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頭上的戒疤又稱香疤,是怎麼來的?

僧人頭上的戒​疤,又稱香疤,是怎麼回事呢!僧人中間有的有、有的又沒有!這戒疤​又是什麼意思!這是佛門裡的事,在此聊聊。

戒疤又稱香疤。指佛教徒為求受清淨戒體而燃香於身上所遺留的疤痕。佛教中有剃度制度,即凡是出家當和尚或尼姑的人都要剃光頭髮。其行為根據或系起自於捨身供養之思想,或係為斷除我執。受戒時燃戒疤又稱‘燒香疤’,所燃香疤之數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幾種。十二點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薩戒”。在家眾多於受菩薩戒日的前夜、燒戒疤於手腕;出家眾的戒疤多燒於頭頂。

僧人頭上的戒疤又稱香疤,是怎麼來的?

這種香疤是漢傳佛教的一個“特產”,其他佛教中是沒有的。但這種做法已在1983年被中國佛教協會發文廢止了,已經成為歷史。在《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的文件中指出: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並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後一律廢止”。所以現在新受戒的漢族僧人,頭頂上再也不會有戒疤了。當然,這在過去,也不是所有的僧人頭上的香疤想燒多少就燒多少,這也是有規矩的,代表著不同的身份或等級。在大寺廟裡,年長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擁有五六個戒疤,有八九個或更多戒疤的,那是“高級和尚”或是“特級和尚”。

僧人頭上的戒疤又稱香疤,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出家人頭上以前會有戒疤呢?戒疤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說法有多種,其一說法是根據談玄《中國和尚受戒・香疤考證》所述,相傳始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沙門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時,受到元世祖的崇,他傳戒時,規定受戒者每人燃香於頭項,受沙彌戒的燃三炷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炷香,作為終身之誓。這一做法就這樣流傳了下來,為中國所獨有,並未見於其他國家。

其二說法是。宋朝末年,蒙古軍隊一路南征,所到之處燒殺搶奪,搞得寸草不生。青壯年男子要麼被屠殺,要麼被強徵​勞役,但是蒙古軍隊對出家的僧人卻從不為難,這可能是蒙古上層推崇佛教的原因。為此,漢族青壯年就紛紛剃髮,假扮出家人,以躲避刀兵劫。出家人數量陡然增加,為了區分出家人的真偽,蒙古統治者就以燒戒來鑑定,而且燒了戒疤​以後是不允許還俗的。因為燒戒疤要忍受劇烈的疼痛,而且日後無法還俗,因此很多人不得不放棄假出家的做法。

僧人頭上的戒疤又稱香疤,是怎麼來的?

其三也有人認為中國和尚燒戒始於南朝梁代的梁武帝,眾所周知,梁武帝是寧願入佛門,不願意到朝廷上班,前後三次逃出宮門當和尚,又三次被大臣們用重金從寺廟裡贖回來上班的主兒。當時,他老人家大發慈悲,大赦天下死囚,讓他們統統地去信佛當和尚。為了不讓他們從寺廟裡逃出,到社會上重新犯,就在頭上燒上戒疤以便隨時識別。

其實,燒戒疤與捨身供養的佛家思想密切相關,《梵網經》四十八輕戒之第十六條說:“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說:“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象​之前,身燃一燈,燒一指,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又《法華經藥王薩本事品》中說:“有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身、燒臂供養諸佛。”說明有“燒身”之說,一是用以表明至高無上的供養;二、為了消除業障。不過燃燒的位置,並不僅侷限於頭頂。

僧人頭上的戒疤又稱香疤,是怎麼來的?

這裡要強調一下,戒疤的出現是宋末元初,以前是沒有,這以後也只有漢地佛教出家人才有。佛教是不興燒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也沒有明文要在受教人頭頂上燒戒疤的規定。因此,除了漢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國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國漢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頭頂上也不會出現戒疤。從1983年12月起,燒戒疤做法已成為歷史。(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