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與快樂的祕訣

數日來斷斷續續的閱讀著一本書:《生活的藝術》,這是林語堂先生攢寫的一本關於怎樣生活、快樂的書。

林語堂,福建龍溪人,《生活的藝術》於1937年在美國出版,次年便居美國暢銷排行榜首達52周,且接連再版四十餘次,併為十餘種文字所翻譯。林語堂在該書中表達中國人的曠懷達觀,陶情遣性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予以充分的傳達,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個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也就是文人所指的閒適哲學。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摒棄一些虛榮和造作,還自己一個自然的心靈,平凡的生活也蘊含著美,關鍵在於我們的心境,如果多體驗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傾聽一下自己的內心,多一些奮鬥的坦然,而少一些無謂的煩憂,少一些假大空的口號,我們將生活得充實快樂,這也就是林先生的追求和樂於恬淡的境界。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與快樂的秘訣

《生活的藝術》,給我們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欣賞並融入大自然,陶醉並沐浴在古今優美的文化,肯定自己,只有作為個體的個人對自己負責,並使自己以體現自我價值,來尋找到自己快樂的源泉,這才是一種自然的人生哲學家。以我的理解,就是:樂觀且執著的追求自己的夢想,並享受其間孕育的林林總總。

“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意滿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裡蠕動,覺得快樂。當一個人悠閒地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麼輕鬆,好像在天堂一般。”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與快樂的秘訣

其實這又使我想起了西方社會流行的一句古詩,“我來自塵土,我終歸於塵土”,也像新月派的騷客徐大詩人曾經寫下的這樣的名句:“我輕輕的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正是這來與走之間的旅程,才是生命的眷戀,生命的履歷。於是,我們也應該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像魚一樣在水裡,迎著涼滑的水波,盪漾著心情,自由的遊弋;像鳥一樣飛翔在湛藍的天空,與云為友,做天空的旗幟……有了這樣豐富的想像力,我們可以摒棄作為人的所謂的高貴和自尊,真正的成為自然的朋友,真正的欣賞並讚歎種種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與快樂的秘訣

我們有時就是一個魚,有時就是一片雲,有時就是一塊石頭,有時就是一蔓青草,只要我們願意,我們想成什麼,就是什麼。於是在古今文學經典上,有了“莊周夢蝶”,有了“陶潛忘菊”,閒雲野鶴的仙人與霧嵐和山水融為一體的文人,這才是真正對待內心的良法。僅僅“只要不妨礙別人,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說法,是極錯的,至少我們沒有意識到自然的存在,在你的眼中只有人,而沒有自然的位置,這樣的人他們種種關於私慾的追求,會使他們跌進痛苦的深淵,正如拿破崙所言:我沒有真正的快樂一天過。也許在追求私慾的過程中,他們可能看起來似乎很灑脫,但其內心的空乏,是顯而易見的。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與快樂的秘訣

總而言之,其思想就是無論何時,只要活著一天,就要快樂一天,決不辜負自己的任何時間,即使生病或老去,也要體驗痛的快樂,直至我們洞悉了人生,以恬淡的心態,快樂的死去,總算自己沒有白活,完美的結束生的旅程。

的確,只要我們認真和執著,充實每一天,我們可以永遠快樂。當我們投入工作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創造的魅力,從而快樂;當我們悠閒的時候,可以靜悟生命,從而快樂;當我們歷經苦難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中汲取一種奮鬥的激情,從而快樂……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與快樂的秘訣

可見,快樂無所不在,關鍵在於我們認真的去體會,認真的去感悟,認真的去憚。明人金聖嘆之“三十二不亦快哉”,在吾人看來,也無非是一些雞毛蒜皮之事,而其卻將其以為是一生中最快樂的事,並記錄下來,聊以自慰,而另一個撼人心神的是殘疾人海倫的《假如我能眼亮三天》,種種常人所經歷的平凡,在她的眼中是多麼的遙不可及,可見快樂對不同的人來說,是不同的,而且每人感受到的深淺亦有所不同,也只有調整自己心態,坦然從容,微笑才會永遠的浮現於我們的臉龐。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與快樂的秘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