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斯到伊朗

在家雲旅遊自然就不能離開景點解析,景點如果僅僅介紹吃喝未免單調,我們的建議是,站在雲端俯瞰世界各地的同時,還能暢遊歷史長河,而松者這篇做到了。

從波斯到伊朗

伊朗波斯波利斯神廟

伊朗歷史上的三個時間

說伊朗,不得不提三個歷史上重要的時間節點,首先公元前550年左右,居魯士大帝(居魯士二世)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波斯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非歐的龐大帝國,無論在軍事、政治及宗教寬容上都取得令世界折服的成就,這個時代以公元前330年被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而終結。以至今天的伊朗人,一直將自己視為居魯士大帝的子孫,波斯帝國的精神遺產是這個民族的思想支柱。

第二個時間節點是公元651年,第三波斯帝國薩珊王朝被阿拉伯帝國征服,古典時代晚期的薩珊王朝被認為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歷史時期之一,它是在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及伊斯蘭教取代瑣羅亞斯德教之前最後一個波斯大帝國。從很多方面來說,薩珊王朝統治時期見證了古波斯文化發展至巔峰狀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羅馬文化。薩珊王朝的文化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它的邊界,影響力遍及西歐、非洲、中國及印度,對歐洲及亞洲中世紀藝術的發展起著顯著的作用。

第三個歷史節點是公元1979年,關於這一年在伊朗發生的伊斯蘭革命,相信很多朋友已經從影視作品和相關書籍上做過了解。中國在經歷文革十年浩劫之後,1979年走向改革開放;而伊朗卻在這一年,由高度西化的君主立憲政體,驟變成宗教戒律籠罩下的專制實體。這三個歷史節點對於伊朗而言非常重要,是其歷史上的主要轉折點。

從波斯到伊朗

我們看一張地圖,這是公元前550年前後居魯士大帝(居魯士二世)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大流士時代最巔峰時的疆域圖,囊括了今天的伊朗、伊拉克、埃及、利比亞、巴勒斯坦、阿富汗、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土耳其、黎巴嫩、以色列、敘利亞、約旦再加上保加利亞的一部分及希臘的一部分。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非歐的龐大帝國,比秦始皇統一六國早三百多年。

民族的雙重性格與兩個宗教

還有很多朋友以為伊朗是阿拉伯人的國家,其實伊朗人並不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是閃族的貝都因人。嚴格的說,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在人種上更為接近。而波斯人是雅利安人,國名伊朗即是雅利安人家園的意思。再比如伊朗和波斯是一個國家嗎?在領土面積上看,今天的伊朗和古波斯帝國並非完全相同的國家。如今伊朗國土,是古波斯帝國的一部分,從阿契美尼德王朝開始,一直稱作波斯。1935年禮薩汗建立巴列維王朝,將國名改為伊朗,為什麼改名呢?因為雖然都是雅利安人,但也分很多民族,其中占人口多數的是波斯族,為了避免造成民族矛盾,所以將國名改成了伊朗,意為全雅利安人民族的家園。

伊朗位於亞洲西北部,北鄰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相連,另與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隔海相望。南面瀕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和阿曼灣。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蘊藏豐富。截至2016年底,已探明石油儲量1584億桶,居世界第四位,石油日產量460萬桶,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氣儲量33.5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氣年產量2024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1】

從波斯到伊朗

希林·伊巴迪

2003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是一位伊朗女律師希林·伊巴迪,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來自伊朗,我是居魯士大帝的後代,停頓片刻,接著說:當然,我也是一名穆斯林。從她的話中可以看出伊朗人雙重身份的民族特性,這種特殊的民族性源於波斯本土的瑣羅亞斯德教外來的伊斯蘭教戒律之間的衝突與矛盾。

從波斯到伊朗

瑣羅亞斯德

公元651年以前,瑣羅亞斯德教是波斯帝國的國教,由瑣羅亞斯德創建於公元前十一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一神教(猶太教與瑣羅亞斯德教的歷史誰更早,在學者之間仍存爭議),宗教史上,眾多的早期宗教,包括古希臘神話,中國的神話傳說以及印度的多神教都是多神崇拜的傳統。1885年尼采所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被認為是人類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查拉圖斯特拉”實際上就是“瑣羅亞斯德”的另一種音譯(中國古書中則稱為“蘇魯支”)。

