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最被低估的武將是誰?

源稚生


鞠義,雖然在歷史上僅是曇花一現,鮮有人知,但他絕對稱得上是三國時期的超一流大將,有河北四庭柱之稱的顏良、文丑、張郃、高覽,也只配當他的小弟,根本沒有資格和他平起平坐,就連公孫瓚威震外族的白馬義從也被鞠義的8百“先登營”打殘。

鞠義,又名曲義、麴義,涼州人,精通戰法,武勇好戰,所練8百私兵皆為精銳,人稱“先登營”。原為冀州牧韓馥部將,因感其胸無大志,苟安一隅,隨叛其離去。

韓馥聞知大怒,親率大軍征討,卻反為鞠義所敗。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紹逼走韓馥佔據冀州後,鞠義順勢投到其麾下效力。之後,在袁紹對外征戰的過程中,每處困境,首先想到的不是“吾上將顏良、文丑若在怎樣”,而是大將鞠義。

袁紹剛剛佔據冀州之時,匈奴單于於夫羅想要趁其立足未穩,渾水摸魚,並劫持河內太守張楊反叛袁紹,駐軍黎陽。袁紹得知,令鞠義領兵平叛。鞠義出兵勢如破竹,一舉將匈奴人趕出了黎陽地界。可以說,當時的匈奴人對上鞠義,毫無招架之力,唯有逃命一途。

袁紹穩定冀州局勢後,想要統一河北,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公孫瓚的精銳騎兵,特別是“白馬義從”連草原匈奴、烏桓等外族聞之也是心生寒意,盡皆避之。

同年冬,袁紹與公孫瓚矛盾極度惡化,兩軍佈陣於界橋南二十里處,相互對峙。

公孫瓚率3萬步兵排成方陣,左右兩翼各置精騎5千多人,中間則為常勝精銳“白馬義從”。袁紹不知怎麼想的,竟然膽敢讓鞠義率8百“先登營”為先鋒,直接面對公孫瓚的數萬大軍,而他則率數萬軍隊跟在鞠義的後面。

公孫瓚一看袁紹的前鋒僅有8百人,很是不屑,當即令白馬義從“踐踏”而過,並衝擊敵軍後方大陣。看著塵土飛揚中的白馬義從,鞠義的8百“先登營”穩如磐石,盡皆伏在大盾之後,緊盯騎兵衝來的方向。當白馬義從進入百步之後,近千強弩齊發,瞬間白馬義從人仰馬翻。隨著強弩射出的同時,8百先登死士揮動武器嚎叫著向敵騎砍殺過去。

當時,由於公孫瓚根本沒有料到鞠義區區的8百人就敢發起逆襲,措手不及之下,造成全軍一片混亂,騎兵、步兵丟盔卸甲,相互踐踏,爭相逃命,死傷無數。然而,鞠義的先登營卻是越戰越勇,一瞬間便斬殺敵軍千人首級,公孫瓚任命的冀州刺史、麾下頭號大將嚴剛,也被臨陣斬殺。

退敗中的公孫瓚企圖依託界橋優勢地形據守,結果又被乘追擊的鞠義打敗。界橋大戰之後,公孫瓚的精銳騎兵基本喪失殆盡,雖然還有一定的守業本錢,但卻失去了主動同袁紹逐鹿天下的資本。

據《三國志·袁紹傳》引《英雄記》記載,此後鞠義多次奉命與公孫瓚交戰,均是勝多敗少。

因此,史學界稱鞠義是公孫瓚的命中剋星。

鞠義如此英雄的一個人物,為何突然失去了蹤影?

《三國演義》上講,鞠義領軍衝入公孫瓚的後軍,正在大肆砍殺之時,恰巧遇到趙雲,戰不數合,被趙雲一槍刺死於馬下。

其實,鞠義的真實死因並非如此,應該死於袁紹的“外寬內忌”。所以說,袁紹絕對稱得上是三國時期的最大敗家子。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消滅公孫瓚後,河北的青、幽、並、冀四州大局基本已定,他也成了東漢末年諸侯中實力最強的一個。這時,性格高傲的鞠義,也迎來了“卸磨殺驢”的結局。

據《後漢書·袁紹傳》記載,袁紹給鞠義定的罪名是:“自持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並其眾。”

