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異教徒到基督徒》讀後感——體會林語堂的心路歷程

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因為自己在信仰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疑問,因此想看看這一位著名的學者是如何經歷他的信仰歷程的,並從中得到一些啟發。而當讀完這本書後,可能沒有很好地解答我所思考的問題,但和林語堂一起走過他的信仰思考之路,也頗有一些得著。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讀後感——體會林語堂的心路歷程

一、成長背景的影響

雖然看起來林語堂是很理智地去對待他的信仰,不隨波逐流,不盲目跟從,且在異教之地流連忘返,最後才又透過自身的信仰思考,回到基督教裡面。但為何民國時期的諸多學者並沒有很多像他這樣的信仰歷程呢?在看到結論那一段,並沒有很清楚地講到他的思維是如何跳躍到進入基督教的信仰中。

在我看來,這其中,他心中從小種下的基督福音的種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從小就接觸了基督福音,父親是牧師,因此在成長的道路上,可以說基督的道已在他的心中的某一個角落佔據了一定的位置。雖然中間會有反抗甚至退出,但這種認知背景是無法完全拋棄的。在進行了諸多的文化比較後,或許迴歸基督信仰是最安全的,也是最溫馨的。

每個人之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活出了不同的人生,他們的成長環境及潛在的思想背景是極其重要的。因此,每個人在讀一本書,學一種理論時,都是帶著自己特有的前理解去面對的。就像看聖經,從小在教會長大的人會帶著敬虔的態度去讀;而教外的人則帶著批判的態度。看其他的小說也是如此,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人哈姆雷特一樣。

這種思想背景所帶來的對基督教的前理解是非常關鍵的,甚至人有時候自身都沒有發覺自己所受的影響。記得在看一本心理學書時,有這樣的描述:耶穌會士說,隨便給他一個小孩,他就可以把教培養成一個耶穌會士。

林語堂最後的迴歸,看似是文化比較後的理性結果,但其實與之從小的思想經歷是分不開的。

二、人文主義者對基督教神學的牴觸

作為一個牧師的兒子,進入聖約翰大學學習神學和英文,最後為何又從神學院中逃脫呢?因為林語堂作為一個有思想的文化人,發現了基督教神學僵化及無意義的那一面。一個自由的思想者,是無法輕易地接受教條的,特別是這些教條是如此的繁多和帶著高高在上不容辯解的權威。神學無法帶給人真正的信仰,無法讓人真正地去認識上帝。而林語堂正是發現了這一點,所以毅然選擇了離開。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讀後感——體會林語堂的心路歷程

在學習神學的旅途中,其實自己也很真實地感受到了這種無奈和彷徨。教條的權威像一座座大山一樣矗立在你的面前,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從小就教導著要如何如何,不要懷疑,只要信。可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發現這些東西許多時候根本講不清楚,許多時候又是歷史的產物。諸如三位一體、神人二性、因信稱義等我們今天所不容置疑的教義,其實真的無法思考清楚,而只能訴諸於信。想不清楚就只能要求去信,這就是教條,這也是無奈。有時候只能不去過多地想它,而只是做一個真實的、活在當下的人。

以什麼樣的態度去看待神學,其實非常的重要。

三、儒釋道的一些看法

本書的主體部分其實就是宗教文化或者說文化比較。其實三章分別講到儒、道、佛,看得也是雲裡霧裡的。由於本書是從英文翻過來的,有些表達翻譯得不是很清楚。還有就是書中有大段大段直接引用古文而不加註釋和解釋的,也讓人看得有些吃力,有時候只能含糊著跳過。不過這麼讀下來也是讓讀者可以或多或少地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本書畢竟不是論述儒釋道的專業著作,而只是作者從自身的理解角度去談這些內容。因此,從內容上說相對比較鬆散和隨性。

簡單地說,儒家注重現世,強調道德的效用,強調社會關係。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讀後感——體會林語堂的心路歷程


道家和儒家則在方向上是相反的。上善若水,清淨無為,道法自然。其中對莊子的描述讓人的印象較為深刻。莊子強調了語言的有限性,無法去談論無限;談到了事物的變化與變化之間的統一;還談到了生與死的關係。可以說莊子的哲學與其他一些思想有很深的關係。與古典希臘哲學,與現代語言分析哲學,特別是與佛教的禪宗,都關係密切。莊子的思想對於現實的人,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教導人更真實、自然地活著。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讀後感——體會林語堂的心路歷程

而對佛教的談論,主要有幾點。首先佛教有一套完善的信仰系統。有神,有敬拜,有罪,有懺悔,有救贖,有來生。似乎宗教有這些,基本上就可以滿足普通平民的信仰需要。但其實佛教和佛學是有相當大的不同。佛教是現實的,而佛學是深刻的。佛學是形而上學,是哲學,並且是很典型的東方式的哲學。強調直覺的認知,否定邏輯。

