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震動全國的大案,一個省的官員差點被殺光,無奈改律法

乾隆年間震動全國的大案,一個省的官員差點被殺光,無奈改律法

《鴛鴦被》第四折裡面有一句話這麼說的“好也,你兩個官官相為我死也!”,這就是官官相護的出處,意思是說官員之間相互包庇,互相隱瞞,是個貶義詞。如果所有的官員相互隱瞞對方的過失最後遭殃的就是百姓。乾隆年間達到了康乾盛世期間的最高峰,可以說是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各個行業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環境,農業牧業、手工製作業等都大大提升,人口數量在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使得整個國家的經濟、人力物力都充足。乾隆皇帝一度沉浸在繁榮昌盛的喜悅之中。

乾隆年間震動全國的大案,一個省的官員差點被殺光,無奈改律法

殊不知國家興旺之時朝廷官員在背地裡真正進行一場不為人知的交易。明朝和清朝間有一個詞為“捐監”,國子監是朝廷設立的最高學府,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順利進入到這裡學習,明清時期規定如果向國家捐贈了一定的糧食那麼就可以獲取到成為國子監的學生資格,在裡面學習成為監生。糧食上交給國家成為備用糧,如果遇到天然災害或者鬧荒之年就會拿出這些糧食出來救濟災民,也有可能發送到軍隊成為軍糧,總之為國家所用。

乾隆年間震動全國的大案,一個省的官員差點被殺光,無奈改律法

山西臨汾人王亶望有幸中舉人,因家中殷勤賄賂官員買了個知縣做,之後一路遷升至二品官員布政使,清朝時期布政使手中掌控著一個地區的財政和民政,在甘肅任職時他開始明目張膽的將捐監的糧食改為銀子,也就是說那些交糧食上國子監讀書的人被他私自改為交白銀。然後王亶望用這些銀子一路買通官員,想讀書的人同時達到了自己的願望。

為了使得白銀捐監發展的更順利,他將自己的親信蔣全迪安排為蘭州知府,這樣一來捐監所得的銀兩能更安全的到達他的手中,然後被分配到其他官員,其實王亶家中並不缺錢反而很富裕,他之所以攬財的原因是無論他任職的知縣還是布政使都是花錢買來的官,所以當他看到捐監的條件時便想將自己曾經花出的錢財收回來,於是開始動手腳攬財。

乾隆年間震動全國的大案,一個省的官員差點被殺光,無奈改律法

他自己單獨將糧食改為白銀遲早會被人發現舉報,於是他開始用賄賂和遊說的方式說服其他各縣各府的都參與進來,和他一起狼狽為奸,用錢財收攬人心。最後發展到甘肅內部以王亶旺為中心的辦事處,專門處理負責甘肅官員急需用錢的需要。

他在甘肅任職六個月的時間有19017人捐監,糧食達80萬石,三年之後,捐監人數高達15萬,糧食600萬石,國家糧倉面積不夠放,於是他向朝廷申請撥發款項建倉放糧。除此之外他在朝廷的名聲大噪,優異的成績受到皇帝和官員的一致好評。

乾隆年間震動全國的大案,一個省的官員差點被殺光,無奈改律法

任職七年後王亶旺被調離浙江,甘肅布政使這一職務被王廷贊接手,各個地方的大小官員依舊用捐監的手段獲取錢財,王廷贊曾試圖拒絕過,但是最後在半推半就中接受並同流合汙,有賊心沒賊膽的王廷廳贊不知如何處置這些貪汙來的錢,居然要捐給朝廷購買軍需。

甘肅有地區爆發蘇四十三起義,需要一筆錢財,王廷贊想拍馬屁說要將自己歷年來儲存四萬兩的積蓄捐給朝廷抵禦蘇四十三起義,這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懷疑,他的俸祿雖然不少,但是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撫養,吃喝穿一年下來也所剩無幾。哪來的四萬兩積蓄呢!因此皇帝派去欽差檢查,欽差是由皇帝直接派遣的大臣。王廷贊很快被徹查,順藤摸瓜將甘肅一票大大小小官員全部牽扯出來,主謀王亶旺雖然早就調離,但是一樣被查到,氣得乾隆皇帝直哆嗦。

乾隆年間震動全國的大案,一個省的官員差點被殺光,無奈改律法

追繳髒銀281餘萬兩,更令人氣憤的不在於此,而是涉及此案的官員多達113人,一個省的官員幾乎被牽扯到了,他們在金錢的誘惑下都選擇了官官相護。史上稱為“甘肅冒賑案”。

113人中有52人被判死刑,其餘的流放、充軍、關押。有些因良心發現覺得自己愧對朝廷、愧對百姓、愧對父母最後迫於壓力選擇自行了斷。另外也有一些貪汙少量的將功補過得到赦免,捐監這一制度也被朝廷取消,因涉嫌人數多影響大,無奈律法只能做些改動。說句不負責任的話,其實捐監這樣政舉其實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弊端,給予國家糧食就能獲取自己想得到的利益,從很大程度來說就是一種利益的交換,只要有漏洞就會有人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