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帆戰艦時代火炮是如何分類的?射程都有多遠?

宣仔


在火炮代替了弓箭和弩炮後,遠程射擊自然也代替了接舷戰和野蠻衝撞,原本歐洲各國海軍使用的槳帆船,船頭佈置重型火炮,而船舷因為有槳手,只能佈置輕型火炮。但很快人們發現為遠洋貿易而生的卡拉克船很適合在船舷佈置火炮,只要在船兩邊開火炮舷窗即可,火炮數還遠多於槳帆船。15世紀葡萄牙為大西洋貿易發展出的重武裝卡拉克船,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歐洲各國也發展出了相似的船型,這就是風帆戰列艦的前身。





風帆戰列艦的動力為風帆,武器為前膛裝彈火炮,發射用於摧毀船體的圓形彈丸以及殺傷人員的霰彈、破壞帆具的鏈彈。排水量幾千噸已經和現在許多戰艦相差無幾了。風帆戰列艦時代的火炮就是前裝滑膛炮,火炮的材質大多是鐵和銅。現在看來簡單,但是當時來說可是高科技產品。價格自然也是不緋。


我們以英國皇家海軍裝備的火炮為例,以彈丸的重量劃分,主要是9磅、12磅、18磅、24磅和32磅五種火炮,口徑分別為10.4釐米、11.5釐米、13.1釐米、14.4釐米和15.9釐米。戰爭初期裝備的一批42磅重炮(口徑17.4釐米)。五種火炮的長度相仿,都在2.7米左右,但重量相差很大,其中12磅火炮重一噸半,24磅火炮重兩噸,而32磅火炮則重達兩噸半。它們的射擊距離大多在,1000到2800米之間。當然每個時期的火炮都不一樣。越到後來火炮的射擊速度精度射程。都有大幅度的提高。部分數據來自網絡。


廣元飛龍


18世紀是風帆戰船時代的大發展的時期,“大船巨炮”模式開啟!時至今日噸位大小仍然代表艦艇級別的標準!

風帆戰船時代將戰船(6等)既六級。

一等(1級)風帆戰船是“頂配”、最高級別(噸位在2500噸以上、甲板在三層以上、火炮配備100門以上、船員850人以上)。


(風帆戰船時代的經典之作/英國的“勝利”和戰列艦排水量達到3200噸、100門主炮(平均是20磅火炮)船員850人)

二級風帆戰船噸位2100噸、90門主炮、船員750人,以此類推。
風帆戰船時代、風帆數量、甲板層次、火炮數量、船員人數是戰船級別的基本標準!
(風帆戰船時代1級戰船結構剖視圖)



(英國“勝利”號風帆戰船是一艘經過了多次改造風帆戰船)

(1級風帆戰船甲板層次以及火炮配置剖視結構圖)




風帆戰船時代、3、4級以風帆戰船稱之為:風帆“巡洋船或者護衛艦”
風帆戰船時代的火炮威力大小以
彈丸/彈頭重量區分、彈丸重量越大/越重火炮的總重量也越大……

風帆戰船最大的火炮應該是英國製造的68磅
短重炮(1861建造)、炮長:3.048米、炮重:9.5噸、口徑:206毫米、射程:3200米。



風帆戰船時代的法國“拿破崙”艦船配置的有2.5磅火炮、射程達到1460米。

風帆戰船時代的火炮彈丸/彈頭又分實心彈和散彈/火藥燃燒彈、測距彈頭幾種彈頭……。


孔乙己亂彈


早期火炮都是前裝滑膛跑。炮身採用紅銅鑄造,安放在四輪炮車上。射擊前裝入火藥、實心炮彈,然後把炮車推到船舷的射擊口,點燃炮尾的引火藥。

後來改進的是鑄鐵炮身。

火炮的等級按照發射的炮彈重量區分。英國的火炮主要系列有1磅、3磅、6磅、12磅、20磅、24磅、32磅等。海軍由於火炮安放在甲板上,所以比陸地火炮口徑大。

英國納爾遜的旗艦勝利號裝備了30門32磅炮,28門24磅炮,44門12磅炮。

海軍艦炮的射程只有幾海里。早期的領海線就是根據火炮射程決定的——3海里,大約5.5公里。重炮的射程更近。

因為火炮的射程由裝藥量決定。火藥多,炮膛壓力高,火炮炮身要做得很厚重。在當時技術條件下做不到。炮管壁越厚,冷卻時不均勻,內部缺陷越多,內應力殘留越大,容易炸裂。

而且滑膛炮的炮彈飛行時飄忽不定,準確度差。射程越遠越不準。所以為了保證射擊精度,要控制射程。特拉法加海戰,英國裝備的是大口徑近程炮,採用穿插分割戰術,在幾百米的近距離和法西艦隊互射。這也是納爾遜被法國狙擊手射殺的原因。

