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图报的冯驩,是如何让田文重回高位的?

前言

春秋战国时代是华夏文化中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代,由于铁器的出现和普遍应用从而引起了生产力的巨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除了工、农、商以外的第四种群体:士族。何为士族?可以这么说,除了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外,其他一切职业都可以归于士族。

对于人类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所以食物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古代科技和生产力低下,所以古人的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获得食物上,所以农业是基础,而工业和商业可以促进食物的流转,因此这三个行业是古人最重视的行业。

知恩图报的冯驩,是如何让田文重回高位的?

农民是社会的基石

但是当人类获取食物的能力越来越高时,人们慢慢将注意力转移到更多的社会活动上,更多的职业也随之产生,这些职业和获取食物关系不大,但是却极大促进了社会发展,使华夏文明更加多样化。

而士族的壮大,在战国时期诸国的灭国战争中达到顶峰,这是因为诸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武士等人都是士族出身,这些人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左右战争的结果(如果人数对等的农民群体、手工业者群体、商人群体对战,基本会产生两败俱伤的结局)。

因此许多王公贵族极其重视士族群体,希望从中寻找到能治理国家整治军队的良臣,整个战国也兴起了一股养士的风潮,而其中的孟尝君田文,更是个中翘楚,门下门客三千人,一般人无法望其项背。可是,当他受难时,门客却闻风而逃,只有一个人对他不离不弃,最终又助他恢复地位。下面就让笔者带领大家走进历史的机制记载,来查看此事的始末。

知恩图报的冯驩,是如何让田文重回高位的?

就是这个人,发牢骚就敲剑



弹剑当歌,引起主公注意

田文的尊贵地位继承自他的父亲,所以难免有人认为他名不副实。为了让天下信服,他广纳人才,礼贤下士,意图扩大自己的名声。据《史记》中记载: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

这也是他后世被人歌颂的重要原因,就是尊重人才。有一个人叫做冯驩(也有人考证应该是冯谖,本文统一以冯驩为准),这个人很贫穷,他听说田文礼贤下士,于是去拜访他。田文很开心,问他有什么可以教导他的,可是冯驩只是说自己很穷,希望能在他手下混口饭吃。于是田文有点轻视他,安排他做下等宾客(伙食比较差)。

知恩图报的冯驩,是如何让田文重回高位的?

冯驩说了,顿顿要有大鱼大肉

我们文章的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无法猜测,不过史书上描述了几个细节:穿草鞋着破衣,挎着剑还是个大个子。结合他的话,我们大概有了印象,首先他很穷,其次还很能吃,不会武功还挎个剑说明什么,说明他肯定平日不事生产,估计也是招摇撞骗为生了,从后来他的事迹中我们还知道他有个老娘,所以笔者猜测他是一个穷得饭都吃不上的人,因为老娘养不起他,所以将他撵出门自谋生路。估计田文也是和笔者一个思路,所以用粗茶淡饭将他打发了。

不过我们的主人公却很不满意啊,因为人家的志向可是顿顿大鱼大肉出门车接车送的富贵生活,于是在别人吃粗茶淡饭的时候,他弹着剑大声唱,表达自己的不开心。据《史记》中记载:

"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食有鱼矣。五日,又问传舍长。答曰:客复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迁之代舍,出入乘舆车矣。五日,孟尝君复问传舍长。舍长答曰: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不悦。"

这段话的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中的不悦二字了,其实这句话有没有都不影响对冯驩的描述,可是对于田文,区别可是非常大了。

知恩图报的冯驩,是如何让田文重回高位的?

孟尝君像

在笔者看来,田文这种尊重人才的行为实质上是为了满足他的需求,意在提高实力和收买人心,而且他给门客分为上中下等就已经和他待人公正的评价有了巨大出入,回到我们主人公的身上,笔者认为田文很厌恶他,但是碍于自己的名声,只能隐忍不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冷落他,把给他的资源降到最低。

薛城收债,田文火冒三丈

由于供养了大量的门客,即使皇亲国戚身份的田文也感受到了巨大压力,这是因为虽然士族阶级中出现了许多有才华的人,让人有一种士族皆是精英的感觉,这种想法可以称得上是大错特错了。我们知道,为什么士族被单独列出来和工农商区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事生产,虽然有部分精英人士,但是更多的是流氓、打手、混混、逃犯等人,十个门客里能出来一个都是万幸了,运气不好三千个出一个都是正常现象,这不是夸张的说法,因为我们的主人公就是这三千分之一。

知恩图报的冯驩,是如何让田文重回高位的?

