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音師》:心“盲”的偽裝下,隱藏著看不見的人性之惡

印度電影《調音師》,改編於法國同名短片,由著名懸疑導演斯里蘭姆·拉格萬執導。電影於2019年上映,獲得了印度“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豆瓣評分高達8.3。

這部印度電影,基本還原了法國短片的故事構架,但是對人物自身的故事進行了完善和補充,並根據劇情需要增添了角色,使他們的形象更加立體,故事更加完整。影片時長也從14分鐘增加到了139分鐘。但無論長片還是短片,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影片講述了一位假裝盲人的鋼琴調音師阿卡什,意外成為一起謀殺案的“目擊證人”,在西米和警察情夫地不斷迫害下逃亡,經歷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事情,讓故事更加撲朔迷離。

《調音師》雖然屬於懸疑、犯罪類型,但同時也是一部黑色喜劇。電影並沒有著力於血腥和暴力的視覺呈現,而是以主人公躲避追殺為主線,將跌宕起伏的情節和悠長深邃的鋼琴曲結合,在彼此交織的故事線索中,傳達出對人性、社會以及現實的思考。

本文中,我將結合這部影片的故事細節,從隱喻符號、反轉藝術、對人性複雜的思考這三個方面對這部電影進行深度解讀,這部改編的高分影片,為何能贏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從這部影片中,我們又能得到哪些啟示?

  • 隱喻符號:將影片的主題和情感蘊含在深層次的隱喻中,每一處隱喻都直指複雜與隱秘的人性
  • 反轉藝術:每一處峰迴路轉的真相,都是人心善惡的轉變,用反轉的形式給讀者以思考和啟示
  • 對人性複雜的思考:在利益、權益面前,心存良知但道德有瑕疵的普通民眾,善惡的選擇僅在一念之間
《調音師》:心“盲”的偽裝下,隱藏著看不見的人性之惡

01、隱喻符號:將影片的主題和情感蘊含在深層次的隱喻中,每一處隱喻都直指複雜與隱秘的人性

電影在表達其主題的時候,並沒有直截了當的通過情節給出,而是將很多情感隱藏在了一些物件裡,從而給這些情感以更豐富的內涵。而這些隱喻,也暗合了社會與個人的關係,既是角色情緒的載體,也是現實社會的象徵。下面我將結合影片,從兔子和眼睛這兩個主要的隱喻符號來進行分析:

①兔子隱喻:利用兔子掩飾也是揭露這場鬧劇,其實是隱喻的是男主自身

影片的開頭,是一個男人的聲音:“說來話長,咖啡?”然後畫面出現了一隻瞎了一隻眼的兔子和追捕的獵人。獵人開槍聲響,卻傳來一個女人的尖叫,隨後我們卻看見兔子安然無恙。

觀眾剛開始看到這裡的時候,可能是迷茫的,不知道導演想表示什麼。一直到影片末尾,兔子才終於再次出現。阿卡什在餐廳遇見初戀女友,服務員端來咖啡,他也開始講述他的故事:獵人向兔子開槍,正巧女人開車準備撞向男主,結果意外因為中彈翻車。

我們從這裡可以依稀琢磨出導演的意圖,整部影片,其實都是來自阿卡什視角的講述。或真或假,我們誰都不知道。可能,只是阿卡什看見那隻兔子,臨時編造了一個結局更加美好的故事而已。

其實這就像一個“莫斯比烏帶”一樣,獵人追捕兔子和阿卡什的結局,其實互為因果關係,形成了一個閉環:兔子開啟了整個故事,但是著整個故事,卻又終止於兔子。

但也不僅僅只是因果關係,從兔子和阿卡什相似的瞎眼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兔子隱喻的正是影片的男主。兔子是懦弱的,阿卡什也是,畏懼於權勢而不敢伸張正義,因為害怕麻煩而偽裝弱者。

