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自我压抑下的人格分裂

前言: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白日里优雅端庄的白领丽人,到了晚上,她是这个城市里最肮脏角落里的“性工作者”。她不为性,不为钱,她为什么把自己撕裂分成两半?

湖北女作家方方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这篇文章《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前几年看过,这次重读给我的心灵冲击仍然不输前次。

主人公黄苏子白天不苟言笑,被人称为僵尸佳丽,当夜幕降临,她化身风尘女子虞姬,没有人逼她,是她自己逐渐迷恋这种生活。既便被警察抓住,她也无法逃离这种生活。最后被一个流浪汉发现其身份,勒索不成后将其杀死。

细观黄苏子的悲剧,源于她从小爱的缺失,这是她所有悲剧的溯源点,成年后她的情感受挫又导致了她与整个外部世界的对立。

方方《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自我压抑下的人格分裂

1.童年的黄苏子就是一个零余人,她没有得到父母,兄弟姐妹的爱

零余人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中,描写了俄国贵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出生贵族,不满社会现状。既不满贵族虚伪鄙俗,又无法和劳动人民站在一起。

后来我国二三十年代,也出现了这种人物形象。他们处在新旧思想的碰撞交锋中,既受传统文化的束缚,又积极追求新思想。他们精神上孤独苦闷,与外部世界格格不入,与整个社会对立。

童年的黄苏子也是一个零余人。

黄苏子原本叫黄实践。出生时,家里已经有2个男和2给女孩子了,所以对于这个孩子的出生,做父亲的无所谓高兴和不高兴。当时他正在读一首苏轼的词。

他原本已经想好给这个孩子取名叫黄苏子。可是当时正是文革,黄苏子的父亲正在挨批斗,孩子出生时,医生意味深长的看着父亲手上的书,于是黄苏子的父亲连忙说我正在看《实践论》,并立刻说到:孩子的名字就叫黄实践。

这个插曲对于黄苏子的一生有着某种神秘的隐喻。

方方《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自我压抑下的人格分裂

在家里,2个哥哥和2个姐姐从来不会因为她小,而让着她。父母也不因为她是家中小女而对她多出一份怜爱。兄姐欺负她了,她去向母亲告状,母亲多半时候心情不开心,只会骂她多事。

父亲从来不关心她,作为老师,他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文质彬彬、温和有礼,颇有儒士风度。可是他对黄苏子却从来没有过爱。在家里吃饭大声一点,他就黑着一张脸,斥责她不要发出声音;黄苏子和自己的姐姐在学校也没什么话说,他又斥责她骄傲;黄苏子想考中文专业,可是他不经黄苏子同意,便擅自把她从文科班转到了理科班。

对于这个大众眼中的好老师来说,自己的女儿从来不需要沟通和理解,他对于她只有命令和训斥。甚至在女儿已经不叫他爸爸时,他对于女儿的情感变化还一无所知。在黄苏子被人杀害后,家人对警察说已经有一年没她的消息,在得知被害者确实是自己的女儿后,父亲不是为失去女儿感到悲痛,而是感到女儿丢了他们的脸,导致自己没脸见人。

在这个家庭里,黄苏子从未感受到关爱。家里2个哥哥、2个姐姐,加上爸爸妈妈,可是没有一个人给过她情感温暖,没有人和她有过正常的沟通。兄姐和她没有话说,爸爸妈妈对她爱理不理,在决策性的事件时,又大包大揽。

尚不能摆脱家庭的黄苏子觉得自己总是生活在父亲的影响下。当父亲完全不征求她的意见把她从文科班调到理科班时,表面上她一句话都没有说,可是她的内心已经充满了怒火,她将愤怒深深的压抑在内心。

书中写道:当父亲轻描淡写的告诉她这件事时,黄苏子的表现是:

黄苏子的父亲说这番话的语气,并不激烈,仿佛还有些漫不经心,但黄苏子却觉得字字如针扎耳。扎得她感觉自己的耳朵流出了鲜血。鲜血流到她的肩膀,又顺着手臂一直滴到她的指尖。她的手指夹筷子,于是血又沿着筷子流进了碗里、以致饭都被染红子。

可见黄苏子的情感压抑到何种地步。

整个童年到青少年时期,黄苏子一直生活在压抑、被人忽视、缺爱的家庭环境中。

弗洛伊德分析认为,童年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淡忘,但却会在潜意识中保留下来,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童年家人对她的爱理不理导致了她话少、孤独、自我封闭的性格,家人骂她弱智,但黄苏子非但不弱智,而且智商颇高、性格又敏感,她的情绪感受没有正常的疏通渠道,只能压抑在内心。从童年到少年时期,在她还没有成年只能依附家庭时,她只能选择隐忍。