薛地在今日的山东省滕州市

因为田文有财政压力,所以他想到了自己在薛地还有不少债务,于是想派人去收,不过这个工作不好干,是得罪人的差事,众人不愿意接手。于是有人推荐了不招人待见的冯驩,据《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二十八》中记载:

"使人出钱於薛。岁馀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孟尝君忧之,问左右:'何人可使收债於薛者?'传舍长曰:'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伎能,宜可令收债'。"

看来除了田文烦他,众宾客也厌恶他,也难怪,别人吃饭他敲剑,别人夹菜他转桌,何况他没有靠山又那么猖狂,除非有天大的能力,否则这种人搁在哪都没人愿意搭理他。不过冯驩却欣然向往,可是他到了薛地,不光不追债,反而一把火烧了欠条,以孟尝君的名义免除了债务。

知恩图报的冯驩,是如何让田文重回高位的?

冯驩画像

百姓看到,当然是感恩戴德,大声呼唤田文的名字,可是田文知道了气得火冒三丈,质问冯驩,冯驩不慌不忙说道:"殿下的珠宝财产堆积成山,并不缺乏物质上的满足,缺乏的只是仁义之名,我已经用区区债务,帮你买到了仁义。"由于扣了这么大一顶仁义的帽子,田文无力辩驳,只是更讨厌他了。

笔者认为,宾客厌恶他实属有情可原,不过田文的反应也很有意思,门客们明明说他"无他伎能",如果你知人善用,就应该驳斥众人,因为他既然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要为难他,何必让他去薛地受人白眼,最后回到田府又难免被嘲笑呢?假如我们的主人公有通天彻地之能,才应该被派去这种复杂地方处理债务问题,可是田文最后仍然让他去收债,难免让我们对他的知人善用的美好口碑有所怀疑。

知恩图报的冯驩,是如何让田文重回高位的?

孟尝君田文

不离不弃,终助田文复位

由于一而再再而三让田文不满意,冯驩的地位直线下降,估计要不是为了名声田文能亲手掐死他。可是后来第一件事情,却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据据《史记》中记载:

"齐王惑於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

一时间风光的田府人气冷清,让人倍感哀伤,自己辛辛苦苦供养的门客还没有为自己立下寸功,却因为自己失势而纷纷告辞,田文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不过他环顾四周,发现冯驩居然没有离开他。

知恩图报的冯驩,是如何让田文重回高位的?

战国马车文物

冯驩和田文说,可以恢复他的地位,要是在以前,孟尝君根本不会相信他,可是此一时彼一时,他只能放手一搏,冯驩也没有趁火打劫,只提出了要一辆马车的请求,在得到满足和向秦国飞奔而去。

他首先见到秦王,和他表明了田文的现状,不过他劝说秦王要接纳田文,从而可以获得齐地的情报和人心,由于他口才犀利,言之有理,秦王立刻派人去请田文。紧接着他又飞奔回齐,和齐王面谈,转告了他秦王正在派马车用黄金来请田文去秦地任官,齐王很担心,于是立刻恢复了田文的地位,并且给了他更多的赏赐。

知恩图报的冯驩,是如何让田文重回高位的?

秦兵马俑

田文十分感动,他表达了对冯驩的感激,并且给了他极其尊崇的待遇。离开他的门客听说,纷纷回头又投靠孟尝君,孟尝君十分愤怒,表示要与他们划清界限,但是冯驩却劝他:"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田文很感动,深深拜谢了他。

虽然田文以前很厌恶冯驩,但是正是冯驩不离不弃,终于帮助他恢复了之前的地位,而通过这件事,他终于看出了他的贤能和才干,会想起之前的种种行径,不免感到惭愧,所以他后来一向听从冯驩的意见,这也使得他的名声更加显赫。

知恩图报的冯驩,是如何让田文重回高位的?

孟尝君之墓



结语

看待事物一定要全面,万不能以点带面,管中窥豹。虽然田文早有美名,但是碰到冯驩初期的所作所为,恐怕就是圣人也难以容忍,所以后人看待彼时的田文,虽然有所不妥但也能理解;不过,如果看到了冯驩后来的所作所为,许多人又会厌恶田文,认为他不辨忠奸,待人不淑,也会觉得他配不上冯驩为其卖命。

其实,冯驩和田文这两者,是互相成就的,如果我们能深刻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就并不会觉得两人有何不妥,首先田文作为位高权重之人,取冯驩的性命十分轻松,但是他却压制住了自己的气愤,只是略为冷落了冯驩,而冯驩之后的一系列行为,说明他当时是有意为之,也是为了试探田文的心胸,寻找一位明主来实现他巨大的政治抱负,二者缺一不可,但凡少了任意一方,就不会留下这个千古留美名的故事。

而冯驩,也成为了忠诚和能力的代表,给当时的门客树立了一个典范,让很多浑水摸鱼者无地自容,人类的社会发展需要不断的犯错和纠正错误,孟尝君之前招收门客秉承的原则是多多益善,通过这件事他必然有所反省,所以冯驩的出现让许多愿意养士的人有了参考,千百年来也和田文捆绑在一起,让更多的人佩服他的忠诚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史记》 司马迁

2《太平御览》 李昉、李穆、徐铉

文章内容来自清风说史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