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自我壓抑下的人格分裂

前言:

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白日裡優雅端莊的白領麗人,到了晚上,她是這個城市裡最骯髒角落裡的“性工作者”。她不為性,不為錢,她為什麼把自己撕裂分成兩半?

湖北女作家方方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作家。這篇文章《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前幾年看過,這次重讀給我的心靈衝擊仍然不輸前次。

主人公黃蘇子白天不苟言笑,被人稱為殭屍佳麗,當夜幕降臨,她化身風塵女子虞姬,沒有人逼她,是她自己逐漸迷戀這種生活。既便被警察抓住,她也無法逃離這種生活。最後被一個流浪漢發現其身份,勒索不成後將其殺死。

細觀黃蘇子的悲劇,源於她從小愛的缺失,這是她所有悲劇的溯源點,成年後她的情感受挫又導致了她與整個外部世界的對立。

方方《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自我壓抑下的人格分裂

1.童年的黃蘇子就是一個零餘人,她沒有得到父母,兄弟姐妹的愛

零餘人最早出現在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史中,描寫了俄國貴族知識分子形象:他們出生貴族,不滿社會現狀。既不滿貴族虛偽鄙俗,又無法和勞動人民站在一起。

後來我國二三十年代,也出現了這種人物形象。他們處在新舊思想的碰撞交鋒中,既受傳統文化的束縛,又積極追求新思想。他們精神上孤獨苦悶,與外部世界格格不入,與整個社會對立。

童年的黃蘇子也是一個零餘人。

黃蘇子原本叫黃實踐。出生時,家裡已經有2個男和2給女孩子了,所以對於這個孩子的出生,做父親的無所謂高興和不高興。當時他正在讀一首蘇軾的詞。

他原本已經想好給這個孩子取名叫黃蘇子。可是當時正是文革,黃蘇子的父親正在挨批鬥,孩子出生時,醫生意味深長的看著父親手上的書,於是黃蘇子的父親連忙說我正在看《實踐論》,並立刻說到:孩子的名字就叫黃實踐。

這個插曲對於黃蘇子的一生有著某種神秘的隱喻。

方方《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自我壓抑下的人格分裂

在家裡,2個哥哥和2個姐姐從來不會因為她小,而讓著她。父母也不因為她是家中小女而對她多出一份憐愛。兄姐欺負她了,她去向母親告狀,母親多半時候心情不開心,只會罵她多事。

父親從來不關心她,作為老師,他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文質彬彬、溫和有禮,頗有儒士風度。可是他對黃蘇子卻從來沒有過愛。在家裡吃飯大聲一點,他就黑著一張臉,斥責她不要發出聲音;黃蘇子和自己的姐姐在學校也沒什麼話說,他又斥責她驕傲;黃蘇子想考中文專業,可是他不經黃蘇子同意,便擅自把她從文科班轉到了理科班。

對於這個大眾眼中的好老師來說,自己的女兒從來不需要溝通和理解,他對於她只有命令和訓斥。甚至在女兒已經不叫他爸爸時,他對於女兒的情感變化還一無所知。在黃蘇子被人殺害後,家人對警察說已經有一年沒她的消息,在得知被害者確實是自己的女兒後,父親不是為失去女兒感到悲痛,而是感到女兒丟了他們的臉,導致自己沒臉見人。

在這個家庭裡,黃蘇子從未感受到關愛。家裡2個哥哥、2個姐姐,加上爸爸媽媽,可是沒有一個人給過她情感溫暖,沒有人和她有過正常的溝通。兄姐和她沒有話說,爸爸媽媽對她愛理不理,在決策性的事件時,又大包大攬。

尚不能擺脫家庭的黃蘇子覺得自己總是生活在父親的影響下。當父親完全不徵求她的意見把她從文科班調到理科班時,表面上她一句話都沒有說,可是她的內心已經充滿了怒火,她將憤怒深深的壓抑在內心。

