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宋朝失去血性的起點

公元1005年,宋、遼兩國在澶州(今濮陽)簽訂盟約,史稱“澶淵之盟”,宋真宗的這一紙盟約為宋朝帶來數百年的安寧。

但是雖說盟約給宋朝的百姓帶來了數百年的安靜與和平,但是也徹底讓宋朝失去了進取的血性。澶淵之盟之前,宋遼之間一直是戰亂不斷,其主要核心都是圍繞著一個地方—燕雲十六州,這個燕雲十六州不管在哪個朝代都是中原王朝的重點照顧對象,為何?其一,燕雲十六州包括今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大部,這個地方北面多山,而南面則直接是華北平原,中原王朝如果不想被遊牧民族入侵,這個地方就顯得格外重要,可以說是中原王朝阻擋敵軍的橋頭堡,但是很不幸,終極有宋一朝,這個橋頭堡始終掌握在別人手中;其二,中原王朝如果要對付北面的遊牧民族,馬是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而燕雲十六州則歷來就是中原王朝的馬場。

澶淵之盟:宋朝失去血性的起點

燕雲十六州


為收回燕雲十六州,宋朝數次用兵。尤其是宋太宗趙光義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審時度勢,更是誓要奪回燕雲十六州,終於趙光義等到了一個機會。

雍熙北伐


澶淵之盟:宋朝失去血性的起點

雍熙北伐


雄州知州賀令圖向宋太宗上奏,“虜主(遼聖宗耶律隆緒)年幼,國事決於其母,其大將韓德讓寵幸用事,請乘其釁,以奪幽薊。”《宋會要輯稿》

得此消息之後,宋太宗更是立即決定第二次北伐,史稱“雍熙北伐”。此次北伐,宋太宗甚至尤甚,特意分兵三路,東路曹彬為首,主攻幽州;中路田重進防遼兵西援;西路則以潘美、楊業為首主攻代北諸郡。

宋太宗的戰略挺好,先讓東路軍以大隊人馬牽扯遼軍主力,中路軍對遼軍援兵進行牽扯,西路則趁此機會迅速攻下代北諸郡,到時趁遼軍進退失據,東、中、西三路人馬合併共擊幽州。宋軍初期也的確是按照這個規劃在走,中西二路捷報頻傳,但是這就出現問題了,東西二路是偏師,卻屢得戰功,這就讓東路主力人馬坐不住了,開始慫恿主帥出戰,遼軍抓住戰機,大將耶律休哥迅速擊敗東路軍,中西二路一看東路軍敗了,只能無奈撤退,雍熙北伐再告失敗。

遼軍打敗宋軍後,也曾數次南侵以作報復,但是因宋軍防守得當,也沒有佔到多大的便宜。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宋朝失去血性的起點

宋真宗趙恆


遼國也不甘心一直被打,公元1004年,遼國舉傾國之力南侵,宋軍不堪抵擋,只能固守自圖。但隨著遼軍深入,宋廷徹底亂了,朝臣分為遷都和御駕親征兩派,後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勸諫之下,御駕親征,直驅戰爭中心——澶州。

宋真宗到達澶州之後,宋軍軍心大振,但是此時的遼國卻有點騎虎難下,前面是宋君御駕親征,後面則有定州十數萬大軍虎視眈眈,稍不注意可能死無葬身之地。恰巧此時,遼軍領軍大將蕭撻凜被宋軍射殺,更是讓遼軍在無戰鬥的決心了,開始尋求與宋國的和盟。

澶淵之盟:宋朝失去血性的起點

澶州之戰


澶淵之盟雖說給宋朝帶來了數百年的安寧,但卻使得宋朝失去了爭奪燕雲十六州的權利,終其宋之一朝,始終在被動防禦,處處捱打,使得宋朝無論是百姓還是貴族都對北邊的敵人產生了畏敵之心。

另外就是澶淵之盟也給了宋朝後期的君主一個模板,打不過我就和,這就使得宋朝舉國上下沒有再死戰的念頭,實在不行就和談,後期的慶曆和議、海上之盟、紹興和議,無不是如此,使得宋朝的血性逐漸喪失,終至無力在與北面的敵軍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