同時,據《三國志·袁紹傳》引《英雄記》的說法,袁紹殺鞠義的原因有四點,即:一是戰功卓著而封賞微弱,心生抱怨;二是由於出身西涼,自己又曾與李傕、郭汜等人有舊,擔心遭到清算,而心中不安;三是因以上兩點,鞠義與黑山黃巾的張燕多有來往,並劫掠袁紹族人的財物;四是袁紹因其勇猛,擔心難以控制。

雖說四點,其實最為重要的一點應該是“劫掠了袁紹族人的財物”,因此袁紹可能猜疑鞠義有反叛之意,這才找個理由將其殺害。想想後來袁紹的官渡大敗,再想想鞠義之死,可謂是自斷臂膀。

鞠義死後,袁紹將其“先登營”交予張郃統領,卻再也難以展現其曾經的輝煌。所以說,鞠義是三國時期最被嚴重低估的一名武將。


祥子談歷史


第一. 太史慈

感覺在三國裡面最被低估的就是他了。太史慈,字子義,對騎術跟箭術都非常的熟練,也很厲害,尤其是箭法那是一等一的,在古代,但凡優秀的弓箭手都是大將,在最當初的時候,他在揚州刺史劉繇的手底下做事情,那個時候,東吳的孫策有一次率領著大軍殺了過來,劉繇手底下的人跟他說太史慈可以被任命做一名大將率兵打仗,能夠抵擋得住孫策的來襲,但是他卻說,我要是真的用了太史慈做大將,人家就會笑話我不會用人了。所以,太史慈只是被派出去當了一個偵察兵,來偵查一下敵方情報而已。

但是太史慈確實是一個武力值很高的武將,而且箭術高超,最重要的是帶兵能力也很強,但是卻沒有遇到明主,在這個劉繇手底下只能當一個偵察兵的資格,被這麼低估才真的是有眼無珠。或許在他看來,太史慈的能力只有那麼一點吧。畢竟他看不到也不會用人。當他在外面偵查的時候,帶著自己的一個騎兵,不巧跟孫策正好迎面相見,當時孫策的周圍有十三名大將,但是太史慈卻一點都不畏懼,策馬上前跟孫策打了個難分難解,分不出勝負,後來兩隊的大部隊都過來了,這才作罷。


到了後來太史慈歸降孫策,協助他一統江東地區,勢不可擋,為孫吳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來的孫權才繼承了江東地區。可惜這樣的一個英雄卻並沒有再做出什麼成績,就英年早逝了,僅僅只有四十一歲。

第二. 魏延

魏延,字文長,在一開始並不是蜀國的人員,而是一名歸順了劉備的降將,但是按理來說,魏延歸順蜀漢陣營,這種人才一定會受到一向愛惜人才的諸葛亮的重用,但是事實卻並不是這樣的,諸葛亮一直到身死,都對魏延有所提防,更別說重用他了,而魏延可能到死也想不明白,他在什麼時候得罪了這個丞相。不過相比之下幸運的是劉備卻非常的器重他,雖然說是無法為他帶來相當大的權力,但是絕對不會讓魏延閒置在一邊不用的。

在劉備成為漢中王的時候,要指派一名大將鎮守漢中,當時的人們都以為這個職位肯定是張飛的了,但是出人意料的劉備選擇了魏延,還一直提拔了他,當時所有人都被震驚了,紛紛表示不理解。但是後來也證明了魏延這個人確實是有本事,由他所駐守的漢中地區在十年之間都沒有過什麼戰爭,其他的兩方勢力的部隊也都不是他的對手,這才保著漢中無憂,但是如果說魏延能夠更被重用的話,相信一定可以創造出許許多多的令人稱道的佳話把。


第三. 荀攸

荀攸,字公達,是荀彧的侄子,東漢末年的時候在曹操麾下擔任首席謀士的職位,注意了是“首席”。所以說荀攸也就被人稱作是曹操的“謀主”,據傳說荀攸還曾經留下了事兒計的奇策,不過卻僅僅告訴了和他同朝做官的鐘繇,但是最為可惜的是,比起做官這位鍾先生似乎更喜歡寫書法,整天就忙著鑽研書法,這十二奇策還沒記錄完整就去世了,於是就此失傳。但是有傳言說他的兒子鍾會能夠在三國的後期所向披靡,很大可能就是在年輕的時候看過整理的十二奇策。

