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斯到伊朗

在家云旅游自然就不能离开景点解析,景点如果仅仅介绍吃喝未免单调,我们的建议是,站在云端俯瞰世界各地的同时,还能畅游历史长河,而松者这篇做到了。

从波斯到伊朗

伊朗波斯波利斯神庙

伊朗历史上的三个时间

说伊朗,不得不提三个历史上重要的时间节点,首先公元前550年左右,居鲁士大帝(居鲁士二世)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波斯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庞大帝国,无论在军事、政治及宗教宽容上都取得令世界折服的成就,这个时代以公元前330年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终结。以至今天的伊朗人,一直将自己视为居鲁士大帝的子孙,波斯帝国的精神遗产是这个民族的思想支柱。

第二个时间节点是公元651年,第三波斯帝国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古典时代晚期的萨珊王朝被认为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响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是在伊斯兰对波斯的征服及伊斯兰教取代琐罗亚斯德教之前最后一个波斯大帝国。从很多方面来说,萨珊王朝统治时期见证了古波斯文化发展至巅峰状态,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罗马文化。萨珊王朝的文化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它的边界,影响力遍及西欧、非洲、中国及印度,对欧洲及亚洲中世纪艺术的发展起着显著的作用。

第三个历史节点是公元1979年,关于这一年在伊朗发生的伊斯兰革命,相信很多朋友已经从影视作品和相关书籍上做过了解。中国在经历文革十年浩劫之后,1979年走向改革开放;而伊朗却在这一年,由高度西化的君主立宪政体,骤变成宗教戒律笼罩下的专制实体。这三个历史节点对于伊朗而言非常重要,是其历史上的主要转折点。

从波斯到伊朗

我们看一张地图,这是公元前550年前后居鲁士大帝(居鲁士二世)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大流士时代最巅峰时的疆域图,囊括了今天的伊朗、伊拉克、埃及、利比亚、巴勒斯坦、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土耳其、黎巴嫩、以色列、叙利亚、约旦再加上保加利亚的一部分及希腊的一部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庞大帝国,比秦始皇统一六国早三百多年。

民族的双重性格与两个宗教

还有很多朋友以为伊朗是阿拉伯人的国家,其实伊朗人并不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是闪族的贝都因人。严格的说,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在人种上更为接近。而波斯人是雅利安人,国名伊朗即是雅利安人家园的意思。再比如伊朗和波斯是一个国家吗?在领土面积上看,今天的伊朗和古波斯帝国并非完全相同的国家。如今伊朗国土,是古波斯帝国的一部分,从阿契美尼德王朝开始,一直称作波斯。1935年礼萨汗建立巴列维王朝,将国名改为伊朗,为什么改名呢?因为虽然都是雅利安人,但也分很多民族,其中占人口多数的是波斯族,为了避免造成民族矛盾,所以将国名改成了伊朗,意为全雅利安人民族的家园。

伊朗位于亚洲西北部,北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东面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相连,另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隔海相望。南面濒临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和阿曼湾。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蕴藏丰富。截至2016年底,已探明石油储量1584亿桶,居世界第四位,石油日产量460万桶,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气储量33.5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气年产量202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1】

从波斯到伊朗

希林·伊巴迪

2003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是一位伊朗女律师希林·伊巴迪,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来自伊朗,我是居鲁士大帝的后代,停顿片刻,接着说:当然,我也是一名穆斯林。从她的话中可以看出伊朗人双重身份的民族特性,这种特殊的民族性源于波斯本土的琐罗亚斯德教外来的伊斯兰教戒律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从波斯到伊朗

琐罗亚斯德

公元651年以前,琐罗亚斯德教是波斯帝国的国教,由琐罗亚斯德创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一神教(犹太教与琐罗亚斯德教的历史谁更早,在学者之间仍存争议),宗教史上,众多的早期宗教,包括古希腊神话,中国的神话传说以及印度的多神教都是多神崇拜的传统。1885年尼采所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被认为是人类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查拉图斯特拉”实际上就是“琐罗亚斯德”的另一种音译(中国古书中则称为“苏鲁支”)。