但是兔子本身並不是兇手,但是卻是行兇的促使者。它被獵人追殺,兔子跑向稻草人尋求庇護,結果卻失敗了。這與阿卡什最開始相信那三個謀財害命的同黨一樣。阿卡什並不是兇手,但是卻因為惡念而棄正義於不顧,也算是幫兇。

《調音師》:心“盲”的偽裝下,隱藏著看不見的人性之惡

②眼睛隱喻:主人公的裝盲和真盲貫穿整個情節,人物的眼睛正是良知的象徵

眼睛是貫穿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元素,男主角從裝盲到真盲,再到結局並未明顯表明的盲還是不盲,這個過程,其實也正是阿卡什道德和良知逐漸流失的過程。

最開始的時候,主人公是良善的,雖然有些小貪婪,裝殘疾人是為了省下一部分房租,也為了成為讓人敬仰的鋼琴家,但是一方面更是為了尋求靈感,寫出更好的曲子。這個時候的阿卡什本質並不是壞的,正是普通人的象徵。

後來阿卡什看到兇殺現場,到警局報警卻看見兇手正是警察,這個時候,心存良善的他卻又怯懦了,刻意隱瞞了真相。女演員西米卻因為證實了裝盲的懷疑,毒瞎了阿卡什的眼睛。後來,阿卡什夥同三個壞人,一起綁架西米,想要賣掉她的腎和角膜,這個時候,真瞎的阿卡什,其實內心也是逐漸變得黑暗,眼睛的盲,也帶走了心中的光亮。

導演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所以,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是阿卡什放走了西米還是殺害了西米,正如我們也不知道最後的阿卡什到底是盲還是不盲。

影片有意將人性和眼睛擺在了一起,其巧妙的聯繫,也正是影片所賦予的深層含義。

劇中的其他角色也可以表明這一點:

  • 有些人用眼睛來窺探他人的隱私,用來換取利益,就如同男主鄰居家的調皮的小孩子;
  • 有些人眼睛健康,但總是不願意用自己的眼睛尋找真相,正如相信他人一面之詞的蘇菲;
  • 有些人則願意用眼睛所見,去揭露陰暗換回正義,就像最後死於權勢也沒有怨言的老教授。

人性的善惡和眼睛的明暗,導演正是用這樣的聯繫,將影片中每一個角色的內心和“盲”的主題捆綁在了一起。利益和私慾一旦矇蔽了雙眼,陰暗之下殘存的善意便很快被惡意取代。而能夠明辨是非的雙眼,才能帶來內心的光亮。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是良知的象徵,由眼睛帶動的劇情的反轉,更加帶動了觀眾對於眼盲還是心盲的反思:眼睛可以復明,但是人心一旦蒙塵,就成了再也無法取下的偽裝。

《調音師》:心“盲”的偽裝下,隱藏著看不見的人性之惡

02、反轉藝術:每一處峰迴路轉的真相,都是人心善惡的轉變,用反轉的形式給讀者以思考和啟示

很多電影中都運用反轉,其實是一種對常規的打破。就像這部電影中,每一處情節的跌宕起伏與觀眾內心的反差中,推翻原有的看法,從而更加深刻或是本質地認識現實。

我將結合影片中一些細節以及結尾的反轉,對這部影片中蘊含的主題和情感進行更深一步的思考。

①每一次情節的反轉,都引發的是觀眾對於角色善惡的思考

影片開始,盲人鋼琴家阿卡什剛展示完高超的鋼琴技藝,回家後卻摘下了隱形眼鏡,我們不禁失望。之後,當我們瞭解到他是因為眼睛看不見時聽力更加靈敏而尋求靈感時,我們剛對其有好感,卻發現他其實是為了裝殘疾人減少房租。

女明星西米從迫害者變成了受害者,西米裝作幫助阿卡什,其實是為了逃脫,也依然想要殺死阿卡什;三個壞人和男主達成一致,到最後依然是為了那一大筆錢和腎臟,但結局卻是醫生被反殺。