書中寫道:當父親輕描淡寫的告訴她這件事時,黃蘇子的表現是:

黃蘇子的父親說這番話的語氣,並不激烈,彷彿還有些漫不經心,但黃蘇子卻覺得字字如針扎耳。扎得她感覺自己的耳朵流出了鮮血。鮮血流到她的肩膀,又順著手臂一直滴到她的指尖。她的手指夾筷子,於是血又沿著筷子流進了碗裡、以致飯都被染紅子。

可見黃蘇子的情感壓抑到何種地步。

整個童年到青少年時期,黃蘇子一直生活在壓抑、被人忽視、缺愛的家庭環境中。

弗洛伊德分析認為,童年的經歷雖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被淡忘,但卻會在潛意識中保留下來,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

童年家人對她的愛理不理導致了她話少、孤獨、自我封閉的性格,家人罵她弱智,但黃蘇子非但不弱智,而且智商頗高、性格又敏感,她的情緒感受沒有正常的疏通渠道,只能壓抑在內心。從童年到少年時期,在她還沒有成年只能依附家庭時,她只能選擇隱忍。

她把自己從整個家庭中摘除了,扮演一個聽話的孩子,儘量不引起注視,不給家人添麻煩,正如民間常常認為的:孩子要調皮一點,越是乖的孩子越讓人不放心。因為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心重、這份好奇心必須通過他的行為、性格等等表現出來,他沒有表現出來一是他的智商可能出現問題,一是他壓制住了自己的天性。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情緒包括痛苦、悲傷、快樂、無聊……任何一種情緒如果沒有正常的宣洩渠道,時間久了必將出現各種問題。

方方《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自我壓抑下的人格分裂

對於孩子來說,家長應該讓其正常的表達自己的情感。但實際生活中,很多家長卻常常打壓孩子的情感表達,孩子遇到委屈想哭,家長說;你是男子漢了,不準動不動就哭。孩子考了好成績,很高興,家長說:有什麼可高興的,動不動就驕傲。

微博上有個視頻,一個家長拿了孩子的一個蘋果,孩子不高興,但是並沒有說什麼。父親注意到了,對孩子說道:寶貝,你是不是不高興?孩子遲疑了一下,點了點頭。父親說,你不高興,你要告訴我。知道嗎?如果你不告訴我,我不知道你在想什麼。你必須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否則我不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知道嗎?如果你今天不高興,心情不好,那麼我就不拿你的蘋果,不和你開玩笑,我尊重你。但是你必須得讓別人知道你的想法,你要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個父親的做法很贊。讓孩子感受並且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他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和世界友好相處的重要一步。

很不幸,黃蘇子生長在一個沒人關心的家庭,沒人關心她高不高興,傷不傷心,她是這個家庭多餘的那個人,她只能悄悄的和世界對話,把所有對話講給自己聽。包括對世界的詛咒。

2. 情感受挫導致黃蘇子性格更加壓抑,人格分裂形成

黃蘇子長大了,她考上了大學,終於可以逃脫這個令她感到無比壓抑的環境。童年時是一個人性格養成的關鍵期,性格出現問題已經很難改變,而成年以後,遭遇到的愛情如果出現挫折,又會再次給人致命的打擊。很不幸,黃蘇子在愛情上情感又再一次受挫。

黃蘇子的情感發展經過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無一例外帶給她的是強烈的負面感受,最後直至災難性後果。

第一次是高中時,她收到了一封情書。

方方《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自我壓抑下的人格分裂

這封情書言辭火辣,作者一一她的高中同學許紅兵絲毫不掩飾自己的朦朧感情向她發起了熱烈的感情邀約,這把情感尚在萌芽的黃蘇子嚇壞了,有生以來,她從未見過這種陣仗,像所有接到平生第一次情書的小姑娘一樣,她驚惶失措,那時她還完全不知男女之愛的愛為何物,她更多的是下意識的拒絕。