琐罗亚斯德教信奉善恶二元论,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比如黑夜和白昼,黑暗代表邪恶,光明代表善良,人性也是如此。既然认为黑夜是恶的,那么驱散黑暗的火就被信徒们当做了圣洁的工具。

从波斯到伊朗

圣火庙中的圣火

所以在萨珊王朝时期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国后也被称为拜火教,或祆教、摩尼教。祆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时被称为天神、火天神、火神天神或天神火神;到隋末唐初才称火祆,以此表示它是外国的天神。该教传入中国后曾受到北魏、北齐、北周、南梁等统治阶级的支持。北魏的灵太后率领宫廷大臣及眷属几百人奉祀火天神。北齐后主“躬自鼓儛,以事胡天”。因此,在京都(邺,今河南临漳县)出现了很多奉祀火祆的神庙,一时蔚成风气。北周的皇帝也曾亲自“拜胡天”、“从事夷俗”。从北魏开始,北齐、北周相继在鸿胪寺中设置祆教的祀官。唐朝在东西两京都建立祆祠,东京有二所,西京有四所。在这些祠庙中“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极一时之盛。另外,在丝绸之路上的碛西诸州也随地都有祆祠。唐朝祠部还设有管理祆教的祀官萨宝府官,主持祭祀。武则天是否有此信仰存有争议,北宋晚期的方腊信奉祆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同样信奉拜火教。并影响到清代的白莲教运动。

从波斯到伊朗

位于伊朗亚兹德的圣火庙

琐罗亚斯德教崇拜四样东西:光、水、土、风,并以莲花作为象征物。这一元素甚至影响到了印度的佛教,我们现在看到的佛像通常或坐或立于莲花之上,如此的造型和波斯的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波斯到伊朗

波斯圣火庙的屋顶上通常雕刻一副神像,神像的名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日本汽车品牌马自达的名字便是引用于此——阿胡拉·马兹达,是智慧的象征。我们可以看到神像的左手握着一个圆环,并且前后都有翅膀,神像前面的翅膀代表着善思、善言、善行,后面的翅膀代表着恶思、恶言、恶行,与中国道家的阴阳较为类似。

从波斯到伊朗

神权君授雕刻

我们在伊朗经常能够看到类似题材的石壁雕刻:神向世俗的君王传递一个圆环。是我见到最早的关于君权神授的描述。基督教的君权神授产生于法兰克帝国。圆环代表了忠诚、勇气和契约精神,国王相互签约时,往往以交换圆环作为互换约定的仪式,这一仪式传入了民间后,圆环也变得越来越小,成为了今天代表婚姻忠诚的结婚戒指流传至今。

从波斯到伊朗

我们在伊朗经常能够看到类似题材的石壁雕刻:神向世俗的君王传递一个圆环。是我见到最早的关于君权神授的描

琐罗亚斯德教在全世界目前尚有十几万信徒,但留在伊朗的不多,人数最多的群体在印度的孟买,印度大型企业——塔塔集团的老板就是琐罗亚斯德教信徒。我们前面提到,琐罗亚斯德教崇拜光、土、水、风,并认为当人活着的时候是善的,死后的遗体是恶的,那么当人去世后,如何处理遗体便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既不能火化,也不能土葬,由此形成了天葬的习俗。人死后,将尸体经过处理,放置在天葬台(当地称“寂静塔”)上,供秃鹫食用。