瑣羅亞斯德教信奉善惡二元論,認為所有事物都存在善與惡的二元對立,比如黑夜和白晝,黑暗代表邪惡,光明代表善良,人性也是如此。既然認為黑夜是惡的,那麼驅散黑暗的火就被信徒們當做了聖潔的工具。

從波斯到伊朗

聖火廟中的聖火

所以在薩珊王朝時期瑣羅亞斯德教傳入中國後也被稱為拜火教,或祆教、摩尼教。祆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時被稱為天神、火天神、火神天神或天神火神;到隋末唐初才稱火祆,以此表示它是外國的天神。該教傳入中國後曾受到北魏、北齊、北周、南梁等統治階級的支持。北魏的靈太后率領宮廷大臣及眷屬幾百人奉祀火天神。北齊後主“躬自鼓儛,以事胡天”。因此,在京都(鄴,今河南臨漳縣)出現了很多奉祀火祆的神廟,一時蔚成風氣。北周的皇帝也曾親自“拜胡天”、“從事夷俗”。從北魏開始,北齊、北周相繼在鴻臚寺中設置祆教的祀官。唐朝在東西兩京都建立祆祠,東京有二所,西京有四所。在這些祠廟中“商胡祈福,烹豬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極一時之盛。另外,在絲綢之路上的磧西諸州也隨地都有祆祠。唐朝祠部還設有管理祆教的祀官薩寶府官,主持祭祀。武則天是否有此信仰存有爭議,北宋晚期的方臘信奉祆教。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同樣信奉拜火教。並影響到清代的白蓮教運動。

從波斯到伊朗

位於伊朗亞茲德的聖火廟

瑣羅亞斯德教崇拜四樣東西:光、水、土、風,並以蓮花作為象徵物。這一元素甚至影響到了印度的佛教,我們現在看到的佛像通常或坐或立於蓮花之上,如此的造型和波斯的宗教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從波斯到伊朗

波斯聖火廟的屋頂上通常雕刻一副神像,神像的名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日本汽車品牌馬自達的名字便是引用於此——阿胡拉·馬茲達,是智慧的象徵。我們可以看到神像的左手握著一個圓環,並且前後都有翅膀,神像前面的翅膀代表著善思、善言、善行,後面的翅膀代表著惡思、惡言、惡行,與中國道家的陰陽較為類似。

從波斯到伊朗

神權君授雕刻

我們在伊朗經常能夠看到類似題材的石壁雕刻:神向世俗的君王傳遞一個圓環。是我見到最早的關於君權神授的描述。基督教的君權神授產生於法蘭克帝國。圓環代表了忠誠、勇氣和契約精神,國王相互簽約時,往往以交換圓環作為互換約定的儀式,這一儀式傳入了民間後,圓環也變得越來越小,成為了今天代表婚姻忠誠的結婚戒指流傳至今。

從波斯到伊朗

我們在伊朗經常能夠看到類似題材的石壁雕刻:神向世俗的君王傳遞一個圓環。是我見到最早的關於君權神授的描

瑣羅亞斯德教在全世界目前尚有十幾萬信徒,但留在伊朗的不多,人數最多的群體在印度的孟買,印度大型企業——塔塔集團的老闆就是瑣羅亞斯德教信徒。我們前面提到,瑣羅亞斯德教崇拜光、土、水、風,並認為當人活著的時候是善的,死後的遺體是惡的,那麼當人去世後,如何處理遺體便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既不能火化,也不能土葬,由此形成了天葬的習俗。人死後,將屍體經過處理,放置在天葬臺(當地稱“寂靜塔”)上,供禿鷲食用。