然而她的父親知道了。父親把許紅兵羞辱了一番。仇恨的種子就此埋下,它慢慢在許紅兵心中發芽,生長。只在等待時機。

高中時的黃蘇子面對情書時張惶失措,到了大學時,她的情感就像一張宣紙慢慢展開,她聽到了來自身體裡情感的呼喚。她成熟了,她需要愛這種情感。

她長得漂亮,成績也不錯。但沒有人追她。這很反常,漂亮的姑娘身邊怎麼可能沒有追求者?直到有一天,她路過一片小樹林,看到同宿舍的室友和她的男友在約會,她無意中聽到她們的對話。得知同學們都在背後議論她是殭屍佳麗。她霎時如同雷擊。

然而她的反應不是哭泣而逃,也不是陰鬱著默然離去,相反黃蘇子從小樹林裡鑽了出來,她冷眼而又高傲的用目光掃過同學兩人離去。可以腦補當時那兩同學是一幅什麼神色。

黃蘇子就像一個女王一樣,以自己的驕傲來面對那個不接受自己的世界。這是外。對內,她只能壓抑自己的情感。這份情感就像一股氣流,在她身體左衝右突,急待一個出口,黃蘇子用自己的理智與驕傲把出口的門死死堵住了。

方方《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自我壓抑下的人格分裂

大學畢業後她被點名到了機關單位,黃蘇子依然我行我素,是個冰美人,她不愛說話,不愛搭理人。處長一開始並不在意,還積極把自己弟弟介紹給她。可他弟弟最終知道她原來有"殭屍佳麗″的雅稱,單位裡開始以另眼看她。處長都不敢給她介紹男友,誰敢?

而此階段也正是黃蘇子情感慾望最盛的時候。從高中時的懵然不懂到大學時的情感萌動,直至如今的感情慾望隨時噴薄而出,黃蘇子的情感發展像所有其他同齡人走過的路一樣,沒有什麼區別。有區別的是,她的正常情感慾望再一次被壓抑了。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出口。

就在這時許紅兵出現了。這個當年受過屈辱的毛頭小子已經事業有成,有型有款了。當遇見黃蘇子之後,他就啟動了蓄積已久的感情復仇。

許紅兵是情感老手。在和黃蘇子的交往中他拿捏得很準,對於黃蘇子,他表現得溫柔多惜,彬彬有禮,他以退為進,欲擒故縱,步步為營,這麼聰明的黃蘇子幾乎是迫不及待的主動投入他的懷抱。可最後他把她帶到了琵琶坊,這個城市裡骯髒的性交易場所。完事後,他終於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一個人的恨到底可以有多深?必將以摧毀另一個人為目的。對於許紅兵來說,把當年羞辱自己的黃老師的女兒壓在身下,自是出了口惡氣,但要打擊黃蘇子的驕傲,更是其看重的。可他不知道,黃蘇子對付不接納自己的這個世界採取的策略,就是驕傲。當作不在意,不在乎,你們說的我都不在乎,你能奈我何?

驕傲的一個解釋就是自負且看不起他人。在大學同學背後議論她時,她驕傲地昂首走過他們面前,在許紅兵羞辱她時,她立刻就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原來自己所憧憬的愛情是一個陰謀。自己為了這場約會不惜得罪上司,推掉了重要的工作;自己為了這場約會,悉心準備了一套精美的內衣,可許紅兵連看都不看。她對愛情的期盼原來都是泡沫。

你以為我在尋求你給的愛情,放屁!你以為你在玩我,錯了,我黃蘇子什麼都不在乎。黃蘇子在情感遭受踐踏之後,強烈的自尊感迅速反彈,長久壓抑在內心的所有感情,就像被壓的彈簧,鬆開後跳得老高,致使許紅兵羞愧而逃。