逊尼派与什叶派之分

公元651年后,第三波斯帝国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帝国征服,皈依了伊斯兰教,众所周知伊斯兰教中分逊尼派和什叶派,伊朗是什叶派。全世界有十几亿的穆斯林,大致分为五大群体,一、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半岛以及北非地区为主的阿拉伯穆斯林;二、以伊朗为首,包括伊拉克、叙利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在内的波斯穆斯林;三、以土耳其为首,以及中亚五国至我国新疆等地的突厥穆斯林;四、库尔德穆斯林,他们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四个国家的边境活动,没有独立的国家,是一股很不稳定的势力。五、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地区的穆斯林,在所有穆斯林中最为温和,世人几乎忽略了他们的穆斯林身份。上述五大类中,除了波斯穆斯林以外,其他的都是逊尼派,在全球的穆斯林人口中逊尼派大约占了八成多,而什叶派仅有不到两成。

从波斯到伊朗

为什么会有逊尼派和什叶派之分呢?公元571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出生在沙特的麦加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早年家道中落,十二岁起随叔父外出经商,小有成就。40岁时认为受到神的指引,创立伊斯兰教,在麦加传教受到排挤后来到了麦迪那,势力逐渐扩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宗教发展都和世俗政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和皇权之间的互不干涉或对抗至始至终贯穿整个教、俗社会。在伊斯兰教中,穆罕默德既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也是阿拉伯帝国的奠基者,可以说他一身兼具了“上帝”和“恺撒”的双重使命。因此,伊斯兰教的传播始终是与阿拉伯国家的发展并驾齐驱的,在中世纪,伊斯兰教的信仰传播到哪里,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就扩展到哪里。甚至一直到今天,伊斯兰国家仍然是政教合一的,政治与宗教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而佛教的情况则恰好相反,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原本是位极至尊的净饭王王子,本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国王或“恺撒”,但是他却主动看破红尘,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所以佛教总是主张远离凡尘,与世无争,不关心政治,采取一种消极出世的生活态度。这种宗教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在伊斯兰教中,“上帝”与“恺撒”始终是融为一体的;在佛教中,二者是各不相干、井水不犯河水的;而在基督教中,“上帝”与“恺撒”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你死我活的对立之中。【本段引自赵林教授《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从波斯到伊朗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留下了权力继承的隐患——没有儿子,仅有一个女儿法帖梅。法帖梅的丈夫是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穆罕默德去世后,经过选举,632年,麦地那的宗教领袖们推举穆罕默德的岳父伯克尔继承哈里发,在伯克尔的领导下,在与波斯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国的战争中均取得了胜利。

在他去世后,欧麦尔·本·赫塔卜继承了哈里发的职责,继续前任的征服计划,东西线同时发动对叙利亚和拜占庭的进攻。638年,著名的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投降。主教索弗拉那斯与哈里发讲和,阿拉伯人进入三教圣地。至此,包括大马革士、霍姆斯、约旦和巴勒斯坦在内的大叙利亚地区完全落入阿拉伯人之手。642年9月,占领埃及。在欧麦尔一世的手中,阿拉伯帝国真正形成了。

在欧麦尔去世后,年已七旬的奥斯曼当选为第三任哈里发(644—656在位)。他继续执行前任的扩张政策。在奥斯曼执政时代,阿拉伯骑兵仍然所向无敌。伊朗的萨珊王朝被消灭了;在奥马尔时代征服北非的将领阿慕尔·伊本·阿斯挫败了拜占庭帝国夺回埃及的计划。高加索地区和塞浦路斯也在军事压力下成为伊斯兰教世界的一部分。奥斯曼继前任纂集的《古兰经》,后世称为“奥斯曼古兰经卷”,对阿拉伯语的统一和伊斯兰教的发展贡献极大。据《旧唐书·大食传》记载,永徽二年 (651) 即奥斯曼在位时期,大食曾遣使来中国,是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始。奥斯曼执政的末期,大规模的征服运动已经接近尾声。

从波斯到伊朗

穆阿维亚

在奥斯曼之后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继承哈里发,阿里是最早跟随穆罕默德的信徒,又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也是穆斯林中分裂两派前的最后一位正统哈里发。穆斯林的分裂源于继承人阿里身份的正统争论,在争论中出现很多派别,有最早跟随穆罕默德传教的麦加派,又有麦地那支持阿里的氏族。其中势力最强的一股反对势力,是与前任哈里发奥斯曼同宗的叙利亚总督、倭马亚家族首领穆阿维亚。穆阿维亚根本不承认阿里,认为阿里是篡权者,双方之间发生了很多争斗,最后伊斯兰教的元老院废除了阿里和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并且对他们两人分别进行了暗杀。

