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Piberius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句子。张养浩是在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元朝汉人中的重臣之一,官至礼部尚书,以为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辞官归隐,曾经有朝庭七聘而不出的佳话。他深深地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和遭遇,以深邃,犀利的眼光看清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苦大众的盘剥和压榨,概括出了无论统治阶级的政权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而真正遭殃的实际上还是老百姓。



当一个朝代刚建立的时候,统治阶级为了极欲奢华的生活,一定会庆祝胜利,修建宫苑,扩充宫室,抽妇拉丁,增派赋税,从而又一次给劳苦大众带来深重的灾难。


当一个朝代走向灭亡,统治阶级不但把它多年积攒的沉疴转嫁给劳苦大众,拉丁充军,抢劫财物,还会把劳苦大众也带入战火纷争的深渊之中。

这句诗,可以说是诗人从历代封建王朝的兴衰史中,概括出的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字字血,声声泪,无情地抨击了历代王朝对劳动人民的奴役和压榨。


黄土情愫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百姓苦的高度概括?国家兴盛发达的时候,老百姓依然生活在最底层,依然倍受贪官污吏、黑恶势力的欺凌,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国家败亡之时,老百姓也是生活在最底层,同样逃脱不了欺凌杀戮的命运!但是,老百姓是天下的基石,她们用柔弱的身躯扛起这个天下,她们不怕死、不怕流血,敢于抗争,向往光明,所以要爱戴、善待我们的百姓:千万不要因为你得势很有钱而凌侮百姓,陈胜吴广时时有!


平常心961425


1 出处: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曲牌名,决定曲的形式,属于格律方面要求,相当于词牌名。

潼关怀古:标题。潼关,关口名,现在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地势险要,军事要塞之地。

西都:指长安,今西安,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秦汉经行处:指历史上两个朝代,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和西汉(前206年-25年),都城都在长安,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元朝时残留有秦汉故都遗址。  

这是首元曲小令,与宋词差不多,是在宋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元曲小令与宋词最大的不同点是形式上不同,格律押韵上更严谨些,几乎每句都押韵。另外,元曲里还包括杂剧,一种说唱艺术,比如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

我们比较熟悉的元曲小令,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这首小曲是张养浩的代表作,也是元曲中最有名的,艺术与思想都堪称完美,一首感慨历史兴亡的小曲。

创作于1329年。这一年,陕西大旱,朝廷特派张养浩任陕西行台中丞(相当于省长),前去赈灾,此时张养浩已60岁,此前因政见不一,又因家庭变故,父亲儿子相继去世,已在老家闲居八年,这是八年后再次出山。张养浩50岁时就挂冠回家了,元朝再三征召,他都拒绝出仕,直到听说关中大旱,百姓甚至“易子相食”,他才毅然决然出仕,在赈灾期间,亲历灾民悲惨境遇,拿出体己救济百姓,躬亲救助,最终得疾不起,逝于任上。这是张养浩应召途中所作,生命的绝唱!

《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2 曲写了什么?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这一句是实写,眼前所见的途经潼关,地势之险要,风景之壮美所带来的震撼。潼关依华山而建,外临黄河,是天然的军事屏障,又是绝佳的风景之地。

两个动词“聚”与“怒”,写出了气势与威严。聚,似乎是山川皆灵,有意为之,一下子都聚拢此间,重峦叠嶂,之多之广,熙熙攘攘,高能蔽日。怒,汹涌澎湃,怒涛狂虐,写的是黄河的气势,威严而不可犯。山势险峻造就江河怒吼,赋予山河灵性的生命之力,又带着不可侵犯的大美。流露出作者对这一片山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这一句雄浑壮阔,格调昂扬,虽是怀古诗,却一反常态,全然没有昔盛今衰的萧条落寞,反而是让人热血沸腾,走进一幅大好山河图。张养浩在写潼关摄人心魄的美,却更强调此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地理优势,为后面议论铺垫。

“望西都,意躇踌”:

躇踌,徘徊不前,伤心抑郁!潼关离长安一百多公里,是望不见的,然也不需要望见,可想即可,长安,那是繁盛一时的古帝都,就在这群山包围,黄河环绕的世界中,此时却静默无言,似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一个“都”字,点出曾经长安显赫一时的历史,苍凉厚重。

“伤心秦汉行经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途经曾经是秦汉的疆土,曾经千万座的皇宫殿宇,如今都成了一片荒土。

“宫阙万间”,仅四个字,便可想象出曾经的帝都长安繁华巍峨壮丽的样子,是历史最辉煌的一页,然而,浩大的工程背后是无数百姓用辛勤汗水、流血牺牲而构筑起来的,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

“土”,动词,成为荒土废墟,荒凉感十足,又足够简洁,这样的一对比,便是繁华与落寞的巨大反差,再联系一二句,有这样天然的优势与大好山河的秦汉,曾经辉煌灿烂一时,为何如今如此荒土一片?“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一句是以惋惜的语气在感慨秦汉的灭亡,又是十足的讽刺,活该而已!