正如《老人與海》中,老人態度:你可以打敗我,但你打不倒我。老人是憑著堅強的信念,而黃蘇子是在壓抑性格下的自我保護機制導致的。

現代社會在城市化高度發展的轉型階段,許多人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 有些人對付壓抑,是找人哭訴,不停地抱怨。如祥林嫂。有些人是找朋友大哭一場。有些人是大吃,有些人拼命購物。

佛洛依德認為“壓抑的本質不過是迴避,可使人從意識上遠離煩惱。”可是壓抑不過是暫時性的保護自己,時間久了終究會爆發。

方方《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自我壓抑下的人格分裂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從不發脾氣,可是一旦發脾氣就嚇死人。因為他們平常不是不發脾氣,只是把自己的感受壓抑在內心,不表達出來,過分克制,迎合他人。當負面情緒到達某個臨界點時,最終在導火線的觸發下,爆發出來,對自己和他人形成巨大的傷害力。

黃蘇子因為沒有任何朋友,和家人關係又淡漠,她在面對世界時,需要表達卻沒有渠道表達時,她將之轉為與自己對話。而這些對話又轉為對整個世界的詛咒,變成了許許多多髒話、惡語在她胸口積澱。只等待一有時機,這些惡語、髒話就會像一桶水潑向對方。

一個是漂亮的白領麗人、優雅端莊,一個是內心充滿了對世界各種不滿的人。這個時候的黃蘇子已經開始分裂。並且她將自己站在了整個世界的對立面。

3. 黃蘇子沉迷煙花生活的原因

武志紅說生命的根本渴求,是渴望被看見。作為一個社會中人,人必須要和他人建立情感關聯和溝通,他的情感要讓對方看見,也讓自己看見。

黃蘇子因為童年時家庭的冷漠、在愛情上又遭遇欺騙,使得她的人格分裂越來越厲害。在許紅兵欺騙她之後,黃蘇子開始主動墮入了風塵生活。可是她是為錢嗎?不是。她的客人說她很好講價,100塊嫌貴,那就50吧。而在自己還沒買車前,她隨即將50塊錢給了出租車司機。她為了性嗎?也不是。她並沒有從中得到多少快感。

我認為黃蘇子之所以迷戀上這種底層的風塵生活,有幾個原因。

一是之前她過得太壓抑了,而在性中,更準確的說不是性,而是那種原生態、最沒有禁忌的生活,讓她從平常光鮮、卻偽裝的生活中得到某種解脫。她剛分到機關工作時,發現這裡的人和自己一樣都是兩副面孔。後來做了總經理助理,各種商務應酬自是不少。這裡看似骯髒,可是卻不需要相互猜測,勾心鬥角;她可以做真實的自己。可以接自己想接的客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二是通過性帶來的解放與動力。佛洛依德說性和攻擊是生命的兩大動力。人類的兩大基本慾望。性,深層次是為了建立關係,驅走孤獨,使我們與他人建立底層聯繫。攻擊是為了更好的表達自我的個性與獨立,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而這對於黃蘇子,人格上來說都是匱乏的。黃蘇子日常的憤怒壓抑得太多,也太久。她需要有一個攻擊的出口。把她所有與外部世界對立的負面情緒疏通出去。

方方《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自我壓抑下的人格分裂

憤怒與性都是本能的驅動力。這裡的“性“並不僅僅是狹義的性,而是指與生理快感相連的心理快感,包括許多追求的行為和情感活動。如果性能力和憤怒的能力被閹割,那麼必然會轉向其他渠道釋放出來。

黃蘇子在琵琶坊通過性感受到最原始的自己,她可以在這裡傾聽自己的聲音,知道自己所需。外面那個喧囂的世界,對於她而言,是一個陌生的、不接納自己的世界,而在這裡,這個世界,自己能夠充分把握,她與這個世界相融,她需要一個世界安放自己。