从波斯到伊朗

661年,阿里被刺杀,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侥幸逃过暗杀,并且大权在握,将原位于今天伊拉克库法的首都迁往大马士革,建立了倭马亚王朝,统治整个穆斯林世界。在他年迈之时,把哈里发的位置传给儿子叶齐德,传位破坏了伊斯兰教不能世袭王位的传统,引起了在原首都库法忠于阿里的什叶派穆斯林的不满。尽管叶齐德用金钱和恐吓控制了阿里的大儿子哈桑,但小儿子侯赛因不为所动。所以库法的什叶派穆斯林邀请住在麦加的侯赛因前往库法,继承哈里发,与大马士革的叶齐德相抗衡。但是没想到侯赛因一行尚未到达库法,库法人已经暗中投靠了叶齐德,叶齐德一万多人的军队在卡尔巴拉找到侯赛因后,将一行72人全部杀害,这是在公元680年10月10日(伊斯兰教历1月10日)。侯赛因的夫人是波斯的公主,波斯人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愤怒,更加深了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仇恨,这也是什叶派重要的阿舒拉节的来历。所以逊尼派的意思是遵循传统的意思,什叶派则是具有悲情反抗的阿里派。信奉从穆罕默德到阿里这一条血统,认为只有阿里的后裔才能称为领袖,什叶派名言“除脊柱剑外无宝剑,除阿里外无豪杰”。这就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区别

伊朗国父:居鲁士大帝

对于伊朗人来说,最重要的历史人物是居鲁士大帝,严格来说,应该是居鲁士二世。居鲁士的部落位于今天伊朗的西南部,是由一个叫阿契美尼斯的首领率领的雅利安人小部落,居鲁士后来建立王朝便以祖先的名字命名。大家都知道,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逐步向外扩张,征服了米底王国、吕底亚、巴比伦等。

从波斯到伊朗

居鲁士二世画像

谈及居鲁士大帝的扩张,顺便解释今天伊朗和以色列的关系。历史上两国没有世仇,今天伊朗和以色列之争完全是因为美国干预和经济利益冲突造成的,伊朗并未参加以色列复国发生的几次中东战争。在历史上,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摧毁了犹太王国,攻入耶路撒冷烧毁圣殿,并且将所有的犹太人押往巴比伦,关押在类似希特勒制造的集中营里。

从波斯到伊朗

公元前538年,居鲁士大帝征服了巴比伦王国,释放了被囚禁的犹太人。其中一部分选择留在波斯,剩下的前往了迦南(今天的巴勒斯坦)。对于留下来的犹太人,居鲁士大帝给予他们自由公民的身份,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并且出资帮助犹太人恢复被损毁的圣殿。复国的犹太人将居鲁士奉为救世主,给予极高的评价。同时也为波斯后来在埃及的统治,支援了不少驻军。《圣经》里《以斯拉记》所记载的古列王就是居鲁士二世。直至公元前63年,罗马大将庞培再次灭亡犹太王国后,驱赶犹太人,放火烧了神庙。我们今天在以色列看到的哭墙,就是当年居鲁士大帝出资建造的圣殿围墙的一部分。所以至今为止,居鲁士大帝一直都是伊朗人的骄傲,尊称他为国父,以自己是居鲁士大帝的子孙为荣。

从波斯到伊朗

居鲁士大帝墓

居鲁士大帝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首都位于帕萨尔加德,他的墓地也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最上面的方形结构,是棺椁所在,下面一共有七级台阶,为什么选择七级,因为在琐罗亚斯德教中,七是代表吉祥的数字。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帝国后,亚历山大的士兵认为居鲁士的墓中一定有很多的陪葬品,便起了贪念,破坏了居鲁士的墓地。亚历山大得知后,勃然大怒,处死了参与盗墓的士兵,并重新恢复了居鲁士被破坏的墓地。通过这一善举,征服者亚历山大获得了波斯人的好感,此后通过与波斯人联姻,再次增强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民族融合。