她把自己从整个家庭中摘除了,扮演一个听话的孩子,尽量不引起注视,不给家人添麻烦,正如民间常常认为的:孩子要调皮一点,越是乖的孩子越让人不放心。因为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心重、这份好奇心必须通过他的行为、性格等等表现出来,他没有表现出来一是他的智商可能出现问题,一是他压制住了自己的天性。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情绪包括痛苦、悲伤、快乐、无聊……任何一种情绪如果没有正常的宣泄渠道,时间久了必将出现各种问题。

方方《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自我压抑下的人格分裂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应该让其正常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却常常打压孩子的情感表达,孩子遇到委屈想哭,家长说;你是男子汉了,不准动不动就哭。孩子考了好成绩,很高兴,家长说:有什么可高兴的,动不动就骄傲。

微博上有个视频,一个家长拿了孩子的一个苹果,孩子不高兴,但是并没有说什么。父亲注意到了,对孩子说道:宝贝,你是不是不高兴?孩子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父亲说,你不高兴,你要告诉我。知道吗?如果你不告诉我,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必须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否则我不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知道吗?如果你今天不高兴,心情不好,那么我就不拿你的苹果,不和你开玩笑,我尊重你。但是你必须得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你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个父亲的做法很赞。让孩子感受并且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和世界友好相处的重要一步。

很不幸,黄苏子生长在一个没人关心的家庭,没人关心她高不高兴,伤不伤心,她是这个家庭多余的那个人,她只能悄悄的和世界对话,把所有对话讲给自己听。包括对世界的诅咒。

2. 情感受挫导致黄苏子性格更加压抑,人格分裂形成

黄苏子长大了,她考上了大学,终于可以逃脱这个令她感到无比压抑的环境。童年时是一个人性格养成的关键期,性格出现问题已经很难改变,而成年以后,遭遇到的爱情如果出现挫折,又会再次给人致命的打击。很不幸,黄苏子在爱情上情感又再一次受挫。

黄苏子的情感发展经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无一例外带给她的是强烈的负面感受,最后直至灾难性后果。

第一次是高中时,她收到了一封情书。

方方《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自我压抑下的人格分裂

这封情书言辞火辣,作者一一她的高中同学许红兵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朦胧感情向她发起了热烈的感情邀约,这把情感尚在萌芽的黄苏子吓坏了,有生以来,她从未见过这种阵仗,像所有接到平生第一次情书的小姑娘一样,她惊惶失措,那时她还完全不知男女之爱的爱为何物,她更多的是下意识的拒绝。

然而她的父亲知道了。父亲把许红兵羞辱了一番。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它慢慢在许红兵心中发芽,生长。只在等待时机。

高中时的黄苏子面对情书时张惶失措,到了大学时,她的情感就像一张宣纸慢慢展开,她听到了来自身体里情感的呼唤。她成熟了,她需要爱这种情感。

她长得漂亮,成绩也不错。但没有人追她。这很反常,漂亮的姑娘身边怎么可能没有追求者?直到有一天,她路过一片小树林,看到同宿舍的室友和她的男友在约会,她无意中听到她们的对话。得知同学们都在背后议论她是僵尸佳丽。她霎时如同雷击。

然而她的反应不是哭泣而逃,也不是阴郁着默然离去,相反黄苏子从小树林里钻了出来,她冷眼而又高傲的用目光扫过同学两人离去。可以脑补当时那两同学是一幅什么神色。

黄苏子就像一个女王一样,以自己的骄傲来面对那个不接受自己的世界。这是外。对内,她只能压抑自己的情感。这份情感就像一股气流,在她身体左冲右突,急待一个出口,黄苏子用自己的理智与骄傲把出口的门死死堵住了。

方方《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自我压抑下的人格分裂

大学毕业后她被点名到了机关单位,黄苏子依然我行我素,是个冰美人,她不爱说话,不爱搭理人。处长一开始并不在意,还积极把自己弟弟介绍给她。可他弟弟最终知道她原来有"僵尸佳丽″的雅称,单位里开始以另眼看她。处长都不敢给她介绍男友,谁敢?