三則是,對於受過高等教育的黃蘇子來說,她在發現了這個與原先完全不同的世界後,她逐漸產生了學者式的探究:“她在嘗試一種一分為二的神秘遊戲,在嘗試另一種極度分裂的生活方式,在測試人能不能把一個人活成兩個人,在完成生命中的某種需要。“

黃蘇子想

“人是多麼複雜的一種生物呀,他是立體的,天然就有著不同質地的層面……他們從不願分裂自己,不敢讓自己每一個不同質地的層面獨立起來,不敢活成一個立體,讓每個面都放射出活力的光芒,所以她要完成對自己的分裂,讓生命更加本真和立體。”


從黃蘇子的心理可知,黃蘇子還是想活出真實的自我。她認為人應該是立體的多面的,而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在掩飾自己,她想通過自己的分裂來印證外面世界人們生活的虛假,她在用盡全力來戳破外部世界的虛偽面紗,也正是因此,她為自己的分裂找到了合理的解釋。

正是因此,她越來越迷戀這種生活,甚至離不開這種生活。她在用自我墮落的方式來向整個世界開火。

黃蘇子並不知道活著是為什麼,自己應該怎樣的活著。她在這種放蕩與無所禁忌的生活中倒想找到生活的另一面。她厭惡日常生活中“把依附於人肉體上的本該活潑潑的生命,弄得好像醃過一樣。”

想通了這些,黃蘇子更加以憐憫的姿勢看待外面整個“被醃過的世界”,她與外部整個世界也就離得越來越遠。

在世俗人們的眼中,黃蘇子無疑是墮落的。

黃蘇子是有機會拯救自己的。雖然童年時家庭並沒有給自己愛,但是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逃離開原生家庭之後,她從來沒有內省過自己的內心。當外部世界不接受自己時,她沒想過改變自己,而是一步步與世界離得越來越遠。

當無數髒話積澱在內心作為她攻擊世界的武器時,黃蘇子沒想過改變。她任由自己向毀滅的邊緣走去。

4.小說蘊含的其他一些深意

黃蘇子的父親給她取名叫黃蘇子無疑是一個諷刺。蘇子蘇軾是何等大胸懷的人,蘇軾一生多次被貶,歷經各種人生磨難,在苦難中卻依然積極樂觀,熱愛生命。在政治失意,身處逆境時,他仍然用佛道及老莊思想,保持住精神的自由。

至今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衰煙雨任平生。”

而書名《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作者想表達什麼呢?何謂開始?何謂結束?

對於你是開始,對於我是結束。黃蘇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對於這個家庭是開始,然而由於他們的忽視,生命的一開始也就意味著結束。當許紅兵與她重逢,對於許是開始,對於黃蘇子已經是結束。

黃蘇子給自己取了一個風塵藝名叫:虞姬。虞姬是西楚霸王項羽的美人、侍妾,深得項羽寵愛。在項羽大勢已去時,她唱起了《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隨後為了不讓項羽有牽掛,自刎而死。虞姬真是千古難得的女子,忠於愛情,性格剛烈。

黃蘇子以此為名,雖然書中對她的解釋是:樂於看別人拿她沒辦法的樣子。但是我認為作者給她取此名字,反應了作者對人物的一種理解。一則反應了她內心對忠貞愛情的渴望,可惜她遇人不淑,現實無情的給了她一擊;二則表現了黃蘇子無比驕傲的性格,但她是以自己的孤傲來對抗這個世界。三則潛意識裡也透露出她對自己生命的態度,不苟活——她想找到生命的意義。

作者方方說:我要做的是關注每一個個體的生命,關注他們的愛恨情仇,生離死別,關注他們存在於這個社會的方式,以及他們感受這個世界的方式。

方方善於塑造人物典型,黃蘇子的人生是一個悲劇,透過她,我們看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種人物是怎樣想、怎樣活的,我們也將以立體的、多面的角度來看待周邊的各種人物,這對於我們是有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