居鲁士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冈彼西斯二世继承王位后远征埃及,小儿子巴尔狄亚留守故土,当冈比西斯二世征服了埃及后,在国内发生了动乱,暴乱者假借巴尔狄亚的名义造反抢夺皇位。冈比西斯二世得知后立即率军返回波斯,但未曾想到,冈比西斯二世在返回途中突然神秘死去,究竟是谋杀还是意外,至今是个谜。冈比西斯二世出征时,身边有一些重臣,其中之一就是时任禁卫军统帅的远房亲戚大流士,大流士随即获得军队拥戴继承了冈比西斯二世的权利,率军回到了波斯扫清了叛乱势力,坐上了波斯君王的宝座,史称大流士一世。

从波斯到伊朗

大流士一世石雕(右侧坐者)

大流士一世掌权后东征西讨,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版图扩张到了极致。波斯帝国此后与西方产生了第一次重大冲突——希波战争,关于这场战争有很多故事,比如今天的运动项目马拉松。马拉松战役就发生在希腊和波斯的第一次战争中,这场战争双方并未分出输赢,据史料记载,仅仅是波斯比希腊多牺牲了一名战士而已。时隔十年,又发生了第二次希波战争,《斯巴达三百勇士》描述的就是这次战争中温泉关战役的情况。

波斯军队击败希腊联军后,进入雅典,烧毁了雅典神庙。但是波斯军队最终由于在萨拉米斯海战中的失败,导致功亏一篑,败给了希腊联军。在波斯军队退军后,希腊城邦中的雅典和斯巴达又发生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导致两败俱伤。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希腊因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元气大伤,促成北边马其顿的崛起。公元前三世纪,在亚历山大大帝的率领下,马其顿军团统一希腊,另一方波斯同样由于漫长的战争而不堪重负,所以也被亚历山大轻松征服。

从波斯到伊朗

波斯波利斯遗址全景照片

居鲁士大帝、冈比西斯二世之后,大流士继承了皇位,将首都设在了波斯波利斯,波斯波利斯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为波斯的首都,虽然皇城被亚历山大为雅典复仇的大火吞没,但不得不说,这是我见到过的最震撼的古代帝国首都遗址。目前已发掘出来的部分仅仅是波斯波利斯的四分之一,由于伊朗受到国际制裁经济不景气,考古发掘的进度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从波斯到伊朗

凤凰雕塑

这是凤凰的雕塑,很多国家,都是把龙认为是邪恶的化身,我们知道基督教里有圣乔治屠龙,而凤凰都是代表吉祥。

从波斯到伊朗

万国之门

这是万国之门。

从波斯到伊朗

百柱宫

百柱宫,是当时国王接见外国使者的地方。

从波斯到伊朗

雕刻莲花

大家可以看到,遗址的很多地方都雕刻有莲花,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吉祥物。

从波斯到伊朗

百柱宫内景

进入宫殿的台阶非常有意思,两个台阶之间的高度很低,走起来非常轻松,与后来伊斯法罕的陡峭台阶相比大相径庭。其原因在于每逢重大庆典,很多部落前来为波斯皇帝献礼,随行的贵族妇女穿着长裙,走过低矮的台阶体态显得优雅端庄。

从波斯到伊朗

春狮冬牛雕刻

这个雕塑很常见,狮子撕咬一头牛,其实这两种动物各代表了一个季节,狮子代表春季,牛代表冬季,寓示着春天赶走了冬天。

从波斯到伊朗

帝王谷: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王陵

距离波斯波利斯十多公里处的帝王谷,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王陵,这里埋葬着大流士一世和之后的众多帝王。陵寝的设计很有特点,均是开凿在峭壁上,“十”字形的墓门,四个角分别代表了琐罗雅兹德教崇拜的光、风、水、土四种元素。

