9月1號入學那天起,孩子就不需要玩了,每天只應該學習。這樣的密集學習更可能會讓孩子對學習生厭、學習效率低下。因為學習效率低,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學習,於是陷入惡性循環。


基於以上三個理由,我不認為一次性上馬若干學習項目是個好辦法,我也不認為這樣會幫助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的做法是——飯要一口一口吃,學習習慣要一個一個養成。


一年級


一年級對孩子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從以遊戲、自由活動為主的幼兒園進入到紀律要求嚴格、以學習為主的小學,孩子已經需要做出很多努力來適應。所以,在學習習慣上,我制定了三個目標:


1.每天晚上收拾好第二天的學習用具

2.放學回家先寫完作業再玩

3.促進中文閱讀


說實話,一年養成三個習慣,也不是很容易。為了支持他,我做了一些取捨和支持。


對於第1項,我先教會他收拾書包的方法,然後和他一起做了一個月,接下來交給他自己做。當然,一定會出現差錯,我不批評不懲罰,讓他自己承擔自然後果。英語課忘帶英語書,音樂課忘帶口風琴、美術課忘帶畫筆,我都不送。我只送過兩三次東西,是學校當天要上交的回執,老師請我送去。忘記把練習冊帶回家,自己去找同學抄題目,忘記記作業,自己去同學家問。他在犯錯中逐漸成長起來。


對於第2項,先讓他習慣“完成作業”這件事。一年級作業很少,我也從不給他加任何附加任務,但是作業要先做完才能玩。因為他知道作業很少,寫完了就都是自己的自由活動時間,很有動力快快完成,逐漸養成了回家後“作業第一”的習慣。


對於第3項,我決定先發展中文,英文為此先讓讓路。因此一年級沒有報任何的英語班,也沒有做什麼英文閱讀,再加上他有大量的自由活動時間,逐漸發展出了中文自主閱讀能力,並愛上了閱讀。


二年級


一年級養成了3項學習習慣,二年級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一些新的習慣了。二年級又養成了2項新習慣。


1.報了英語課外班,有了課外班作業。所以“先寫作業再玩”變成了“先寫完課內及課外作業再玩”。

2.數學養成檢查習慣,提高準確率。


對於第1項,他剛開始是不太情願的,覺得課外作業是額外負擔,經常寫完課內作業就覺得自己已經完成了,需要我時不時提醒。後來,他已經能夠自覺完成課外作業了。我把老師要求家長裝的app裝在他的iPad上,他自己查看一週的作業是什麼,然後分成五天,一天完成一些。碰到不會的題目,他在app中給老師發消息問老師。課外作業就徹底不用我管了。


對於第2項,他的數學計算題一直都很難做到全對。在二年級時,我們開始討論怎樣通過檢查提高正確率。是的,一年級我都坦然忍受他的錯題。據說有家長讓孩子反覆做,不做出全對不準睡覺。我覺得難理解的,難道孩子是故意做錯題嗎?做錯題是能力問題啊!能力出現問題,首先需要幫助,其次也不可能在一天內就完善了能力,這種做法除了讓孩子討厭數學,恐怕不會有什麼效果。


現在,他還是沒法每天數學都全對,但是已經能有50%以上的日子做到全對(我從來不幫他檢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因為數學準確率的提高,他在二年級兩個學期的期末考試都拿到了300滿分。我對分數並不看重,但是分數也是一個反饋機制,證明了他確實通過檢查的習慣提高了準確率。


三年級


在一二年級養成的習慣基礎上,三年級又增加了一些內容。


1. 我佈置的作業。

2. 進一步提升寫作業的效能。


這是第一次我給他佈置作業。家長不是老師,沒有老師的權威,所以孩子不把家長佈置的任務視為“作業”,這是很正常的。我一直都不願意採用強迫的方式,怎樣才能讓孩子樂意完成“我佈置的作業”呢?


首先,激發他的興趣,讓他找到成就感,調動他的主觀能動性。

其次,作業量要少,不給他形成負擔。


三年級,我給他加的“作業”總共三項。

1.(必做)每天5分鐘英文閱讀。

2.(必做)每週背一首古詩。

3.(選做,但是鼓勵完成)每天做一道額外的數學題,可以是奧數,可以是數獨等等,自選題目。


因為中文閱讀進展很快,已經能讀很複雜的文學性書籍,那麼他對於英文閱讀還只能讀繪本這件事就毫無興趣。在二年級加強了英語學習之後,我認為他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詞彙量和語法知識,可以進行稍微複雜一點的英文閱讀了。對於5分鐘這個量,很多人覺得太少了,我還是堅持認為讀了就比不讀強,並且我也不願意強迫他。


結果呢?從暑假開始,他已經讀了11本英文書了。儘管每天就5分鐘,但是由於天天堅持,居然比以往一年讀的都多。嗯,“持續性自律”再次展示出比“間歇性自虐”更好的效果。而他對英文閱讀的態度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從我叫他來讀到他主動讀;從5分鐘到讀的更多;從簡單一些的繪本到更復雜的純文字書。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沒有強迫,沒有爭吵。


他爸爸覺得一週一首古詩也太少了,但是我覺得他現在對古詩的興趣還不濃厚,不宜強迫。每週五是我們的背詩日,從暑假開始,他已經背了25首了(有時候高興會多背幾首)。他背的每一首詩和讀的每一本英文書,我都在本子上登記下來,讓他看見自己努力的成果,體會積少成多力量。


他對數學的興趣沒有語文和英語強,因此更不能強迫。我沒有規定他每天必須完成一道題,只是鼓勵。而且我把選題的權力交給他,不管什麼題,他自願選擇,自願完成。我不贊成刷題,重要的是通過哪怕一道題,要學到方法,拓展思維。重質不重量。因此,每次他完成一道題,我都大大的鼓勵,而且讓他給我講解題的思路,總結解題的方法。


三年級在學習之外,我還和他一起養成跑步的習慣。每個星期,他會和我一起跑三四次。據他說,跑了一段時間後,在學校體育課跑圈感覺更加容易了。


校內、校外以及我佈置的作業,我都鼓勵他儘快完成,這樣晚飯後都是自由活動時間。只有寫作業的效能高(速度快、準確率高),才有可能應對初中的大作業量。他聽說初中的作業需要寫到十一二點,有點恐懼,我跟他說,我不相信寫的最快的同學也需要到十一二點,那麼其他同學豈不是都要寫到兩三點了?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老師佈置的作業量,但是我們可以提升自己的寫作業效能,如果你能又快又好的完成,我相信你總有時間玩。


我發現老師也是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養成習慣。舉個例子。

一年級上學期,老師把所有的作業和通知都發在家長群中。

一年級下學期,老師讓孩子準備記作業本,自己記作業,但是通知還是會發在家長群中,讓家長提醒孩子別錯過重要的事情。

二年級開始,老師讓孩子自己記作業,而且通知也告訴孩子,比如第二天有活動需要穿校服,要交回執等。


通過一步步提高要求,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


我相信循序漸進是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而很多家長由於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並且急於求成,容易揠苗助長。而且家長們往往在“約束孩子”上表現出了比“約束自己”更堅韌的毅力。對於這種強迫式密集學習,我比較擔心的就是兩個後果:學習的興趣、自我管理能力。而這個後果的顯露恐怕最早也是在初中吧。


孩子的一生很長,學習是持續終身的。學習習慣固然重要,但還是循序漸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