3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一句是全曲最具思想的所在,也是此曲历来评价很高的原因之一。

无论哪个朝代,兴盛与灭亡,受苦受难的永远是广大的老百姓!

这一句已跳出了秦汉的局限,而面对所有的王朝更迭,得出的历史思考,作者是站在“民本”的思想上,表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张养浩亲历赈灾,亲见民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才会有这样的体会!这样的体会才能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

这一句也道出了历史的本质,历史的兴衰不过是成王败寇,逐名夺利罢了,兴与衰背后都是一部百姓的血泪史!

这是隐晦的借古讽今!元朝短短98年,前后11位皇帝,战争不断,权争不停,而最受苦难是老百姓。张养浩对朝廷虐民是不满的,这或许也是他十年不仕的原因!

正因十年不仕,对朝廷不满,因民生疾苦的关爱而出仕,多少有点儿,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维护百姓的利益,为百姓而发声,这已突破了张养浩作为儒官济世安民,巩固政权的思想局限!沒有阶级的民本思想,曲子的格调也高了许多!

古人强调“民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从巩固君王政权的角度出发的!

或许张养浩也沒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只是眼见疾苦,手写心声,然而这一句朴素的表达,已是一针见血,很难得可贵了!

王星琦在《元曲三百首注评》评价:“作者一向有关心民瘼、爱民如子的情愫,尽管未曾超出儒家仁政说的范畴,但他自感责任重大,未敢稍有懈怠,以自己的生命喊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警拔之语,这在一位封建官僚,不仅是难能可贵,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了不起的。显然,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索,对现实的执著关切,是具有强烈的人性关怀色彩的。”

元曲中表达历史兴亡的还有张可久的《卖花声 怀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这首曲子是可媲美的,优点是用典,将秦汉著名的典故都拿来了,语言简洁典雅,精心雕琢,将千古帝王与百姓作对比,寄托深厚的同情之意。

比较一下两首的结尾,对于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张可久的一声长叹里,是愤慨与更多的无奈!而张养浩的一句议论,千古兴亡,百姓最苦,显然已不仅仅是秦汉了,也不仅仅是同情,思想境界是高一层的!


一绿浮芳


张养浩说出了恒古不变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七情六欲之累,皆有苦处!所以佛曰:众生皆苦。而实际上,“苦”,可大致分两大类,一,肉体之苦,二,精神之苦。我们不说远古,如说远古尚有“贞观之治。”我们现在只说近史,近史有“大清”兴亡家天下,其时国役民如畜而众无国心,连太后老佛爷也不知有国!不然怎么会在国危时,动用六十万两军费白银为已祝寿?!遂致各省离心。“大清”不亡,天理何在?!只是苦了黎民百姓,更加争扎于朝露夕尘之间。。!几经乱局,孙亡蒋兴,继而先丢东三省于日倭,后割外蒙于苏俄,苏未受而独立。又弃南京百姓于倭寇刀下,妄炸花园口泄洪祸于河南百万百姓于鱼鳖之间,反杀抗日的红军志士……请问其心中哪有国?哪有民?!只可怜天下百姓,生不如蚁微,亡不如草贱!。。蒋公败而不亡,全赖卖国外力苟延残喘,道德天理何在?!上天怜悯中华多灾多难,千年以降出了:毛周朱刘邓等舍身浴血的先烈前辈!!先驱日寇于境外,后赶蒋家王朝于孤岛。继而于断垣残壁之地重建家园!!后被迫援朝,力拒头号强敌美军携十七国众兵之势于国门之外。于国免害,于民息灾!六拒侵寇,功德无量!共建河山民众身累心不苦,因为这个家,大家都有份!其剩余价值留在了我们的国土上!!!。。其它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也怕众人心烦。拜拜,妈个隆咚。


易动尘念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出自元代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里的一句。

其本意是,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国家灭亡,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

对文章或诗句的理解,我们不能脱离其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所以,我们先来看,这首元曲作于元代。元朝历史从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为止,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前后共计98年。总地来说,元朝的统治政权长期以来征战杀伐,开疆扩土,使元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朝代之一。但是长年的征战,以及其长期推行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政策,到元末的时候,社会矛盾达到了顶点,公开激化。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许多文人都写下了怀古伤今的词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张养浩这首散曲中的最后一句,也是是全曲之眼。它将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老百姓疾苦深切的同情融入了情景之中,这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亡,百姓苦”相对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百姓生活艰难困苦;可是,“兴”,怎么也“百姓苦”呢?刚才说了,元王朝之“兴”盛,统治阶级开拓疆域,或往来征战,或大兴土木。于是,在社会以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这样一种基本社会形态为基础的封建王朝,无论王朝兴盛或灭亡,作为被统治阶级的老百姓阶层而言,都处于受奴役受剥削的地位,不会有平静丰裕的生活。

