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家是一生的烙印》,家教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基地

于丹:《家是一生的烙印》,家教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基地

《家是一生的烙印》,我一直在跟大家分享家風家教的故事,好的家教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指標,尊嚴和自由。人這一輩子,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提升尊嚴、延展自由。無論多好的職業、多好的愛情,一旦侵犯到尊嚴和自由,就會產生衝突,甚至出現新的選擇。

我相信尊嚴與生俱來,它不是父母賦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而是自己的選擇。

女兒5個多月時,周圍堆著各種玩具,但是她愛玩的只有一樣——空藥瓶子。帶她的阿姨就從她的小手裡搶過瓶子:“這個不好玩,你還是玩電動娃娃吧!”可她硬是把電動娃娃推到一邊,頑強地抓住藥瓶子,繼續痴迷地擰瓶蓋。

于丹:《家是一生的烙印》,家教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基地

後來,我諮詢兒童心理學專家。他說:5-6個月大的孩子手指開始學習精細化動作,擰瓶蓋對小肌肉的發育大有益處,比玩電動娃娃可好多了。所以,尊重孩子的選擇,不用成人的標準剝奪它。

還有“自由”。我常帶孩子背詩。有時,她踩著滑板車奔跑,我追著她,聽她大聲地背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有時,她在浴缸裡打水花,突然覺悟:“媽媽,這是不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呀?”女兒兩歲多,開始活用詩詞。有一次我出差回來,問她:“你想媽媽嗎?”她冷不丁地說:“路上行人慾斷魂。”可愛至極。女兒偶然解構經典,我從不糾正。

一個人可以胡說八道的年華還有多少呢?孩子保留一些胡說八道的自由,長大了,才可能擁有突破常規的創新。

現在的人越來越像流水線上的標準產品,越來越失去了屬於每個家庭的烙印。“烙印”這個詞的英文是“brand”,它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品牌”。企業要有品牌,人也要有品牌。人的品牌不是你擁有幾億資產,多高的學位,或是顯赫地位;而是

我們帶著什麼樣的家族烙印,融入社會,我們用一種什麼樣的個人印記去對抗過於規範化的“流水線”。

于丹:《家是一生的烙印》,家教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基地

從沒有孩子的時候開始,我就和媽媽住在一起,女兒出生以後,一家人每天都有些瑣瑣細細卻又新鮮活潑的故事。

女兒上學走得早,不到 7 點就和爸爸去學校"每天她一起床,家裡就開始熱鬧"姥姥總是衣衫不整急匆匆從自己房間跑出來,一直把小傢伙送上電梯,聽她說:“姥姥再見”,才戀戀不捨地回來,我心疼老太太早上起得太早太猛,有時就說她:“媽,下午放學不就回來了,您不用天天上鬧鐘起來送她。”我媽回答得簡潔:“我想她啊!”“天天睡在一個屋頂底下還想?”“是啊,想呀!”老太太頓一頓,幽幽地說:“

要是早上沒聽小東西叫聲兒姥姥,沒趕上送小東西進電梯,我這一天心裡都空落落的。”

天天住在不同一個屋頂下的想念,是真想念;天天回到一個家裡的人還總是牽掛,那也是真牽掛。

有一年春節,我帶女兒去麗江玩。她第一次去雞場撿雞蛋,感覺特別新鮮。回來後,她一手握著一隻雞蛋,吃飯時攥著,過安檢的時候也捨不得放下。我們都笑她:“你那雞蛋都快孵出小雞來了。”就這樣,兩隻雞蛋顛沛流離地跟著她回到家。一進門,還沒來得及換鞋,她就撲到姥姥懷裡:“姥姥,我給你帶回來兩隻雞蛋!”那一刻,我們都傻眼了。

孩子做了什麼不重要,難得的是她心中還有牽掛。家庭裡充滿了牽掛,孩子就被留下牽掛的習慣;家庭裡充滿了詩意,孩子就被打上詩意的痕跡。

于丹:《家是一生的烙印》,家教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基地

所以,我很喜歡“家教”這個詞。它是一種耳濡目染,一種長期的人格養成,它輸出的終端產品,是“態度”。而正是這種態度,決定了我們能走多遠。家教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基地,它不僅是倫理的認同,也是規則的認同,它能夠讓孩子從小就找到一種生命的自覺,一種專屬於自己的烙印,如同那兩隻執著的雞蛋。


于丹簡介:于丹, 女,當代知名文化學者、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先後擔綱《在共和國史冊上》、《太陽照常升起》、《香港滄桑》等20餘部大型電視專題片撰稿人;《正大綜藝》、《環球》等電視欄目撰稿人;大型專題節目《非凡抗擊》總撰稿,2001年申奧片策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