火炮提高射程依賴於冶金技術、化學工業進步和火炮設計革新。十九世紀中葉,鑄鋼和鍛壓讓後裝線膛炮的強度提高,採用新式無煙火藥,膛壓提高使射程提高,射擊精度提高。射程提高到十幾公里。一戰時期已經達到幾十公里 。

日德蘭海戰中,戰列巡洋艦之間的戰鬥距離是15公里。南大西洋福克蘭海戰,英國艦隊在14公里距離上向德國艦隊首先開炮。

木帆戰艦時代,戰艦之間的炮戰不超過3海里。火炮以12~24磅為主。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18世紀80年代到19世紀,在當時已經開始嶄露頭角的“工業革命”,即技術革新的推進下,炮與船兩方面都出現了很多新因素,導致分級體系的一再變化。\r

火炮武器上的進步就是大口徑短重炮的採用,船體上則有戰艦的不停大型化、新輕型戰艦趕超舊重型戰艦這些變化。\r

先來說說大孔徑短重炮。\r

大孔徑短重炮,音譯“卡隆”炮(Carronade),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18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初),蘇格蘭的卡隆軍火公司推出的一款面向商船的近距離威懾武器,歪打正著正好切合當時英國海軍戰術需要,在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戰爭、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中大放異彩,並導致了1815年戰後英法美諸國艦載加農炮口徑的統一,一改前文42、32、24、18、12、9、6磅。。。名目繁多各種口徑火炮的混亂局面。

這種卡隆炮替換艦面長炮的問題直接挑戰戰艦分級系統的核心評價標準。卡隆炮顯然是專門在步槍距離上殺傷人員的兵器;但在當時人的腦子裡,只有長炮、能在200、300米距離上擊穿對方厚重船殼的這些大炮,才是真正的“大炮”(Great Guns)——卡隆炮不是,不算數。原本,戰艦除了搭載“大炮”之外,也搭載3磅甚至更小的反人員火炮。




一條閒魚


風帆戰艦的分級就是多大的船需要搭載多少、多大的火炮,這麼一個標準規定。所以武器和船舶本身的演化發展都需要標準的重新界定來保持與時俱進。18世紀80年代到19世紀,在當時已經開始嶄露頭角的“工業革命”,即技術革新的推進下,炮與船兩方面都出現了很多新因素,導致分級體系的一再變化。 火炮武器上的進步就是大口徑短重炮的採用,船體上則有戰艦的不停大型化、新輕型戰艦趕超舊重型戰艦這些變化。 先來說說大孔徑短重炮。 大孔徑短重炮,音譯“卡隆”炮(Carronade),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18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初),蘇格蘭的卡隆軍火公司推出的一款面向商船的近距離威懾武器,歪打正著正好切合當時英國海軍戰術需要,在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戰爭、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中大放異彩,並導致了1815年戰後英法美諸國艦載加農炮口徑的統一,一改前文42、32、24、18、12、9、6磅。。。名目繁多各種口徑火炮的混亂局面。



勝利號上卡隆炮,看口徑是發射68磅彈丸、空前絕後的超大號卡隆炮,和人比起來可見這種炮的輕便。

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併以來,一直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卡隆鋼鐵公司就是類似地方扶持本地工業產業的性質。類似這樣的企業一般都強調引進新技術來實現跨越式發展,彌補自身生產和產品開發能力的儲備不足。卡隆公司引進了當時尚屬先進的鑽膛技術,在鑽膛技術出現以前,鑄造的青銅和鑄鐵炮都像我國古代鑄造火炮和大鐘一樣是內外範翻模,如下圖



由於內外範不可能嚴格的共軸,再加上鑄造時高溫金屬溶液冷卻下來的形變、釋放應力等因素,這樣鑄造的大炮炮膛有很大不規則,為了防止彈丸在發射的時候卡在炮膛裡導致炸膛,彈丸比炮膛內徑小不少,兩者之間存在“遊隙”(Windage)。卡隆公司採用的鑽膛技術,就是先只用外模鑄造一根實心鐵管,然後如下圖。



用水力飛輪等驅動炮管旋轉,並將一根固定的鐵柱逐漸推進實心炮管裡,就這樣鑽出炮膛,這種機械稱為鏜床。旋轉鑽出的炮膛形態規則得多,於是卡隆炮的球形彈丸和炮管內壁之間更加嚴絲合縫,擊發時火藥燃氣不容易洩露,有效推力更大。本來卡隆公司是拿這種技術鑄造標準火炮的,結果因為公司初出茅廬生產質控有問題,出現大量次品,被海軍上了黑名單,不得已轉向商船市場。

