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宋朝失去血性的起点

公元1005年,宋、辽两国在澶州(今濮阳)签订盟约,史称“澶渊之盟”,宋真宗的这一纸盟约为宋朝带来数百年的安宁。

但是虽说盟约给宋朝的百姓带来了数百年的安静与和平,但是也彻底让宋朝失去了进取的血性。澶渊之盟之前,宋辽之间一直是战乱不断,其主要核心都是围绕着一个地方—燕云十六州,这个燕云十六州不管在哪个朝代都是中原王朝的重点照顾对象,为何?其一,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大部,这个地方北面多山,而南面则直接是华北平原,中原王朝如果不想被游牧民族入侵,这个地方就显得格外重要,可以说是中原王朝阻挡敌军的桥头堡,但是很不幸,终极有宋一朝,这个桥头堡始终掌握在别人手中;其二,中原王朝如果要对付北面的游牧民族,马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而燕云十六州则历来就是中原王朝的马场。

澶渊之盟:宋朝失去血性的起点

燕云十六州


为收回燕云十六州,宋朝数次用兵。尤其是宋太宗赵光义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审时度势,更是誓要夺回燕云十六州,终于赵光义等到了一个机会。

雍熙北伐


澶渊之盟:宋朝失去血性的起点

雍熙北伐


雄州知州贺令图向宋太宗上奏,“虏主(辽圣宗耶律隆绪)年幼,国事决于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请乘其衅,以夺幽蓟。”《宋会要辑稿》

得此消息之后,宋太宗更是立即决定第二次北伐,史称“雍熙北伐”。此次北伐,宋太宗甚至尤甚,特意分兵三路,东路曹彬为首,主攻幽州;中路田重进防辽兵西援;西路则以潘美、杨业为首主攻代北诸郡。

宋太宗的战略挺好,先让东路军以大队人马牵扯辽军主力,中路军对辽军援兵进行牵扯,西路则趁此机会迅速攻下代北诸郡,到时趁辽军进退失据,东、中、西三路人马合并共击幽州。宋军初期也的确是按照这个规划在走,中西二路捷报频传,但是这就出现问题了,东西二路是偏师,却屡得战功,这就让东路主力人马坐不住了,开始怂恿主帅出战,辽军抓住战机,大将耶律休哥迅速击败东路军,中西二路一看东路军败了,只能无奈撤退,雍熙北伐再告失败。

辽军打败宋军后,也曾数次南侵以作报复,但是因宋军防守得当,也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宋朝失去血性的起点

宋真宗赵恒


辽国也不甘心一直被打,公元1004年,辽国举倾国之力南侵,宋军不堪抵挡,只能固守自图。但随着辽军深入,宋廷彻底乱了,朝臣分为迁都和御驾亲征两派,后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劝谏之下,御驾亲征,直驱战争中心——澶州。

宋真宗到达澶州之后,宋军军心大振,但是此时的辽国却有点骑虎难下,前面是宋君御驾亲征,后面则有定州十数万大军虎视眈眈,稍不注意可能死无葬身之地。恰巧此时,辽军领军大将萧挞凛被宋军射杀,更是让辽军在无战斗的决心了,开始寻求与宋国的和盟。

澶渊之盟:宋朝失去血性的起点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虽说给宋朝带来了数百年的安宁,但却使得宋朝失去了争夺燕云十六州的权利,终其宋之一朝,始终在被动防御,处处挨打,使得宋朝无论是百姓还是贵族都对北边的敌人产生了畏敌之心。

另外就是澶渊之盟也给了宋朝后期的君主一个模板,打不过我就和,这就使得宋朝举国上下没有再死战的念头,实在不行就和谈,后期的庆历和议、海上之盟、绍兴和议,无不是如此,使得宋朝的血性逐渐丧失,终至无力在与北面的敌军作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