遜尼派與什葉派之分

公元651年後,第三波斯帝國薩珊王朝被阿拉伯帝國征服,皈依了伊斯蘭教,眾所周知伊斯蘭教中分遜尼派和什葉派,伊朗是什葉派。全世界有十幾億的穆斯林,大致分為五大群體,一、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半島以及北非地區為主的阿拉伯穆斯林;二、以伊朗為首,包括伊拉克、敘利亞、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在內的波斯穆斯林;三、以土耳其為首,以及中亞五國至我國新疆等地的突厥穆斯林;四、庫爾德穆斯林,他們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敘利亞四個國家的邊境活動,沒有獨立的國家,是一股很不穩定的勢力。五、馬來西亞以及印度尼西亞地區的穆斯林,在所有穆斯林中最為溫和,世人幾乎忽略了他們的穆斯林身份。上述五大類中,除了波斯穆斯林以外,其他的都是遜尼派,在全球的穆斯林人口中遜尼派大約佔了八成多,而什葉派僅有不到兩成。

從波斯到伊朗

為什麼會有遜尼派和什葉派之分呢?公元571年,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出生在沙特的麥加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家族,早年家道中落,十二歲起隨叔父外出經商,小有成就。40歲時認為受到神的指引,創立伊斯蘭教,在麥加傳教受到排擠後來到了麥迪那,勢力逐漸擴大。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的宗教發展都和世俗政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宗教和皇權之間的互不干涉或對抗至始至終貫穿整個教、俗社會。在伊斯蘭教中,穆罕默德既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也是阿拉伯帝國的奠基者,可以說他一身兼具了“上帝”和“愷撒”的雙重使命。因此,伊斯蘭教的傳播始終是與阿拉伯國家的發展並駕齊驅的,在中世紀,伊斯蘭教的信仰傳播到哪裡,阿拉伯帝國的疆域就擴展到哪裡。甚至一直到今天,伊斯蘭國家仍然是政教合一的,政治與宗教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而佛教的情況則恰好相反,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原本是位極至尊的淨飯王王子,本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國王或“愷撒”,但是他卻主動看破紅塵,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所以佛教總是主張遠離凡塵,與世無爭,不關心政治,採取一種消極出世的生活態度。這種宗教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照,在伊斯蘭教中,“上帝”與“愷撒”始終是融為一體的;在佛教中,二者是各不相干、井水不犯河水的;而在基督教中,“上帝”與“愷撒”從一開始就處於一種你死我活的對立之中。【本段引自趙林教授《基督教與西方文化》】

從波斯到伊朗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留下了權力繼承的隱患——沒有兒子,僅有一個女兒法帖梅。法帖梅的丈夫是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穆罕默德去世後,經過選舉,632年,麥地那的宗教領袖們推舉穆罕默德的岳父伯克爾繼承哈里發,在伯克爾的領導下,在與波斯薩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國的戰爭中均取得了勝利。

在他去世後,歐麥爾·本·赫塔卜繼承了哈里發的職責,繼續前任的征服計劃,東西線同時發動對敘利亞和拜占庭的進攻。638年,著名的宗教聖城耶路撒冷投降。主教索弗拉那斯與哈里發講和,阿拉伯人進入三教聖地。至此,包括大馬革士、霍姆斯、約旦和巴勒斯坦在內的大敘利亞地區完全落入阿拉伯人之手。642年9月,佔領埃及。在歐麥爾一世的手中,阿拉伯帝國真正形成了。

在歐麥爾去世後,年已七旬的奧斯曼當選為第三任哈里發(644—656在位)。他繼續執行前任的擴張政策。在奧斯曼執政時代,阿拉伯騎兵仍然所向無敵。伊朗的薩珊王朝被消滅了;在奧馬爾時代征服北非的將領阿慕爾·伊本·阿斯挫敗了拜占庭帝國奪回埃及的計劃。高加索地區和塞浦路斯也在軍事壓力下成為伊斯蘭教世界的一部分。奧斯曼繼前任纂集的《古蘭經》,後世稱為“奧斯曼古蘭經卷”,對阿拉伯語的統一和伊斯蘭教的發展貢獻極大。據《舊唐書·大食傳》記載,永徽二年 (651) 即奧斯曼在位時期,大食曾遣使來中國,是為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之始。奧斯曼執政的末期,大規模的征服運動已經接近尾聲。