遠洋大商船的具體需要是這樣的:

1)海盜一般是駕駛小型快船跳幫打劫——因為商船運營成本限制了,水手數量有限,跳幫即可制服。商船隻需要也只能夠在近距離上高火力輸出恐嚇海盜;

2)商船隻有露天能佈置火炮,而且水手也少,人數只夠操作小炮,但還要足夠的威懾力。

卡隆炮就這樣誕生了,因為卡隆炮炮膛與彈丸卡得緊,火藥爆燃氣體的洩露少,所以發射火藥可以減少,於是炮管壁就可以減薄;滿足商船的近距離恐嚇需要,只要很短的炮管,數十米到上百米有效殺傷即可;於是,彈丸就可以做得很大,於是在幾十米的距離上威力大大凌駕於同樣重量的標準火炮之上。發射一顆葡萄柚那麼大的24磅彈丸的卡隆炮,其重量是同樣彈徑標準火炮的三分之一,跟發射拳頭大小彈丸的12磅、9磅標準火炮差不離。

美國獨立戰爭中這炮一出,就技驚四座,因為英國海軍正需要這樣的武器。18世紀後期,英國的唯一兩個真正有威脅的對手,法國、西班牙兩國的海軍水手在帆船操作水平上是大大落後於英國,導致英國越發敢於冒險採取危險的戰術機動,以獲得壓倒性的戰鬥結果。這套戰術以1805年納爾遜在特拉法爾加大戰中的策略為巔峰,就是先通過高超的帆船操縱技術,迅速接近敵艦,然後近距離高火力輸出進行壓制、殺傷,最後跳幫俘獲敵艦。憑藉著卡隆炮這種近戰大殺器,在特拉法爾加大戰中,雖然英國和法-西方面的傷亡總和基本可以相比,但是英國方面死亡人數只是法、西的十分之一。論裝備方面,法國和西班牙也有類似的裝備,比如法國是“海軍榴彈炮”,就是這拋物線彈道的榴彈炮在晃動的海船上,精確度就不敢保證了。所以恐怕卡隆炮擊殺敵方人員是立了頭功。

卡隆炮的殺傷機理有兩種。

一是發射葡萄彈,如下圖。



即在一根鐵桿周圍採用龜甲縛般的繩藝,綁上許多步槍用的鉛彈或者小鐵球,它們出膛的時候就變成一陣死亡暴雨。這種彈藥用於洗甲板。

二是隔山打牛,專門殺傷炮甲板舷牆後的敵人。博主作為一頭理科胖達,大體推算如下:彈丸最大如一個柚子,船殼是由幾十釐米寬、十幾釐米厚的內外殼和幾十釐米厚的肋骨組成的



勝利號外殼,炮門高80釐米,可見每道船殼寬30釐米左右。

炮彈的飛行速度大大低於音速,恐怕只有100、200米每秒;炮彈擊中船殼時就在船殼內產生衝擊波,衝擊波在木料中傳播的速度是木塊中的音速,大約是上千米每秒;於是卡隆炮的慢速彈丸擊中船殼後,不足30釐米寬的船殼板內部衝擊波以千米每秒的速度不停地在船殼板邊緣與入射彈丸之間來回反射,產生強大的剪切應力,既撕裂了原本就在旋轉的彈丸,又在船殼背面崩落大量破片。於是卡隆炮慢速彈丸擊中船體,就像子彈擊中人體在裡面翻滾、破碎一樣,背面慘不忍睹。大量船體的破片夾雜變型的炮彈(有說法卡隆炮彈丸是空心球殼,更容易被撕裂成碎片)碎片,擊殺大量船員。

最開始有艦長報告申請搭載這種近戰大殺器的時候,海軍部只是指令在原有火炮佈局的基礎上,添加這些小炮——它們重量輕,放在原本沒有武裝的高位露天甲板上,也不會顯著升高戰艦的重心。但是這就很尷尬了,和它們相比,露天甲板的9磅炮在近戰時的火力輸出完全不夠看,卻佔據寶貴的艦面空間。於是當18世紀90年代英國和爆發了革命的法國展開最終對決的時候,很多艦長就擅自替換了原本戰艦露天甲板的9磅炮。由於是戰時,一切以確保勝利為前提,所以這種情況就任其發展,到1815年戰爭結束時,各級戰艦露天甲板長炮替換為卡隆炮的情況已經很普遍。因為戰時供應的問題、每艘船入塢改裝排隊的程序,各個船的替換情況不一而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