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經歷什麼後,才能懂得學業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

只是惦記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貧窮讓人感到責任和壓力,才會讓人迫切的想要擺脫困境,才會明白父母的不易,激發學習的動力。

我的公公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出生在成都,是重組家庭後出生的孩子。所以他的哥哥姐姐要麼就是同父異母要麼就是同母異父。公公的親生父母去世後他還小,一直跟著同母異父的姐姐生活。姐姐大他很多歲,他和外甥差不多的年紀,也因此姐姐真的像母親一樣照顧他。但總歸不是自己的父母,而且姐姐的孩子也多,生活負擔很重。公公小時候比較皮,敢和老師一較長短。後來有次交學費,公公的姐姐實在拿不出錢了,就把頭髮剪了賣了。這對公公影響很大,從此立下了一定對姐姐好的誓言,後來以高分考上了清華,但沒錢就選擇了免費還發生活費的軍校。

但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要看家長的態度。很多父母不想讓孩子吃自己原來吃過的苦,哪怕生活平平,也是盡力讓孩子活成了富二代的樣子。這樣的孩子,沒有責任感,隨心所欲,也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