但是,曹操麾下謀士,現在人只認英年早逝的鬼才郭嘉,卻對這首席謀士荀攸的瞭解比較少。有三個原因:其一是被他的叔叔荀彧的光芒所掩蓋了,曹操把荀彧對於他來說是張良對於劉邦。這是何等的重要。而且在提起一個姓氏的時候,總會想到最出名的人,比如說提到姓諸葛的人,總是第一個想到諸葛亮。提起姓荀的人,大概都會想到荀彧了;其二是在三國演義之中,作者的刻意刻畫,把原本歷史上荀攸做出的成績全部被其他人替代了或者是直接抹去了;其三就是他本身的原因,平時他不顯山不漏水的,如果你不用他,你根本想不到他能有如此大的能量。


4.廖化

首先,作為三國中最被低估的一員武將,廖化本名淳,世代為沔南的豪門世族。相對於關羽、張飛、趙雲等武將,廖化在當時擁有著更好的家世。由此,在事業的起點上,廖化一開始就任劉備屬下前將軍關羽的主簿。在三國時期,主簿是掌管文書的佐吏。而這,至少說明廖化在文采等方面具有出眾的能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孫吳襲取荊州,關羽兵敗遇害。在此危急時刻,廖化有勇有謀,上演了一幕千里走單騎的大戲。 二 其次,在關羽兵敗被殺後,廖化如果投降東吳的話,因為是荊州的豪門世族,其就算不受到孫權的重用,但是一官半職還是有的。但是,因為思念漢主劉備,也即對劉備、關羽的忠心,促使廖化選擇冒險詐死,當時人們信以為真,廖化趁機帶著母親晝夜西行,奔赴到千里之外的蜀漢。雖然關羽有“過五關斬六將”,但是其畢竟是《三國演義》中的杜撰情節。而對於廖化來說,千里走單騎則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對此,在筆者看來,羅貫中為關羽添加的千里走單騎情節,很可能受到了廖化事蹟的啟發。 三 由此,通過這一事件,不僅體現出廖化忠誠的一面,更體現出其智勇雙全的品質。而這,顯然不能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樣的評價來抹黑他。章武二年(222年)春,劉備親率諸將東征孫吳,在秭歸與廖化相遇。劉備見到廖化後非常高興,任命廖化為宜都郡太守。在劉備去世後,廖化又在諸葛亮手下獲得重用,而且在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中也立下不少戰功。劉備去世後,廖化為丞相參軍,後為廣武都督,遷陰平郡太守,多次參與蜀漢的北伐。官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 四 最後,在蜀漢後期,廖化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時人語曰:前有王(王平)、句(句扶),後有張(張翼)、廖(廖化)。景耀五年(262年)秋,姜維率眾出狄道北伐曹魏,廖化認為“姜維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結果姜維最終被鄧艾擊敗,退軍駐紮於沓中。公元263年,已經七八十歲的廖化依然衝上前線,試圖阻擋鄧艾、鍾會的進軍,不過,伴隨著劉禪的投降,廖化只能放棄抵抗。公元264年,廖化在遷往洛陽的途中病逝。陳壽評價他“以果烈稱”

5.陳到

在《蜀書·楊戲傳》的最後,陳壽引用了楊戲寫的《季漢輔臣贊》,因為蜀漢政權是沒有史官的,以致於很多人都”失其行事,不為之傳”這其中,陳到在武將中應該是最厲害的了,他的讚語是和趙雲在一起的“徵南(趙雲)厚重,徵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後面介紹說“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還有諸葛亮在給其兄長諸葛瑾的信中寫道:“(陳)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意思說,陳到帶領的這支部隊,是當年劉備帳下的精銳部隊——“白毦兵”(以鳥羽或獸毛做成的裝飾物,常用以飾頭盔﹑犬馬或兵器,劉備有個愛好,就是“性好結毦”),這支部隊常年擔任劉備的衛隊,後來鎮守蜀漢的東大門,威力不言而喻。而陳到作為與趙雲齊名的大將,我們實在瞭解不到更多的信息了,可以想象一下,或許演義中趙雲的形象中,有陳到的影子吧。

