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最老实的藩镇势力,也忠于朱温的朝廷,后世子孙建立了大帝国

唐末最老实的藩镇势力,也忠于朱温的朝廷,后世子孙建立了大帝国

西夏帝国

今人对于“五代十国”的理解多是受到欧阳修《新五代史》所建构的概念,尤其是“十国世家”的选取。然而,欧阳氏的“十国”对于唐末五代时期很多割据一方,且延续时间很长,对后世历史影响深远的区域政权并未纳入,这种忽略往往造成了后世对这段历史理解的误区,割据夏州的党项羌人李仁福政权即是其一。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大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幸蜀,途中下诏令天下诸道出兵勤王。次年,宥州刺史拓跋思恭与诸道节度使受诏一同兵进长安。拓跋思恭是党项羌首领,从其姓氏看,其部族应是党项羌与拓跋鲜卑的融合产物。

据《旧唐书》记载,中和元年正月“诏太原节度使郑从谠发本道之师,与北面行营招讨副使诸葛爽、代州刺史北面行营马步都虞候朱玫、夏州将李思恭等行营诸军,并赴京师讨贼。”这里的夏州将李思恭即是拓跋思恭,因为其先祖拓跋赤辞曾被唐太宗赐姓为李,故以其姓李也不算错。中和元年(881年)三月,原夏绥银节度使诸葛爽改授河阳节度使,四月,朝廷以拓跋思恭权知夏绥银节度使,即代理节度使。

唐末最老实的藩镇势力,也忠于朱温的朝廷,后世子孙建立了大帝国

黄巢起义

拓跋思恭自从中和元年四月权知夏绥节度使以来,经过几次战斗,至八月被正式任命为夏州节度使,十二月,“赐夏州号定难军”,从而获得正式藩镇名义。中和三年(883年)七月,朝廷赐拓跋思恭夏国公爵位,“复赐姓李,自后历世仍之”,而这个爵位与日后西夏王国之国号有着密切关系。中和元年四月是拓跋氏世袭夏州之始,也可视为夏州政权建立之始。

从拓跋思恭中和元年任节度使以来,夏州李氏就拥有夏、银、绥、宥等四州,后一度扩展到鄜、坊、丹、延、翟等州,共九州之地。光启二年(886年),李思恭乘邠宁节度使朱玫拥立襄王李煴发动叛乱,而保大节度使东方逵病卒之机,派其弟李思孝攻取鄘州,不久又拿下延州。

文德元年(888年),朝廷应李思恭之请,授李思孝为保大节度使、鄜坊丹翟等州观察使,事实上承认了夏州李氏的兼并战争结果。于是兄弟二人据有两镇八州之地。唐昭宗即位后,李思恭、李思孝又以朝命统两军参加对河东李克用的讨伐。

乾宁二年(895年)李思恭卒,弟李思孝代为定难军节度使。乾宁三年(896年)三月,“李思孝表请致仕,荐弟思敬自代。诏以思孝为太师,致仕,思敬为保大留后”。九月,“以保大留后李思敬为节度使”。当时李茂贞势力强盛后,称霸关中,鄜州地近关中,难以对抗。据《通鉴考异》记载,“思敬后附李茂贞。”光化元年(898年),李思敬被迫徙镇武定(治洋州),天复二年(902年)九月,为西川王建所攻,李思敬举城归降。

唐末最老实的藩镇势力,也忠于朱温的朝廷,后世子孙建立了大帝国

党项人

李思敬似乎从此脱离了夏州集团,而李思恭留下的定难军则由其另一个弟弟李思谏接任,乾宁二年(895年),李思谏就任定难节度使、封夏国公,检校司徒、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来,王行瑜反,朝廷以李思谏为东北面招讨使,参与平叛。乾宁四年(897年),朝廷又命李思谏兼任延州节度使(即保塞军)。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李思谏卒,三军立李思恭的孙子李彝昌为留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开平三年(909年)二月,夏州都指挥高宗益“与其党谋据夏州”,将李彝昌暗杀。李彝昌被弑后,夏州军人拥立蕃部指挥使李仁福为留后,随即梁朝即封其为定难军节度使。

关于李仁福,史书上没有说清其身份血缘关系,《旧五代史》言“不知其于思谏为亲疏也”。但是,在李仁福死后,其子李彝超继承定难军节度使的位子,由此可以推断李仁福是李思恭的子侄辈,也是李彝昌的族父。另据《宋史·夏国传》上载,西夏皇帝李元昊的祖父李继迁高祖是李思忠,曾祖为李仁颜,祖父李彝景。从而可以得出结论,李仁福是李思恭、李思谏的子侄辈,是李彝昌的父辈。