而此阶段也正是黄苏子情感欲望最盛的时候。从高中时的懵然不懂到大学时的情感萌动,直至如今的感情欲望隨时喷薄而出,黄苏子的情感发展像所有其他同龄人走过的路一样,没有什么区别。有区别的是,她的正常情感欲望再一次被压抑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口。

就在这时许红兵出现了。这个当年受过屈辱的毛头小子已经事业有成,有型有款了。当遇见黄苏子之后,他就启动了蓄积已久的感情复仇。

许红兵是情感老手。在和黄苏子的交往中他拿捏得很准,对于黄苏子,他表现得温柔多惜,彬彬有礼,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步步为营,这么聪明的黄苏子几乎是迫不及待的主动投入他的怀抱。可最后他把她带到了琵琶坊,这个城市里肮脏的性交易场所。完事后,他终于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一个人的恨到底可以有多深?必将以摧毁另一个人为目的。对于许红兵来说,把当年羞辱自己的黄老师的女儿压在身下,自是出了口恶气,但要打击黄苏子的骄傲,更是其看重的。可他不知道,黄苏子对付不接纳自己的这个世界采取的策略,就是骄傲。当作不在意,不在乎,你们说的我都不在乎,你能奈我何?

骄傲的一个解释就是自负且看不起他人。在大学同学背后议论她时,她骄傲地昂首走过他们面前,在许红兵羞辱她时,她立刻就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原来自己所憧憬的爱情是一个阴谋。自己为了这场约会不惜得罪上司,推掉了重要的工作;自己为了这场约会,悉心准备了一套精美的内衣,可许红兵连看都不看。她对爱情的期盼原来都是泡沫。

你以为我在寻求你给的爱情,放屁!你以为你在玩我,错了,我黄苏子什么都不在乎。黄苏子在情感遭受践踏之后,强烈的自尊感迅速反弹,长久压抑在内心的所有感情,就像被压的弹簧,松开后跳得老高,致使许红兵羞愧而逃。

正如《老人与海》中,老人态度:你可以打败我,但你打不倒我。老人是凭着坚强的信念,而黄苏子是在压抑性格下的自我保护机制导致的。

现代社会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转型阶段,许多人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有些人对付压抑,是找人哭诉,不停地抱怨。如祥林嫂。有些人是找朋友大哭一场。有些人是大吃,有些人拼命购物。

佛洛依德认为“压抑的本质不过是回避,可使人从意识上远离烦恼。”可是压抑不过是暂时性的保护自己,时间久了终究会爆发。

方方《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自我压抑下的人格分裂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从不发脾气,可是一旦发脾气就吓死人。因为他们平常不是不发脾气,只是把自己的感受压抑在内心,不表达出来,过分克制,迎合他人。当负面情绪到达某个临界点时,最终在导火线的触发下,爆发出来,对自己和他人形成巨大的伤害力。

黄苏子因为没有任何朋友,和家人关系又淡漠,她在面对世界时,需要表达却没有渠道表达时,她将之转为与自己对话。而这些对话又转为对整个世界的诅咒,变成了许许多多脏话、恶语在她胸口积淀。只等待一有时机,这些恶语、脏话就会像一桶水泼向对方。

一个是漂亮的白领丽人、优雅端庄,一个是内心充满了对世界各种不满的人。这个时候的黄苏子已经开始分裂。并且她将自己站在了整个世界的对立面。

3. 黄苏子沉迷烟花生活的原因

武志红说生命的根本渴求,是渴望被看见。作为一个社会中人,人必须要和他人建立情感关联和沟通,他的情感要让对方看见,也让自己看见。

黄苏子因为童年时家庭的冷漠、在爱情上又遭遇欺骗,使得她的人格分裂越来越厉害。在许红兵欺骗她之后,黄苏子开始主动堕入了风尘生活。可是她是为钱吗?不是。她的客人说她很好讲价,100块嫌贵,那就50吧。而在自己还没买车前,她随即将50块钱给了出租车司机。她为了性吗?也不是。她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快感。

我认为黄苏子之所以迷恋上这种底层的风尘生活,有几个原因。

一是之前她过得太压抑了,而在性中,更准确的说不是性,而是那种原生态、最没有禁忌的生活,让她从平常光鲜、却伪装的生活中得到某种解脱。她刚分到机关工作时,发现这里的人和自己一样都是两副面孔。后来做了总经理助理,各种商务应酬自是不少。这里看似肮脏,可是却不需要相互猜测,勾心斗角;她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可以接自己想接的客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二是通过性带来的解放与动力。佛洛依德说性和攻击是生命的两大动力。人类的两大基本欲望。性,深层次是为了建立关系,驱走孤独,使我们与他人建立底层联系。攻击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我的个性与独立,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而这对于黄苏子,人格上来说都是匮乏的。黄苏子日常的愤怒压抑得太多,也太久。她需要有一个攻击的出口。把她所有与外部世界对立的负面情绪疏通出去。

