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擡頭的歷史由來

農曆二月二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龍抬頭。

關於二月二,民間有各種傳說和活動,不論哪種傳說和活動,都是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是淳樸勞動人民對風調雨順生活的期許。那麼,你知道二月二由何而來,又有何寓意嗎?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下吧。


二月二龍抬頭的歷史由來

《新唐書·李泌列傳》


二月二又叫“中和節”,最初起源於唐德宗年間,《新唐書·李泌列傳》有如下記載:

帝以“前世上巳、九日,皆大宴集,而寒食多與上巳同時,欲以三月名節,自我為古,若何而可?”泌請:“廢正月晦,以二月朔為中和節,因賜大臣戚里尺,謂之裁度。民間以青囊盛百穀瓜果種相問遺,號為獻生子。里閭釀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豐年。百官進農書,以示務本。”帝悅,乃著令,與上巳、九日為三令節,中外皆賜緡錢燕會。

這一天,民間要以青囊盛百穀、瓜果種子互相贈送,稱"獻生子"。要釀"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豐年。百官則要進農書,以務本。可見這節日裡,搭的是民間歡愉祈願祝福的臺,唱的是農耕務本的戲。

那麼,二月二為什麼叫做龍抬頭呢?

原來,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以這二十八星宿作為參照物來觀測天象,這二十八宿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宿”,它們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這就是“東方蒼龍”星象,每年農曆二月之初(雨水、驚蟄、春分之間),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的歷史由來


龍抬頭日在二月端,二月的月建為卯;“卯”是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屬木,木主生髮、生長,卯者,冒也,萬物冒地而出,冒為茂,物生滋茂。而卯月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卦象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龍吐氣為雷,雷出地奮,眾物同應,是為雷同。雷動風行,雷風相薄,就引發春來之生機勃勃。所以大壯卦對應的驚蟄節氣,意味著春雷驚百蟲,萬物開始欣欣向榮,生機盎然,大地上將出現春暖花開的美好景象。在農耕文化中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陽氣生髮,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

關於二月二龍抬頭,就介紹到這裡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真的值得也需要我們學習、傳承併發揚光大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