6.羅憲

他在魏軍伐蜀時率領兩千人鎮守永安,吳國聽說蜀國敗亡後起兵西上,已救援為名,實際是想趁火打劫,佔領地盤,羅憲清楚的看到了這一點,先召集眾人,表示孫吳不守信用,意圖趁機併吞巴東,然後歸順了曹魏。並整頓兵馬,嚴陣以待。孫吳先派遣步協強攻白帝城。羅憲沿著長江防守,同時派遣參軍楊宗向魏安東將軍陳騫求救。之後吳軍攻入巴東,羅憲退入白帝城堅守,吳軍屢次強攻皆被擋住,之後孫休震怒,又派遣陸抗率3萬人支援,這場攻防戰長達六個月之久而援軍還沒有到,城中疫病流行,有人勸羅憲棄城而走被他嚴詞拒絕。而陳騫把永安的情況向司馬昭報告後,司馬昭認為成都剛經歷鄧艾鍾會事件,目前已無力支援。所以派遣荊州刺史胡烈率軍攻打吳軍入蜀據點西陵,陸抗在腹地受脅之下退兵。自此永安之圍解除,羅憲擔任原職,加封陵江將軍,萬年亭侯。後來他還攻取了吳國的巫城,上書伐吳之策,向晉朝舉薦了常忌、杜軫、陳壽、諸葛京(諸葛亮的孫子)等蜀地的人才,為人“方亮嚴正,待士不倦,輕財好施,不治產業”。


土8哥boy


關注

三國演義,這個三國曆史,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國外也有很多人知道。能肯定看到三國演義開始時內心是十分激動的,甚至想成為其中的人物。

我們來看看三國時期,那些實力被低估的人物。魯肅,是一個有眼光、有勇氣,深諳權謀人心,又洞察天下大勢的人。



魯肅初見孫權,孫權私下請他在一張床(榻)上吃飯,魯肅為孫權分析天下大勢,史稱“榻上策”。有的人“榻上策”上升到了跟“隆中對”一樣的高度。他說的締盟:以和為貴,以和為貴/合縱連橫,方能以弱勝強。以及滅亡:此聯盟已破,吳蜀休矣。可見魯肅確實印象中被低估了。



陳登,字元龍,徐州下邳人,三十九歲卒。太史慈先生並列為‘季漢三失’的豪傑人物。建安初奉使赴許,向曹操獻滅呂布之策,被授廣陵太守。陳登見親率大軍出擊,一舉擊潰孫權軍。談到陳登時,許汜不以為然地說:“陳元龍乃湖海之士,驕狂之氣至今猶在。”



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關雲長千里走單騎”,裡面有很多虛構之處,實際還有更加震撼的:廖元儉千里走單騎。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歷經磨難的廖化遇到先主,不知他會不會喜極而泣。而劉備顯然喜出望外,並封廖化為宜都太守,這些說明這個確實被低估了。


AAA喵先生


三國演義中被低估的人物之劉備,劉玄德!

證據一:桃園三結義之前,關羽張飛在市集單挑,被劉備活生生的分開。關張二人見劉備如此牛逼就拜他為老大,開始了三國征途。。。

證據二:虎牢關戰呂布張飛第一次遇呂布被打成狗,然後關二爺也衝出去,都不是呂布對手。劉備一看,操:沒想到世上還有跟我一樣能和關張二將周旋不敗之人,老子來了。結果顯然易見,劉備一上呂布當場嚇尿,跑了。

證據三:徐州會戰,劉備中曹操奸計,被打的落荒而逃,劉備竟然一個人跑去袁紹哪裡。比關羽千里走單騎還牛逼啊!那時候可有呂布,張遼,高順,夏侯惇,夏侯淵,典韋,許褚,曹仁,等等的一流名將。這都能讓他跑了!真乃絕世高手!