從波斯到伊朗

穆阿維亞

在奧斯曼之後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繼承哈里發,阿里是最早跟隨穆罕默德的信徒,又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也是穆斯林中分裂兩派前的最後一位正統哈里發。穆斯林的分裂源於繼承人阿里身份的正統爭論,在爭論中出現很多派別,有最早跟隨穆罕默德傳教的麥加派,又有麥地那支持阿里的氏族。其中勢力最強的一股反對勢力,是與前任哈里發奧斯曼同宗的敘利亞總督、倭馬亞家族首領穆阿維亞。穆阿維亞根本不承認阿里,認為阿里是篡權者,雙方之間發生了很多爭鬥,最後伊斯蘭教的元老院廢除了阿里和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並且對他們兩人分別進行了暗殺。

從波斯到伊朗

661年,阿里被刺殺,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僥倖逃過暗殺,並且大權在握,將原位於今天伊拉克庫法的首都遷往大馬士革,建立了倭馬亞王朝,統治整個穆斯林世界。在他年邁之時,把哈里發的位置傳給兒子葉齊德,傳位破壞了伊斯蘭教不能世襲王位的傳統,引起了在原首都庫法忠於阿里的什葉派穆斯林的不滿。儘管葉齊德用金錢和恐嚇控制了阿里的大兒子哈桑,但小兒子侯賽因不為所動。所以庫法的什葉派穆斯林邀請住在麥加的侯賽因前往庫法,繼承哈里發,與大馬士革的葉齊德相抗衡。但是沒想到侯賽因一行尚未到達庫法,庫法人已經暗中投靠了葉齊德,葉齊德一萬多人的軍隊在卡爾巴拉找到侯賽因後,將一行72人全部殺害,這是在公元680年10月10日(伊斯蘭教歷1月10日)。侯賽因的夫人是波斯的公主,波斯人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憤怒,更加深了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的仇恨,這也是什葉派重要的阿舒拉節的來歷。所以遜尼派的意思是遵循傳統的意思,什葉派則是具有悲情反抗的阿里派。信奉從穆罕默德到阿里這一條血統,認為只有阿里的後裔才能稱為領袖,什葉派名言“除脊柱劍外無寶劍,除阿里外無豪傑”。這就是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區別

伊朗國父:居魯士大帝

對於伊朗人來說,最重要的歷史人物是居魯士大帝,嚴格來說,應該是居魯士二世。居魯士的部落位於今天伊朗的西南部,是由一個叫阿契美尼斯的首領率領的雅利安人小部落,居魯士後來建立王朝便以祖先的名字命名。大家都知道,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逐步向外擴張,征服了米底王國、呂底亞、巴比倫等。

從波斯到伊朗

居魯士二世畫像

談及居魯士大帝的擴張,順便解釋今天伊朗和以色列的關係。歷史上兩國沒有世仇,今天伊朗和以色列之爭完全是因為美國干預和經濟利益衝突造成的,伊朗並未參加以色列復國發生的幾次中東戰爭。在歷史上,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摧毀了猶太王國,攻入耶路撒冷燒燬聖殿,並且將所有的猶太人押往巴比倫,關押在類似希特勒製造的集中營裡。

從波斯到伊朗

公元前538年,居魯士大帝征服了巴比倫王國,釋放了被囚禁的猶太人。其中一部分選擇留在波斯,剩下的前往了迦南(今天的巴勒斯坦)。對於留下來的猶太人,居魯士大帝給予他們自由公民的身份,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並且出資幫助猶太人恢復被損毀的聖殿。復國的猶太人將居魯士奉為救世主,給予極高的評價。同時也為波斯後來在埃及的統治,支援了不少駐軍。《聖經》裡《以斯拉記》所記載的古列王就是居魯士二世。直至公元前63年,羅馬大將龐培再次滅亡猶太王國後,驅趕猶太人,放火燒了神廟。我們今天在以色列看到的哭牆,就是當年居魯士大帝出資建造的聖殿圍牆的一部分。所以至今為止,居魯士大帝一直都是伊朗人的驕傲,尊稱他為國父,以自己是居魯士大帝的子孫為榮。

從波斯到伊朗

居魯士大帝墓

居魯士大帝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首都位於帕薩爾加德,他的墓地也在這裡,大家可以看到這張圖,最上面的方形結構,是棺槨所在,下面一共有七級臺階,為什麼選擇七級,因為在瑣羅亞斯德教中,七是代表吉祥的數字。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帝國後,亞歷山大的士兵認為居魯士的墓中一定有很多的陪葬品,便起了貪念,破壞了居魯士的墓地。亞歷山大得知後,勃然大怒,處死了參與盜墓的士兵,並重新恢復了居魯士被破壞的墓地。通過這一善舉,征服者亞歷山大獲得了波斯人的好感,此後通過與波斯人聯姻,再次增強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民族融合。