就禪宗而言,和莊子哲學有很大的相關性。主張言語的無用,通過直覺的認知達到對世界的真正認識。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做到忘記一切,與自然、宇宙相通。而禪宗之所以流行,在於他的入世性。出世的宗教不是一個好的宗教,只有入世,但在入世中又不被這個世界所轄制,入世且超然的態度,才算是有意義的宗教。禪宗做到了這一點。

四、宗教與科學的方法區別

進入理性時代後,似乎理性成了評判一切的標準,理性至上。在科學範疇上如此,在宗教範疇上人們也想要如此。而林語堂要說的是,面對科學和宗教,不可能用同一種方法。科學是理性的,而宗教則不是,或者說不完全是。宗教當然需要有理性的引導,不然就會成為狂熱分子。但宗教有適合自己的方法,而這方法絕不應是完全的理性。面對宗教,更需要的是一種天賦的認知,直覺的感受,經驗的引導。人生而有一種對上帝的認知,生命中有對上帝的感受,在實際生活中也有情感上的對上帝的需要。這些不能靠理性來引導。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讀後感——體會林語堂的心路歷程

基督教神學訴諸於理性,建立起龐大的神學系統。這個系統過分地龐大,以致僵化,且對一般的人沒有任何意義。宗教需要理性,更依賴於直覺,情感與經驗。

五、關於唯物主義

科學的發展似乎引導人們走向唯物主義。但本書中有一點很重要的觀點。科學只能告訴人是什麼,但不能告訴人為什麼。人通過科學可以一定程度上去認識這個世界,但永遠弄不清楚這個世界存在的目的是什麼。而唯物主義的角度是可悲的,他粉碎了人們尋求這個世界的目的的可能性。一切都是物質的,沒有目的可言。這樣,人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讀後感——體會林語堂的心路歷程

此外,講到了進化論的侷限性。關於進化論,我們都知道是一種假設,也備受推崇。也知道進化論的諸多不足之處,如沒有更多的證據來表明進化的可能,沒有中間物種的化石等。這是科學範疇的事,不應當過多地討論。書中用很大的篇幅,幾個生動的例子來談及偶然的組合是很難真正形成一個如此美麗的世界的。雖然這種推論不是100%的準確,但起碼從人的有限認知來說,是很有道理的。單靠偶然的混亂,無法造出精美的宇宙。但是,具體誰知道呢?這依然是超驗的範疇,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只能回到天賦的、直覺的、經驗的認知,去相信,或是不信。

六、如何才會信基督?

旅程的最後一站回到基督的面前。“大光的威嚴”這一章的名字起得不是太好。基督是大光,但他不只是威嚴,更應該是榮美的。談到耶穌時,林語堂認為,耶穌的榮光與他教訓的內容沒有多大關係,而是來自於他的態度與聲音,來自他自身的典範。這話有一定的道理。耶穌所傳達的教訓,其實在其他的宗教中,或多或少可以找到一些相似的教訓。當然,這可以說因為耶穌是真理,他來是為真理做見證。但耶穌的態度和他自身的典範確實更是人們所應當注意的。耶穌不做解釋,他真發出從父而來的聲音。透過他的教導,和他自身的見證,可以讓人去認識到上帝。耶穌關注將來,但他更關注現世,他愛每一個人,也教導人們彼此相愛。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讀後感——體會林語堂的心路歷程

怎樣去信基督和基督的上帝呢?不是透過教條和神學。這些教導不能帶給人真正的信仰,這些教導也常常有錯誤和偏差。只有透過基督的典範。他自身的典範,他的門徒因著效法他而活出的典範,才能讓人去相信他。

林語堂很不喜歡那些只宣揚永生、宣揚信就罪得赦免、宣揚因著恐懼而來信基督的教訓。細想想,今天的教會似乎很喜歡講這些。我們在佈道的時候,像一個推銷員一樣宣揚著福音的美好,讓人來擁有。這樣的教訓到底對嗎?

只是這樣的想法似乎是自由主義神學的立場,強調耶穌的倫理教訓和道德榜樣,而忽略了耶穌的神性。我想,真正的教導應該是兩方面都必須堅持的。否則,淪為人的耶穌,也就失去了基督教的獨特性了。

總體說來,宗教有其共通性,但對於每個不同的個人,都具有其獨特性。每個人的思想背景、成長經歷、生活環境、文化常識、情感經歷、生活經驗各有不同,對於世界、人生、信仰的認識都有不同。林語堂的信仰經歷對於其他人來說不可複製,他對於諸文化和宗教的理解也不可複製。從書中得到的,有對宗教、文化的知識認識,也一定程度認識了一個學者的心路歷程。但每個人的信仰,依然要自己去經歷、思考、摸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