證據四:群雄逐鹿!在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前期,敢跟曹操呂布袁術袁紹等但是一流諸侯周旋的非劉備莫屬!而且不死!真是小強!天天打敗仗,可越小越牛逼!各位看官不要小瞧劉備!估計能和劉備抗衡的也只有呂布了!弄不好呂布都不是他對手。


吃我一根棒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的創作立場是以劉備匡復漢室為正統的仁君,曹操則是以謀漢篡位的奸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的,所以三國時期曹魏集團的武將都普通被貶低,特別是曹操的曹氏及夏侯家族武將更是被描寫得不堪大用。

在這其中,曹魏集團的曹純,本應是萬人敵的武將,卻在小說裡成打醬油的角色,武力嚴重被低估。

曹純是曹氏“八虎將”之一,死後諡號威候。

曹純是曹操的堂弟,曹仁的親弟弟,與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 、曹休、夏侯尚、曹真一起並稱曹魏"八虎將"。這些人不僅是曹操的宗室,更是曹魏陣營中鎮守一方,獨當一面,出類拔萃的英豪人物,為曹魏政權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曹純能躋身曹魏"八虎將"之列,實力當然不容小覷。

史書上關於曹純的記載著墨不多,但也是給我們最基本有印象就是勇猛擅戰,甚得人心,特別是死後諡曰“威侯”,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曹純的勇猛。

我們知道古人十分講究名份,諡號就是一生的蓋棺定論。諡號也分惡諡和美諡,莊、宣、襄、睿、剛、威等在美諡中的上諡。

“威”就是個美諡,“猛以剛果曰威,猛以強果曰威,強義執正曰威”,主要是封給武力超群,作戰勇猛的武將。

在三國曹魏陣營,被諡為威侯的將領有樂進,是曹操麾下最為勇猛的先鋒將領,以右將軍的身份位列“五子良將“,是僅次於張遼的二號將領,陳壽評價:“樂進以驍果顯名”。

在蜀漢陣營,被諡為威侯的將領有馬超,這個更不用多說,以驃騎將軍的身份,與關羽、張飛等並列”五虎將“,人稱錦馬超,萬人敵,諸葛亮評價: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

曹純能與樂進、馬超一起成為三國時期,少數幾個被諡曰“威侯”的猛將,雖然不免有曹氏宗親的因素,但其武力也應該是十分了得。

曹純是曹魏陣營王牌勁旅”虎豹騎“的第一任統軍將領。

”虎豹騎“是曹操親手打造的騎兵特種部隊,是曹魏最核心最精銳的"王牌軍",嫡系中的嫡系。

”虎豹騎“當時亞洲乃至世界歷史上第一支使用馬鐙的騎兵部隊,平時承擔“宿衛”任務,戰時隨從曹操出征。因為其機動性,建制規模最多時不超過五千人。。

王沈《魏書》:"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太祖難其帥。純以選為督,撫循甚得人心。"

"虎豹騎"的普通士兵是從曹軍”百人將"中精挑細選的勇猛之士,都是基層實戰中的騎射弓馬出眾的將領,我們可以想像這隻“虎豹騎"部隊的囂張戰鬥力,簡直是恐怖。

"虎豹騎"一般在戰爭關鍵時出場,對特定目標精準出擊,實施“斬首行動”,作為這隻精銳部隊的統軍將領,作戰時需帶著衝鋒,武力,才能都必須服從才行。

所以作為首任"虎豹騎"統軍將領,曹純的實力肯定差不了。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純去世。在確定替代曹純的人選時,曹操說:

"純之比,何可復得!吾獨不中督邪?"

曹操的意思是說:能勝任"虎豹騎"統領的將領,都沒有比曹純更合適的了,還是由我曹操直接擔任虎豹騎的統帥吧。

明代史學家姜宸英對此評價道:

"純、真、休皆將虎豹騎,以宿衛精兵,非親子弟不可也。曹純死而自將之,以無子弟可任者,非無曹純其人也。"

姜宸英的意思是說,曹純死後,曹氏子弟不是沒有人可以繼任,無非是找不出能象曹純這樣最合適的人,所以才曹操親自統領”虎豹騎“。由此也可見現曹純的實力。

曹純統領“虎豹騎”的實戰表現和輝煌戰績

由於“虎豹騎”的特殊使命,使這隻部隊顯得非常神秘,在史書上露臉的機會並不多,但每次出場都有驚豔表現。

《魏書九 夏侯曹傳第九》記載:"(曹純)初以議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從圍南皮"。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在南皮與袁譚決戰,久攻不下,曹純率領“虎豹騎”精準出擊,斬殺袁譚首級而歸。