居魯士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岡彼西斯二世繼承王位後遠征埃及,小兒子巴爾狄亞留守故土,當岡比西斯二世征服了埃及後,在國內發生了動亂,暴亂者假借巴爾狄亞的名義造反搶奪皇位。岡比西斯二世得知後立即率軍返回波斯,但未曾想到,岡比西斯二世在返回途中突然神秘死去,究竟是謀殺還是意外,至今是個謎。岡比西斯二世出征時,身邊有一些重臣,其中之一就是時任禁衛軍統帥的遠房親戚大流士,大流士隨即獲得軍隊擁戴繼承了岡比西斯二世的權利,率軍回到了波斯掃清了叛亂勢力,坐上了波斯君王的寶座,史稱大流士一世。

從波斯到伊朗

大流士一世石雕(右側坐者)

大流士一世掌權後東征西討,將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版圖擴張到了極致。波斯帝國此後與西方產生了第一次重大沖突——希波戰爭,關於這場戰爭有很多故事,比如今天的運動項目馬拉松。馬拉松戰役就發生在希臘和波斯的第一次戰爭中,這場戰爭雙方並未分出輸贏,據史料記載,僅僅是波斯比希臘多犧牲了一名戰士而已。時隔十年,又發生了第二次希波戰爭,《斯巴達三百勇士》描述的就是這次戰爭中溫泉關戰役的情況。

波斯軍隊擊敗希臘聯軍後,進入雅典,燒燬了雅典神廟。但是波斯軍隊最終由於在薩拉米斯海戰中的失敗,導致功虧一簣,敗給了希臘聯軍。在波斯軍隊退軍後,希臘城邦中的雅典和斯巴達又發生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導致兩敗俱傷。關於伯羅奔尼撒戰爭,修昔底德總結說,“使得戰爭無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壯大的力量,還有這種力量在斯巴達造成的恐懼”。

希臘因希波戰爭和伯羅奔尼撒戰爭元氣大傷,促成北邊馬其頓的崛起。公元前三世紀,在亞歷山大大帝的率領下,馬其頓軍團統一希臘,另一方波斯同樣由於漫長的戰爭而不堪重負,所以也被亞歷山大輕鬆征服。

從波斯到伊朗

波斯波利斯遺址全景照片

居魯士大帝、岡比西斯二世之後,大流士繼承了皇位,將首都設在了波斯波利斯,波斯波利斯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為波斯的首都,雖然皇城被亞歷山大為雅典復仇的大火吞沒,但不得不說,這是我見到過的最震撼的古代帝國首都遺址。目前已發掘出來的部分僅僅是波斯波利斯的四分之一,由於伊朗受到國際制裁經濟不景氣,考古發掘的進度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從波斯到伊朗

鳳凰雕塑

這是鳳凰的雕塑,很多國家,都是把龍認為是邪惡的化身,我們知道基督教裡有聖喬治屠龍,而鳳凰都是代表吉祥。

從波斯到伊朗

萬國之門

這是萬國之門。

從波斯到伊朗

百柱宮

百柱宮,是當時國王接見外國使者的地方。

從波斯到伊朗

雕刻蓮花

大家可以看到,遺址的很多地方都雕刻有蓮花,是瑣羅亞斯德教的吉祥物。

從波斯到伊朗

百柱宮內景

進入宮殿的臺階非常有意思,兩個臺階之間的高度很低,走起來非常輕鬆,與後來伊斯法罕的陡峭臺階相比大相徑庭。其原因在於每逢重大慶典,很多部落前來為波斯皇帝獻禮,隨行的貴族婦女穿著長裙,走過低矮的臺階體態顯得優雅端莊。

