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企業如何用「國際化」提升抗風險能力?

「獨家」企業如何用「國際化」提升抗風險能力?


「獨家」企業如何用「國際化」提升抗風險能力?


作為新商學引領者,面對疫情,“幫企業渡過難關”是嘉賓大學最樸素、最迫切的願望。為此,我們相繼推出學習馳援、資本馳援、管理馳援系列,同企業一起共戰疫情,馳援中國創新力量。


3月1日,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摩爾商學院終身教授李卅立在嘉賓大學「案例酷」的直播間為大家帶來了《企業如何用「國際化」提升抗風險能力》。其中,除了分享企業提升抗風險能力的方法,還結合實際案例探討了疫情之下,企業佈局國際化的策略。

李卅立的研究領域為需求基礎論、數字經濟、國際戰略、國際創業。他還是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密爾沃基校區盧巴商學院終身教授,曾獲美國猶他大學管理學核心教程基礎教學獎、美國盧巴商學院MBA明星教授獎。

以下是此次授課實錄(僅代表李卅立個人觀點,不代表嘉賓大學)。



企業如何應對風險?


近幾年,中國商界特別流行的一個詞是“VUCA”,它代表四個英文單詞,Volatility(不穩定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尤其在高新科技領域,如5G、3D打印等技術給商業世界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企業面臨著更高的競爭風險。

進入2020年之後,“VUCA”的四個要素不單停留於高新科技領域,還發生在整個政治、經濟的環境之中。如澳洲大火、美伊衝突、新冠疫情、英國脫歐、美國大選、非洲蝗災等。

在突發事件頻出,“VUCA”的環境成為常態時,企業家應該怎麼辦?企業如何應對風險?

分散風險的方法很多,每位企業家都有自己的經驗和方法。我認為,最簡單也最基本的原則是,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也是投資界的常用術語,無論是投資股票,還是投資其他,投資家們常把資產分散在不同的領域。

新冠疫情的出現給企業的生產和公司的業績帶來了衝擊。如果企業在海外有一定的資產分佈,那企業應對沖擊會更自如。

麥肯錫數據表明,隨著GDP的增長,中國會像德國、美國、新加坡一樣,在國際化方面做得更加的深入和廣泛。從發達國家企業的發展路徑看,國際化是一條必經之路。面對更加複雜的市場和更加廣泛的貿易往來,國際化也將成為中國企業發展中重要的一環,是企業規避風險的重要手段。

今年年初,拍攝福耀玻璃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獲得了奧斯卡金獎。在疫情期間,福耀玻璃可以照常工作,它對疫情的承受能力更好。


企業為什麼進行國際化?


除了應對風險,企業進行國際化還有哪些原因?學術圈總結出了四點:

1. 尋求資源。中國發展突飛猛進,而在礦產、能源方面面臨一定的資源限制,走向海外市場,更好地尋求資源是企業國際化的動因之一。

2. 尋求市場。國外的很多企業在本土市場達到一定的飽和度之後,就會尋求海外市場擴長。中國市場的規模很大,當中國企業在國內還有擴展空間時,也可以進行一定的國外資產配置。

3. 尋求知識。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過程,也是向西方企業學習的過程。歐美國家的企業也不僅向同行學習,還願意到發展中國家學習,有時中國或印度等國產生的新技術對他們的幫助很大。

4. 尋求價值和效率。由於比較優勢,某個地區或國家可能在某一方面的生產效率非常高,企業進行全球化的產業鏈佈局可以更好地尋求效率。

根據《中國私人財富管理白皮書》,中國企業家國際化的目的更多是為了分散風險。


「獨家」企業如何用「國際化」提升抗風險能力?

《經濟學人》2018年的一個報告顯示,2004年至2018年間,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生產成本呈下降走勢。隨著中國市場飽和度的增加,中國的生產成本已接近國際平均水平,把技術或能力帶到海外去,才能更好地應對海外競爭對手的競爭。

彼得·蒂爾在《從0到1》這本書裡曾說,企業最難做的一點是從0到1,即企業推出創新或創意的過程,之後企業規模化的從1到N比較簡單或機械。彼得·蒂爾把國際化也簡單歸到了從1到N的過程中。而我認為,企業國際化並只是從1到N這麼簡單,它還會面臨很多的挑戰。

哈佛大學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創新者的窘境》這本書裡提出了market-creating innovation(市場創造型創新)的概念,即創新需要創造一個新的藍海空間。克里斯坦森教授晚年一直致力於做一些國際上幫助企業的行為,幫助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去改善生活,幫助發展中國家的民眾創造一個新的市場。

從這個角度講,國際化也是創新的過程。我們要從當地市場去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在當地市場中學習或尋找物流渠道,而不是簡單地把自己的優勢複製到海外。

國際化是從1到M,而不是從1到N。M代表的很多要素是N反映不出來的。比如說M代表Multi-culture(多元的文化)、Multi-dimension(多角度的思維)和Multilateralism(多邊討論機制)等。多文化、多元的、多邊的思維才能幫助企業在海外市場生根。

以象棋為例,中國象棋、韓國的象棋、日本飛象棋、國際象棋的異同就體現了文化的異同。它體現了一個國家人民的思維方式。


「獨家」企業如何用「國際化」提升抗風險能力?

「獨家」企業如何用「國際化」提升抗風險能力?

各國棋盤上“王”和“兵”的距離形象地體現了“權力的距離”。中國棋盤最前線的工作人員(“兵”)想彙報信息到總部(“帥”)可能需要三層遞進。韓國的這個距離也挺遠,但他們的“王”前進了一步。日本的“兵”和“王”之間間隔一格。而西方國際象棋上最前線的工作人員和最後的決策者之間可能只有一步之遙。這種文化的差異啟發企業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應該如何管理員工,如何設置組織架構。

多角度或多維度指的是企業進行全球化的時候,看世界的角度會發生一系列的調整和變化。以世界地圖為例,中國版的世界地圖可能很難理解中東、遠東的概念。除了中國,很多國家用的都是第二個地圖。


「獨家」企業如何用「國際化」提升抗風險能力?