从波斯到伊朗

配合文字解释:君授神权雕刻

君权神授雕塑,雕刻在右边的人,代表神的使者阿胡拉·马兹达,左边的代表世俗的国王,神给了国王一个圆环,象征着世俗国王与神的约定。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其实在罗马帝国之前,波斯帝国已经修建了延伸至全帝国境内的御道,直通波斯波利斯,便于传播消息与军队调动。面对波斯帝国如此庞大的疆域,统治者首创了行省制,与百年后秦始皇使用的郡县制很相似,至于是否秦帝国在当时种种的先进制度和手工业是否师从波斯,至今在考古学界仍有议论。

巴列维王朝与伊斯兰革命


从波斯到伊朗

萨德阿巴德宫

萨德阿巴德宫位于德黑兰,因二战时期的德黑兰会议而被世人知晓。

从波斯到伊朗

小巴列维国王的雕塑

这座只剩下一个腿的雕塑,是小巴列维国王的雕塑。

我们所说的巴列维国王,其实是父子二人,礼萨·汗(1925年-1941年在位)和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1941年-1979年在位),通常以老巴列维和小巴列维加以区分,老巴列维是恺加王朝波斯哥萨克旅的一位中层军官,恺加王朝末期的腐败与动荡,给了巴列维家族争夺权力的机会。1925年,老巴列维利用哥萨克旅针对恺加王朝的一次政变,通过镇压和维持次序,将自己塑造成国家最具有权势的人物,废除恺加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建立了巴列维王朝。

从波斯到伊朗

左一为老巴列维国王,礼萨·汗

夺得政权后,老巴列维认为国内的宗教势力影响了国家的发展,他打破了伊斯兰教的一个传统:任何犯了罪之人,只要跑到清真寺里受到阿訇们的保护,世俗的警察或军队是不能进入清真寺抓人的。老巴列维为了羞辱伊斯兰教,骑着马,手持马鞭闯进了库姆的清真寺,这一行为,极大的羞辱、触怒了宗教人士。

因此从老巴列维开始,伊朗国内开始了快速摆脱宗教约束进入世俗化的过程。老巴列维认为应向土耳其的凯末尔学习,发展必须走世俗化道路。西化过程中,与德国关系密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部分西方学者提出雅利安人的概念,所谓的血统论用以区分优质民族和低劣民族,认为雅利安人是高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优质民族。而希特勒恰好利用这一理论,将它推向极致,希特勒曾言:日耳曼民族是雅利安民族的重要一支。

从此方面看,老巴列维与德国走的很近,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伊朗保持中立,既不帮助同盟国,也不帮助纳粹德国。但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我们知道,当时英国殖民了印度,伊朗的北部与苏联接壤。那么同盟国的战争物资就没法通过伊朗运送到苏联,所以在同盟国的战争压力下,致使老巴列维退位,他的儿子小巴列维继承皇位。

从波斯到伊朗

小巴列维国王,礼萨·巴列维

小巴列维早年留学法国,有着天然亲西方的思想,所以在小巴列维即位以后,美、英、苏三国首脑便在德黑兰召开了二战期间重要的德黑兰会议。战后小巴列维彻底投靠西方,伊朗国内更进一步的世俗化,在六七十年代,由于全球石油价格的拉升,给伊朗带来了巨大财富,小巴列维发动的白色革命,进一步压制国内的宗教势力及其他不稳定因素。虽然伊朗由于石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国内的贫富分化却日益严重,农村以及城市的底层居民逐渐对政府产生不满;以及全盘西化后,性观念的开放和传统的伊斯兰教思想的强烈抵触,再加上官员的腐败,更加造成了人们的不满,以霍梅尼为领袖的宗教人士与小巴列维展开了激烈对抗,身遭软禁之后,流亡国外。除此之外,在国际政治层面,由于伊朗位于共产主义苏联以及盟国的包围之中,苏联无法对其西化的发展坐视不管,所以在当时的德黑兰反国王势力中安插了不少情报人员,伺机对国王的反对派加以资助。