從波斯到伊朗

春獅冬牛雕刻

這個雕塑很常見,獅子撕咬一頭牛,其實這兩種動物各代表了一個季節,獅子代表春季,牛代表冬季,寓示著春天趕走了冬天。

從波斯到伊朗

帝王谷: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王陵

距離波斯波利斯十多公里處的帝王谷,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王陵,這裡埋葬著大流士一世和之後的眾多帝王。陵寢的設計很有特點,均是開鑿在峭壁上,“十”字形的墓門,四個角分別代表了瑣羅雅茲德教崇拜的光、風、水、土四種元素。

從波斯到伊朗

配合文字解釋:君授神權雕刻

君權神授雕塑,雕刻在右邊的人,代表神的使者阿胡拉·馬茲達,左邊的代表世俗的國王,神給了國王一個圓環,象徵著世俗國王與神的約定。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其實在羅馬帝國之前,波斯帝國已經修建了延伸至全帝國境內的御道,直通波斯波利斯,便於傳播消息與軍隊調動。面對波斯帝國如此龐大的疆域,統治者首創了行省制,與百年後秦始皇使用的郡縣制很相似,至於是否秦帝國在當時種種的先進制度和手工業是否師從波斯,至今在考古學界仍有議論。

巴列維王朝與伊斯蘭革命


從波斯到伊朗

薩德阿巴德宮

薩德阿巴德宮位於德黑蘭,因二戰時期的德黑蘭會議而被世人知曉。

從波斯到伊朗

小巴列維國王的雕塑

這座只剩下一個腿的雕塑,是小巴列維國王的雕塑。

我們所說的巴列維國王,其實是父子二人,禮薩·汗(1925年-1941年在位)和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41年-1979年在位),通常以老巴列維和小巴列維加以區分,老巴列維是愷加王朝波斯哥薩克旅的一位中層軍官,愷加王朝末期的腐敗與動盪,給了巴列維家族爭奪權力的機會。1925年,老巴列維利用哥薩克旅針對愷加王朝的一次政變,通過鎮壓和維持次序,將自己塑造成國家最具有權勢的人物,廢除愷加王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建立了巴列維王朝。

從波斯到伊朗

左一為老巴列維國王,禮薩·汗

奪得政權後,老巴列維認為國內的宗教勢力影響了國家的發展,他打破了伊斯蘭教的一個傳統:任何犯了罪之人,只要跑到清真寺裡受到阿訇們的保護,世俗的警察或軍隊是不能進入清真寺抓人的。老巴列維為了羞辱伊斯蘭教,騎著馬,手持馬鞭闖進了庫姆的清真寺,這一行為,極大的羞辱、觸怒了宗教人士。

因此從老巴列維開始,伊朗國內開始了快速擺脫宗教約束進入世俗化的過程。老巴列維認為應向土耳其的凱末爾學習,發展必須走世俗化道路。西化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部分西方學者提出雅利安人的概念,所謂的血統論用以區分優質民族和低劣民族,認為雅利安人是高於世界其他民族的優質民族。而希特勒恰好利用這一理論,將它推向極致,希特勒曾言:日耳曼民族是雅利安民族的重要一支。

從此方面看,老巴列維與德國走的很近,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伊朗保持中立,既不幫助同盟國,也不幫助納粹德國。但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我們知道,當時英國殖民了印度,伊朗的北部與蘇聯接壤。那麼同盟國的戰爭物資就沒法通過伊朗運送到蘇聯,所以在同盟國的戰爭壓力下,致使老巴列維退位,他的兒子小巴列維繼承皇位。

從波斯到伊朗

小巴列維國王,禮薩·巴列維

小巴列維早年留學法國,有著天然親西方的思想,所以在小巴列維即位以後,美、英、蘇三國首腦便在德黑蘭召開了二戰期間重要的德黑蘭會議。戰後小巴列維徹底投靠西方,伊朗國內更進一步的世俗化,在六七十年代,由於全球石油價格的拉昇,給伊朗帶來了巨大財富,小巴列維發動的白色革命,進一步壓制國內的宗教勢力及其他不穩定因素。雖然伊朗由於石油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國內的貧富分化卻日益嚴重,農村以及城市的底層居民逐漸對政府產生不滿;以及全盤西化後,性觀念的開放和傳統的伊斯蘭教思想的強烈牴觸,再加上官員的腐敗,更加造成了人們的不滿,以霍梅尼為領袖的宗教人士與小巴列維展開了激烈對抗,身遭軟禁之後,流亡國外。除此之外,在國際政治層面,由於伊朗位於共產主義蘇聯以及盟國的包圍之中,蘇聯無法對其西化的發展坐視不管,所以在當時的德黑蘭反國王勢力中安插了不少情報人員,伺機對國王的反對派加以資助。