唐末最老实的藩镇势力,也忠于朱温的朝廷,后世子孙建立了大帝国

定难军节度使

在唐末藩镇混战中,夏州李氏势力相对弱小。在各方博弈争夺的格局中,到唐朝灭亡之前,夏州李氏的地盘仅仅剩下夏、银、绥、青四州,又被打回原形,回到起家时的起点。自拓跋思恭中和元年任定难军节度使以来,虽为节镇世袭于夏银,但却唯唐廷之命是从,与当时其他藩镇专横跋扈动辄同朝廷刀兵相见的情况形成显明对照。在历次平乱战争中,李氏虽无很大战绩,但效命唐廷、唯命是从之态却显而易见。清代学者张鉴评论这段历史时说:

自唐末天下大乱,兴元、凤翔、邠宁、鄜坊、河中、同华诸州之兵,并起而交争,独灵夏未尝为唐患,亦无大功,故其世次功过不显。

从当时的局势看,拓跋家族僻居西北,既无力与诸强藩争衡,更无力染指神器,要存在下去,只有听命于中央。这样,既可获得尊崇皇室、拱卫朝廷的好声誉,避免强镇挟天子之令攻伐,又可以避免依附他人,导致一损俱损的结局发生。

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九月,关中强镇歧王李茂贞遣义子杨崇本率六镇大军进攻夏州。李思谏求救于梁王朱温。朱温遣匡国节度使刘知俊率军救援,大败杨崇本军,并乘胜攻下鄜延等五州,解除了夏州之危,“自是夏州服于梁。”

唐末最老实的藩镇势力,也忠于朱温的朝廷,后世子孙建立了大帝国

夏绥银地区

李思谏依附于朱温,从而解除了李克用对其吞并的危险,而对于朱温而言,为了对付李茂贞和李克用,也需要在西北有一个较稳固的同盟者。从夏州的地理位置看,南下可以攻李茂贞之侧翼,东向可以威胁河东之腰脊,故双方的联合势所必然。

后梁开平四年(910年)七月,歧王李茂贞纠合邠宁、泾原二镇并联合晋王李克用集团,又一次大举进攻夏州。李克用遣宿将周德威率军和歧、邠等军合围夏州,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定难军节度使李仁福一边据城死守,一面派人向梁朝求救。

朱温“遣夹马指挥使李遇、刘绾自鄜延趋银夏,邀其归路”。九月,梁军抵达夏州外围,“歧、晋兵皆解去”。朱温出手,又一次解了夏州之危。此后,李茂贞势力衰微,晋忙于和梁争夺中原,无暇西顾,夏州较平安地度过了这十几年。乾化三年(913年),李仁福被后梁朝廷册封为陇西郡王,是为李氏封王之始。

后来,河东李存勖灭掉后梁声威大振。夏州李仁福与朱梁关系亲密,又曾与李克用兵戎相见,故而“中怀恐惧,首遣宥州刺史李仁裕奉表入贺。”在后唐初年,李存勖尚无力顾及夏州,故而采取羁縻政策,同光二年即封李仁福为朔方王。

唐末最老实的藩镇势力,也忠于朱温的朝廷,后世子孙建立了大帝国

朱温

后来平,后唐发生皇权更迭,李嗣源即位称帝。政局稳定之后,李嗣源着手解决夏州问题。长兴四年(933年)初,李仁福病故,明宗强令继立的李彝超移镇延州,命延州安从进镇守夏州,出兵五万护送安从进赴任。

但是,李彝超拒移抗命,“集境内党项诸胡以自救”。于是后唐军队包围了夏州,四面攻击。唐军久攻不下,李彝超兄弟登城对安从进说:

夏州贫瘠,非有珍宝蓄积可以充朝廷贡赋也,但以祖父世守此土,不欲失之。蕞尔孤城,胜之不武,何是烦国家劳费如此!幸为表闻,若许其自新,或陇之征伐,愿为众先。

后唐既然打不下夏州,李彝超又不肯服软。后唐朝廷不得已,只好任命李彝超为定难军节度使,实际是承认李氏在夏州的世袭特权。从此之后,夏州李氏的割据形势就已经稳定下来,在中原战乱不止的情况下,“独银、夏、绥、宥、静五州,兵不事战征,民不睹金革,休养生息,几及百年”。清朝人吴广成在其《西夏书事》中说“盖夏虽未称国,而自王其土久矣”,党项李氏早在公元881年就占据了夏银地区,比五代十国中的任伺一个政权都要早,从统治区域看,李氏统治地区虽比不上中原王朝和十国中南唐、蜀等大国,但比荆南等国要大得多;从政治方面看,李氏虽称臣于中原诸王朝,但其独立性很大。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夏州李氏集团都应被视作一个政权,夏国的事实存在不应被忽略。公元1038年,李元昊的建国称帝,也是在夏州李氏政权几代人苦心经营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