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山西黃河大鐵牛被打撈上岸,為何要露天陳列不保護?

在古代中國,商周時期以及更早之前的朝代,人們主要使用的都是青銅器,在戰國時期時,鐵器才開始出現。鐵出現以後,人們發現,鐵比銅要容易得到,而且鐵器很輕,與青銅不一樣,現代研究發現,青銅的密度是要比鐵大的,也就是說打造相同大小的工具,青銅器會更重一些。

不僅如此,青銅器的硬度雖然大,但是韌性很差,而鐵器的韌性就很好。人們漸漸地覺得鐵要比青銅實用多了,鐵器的出現漸漸地代替了青銅器,這也是為什麼戰國時期以後,青銅器就很少出現了。不過鐵器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生鏽。

黃河西移,鐵牛出現

鐵器在空氣中會和氧氣、水分產生化學反應,從而生出鐵鏽,現代人為了不讓鐵器生鏽,會給鐵器鍍膜,可是就算是這樣,也難以控制鐵鏽的產生。在上個世紀40年代的時候,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有船隻被河底的硬物劃傷船體,當時蒲州城裡就有傳言說,水底有一隻鐵牛,有老人見過那個牛露出水面。後來到了五十年代,黃河水西移了,這裡的河床只剩下了淤泥。

1988年的時候,考古學者在黃河兩岸進行考古,來到蒲州城的時候聽說了這個傳聞,就開始不斷的在這裡尋找這個鐵牛的蹤跡,時隔一年,考古學家終於發現了黃河鐵牛。

黃河鐵牛歷史悠久,根據《春秋左傳》、《史記》的記載,在蒲州城這個地方,有過很多的橋樑,但是如今這裡的橋樑只有現代修建的那一座了,其他的橋樑很有可能沉入了河底或是被河水沖走,經過對鐵牛的考古挖掘,考古學家們發現了蒲津渡遺址。

黃河西移了將近3公里,但是這裡的河床依舊保留著,根據歷史的記載,在唐朝開元年間,人們為了渡河,想到了製作一座鐵索橋,這座鐵索橋需要重物固定兩端,所以唐朝的工匠就耗費了巨大的力量打造了黃河鐵牛。

珍貴文物不保存?學者給出答案

在這個鐵牛出土的時候,考古學家還發現了旁邊還有“牧牛人”,十分的有趣。這黃河鐵牛一共有4尊,一尊的重量就達到了70噸左右。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重、歷史最久的文物,這鐵牛和鐵人一出土,就得到了非常多的關注。

但是黃河鐵牛出土後,就被擺在蒲州城的黃河古道兩岸了,很多人就不禁產生了疑問,黃河鐵牛這麼珍貴的文物,為什麼在出土後就露天擺放不將它們保護起來呢?窺視文物的竊賊有很多,考古學家不怕竊賊將黃河鐵牛盜走嗎?


昭陵六駿非常的大,重量也達到了好幾噸,但是黃河鐵牛一尊就達到了70噸左右,一般的交通工具根本無法運走,黃河鐵牛的重量,已經和一架小型的客機相當了,例如波音B737飛機,重量就在56噸左右。

專家稱,這些鐵牛是蒲州古城最重要的也是最突出的文物,它們極具觀賞性,在挖出這4尊鐵牛的時候,考古學家低估了這些鐵牛的施工難度,由於這些鐵牛太重了,現在他們不敢輕易的移動。文物局的專家沒有辦法將鐵牛完整地運送到博物館,所以只好將黃河鐵牛原地提升了12米進行存放。

目前想要將黃河鐵牛保存起來,是個不小的難題,這樣的難題現代科學無法做到,只能等待後人來解決了。你們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