在內憂外患的時機,小巴列維做出了非常不合適的舉措——壓制國內的言論自由,觸犯了伊朗國內精英知識分子的底線,將他們也推向了反對派的陣營。最終導致了1979年1月的伊斯蘭革命。小巴列維畢竟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在國內出現動亂之時向美國求援,而美國又在最危機的時刻給了小巴列維國王一個今天看來十分錯誤的建議,建議小巴列維暫時出國避避風頭。隨著國王的出走,伊朗國內報紙立即頭版頭條報道了“國王出走”這一爆炸性新聞,原本支持國王的軍隊失望之餘,選擇投入反對派支持伊斯蘭革命,如此以來小巴列維徹底失去了對伊朗的控制。

從波斯到伊朗

霍梅尼回國

1979年2月,宗教領袖霍梅尼從巴黎回到德黑蘭,將國內其他參與伊斯蘭革命的反對派勢力逐一消滅,最終導致霍梅尼領導下的宗教勢力一家獨大,控制了伊朗的政權。並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教規統治國家。

從波斯到伊朗

伊斯蘭革命的特定環境即宗教性和民眾性,決定了後革命時代伊朗社會的神權統治和激進傾向。然而,神權統治和激進傾向並非後革命時代伊朗社會的實質內容。巴列維王朝覆滅後出現的權力真空導致諸多政治勢力的激烈較量,現代化進程的延伸則構成後革命時代伊朗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

1979-1989年,霍梅尼無疑是伊朗政治舞臺的核心人物,此間可稱霍梅尼時期。霍梅尼時期,伊斯蘭化可謂伊朗社會的突出現象。恢復伊斯蘭教法與強化伊斯蘭教的意識形態,成為霍梅尼時代伊斯蘭化的基本舉措。法基赫政府推行的伊斯蘭化舉措,旨在否定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世俗化傾向,進而排斥巴列維王朝君主獨裁的政治傳統,構成伊斯蘭革命的邏輯延伸。霍梅尼時期伊斯蘭化的最直接的體現,是關於婦女服飾的嚴格規定。

從波斯到伊朗

在伊斯蘭革命過去多年後 今天的伊朗對女性服飾要求上,有所放寬

1981年,議會頒佈法律,要求所有婦女必須身著伊斯蘭服飾。伊斯蘭化的相關舉措,還包括禁止飲酒、限制西方的音樂和電影、實行男女的性別隔離。1982年,最高司法委員會宣佈,廢除自1907年以來實行的所有非伊斯蘭法律,伊斯蘭教的沙里亞和阿亞圖拉頒佈的宗教法令構成法官審理案件的唯一依據。伊斯蘭革命前把持司法機構的世俗法官被什葉派歐萊瑪取代,伊斯蘭教的經學院取代德黑蘭大學法律系成為培訓法官和律師的主要機構。

從波斯到伊朗

1979年前高度西化的伊朗

伊斯蘭化的教育政策,表現為各級各類學校建立伊斯蘭學生組織,支持政府的伊斯蘭化政策,教科書按照伊斯蘭教的思想進行修訂。伊斯蘭化的外交政策,表現為伊斯蘭革命的輸出和在境外從黎巴嫩到波斯灣諸國和巴基斯坦建立什葉派伊斯蘭革命黨,旨在擴大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國際影響,進而遏制伊拉克。

巴列維王朝覆滅後,巴扎爾甘領導的臨時政府實行溫和的經濟政策,保護私人財產所有權,反對擴大國有化和政府的經濟干預,強調私人經濟的主導地位。上述經濟政策顯然與當時的激進政治環境不符。進入80年代,伊斯蘭化的經濟政策逐漸取代溫和的經濟政策,成為激進政治環境的邏輯結果。土地改革、國有化運動和政府幹預的擴大構成霍梅尼時期伊斯些化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平民主義和國家主義則是伊斯蘭化經濟舉措的宗旨所在。【本段摘自《伊朗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