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伶童芷苓:吃不了苦从戏校辍学,开明的父亲给我请名角家教

童芷苓,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女演员,工旦,在戏曲、戏剧、电影三个方面都颇有成就,年少成名的她为观众呈现了众多精彩的表演,20世纪40年代中期,京剧旦行流行起来,荀派的童芷苓红遍大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受到委托为解放军义演,60年代,她还到欧洲演出,更把“荀派”艺术传播海外,她晚年定居美国弘扬京剧,美国政府为她颁发了““亚洲艺人奖”。

她既有“荀派”爽朗俏丽的特点,又适当地揉入“梅派”典雅大方、“程派”细腻委婉的特点;在表演上,她不被成规所束缚,善于把传统技法灵活地用于塑造人物和刻画性格上,从而使角色各不雷同。有人评价她已经形成了“荀戏梅唱”、“梅戏荀化”的“童芷苓现象”有人评论说她是“荀派艺术的杰出代表”,其艺已然“出荀入童”,表现出来“梅派路数荀派骨”,是“独创一格的京剧旦角大家”。

耳濡目染爱上看戏

童芷苓并非出生梨园世家,她的祖父童泗泉以及做中学国文教师的父亲童汉侠、当中学外语教师的母亲,都酷爱京剧,经常去票房活动和演出,几个兄弟姐妹也跟着父母一起,回来后他们自编自演模仿演员在台上唱的姿势,童芷苓在那个时候就想学戏,童家的子女们后来也都从事了京剧行业,这些兄弟姐妹正是日后辉煌一时的“童家班”。

她父亲并不希望孩子们学戏,身为读书人的他不愿看到他们以戏为生,就把孩子们送到圣功小学去。

他们那么小,只能闹闹脾气,在无可奈何之下也只好去学堂念书,但每当剧院有好戏要上演时,他们就嚷嚷着要去看。做父母的想着让他们用心读书,就开出一个条件: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一个礼拜只能看一次戏。

一代名伶童芷苓:吃不了苦从戏校辍学,开明的父亲给我请名角家教

千里马遇伯乐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戏曲学校焦菊隐见到童芷苓,觉得她聪慧俊秀,是一个学习的好材料,焦菊隐找到童芷苓的父亲,并且一再声述戏校是如何伟大,对学生是如何体贴,既能学戏还能念书,绝对不会误人子弟。他父亲听了这一遍话,也琢磨了好久,心想:”戏校不是戏班,没有那么辛苦,女儿又那么想想学戏,就如她的愿好了”。

就这样,童芷苓十一岁时正式开始学戏。

童芷苓中途辍学

十一岁学戏,也算是科班出身了,称不上“票友”,但为何她始终是个“票友”呢?

刚入学得她心里只充满了热烈的希望,幻想着自己如何如何。可是入校以后,她有点失望了!她在家中养尊处优,没怎么吃过苦,不仅受不了每日每夜的练戏,“白水煮豆腐”的伙食更让她一度崩溃,这不是她想象中的戏校,虽然在戏校认识了“师姐”赵金蓉和很多好姐妹,但她也不顾一切的要走。

童芷苓在戏校学习的时长只有三个月。

父母为她请家教

离开戏校的她又回去念书了,虽然入戏校受了那么一点打击,可是她对学戏还是念念不忘。家里想着不如让她每天还照常上学校去,余下来的时间学学戏。经济富裕的父母给她请了老伶工孙怡云之弟说戏,并聘小生杜富隆给练把子,又重新打头学《彩楼配》几出戏。

既念书,又学戏,他们家里认为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每天除去上学以外,跟着孙、杜两个人研究每一出戏的身段、唱腔。《探母》、《玉堂春》、《武家坡》、《汾河湾》几出戏都拿得起来了!在一个票友合作戏里,在中央戏院露演了一次《法门寺》的宋巧姣,扮相、嗓音很得观众的好评。

后来童芷苓从学校毕业之后就彻底的走上了戏曲的道路,1939年又拜荀慧生为师,并向王瑶卿问艺。1940年自组“苓社”,与林树森、唐韵笙、高百岁等合作演出,后又拜梅兰芳为师。

建国后,童芷苓历任上海京剧院演员,上海市戏曲学校艺术指导,中国剧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童芷苓吃不了苦辍学,父母没有责骂,童芷苓又要学戏了,父母给她请家教,她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鼎力支持,在那个年代,很少父母做到如此包容和开明,童芷苓和“童家班”离不开父母的成功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