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書生寫下一首詩,太過瀟灑不羈,以致許多人誤以為是李白所作

盛世大唐,洋溢著李白的詩歌豪情,其詩瀟灑恣意、落拓不羈,輝映了整個盛唐王朝,他詩中的明月與酒,散發著皎潔與醇香,跨越千年的時空,縈繞在我們的心懷腦海,令人沉醉。眾人眼中的李白,總是在行吟和醉飲中切換,因此,很多關於“酒”的名句,不知覺的便被冠以李白之作。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這句詩相必大家耳熟能詳,短短的十四個字,且重複了兩個詞彙,然而隨口吟誦,一種豁達豪邁、瀟灑不羈的情緒油然而生,之後貫徹心胸,彷彿令人的精神思想進入了一個嶄新開擴的境界。正因如此,以致許多人誤以為這是李白所作。

落第書生寫下一首詩,太過瀟灑不羈,以致許多人誤以為是李白所作

李白舞臺劇(劇照)

這首詩名為《自遣》,全詩如下: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它的作者叫做羅隱,是杭州一名普通的書生。和李白一樣,他的仕途尤為坎坷,從大中十三年開始參加科舉考試,陸陸續續十餘次,都鎩羽而歸,李白同樣是報國無門鬱鬱而終,但李白比羅隱要幸運許多。

畢竟李白謫仙之譽,名動京師,而且多才多金氣質佳,前宰相搶著嫁孫女、玉真公主引他為摯友、更何況還有杜甫這樣的潛力股大咖做他的粉絲,所以李白的人生雖然遺憾,但總體是光輝燦爛的。

落第書生寫下一首詩,太過瀟灑不羈,以致許多人誤以為是李白所作

羅隱科舉屢受打擊,除了“十上不第”之外,外形也不佳,甚至有些醜陋,這對他造成了一定的困擾,自然也沒有官宦千金和公主幫忙舉薦他為官了。關於他的相貌,《鑑誡錄》記載了一則逸聞:

晚唐宰相鄭畋非常欣賞羅隱的才華,因此總是收集他的一些作品放在家中品讀。鄭畋有一個待嫁閨中的女兒,一日,她讀到羅隱的詩文,十分喜愛,心中也隱隱生出傾慕之意,因此她提出想見見羅隱。趁著羅隱上門拜訪,鄭畋便讓女兒在簾幕之後,結果不見還好,見過羅隱,鄭畋之女大失所望,連羅隱的詩都不讀了。

從這則故事我們可以料知,羅隱大概只能憑藉才華出道,事實上他的才華並不差,自小素有文名,時人交口稱讚,只是他為人狂傲,在考試的時候,文章充滿了諷刺和不平之言,因此不得考官欣賞,宰相鄭畋、李蔚等想提攜他,亦無從入手,畢竟宰輔也很難左右科舉結果。

落第書生寫下一首詩,太過瀟灑不羈,以致許多人誤以為是李白所作

羅隱塑像

當然,這一切沒有使他就此沉淪,羅隱一直想從前人所學中總結出一套“太平匡濟術”,儘管唐朝晚期動亂不堪,以羅隱為首的一干文人,依舊心懷家國天下,併為之呼喊。正如他在自己的《饞書》重序中寫的那樣“警當世而戒將來”。

另一方面,他的心態平和,思想趨向於“黃老之學”,屬於道家,有高人名士之風範,這從他的作品可見一斑,如“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歸去來”。上文列舉的《自遣》,更能體現羅隱的這種思想,我們不妨回到這首詩細品一番。

此詩一、二句的意思是,有機會了就高歌,沒有機會便罷休,即是多愁多恨,也同樣悠閒自在。范仲淹先生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很容易,但後者卻非常困難,能夠“愁恨亦悠悠”,足見羅隱之心性豁達。

三、四句將感情基調進而加強,將灑脫不羈借“醉酒”之名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一種曠士的形象,也顯露無疑。但縱酒高歌的背後,依舊藏著一份憂愁,雖然在明天,始終會來臨,可見羅隱還是一種無奈的避世。

落第書生寫下一首詩,太過瀟灑不羈,以致許多人誤以為是李白所作

這種情感,也和李白非常相似。李白青壯年時期,有“扶搖直上九萬里”之志向,常將自己比喻成大鵬,然而到了晚年,他的詩中多是“醉酒”和“尋仙”,雖然看似灑脫,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失落感,或許正是這種種的相似,使得這首《自遣》極其像李白的手筆。

結語:

羅隱是晚唐極其著名的詩人,他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並且的他的作品,在唐朝絢爛多姿的詩歌史中,亦舉足輕重,無論是創作技法還是思想內容,都值得學詩者細細揣摩。

唐朝滅亡之後,羅隱出山在吳越王手下擔任過一些官職,但此值五代十國時期,亂世紛爭,已經很難有作為了,最終,羅隱帶著他的理想和枯朽的身軀一起埋葬於青山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