除此之外,每一個反轉,當我們以為角色將要找回善心的時候,現實卻又將我們重重地打了一錘,讓我們對人性產生了巨大的懷疑。

《調音師》這部影片,多個情節的反轉,其實對角色塑造有著很大的影響。我認為,每個觀眾在折服於劇情的跌宕起伏時,應該也對角色的善惡進行了深入思考。

阿卡什遇到了販賣器官的姐弟,雖然是壞人,但是仍然存在良知,懇求醫生留阿卡什一個活命的機會,只拿走他一個腎臟。買彩票的婆婆在聽見阿卡什說出溼婆神的時候,便阻止了醫生的手術。

影片裡面其實也有意展現了惡人的良知,並沒有讓他們淪為完全的惡人。在我看來,惡人也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苦衷和原因,我們與其一味地責備惡人,不如去尋找社會的痼疾,外界環境驅使人變惡,這才是根本原因。

《調音師》:心“盲”的偽裝下,隱藏著看不見的人性之惡

②結局與其說是一次最意外的反轉,不如說是對結局甚至對人性的留白

在電影的結尾部分,被我們快要遺忘的蘇菲出現,在法國再次邂逅了已經大出風采的“盲人鋼琴師”阿卡什。在咖啡館裡,阿卡什給蘇菲講述了自己如何死裡逃生的經歷。

在觀眾都感慨阿卡什還存有善念,沒有和販賣器官的醫生同流合汙殺死西米的時候,突然電影給出了一個讓人目瞪口呆的鏡頭:告別蘇菲之後,阿卡什走出咖啡廳,手中的兔頭柺杖精確地擊中了地上的易拉罐!

阿卡什告訴蘇菲的一切,全部都是謊言而已。阿卡什與醫生依舊同謀駕車而去,去了哪裡我們不知道,但是最大的可能還是,他們販賣了西米的器官,用西米的眼角膜治好了阿卡什的眼睛。

《調音師》這部影片最後的反轉結局所造成的不確定性,其實是一種留白,對人性的留白。觀眾必須自己判斷人物命運和走向,包括西米和醫生的結局,以及阿卡什失明與否。這中留白,對於電影來說,其實也是增添了額外的藝術張力。

善惡之間本就沒有明確的界限,蘇菲那樣單純美好的女孩子,最後也會說出:“就應該拿走她的眼角膜”這樣的話語。

我認為阿卡什其實也看清了人心,所以他最後依然選擇做一個盲人,裝作看不見人間善惡,這樣也正好能不心存愧疚。畢竟,這個世界,還是“盲人”多,也活得安穩。就像熒屏前所有的觀眾,在這無數次的反轉中,其實也不過是看不見的“盲人”。

《調音師》:心“盲”的偽裝下,隱藏著看不見的人性之惡

03、對人性複雜的思考:在利益、權益面前,心存良知但道德有瑕疵的普通民眾,善惡的選擇僅在一念之間

對於一部經典的懸疑犯罪電影,最終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製造恐懼和黑暗,而是通過懸疑來一步步解釋人性中最隱蔽的所在。但因為一個人物的內心過於片面,所以,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呈現了群像式的人物惡欲,但最終的效果依舊是傳播善意。

①底層皆惡,每一個小人物內心的陰暗面,都是黑暗社會的幕布

無論是位高權重者,還是底層小民,在影片中都或多或少有著人性的陰暗面。《調音師》的主題核心顯然不是宣揚自我救贖和救贖他人,相反,電影將往常處於道德完美點的人物撕裂開,探尋內心的隱秘。

  • 本該是妙手仁心的醫生,在這裡確實黑心的人體器官販賣者;
  • 外表光鮮亮麗的女演員,出軌他人,謀害親夫;
  • 本是正義執法的警察,卻徇私枉法,奪人性命還想殺人滅口。

蘇菲和阿卡什在最開始遇見時,蘇菲說了一句,“有缺憾的才是最好的。”這不僅僅是對阿卡什彈奏的鋼琴曲的評價,更是對於人性的審判。西米被綁架時,面對幾個壞人的審問,她不禁反問:“你們是一群聖人嗎?”