在内忧外患的时机,小巴列维做出了非常不合适的举措——压制国内的言论自由,触犯了伊朗国内精英知识分子的底线,将他们也推向了反对派的阵营。最终导致了1979年1月的伊斯兰革命。小巴列维毕竟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在国内出现动乱之时向美国求援,而美国又在最危机的时刻给了小巴列维国王一个今天看来十分错误的建议,建议小巴列维暂时出国避避风头。随着国王的出走,伊朗国内报纸立即头版头条报道了“国王出走”这一爆炸性新闻,原本支持国王的军队失望之余,选择投入反对派支持伊斯兰革命,如此以来小巴列维彻底失去了对伊朗的控制。

从波斯到伊朗

霍梅尼回国

1979年2月,宗教领袖霍梅尼从巴黎回到德黑兰,将国内其他参与伊斯兰革命的反对派势力逐一消灭,最终导致霍梅尼领导下的宗教势力一家独大,控制了伊朗的政权。并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统治国家。

从波斯到伊朗

伊斯兰革命的特定环境即宗教性和民众性,决定了后革命时代伊朗社会的神权统治和激进倾向。然而,神权统治和激进倾向并非后革命时代伊朗社会的实质内容。巴列维王朝覆灭后出现的权力真空导致诸多政治势力的激烈较量,现代化进程的延伸则构成后革命时代伊朗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1979-1989年,霍梅尼无疑是伊朗政治舞台的核心人物,此间可称霍梅尼时期。霍梅尼时期,伊斯兰化可谓伊朗社会的突出现象。恢复伊斯兰教法与强化伊斯兰教的意识形态,成为霍梅尼时代伊斯兰化的基本举措。法基赫政府推行的伊斯兰化举措,旨在否定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世俗化倾向,进而排斥巴列维王朝君主独裁的政治传统,构成伊斯兰革命的逻辑延伸。霍梅尼时期伊斯兰化的最直接的体现,是关于妇女服饰的严格规定。

从波斯到伊朗

在伊斯兰革命过去多年后 今天的伊朗对女性服饰要求上,有所放宽

1981年,议会颁布法律,要求所有妇女必须身着伊斯兰服饰。伊斯兰化的相关举措,还包括禁止饮酒、限制西方的音乐和电影、实行男女的性别隔离。1982年,最高司法委员会宣布,废除自1907年以来实行的所有非伊斯兰法律,伊斯兰教的沙里亚和阿亚图拉颁布的宗教法令构成法官审理案件的唯一依据。伊斯兰革命前把持司法机构的世俗法官被什叶派欧莱玛取代,伊斯兰教的经学院取代德黑兰大学法律系成为培训法官和律师的主要机构。

从波斯到伊朗

1979年前高度西化的伊朗

伊斯兰化的教育政策,表现为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伊斯兰学生组织,支持政府的伊斯兰化政策,教科书按照伊斯兰教的思想进行修订。伊斯兰化的外交政策,表现为伊斯兰革命的输出和在境外从黎巴嫩到波斯湾诸国和巴基斯坦建立什叶派伊斯兰革命党,旨在扩大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国际影响,进而遏制伊拉克。

巴列维王朝覆灭后,巴扎尔甘领导的临时政府实行温和的经济政策,保护私人财产所有权,反对扩大国有化和政府的经济干预,强调私人经济的主导地位。上述经济政策显然与当时的激进政治环境不符。进入80年代,伊斯兰化的经济政策逐渐取代温和的经济政策,成为激进政治环境的逻辑结果。土地改革、国有化运动和政府干预的扩大构成霍梅尼时期伊斯些化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平民主义和国家主义则是伊斯兰化经济举措的宗旨所在。【本段摘自《伊朗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