 《三國志·曹純傳》,曹純的虎豹騎“及北征三郡,純部騎獲單于蹋頓。”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親征烏桓,在白狼山決戰中,曹純所督的“虎豹騎”隨張遼、張郃的先鋒部隊,趁敵立足未穩,一舉擊潰烏桓的親衛部隊,俘獲蹋頓單于。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親征荊州,曹純率五千”虎豹騎“,以日行三百里的急行軍長途奔襲,在長坂坡擊敗劉備軍隊,俘虜了劉備的兩個女兒及輜重無數,劉備大敗而逃。


曹純統領的”虎豹騎“在史書上雖然出鏡不多,但從以上出場表現看,”虎豹騎“承擔的都是”急、難、險“的突擊任務,其表現都是”精、準、狠“,簡單粗暴,精確制導,直達目標。

曹純的實戰表現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嚴重被弱化

如果厲害的勇猛之將,可惜在《三國演義》之中,虎豹騎不見記載,曹純也被描繪成為草包將軍。僅有一次出場就是曹仁偷襲周瑜大營中計,曹純接應曹仁狼狽而逃的”打醬油“場景。

而南皮之戰斬袁譚,被寫成了曹洪的功勞,烏桓之戰斬殺蹋頓單于,成了張遼的功勞。甚至連接長坂之戰,殺得劉備丟下兩個女兒,帶著十幾個狼狽逃走,在《三國演義》裡,卻描寫為"趙子龍七進七出單騎救主,殺死曹軍五十餘將","張益德大鬧長坂坡,嚇死曹操身邊夏侯傑,驚獨退曹家百萬兵",一場敗仗成了趙雲、張飛二人的表演秀。

曹純就這個被刻意消失的猛將,如果能讀《三國演義》,看到以上描寫,估計會氣得吐血,如此被忽視,曹純同學的確比竇娥冤還冤!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個人覺得最被低估的是公孫度,大家眼光都集中在中心,但三國中那個小小的尾巴誰在意,雖然作為一方諸侯大家都知道這麼個人,但在細數諸侯時恐怕孔融王匡孔伷袁遺知名度都在他之前。但就這麼個沒多少存在感的人卻東征打服了高句麗(對,就是那個宇宙第一強國瞎認的祖宗),西擊烏桓,打得烏桓不敢犯邊,南取遼東半島,並跨海佔領了膠東半島北部。嚴明刑罰,打擊豪強,廣招流民,設館開學,教化民眾,威行海外並其勢力一直延續到三國後期,他的能力絕對是被低估的。


千篇一律23333333


高順,東漢末年呂布帳下中郎將。

《三國志》記載: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好飲酒,其統帥的部隊精銳非常,號“陷陣營”,每戰必克。

呂布被曹操所滅後,因其不降而被曹操斬首,後被曹操厚葬。他可以說是呂布手底下第一將了,同時期的張遼和他比就遜色多了,夏侯惇在高順手下吃了大敗仗導致一隻眼睛被射瞎,這也是曹操要斬高順的原因之一,另外他對呂布非常忠心,寧死不降!

《資治通鑑》評: 忠勇有智,治軍威嚴,然良才不得用,豈非惜哉!

假如高順不死,至少五子良將有他一份,或許比張遼更出色。


小靖看世界


吾邢道榮斬顏良誅文丑,戰呂布殺關羽,滅趙雲笑張飛,區區馬超不過如此!半截黃土蔑黃忠!那曹操百萬大軍如何!?吾的一喝便叫他有來無回。如劉備不過爾爾,不過有那諸葛老匹夫在其出謀劃策,才能嚶嚶狂吠。只待吾一聲令下,定叫那劉備小兒肝膽俱裂。[淚奔][淚奔][淚奔]


論板磚的暴擊點


毫無疑問,應該是揚州刺史劉馥帳下的“無雙上將”潘鳳。此人生得虎背熊腰,身長九尺。雙臂有千斤之力,有萬夫不當之勇。善使一柄重一百零八斤開山大斧。屬於三國中的一流上將。可惜時運不濟遇到了華雄這樣的旗鼓相當的人物。加上潘鳳輕敵,沒有引起重視。導致死在華雄手中,非潘鳳之無能也。是乃高手過招,天時,地利,環境,氣溫,心理變化都會影響作戰效果。


楚唯夢


徐榮作為軍人,他心中一直效忠於朝廷,誰掌握了朝廷便為誰出力,最後為朝廷而戰死沙場,無愧於軍人的責任,不負軍人名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