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名臣左宗棠:心憂天下 不患少年窮

嘉慶十七年(1812年),左宗棠出生於湖南省湘陰縣左家塅的一個以耕讀為業的寒素之家中。因其母親乳汁不足,家中又無力僱傭奶媽,左宗棠只能靠吮吸母親咀嚼的米汁活命,日夜啼哭之聲不絕。

左家雖有田產數十畝,但所得畢竟不敷三代十口之所需,其父左觀瀾不得不為生計而四處奔波,為人教讀,以所得的束脩來維持全家的吃穿費用。1830年,左觀瀾因病去世,左家生計大窘。

在貧窮中度日的左宗棠,從未將窮字掛在嘴邊,而是心懷天下蒼生,終成一代名臣。


大清名臣左宗棠:心憂天下 不患少年窮

左宗棠。

▶身無半畝卻心憂天下蒼生

1832年,左宗棠於鄉試結束後,與湘潭周詒端結婚,由於無錢操辦婚事,無奈入贅周家。左宗棠“居婦家,恥不能自食”,但得中第十八名舉人的喜訊到底讓他鬱郁的心情漸漸轉好。其夫人能文善詩,對於他的學行關懷備至,日常生活中夫妻恩愛,伉儷情深。

中舉之後,左宗棠全力準備參加第二年春季在京師禮部舉行的會試。其時,他川資無著,夫人便將自己的陪嫁銀一百兩給他。就在他準備動身時,聽聞嫁到朱家的姐姐“貧不能舉火”,便毫不猶豫地將旅費全部給了姐姐家。親戚聞訊後,又湊齊百金相贈,才使得左宗棠得以北入京師。

1833年春,左宗棠來到京城參加了癸巳科會試,儘管他在三場考試中自我感覺發揮不錯,但還是名落孫山。會試落第後,左宗棠在北京盤桓了半年,友人送了他三百兩銀子,他才得以起程返家。歸途中的左宗棠有次投宿在一家小客棧內,眼見四五個壯漢,圍著一位狀甚悽苦的老太婆討債,且大聲責罵,自身本已窮困的左宗棠於心不忍,慨然拿出二百兩銀子代其還債,等到自己風塵僕僕地回到家中時,已是囊空如洗,不名一文。

1835年,一貧如洗的左宗棠第二次赴京參加會試,再次落第。接連經受兩次科場失意的打擊後,他仍滿懷壯志,寫了這樣一副對聯掛在書房裡: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大清名臣左宗棠:心憂天下 不患少年窮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雖身無半畝,卻心憂天下蒼生。他欲讀破萬卷,神交古人亦並非逃避現實,而是為了求得經邦濟世的學問。這副對聯道出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兩年後賀熙齡寄贈他的詩,有“六朝花月毫端掃,萬里江山眼底橫”之句,其意恰與這副對聯相類。

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赴京會試落第,毅然輟科舉之途,從此專心於經世之學。三年後,年近而立的他在《二十九歲自題小像詩》中敘述其時苦境:

十數年來一鮮民,孤雛腸斷是黃昏。研田終歲營兒脯,糠屑經時當夕飧。五鼎縱能隆墓祭,只雞終不逮親存。乾坤憂痛何時畢,忍屬兒孫咬菜根。

烈士暮年的左宗棠想起自己青年時所作的這首詩時,“猶悲愴不能自已。”

鴉片戰爭中“天朝上國”慘敗於“英夷”,讓左宗棠驚愕不已,直言“夢想所不到,古今所未有”,對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發出了“遠殊深悵”的感慨,其後更加註重經世致用之學。1843年花盡自己的積蓄,在湘陰東鄉柳家衝購地隱居,自稱“湘上農人”,但仍以臥龍崗上的諸葛亮自期。


大清名臣左宗棠:心憂天下 不患少年窮

左宗棠在湘陰東鄉柳家衝購地隱居,自稱“湘上農人”。

▶未嘗向人說一“窮”字

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蓬勃發展,1852年10月,年屆不惑的左宗棠被湖南巡撫張亮基延入幕府,張對左甚為倚重,左宗棠由此在政治舞臺上初露鋒芒。1853年9月,張亮基調任山東巡撫,左宗棠遂離開張亮基幕府。次年4月,應湘撫駱秉章之聘,再入幕府,自此至1860年1月,左宗棠在駱秉章幕府裡度過了近6年的幕賓生涯。

1860年年初,翰林院侍讀學士潘祖蔭上了一道奏疏,稱“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對左宗棠大加推崇。曾國藩覆上摺力薦,咸豐帝遂於是年6月9日發佈諭旨,命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補,隨同曾國藩襄辦軍務。

左宗棠以候補京堂統軍,無養廉銀,加以為官清廉,潔身自好,自己及家中境況自是不佳。深諳左宗棠品行的胡林翼為此致書湘撫駱秉章之幕賓郭意城雲:

季公不顧其家,應請籲門(即駱秉章)中丞,飭鹽茶局每年籌三百六十金,以贍其私。此亦菲薄之至。鄂中營官有家在鄂者,均不止此,若季公非有廉可領者也。

胡林翼深知左宗棠“廉不言貧”,擔心左宗棠不納,又寫信給他:

營中公費需多定數目,軍事以用財養賢為正眼法藏。嘗笑世無不用錢之豪傑,亦絕無自貪自汙、自私自肥之豪傑。公之小廉曲謹,婦孺知名矣,不私一錢,不以一錢自奉,又何疑而不以天下之財,辦天下之事乎?

郭意城承胡林翼之意,致書左宗棠,然而左宗棠回覆道:

自十餘歲孤寒食貧以來,至今未嘗向人說一“窮”字,不值為此區區撓吾素節。

左宗棠不欲以接受每年能得到的“三百六十金”,以自汙素節,字句鏘鏘,甘居清貧的自負意態和懷道自守的奮發精神於此盡顯。雖生活上確實清貧,但上進報國,“心憂天下”的志節不會因此而“窮”。


大清名臣左宗棠:心憂天下 不患少年窮

左宗棠文集。

▶常常將薪俸的大部分捐出

在《亦佳廬小品》中,徐一士將左宗棠與梁啟超對舉,認為二人均為清代舉人中之傑出者,早有大志。左宗棠由浙江巡撫而閩浙總督、陝甘總督,以大學士入朝為軍機大臣後,又出督兩江,為清代赫赫名臣。按清例,漢人進士出身者始得入閣,左宗棠以舉人破格膺揆席,實為異數,故李鴻章稱他為“破天荒”相公。

左宗棠顯貴後對錢財仍是看得很淡,也不蓄錢財,“廉俸不以肥家,有餘輒隨手散去”,常常將薪俸的大部分捐出。如1869年,湖南發大水,他捐薪一萬兩;1877年,晉、豫大旱,陝、甘災荒,他捐薪一萬兩等等。

左宗棠家貧從不言“窮”字,騰達時更以“耕讀為業,務本為懷”來告誡子孫,不使他們沾染世宦習氣,顯示了他不忘本源的情懷。他並未因窮而自卑自棄,相反,他一直心懷天下,志存高遠,終於因緣際會,得以在晚清血與火的淬鍊中崛起,並大放異彩,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