无论哪个统治阶级的兴或亡,那只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底层的百姓而言,有的只是兵祸连结,无休无止的苦难生活的延续罢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诗,发前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

这样的情形,只有在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命运之后的新中国,才真正得到了改变。

只有老百姓阶层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国家的兴亡,才会与自身密切相关。兴,人民共享平静幸福的生活,如果面临危难,我们就要共同为自己的利益努力和抗争!


银翼沙


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

兴亡的历史进程,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是人民的力量。

新中国的成立七十年来,一代比一代幸福美好。这是事实胜于雄辩!

兴亡之间,百姓苦,这是封建社会体制的弊端,因为,旧社会中,无论谁的朝代,资源都不在劳动大众手上。

而今天,社会是大众的社会,江山是人民的江山,社会主义公有制都是社会安定的坚定磐石。有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国家集中力量做大事,精英才干有用武之地。百姓乐业,社会安定,万业兴旺,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强盛带来了全民的自信从容和自强的力量,不再是受凌辱的东亚病夫。

生于斯,长于斯,人民对身份的认同感,国家认同感空前,和谐的社情更是我们投身社会,创造未来,改善提高自己的大好用武之地!

我们相信,中国兴民族兴人民兴,这是共荣共进的社会,面对困难,我们乐观而且自信,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这是我们国家强盛有为的标志。


闲适人家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是说君王统治社会,国家兴盛,百姓受苦,国家灭亡,苦的还是百姓。为什么说呢?百姓是一个最底层的人,苛捐杂税较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官府横争暴敛,鱼肉百姓。国家起战事,百姓更是雪上加霜赋税增加,百姓生活更是苦不堪言。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而我们无数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奋不顾身,前朴后继,苦苦的寻找着。终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多民族大团结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受苦大众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提出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社会体制,彻底地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富民强”。


用户54989218608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元曲中的曲词,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状作出的感叹,事实上中国古代时期的社会亦是如此,政权更换、外敌入侵产生的战乱,百姓只有流离失所,逃避战祸,家园尽毁,只有感叹“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到了政权更换完成了,本来百姓就可以过上太平日子了,实际上并不如此,命运依然操纵在别人手上,朝庭新贵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摊派到老百姓头上,他们只顾自己的逸乐,不顾百姓死活,表面一片繁华景象,实质上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百姓依然苦不堪言,买儿买女、为奴为婢作为贫苦百姓的平常事!所以讲国家兴亡对广大百姓来讲依然无法改变受苦、受欺凌、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就算是广大百姓参与推翻残暴的政权或抵抗外来侵略,政权稳定后不久,百姓又重新沦落回原来的命运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更是作者张养浩看到当时的元朝社会,处于社会最低层的汉族百姓遭遇、处境而发出的感慨,借戏曲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现实哀叹。老百姓要想彻底改变如此往复循环的悲惨命运,就必须要自己可以当家作主,必须要争取到民主的权力,必须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选择权。今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获得到当家做主的权利,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和选择权,拥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当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境况已不复存在了!


老树时光倒流


农奴到房奴


用户108887867218


这世界分为食肉和食草两种动物。食肉动物数量虽少,但却生活在食物链顶端。食草动物数量虽多却处于食物链的下游位置。食肉和食草动物之间的关系就好比统治者和老百姓的关系。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亦苦。”在我看来就是:(一)年景好时,统治阶层想要攫取更多利益,于是加紧各种盘剥,就好比食肉动物要繁殖更多的后代一样,势必要求食草动物作出更多的牺牲。当然,此时的食草动物繁衍数量亦在增加,暂时还觉察不出食肉动物的过度攫取行为;(二)年景不好时,食草动物们面临生存压力增大,繁衍数量降低。食物链下游的这些变动信息最终将反馈到食物链上游的食肉动物并影响到他们作出降低自身生育率的决策……这样食草动物们的日子略微好过一点,于是会对“仁慈”的食肉动物们心存感激……食草动物们不知道的是:其实他们就是食肉动物盘中餐,他们生来可能就是要被食肉动物们吃掉的,只是不晓得他们中谁的运气会好些。我这样对“兴,百姓苦;亡,百姓亦苦。”的解释,也不晓得正确与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