顯然不是,影片中幾乎沒有一個人代表的是普世價值觀,就算是仗義執言的老教授,也在出聲不久就被殺害。阿卡什最後的道德說教,也在影片最後一個擊中易拉罐的鏡頭中化作謊言。

導演在電影中構架了一個濃縮的印度社會,將各種黑色交易和犯罪元素放置其中。在我看來,導演在影片中構建的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也尤其鮮明——眾多人物惡行在表露的同時,影片又不僅僅聚焦於個體人性,還以眾多人物構成的社會映像來揭露整體的痼疾。

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每一個人物的善惡塑造了整個環境的存在狀況。當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因為一己私慾而拋棄良知,就如影片中所述,那麼不僅個人會遭受報應,社會也將承受滅頂之災。

《調音師》:心“盲”的偽裝下,隱藏著看不見的人性之惡

②主人公的一步步異化,是環境的促使,更是自身惡的顯現

目睹他人遇害之後,阿卡什卻不能說出事實,還險些反被滅口。到後來綁架西米,夥同醫生,主人公的一步步異化,確實是迫不得已,但也是人性之惡的逐漸顯現。

When you're blind, days and nights are the same.

你若失明,黑白相同。

這是阿卡什的一句自述。剛開始的時候,我只以為這是在說作為盲人視覺上的黑白等同,但是一直看到最後,我認為,黑白也指精神上的黑暗和光明。阿卡什最終還是選擇了失明,不管是眼睛還是精神,就如同人性之惡戰勝了善意和良知。

雖然阿卡什不是直接作惡者,但是當他在面臨利益和人性的共同抉擇的時候,他依然選擇了利益。當一個人的選擇出於人性的惡欲,其後果也必須自己承擔。就像阿卡什,雖然依舊存活於世,看似風光,卻只能擁有殘破的愛情和靈魂。這也是影片所要傳達的生命哲學之一。

《調音師》:心“盲”的偽裝下,隱藏著看不見的人性之惡

③內心的善意與良知,就如同看不見的旋律,是隱秘的人性之光

《調音師》這部影片,雖然一黑到底,但是它所隱含的寓意也不僅僅停留在此。電影通過反面的人生,實際宣揚的依舊是一種善意的觀念。電影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做一個善良的人會得到什麼,而是通過作惡的人會失去什麼來給我們以警示。

導演譴責人性之惡,其實是為了引導人心向善。當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沒有惡欲,魔鬼則不會向我們走來。當每一個人心中迴盪著美好的旋律,善意自然也會給我們回報。

這部電影又名《看不見的旋律》,表面代指鋼琴師阿卡什彈奏的曲子,但實際更深層次的是暗喻人心。人心總是不可見的,但現實是可見的,現實將引導人心,人心也會反作用於現實社會。每一個判斷和選擇,我們都需要為自己和社會負責。

其實,這部影片的開始是一個謊言,結局仍是謊言。裝盲久了,總會忘記光亮的感覺,心也蒙上塵埃,世間黑白真的變成重影。我覺得,善惡選擇都在於人。你選擇了裝盲,你就成了惡人,選擇撕下“瞎子”的偽裝,就能依舊保留隱秘的人性之光。

總結一下:

《調音師》是一部包裹著懸疑和黑色幽默外殼的現實隱喻片。導演將原版短片的內核移植到了印度本土,藉助多重隱喻和反轉,揭示了人性的複雜和社會的混亂黑暗,直擊人心痛點。而每一次的反轉,由讓人感到出其不意,可謂妙絕。

影片帶給了我們很多思考,尤其是主人公的一步步善惡轉變,彷彿戴上了惡的假面,遮住了人心,再也無法取下。電影用這種殘酷現實,聚焦於社會和人性,用虛假的結局對每一個發出了警告:一旦心盲,就再也無法重見光明。

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