方方《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自我压抑下的人格分裂

愤怒与性都是本能的驱动力。这里的“性“并不仅仅是狭义的性,而是指与生理快感相连的心理快感,包括许多追求的行为和情感活动。如果性能力和愤怒的能力被阉割,那么必然会转向其他渠道释放出来。

黄苏子在琵琶坊通过性感受到最原始的自己,她可以在这里倾听自己的声音,知道自己所需。外面那个喧嚣的世界,对于她而言,是一个陌生的、不接纳自己的世界,而在这里,这个世界,自己能够充分把握,她与这个世界相融,她需要一个世界安放自己。

三则是,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黄苏子来说,她在发现了这个与原先完全不同的世界后,她逐渐产生了学者式的探究:“她在尝试一种一分为二的神秘游戏,在尝试另一种极度分裂的生活方式,在测试人能不能把一个人活成两个人,在完成生命中的某种需要。“

黄苏子想

“人是多么复杂的一种生物呀,他是立体的,天然就有着不同质地的层面……他们从不愿分裂自己,不敢让自己每一个不同质地的层面独立起来,不敢活成一个立体,让每个面都放射出活力的光芒,所以她要完成对自己的分裂,让生命更加本真和立体。”


从黄苏子的心理可知,黄苏子还是想活出真实的自我。她认为人应该是立体的多面的,而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在掩饰自己,她想通过自己的分裂来印证外面世界人们生活的虚假,她在用尽全力来戳破外部世界的虚伪面纱,也正是因此,她为自己的分裂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正是因此,她越来越迷恋这种生活,甚至离不开这种生活。她在用自我堕落的方式来向整个世界开火。

黄苏子并不知道活着是为什么,自己应该怎样的活着。她在这种放荡与无所禁忌的生活中倒想找到生活的另一面。她厌恶日常生活中“把依附于人肉体上的本该活泼泼的生命,弄得好像腌过一样。”

想通了这些,黄苏子更加以怜悯的姿势看待外面整个“被腌过的世界”,她与外部整个世界也就离得越来越远。

在世俗人们的眼中,黄苏子无疑是堕落的。

黄苏子是有机会拯救自己的。虽然童年时家庭并没有给自己爱,但是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逃离开原生家庭之后,她从来没有内省过自己的内心。当外部世界不接受自己时,她没想过改变自己,而是一步步与世界离得越来越远。

当无数脏话积淀在内心作为她攻击世界的武器时,黄苏子没想过改变。她任由自己向毁灭的边缘走去。

4.小说蕴含的其他一些深意

黄苏子的父亲给她取名叫黄苏子无疑是一个讽刺。苏子苏轼是何等大胸怀的人,苏轼一生多次被贬,历经各种人生磨难,在苦难中却依然积极乐观,热爱生命。在政治失意,身处逆境时,他仍然用佛道及老庄思想,保持住精神的自由。

至今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

而书名《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作者想表达什么呢?何谓开始?何谓结束?

对于你是开始,对于我是结束。黄苏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于这个家庭是开始,然而由于他们的忽视,生命的一开始也就意味着结束。当许红兵与她重逢,对于许是开始,对于黄苏子已经是结束。

黄苏子给自己取了一个风尘艺名叫:虞姬。虞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侍妾,深得项羽宠爱。在项羽大势已去时,她唱起了《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随后为了不让项羽有牵挂,自刎而死。虞姬真是千古难得的女子,忠于爱情,性格刚烈。

黄苏子以此为名,虽然书中对她的解释是:乐于看别人拿她没办法的样子。但是我认为作者给她取此名字,反应了作者对人物的一种理解。一则反应了她内心对忠贞爱情的渴望,可惜她遇人不淑,现实无情的给了她一击;二则表现了黄苏子无比骄傲的性格,但她是以自己的孤傲来对抗这个世界。三则潜意识里也透露出她对自己生命的态度,不苟活——她想找到生命的意义。

作者方方说:我要做的是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关注他们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关注他们存在于这个社会的方式,以及他们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

方方善于塑造人物典型,黄苏子的人生是一个悲剧,透过她,我们看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人物是怎样想、怎样活的,我们也将以立体的、多面的角度来看待周边的各种人物,这对于我们是有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