中國版世界地圖


「獨家」企業如何用「國際化」提升抗風險能力?

其他國家的世界地圖

在中國的企業裡,華為的國際化做的最好。但華為也有可以改進的空間。比如,很多外國人讀不準“華為”的發音。當消費者在商店裡叫不出一家品牌的名字時,將影響到產品的口碑營銷。另外,華為logo的設計有自己的含義,有人認為是一個冉冉升起的太陽,有人認為是菊花,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象徵,但在海外,它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家航空公司、旅行社或賣花的,外國人看到後的第一反應難以將華為與手機或高科技產品聯繫在一起。

根據全球關聯指數,中國在過去十幾年國際化的過程中,已形成了一定國際化模式。對於我們熟悉的國際的合作伙伴,我們瞭解的深度越來越深,而對不熟悉的地方越來越不感興趣,這樣國際化寬度將越來越窄。儘管很多人會討論以歐美企業為代表的“反國際化趨勢”,但客觀數據顯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仍為歐美國家,歐美企業的國際化程度遠超亞洲企業。

隨著中國人均GDP的增長,中國一定會成為一個更國際化,更有區域影響力的國家。這也需要企業家和管理者在企業管理層面進行更多國際化的戰略佈局。


企業如何進行國際化?


企業國際化更多的是一個創業的過程。進軍海外市場,企業有很多問題需要思考。比如,哪種產品國際化?針對哪些新的用戶?去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還是去一帶一路上的國家?如何進入國際市場?

面對這一系列問題給企業家帶來的困惑,我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王永貴老師一起提出了“國際戰略畫布”的概念,它是根據我們比較熟悉的商業模式畫布改造的。


「獨家」企業如何用「國際化」提升抗風險能力?

國際戰略畫布

這個畫布梳理了管理者在制定國際化策略時需要思考的要素。中間的太極圖借鑑了科林斯在《基業長青》裡用中國太極圖表示企業願景的重要性的方式,希望管理者在國際化過程中要思考自己的核心優勢。企業的核心優勢在什麼地方?為什麼要國際化?這兩點一陰一陽,是互動的。隨著企業發展階段的不同,企業的核心優勢和國際化的動因也會發生變化。

思考了這些因素之後,就開始考慮畫布右邊。首先選擇去哪些國家。不同地區和地域的風土人情不一樣,企業家要思考不同場景下文化、管理、地理和經濟上的不同,從而更好地尋找目標客戶。


比如,海爾冰箱在中國的目標客戶是中產階級,但在進入美國之初,海爾很難把冰箱賣給主流的消費者。綜合考慮美國的文化、管理和經濟等因素後,海爾重新尋找目標客戶。最終海爾把迷你冰箱賣給了美國的大學生人群。

找到國際化地域和目標客戶後,就要思考國際化的路徑,即如何進軍海外?是出口、合資合作,還是在海外直接建廠?

畫布左邊是要思考,在海外市場,我們要尋找哪些的重要合作伙伴?與哪些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合作?能否在海外重新塑造自己的優勢?是簡單複製還是因地制宜?另外,非常關鍵的一點還包括要處理好子母公司的關係。在海外,有時會出現子公司和母公司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這種狀況應該怎麼處理?海外有沒有外派員工?地方人才是否能留住?

畫布下方是要分析公司的成本結構和收入來源。在美國,人力資源和行政開銷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開銷,生產成本是可以控制的。

新冠疫情給企業國際化帶來了一些悲觀情緒,這時候,中國企業要有一個廣闊的胸懷,做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謝謝大家。


Q&A

問:如何做好出海的本土化?是僱傭當地諮詢公司還是分公司負責人?


答:出海本土化的過程是一個非常難的環節,很多企業會尋求第三方諮詢公司的幫助,我認為通過分公司負責人進行調整更好,但不能太極端。我看過很多剛進美國的中國企業高薪僱傭美國高管,然後吃虧的例子。他們認為僱傭美國人就是本土化,其實不是這樣的。本土化的過程要有從1到M的思維轉變,只機械僱傭外國員工不能實質性地解決企業本土化的問題。

問: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化會產生什麼影響?

答:企業出海的目的之一是尋求效率或價值。疫情對地方供應鏈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它迫使下游企業重建柔性化供應鏈。

問:疫情會刺激大家出海,拓展發展機會嗎?

答:應該會。尤其是對於只做本土餐飲的企業,他們在疫情期間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現在美國、日本、意大利的疫情也在蔓延,企業國際化要結合自己企業的情況思考投資地區和投資方向。

問:如果出海優先級,先考慮成本轉移還是市場獲取呢?


答:不同企業的思考方式不同,很難籠統回答。對於製造業,可能成本轉移更重要。因為我們的製造業很多是服務下游企業,下游企業要建立柔性供應鏈。對於服務業,可能更多的是市場獲取,這涉及到軟文化的影響。為什麼中國人在二十幾年前非常接受麥當勞和肯德基,中國能不能讓海外用戶更好地接受中國美食?


問:您如何看逆全球化趨勢?

答:即使市場有關於逆國際化的討論,但我認為國際化是大勢所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也出現過關於逆國際化的討論。可以看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企業國際化規模有非常大的下滑。但經濟恢復之後,國際化的趨勢復甦,而且國際化程度越來越深入。如果中國的人均GDP繼續按目前的增長速度發展,國際化是必然趨勢。



© THE END

(添加請註明姓名、事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