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Piberius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中的句子。張養浩是在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元朝漢人中的重臣之一,官至禮部尚書,以為他看不慣官場的黑暗,辭官歸隱,曾經有朝庭七聘而不出的佳話。他深深地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和遭遇,以深邃,犀利的眼光看清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勞苦大眾的盤剝和壓榨,概括出了無論統治階級的政權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而真正遭殃的實際上還是老百姓。



當一個朝代剛建立的時候,統治階級為了極欲奢華的生活,一定會慶祝勝利,修建宮苑,擴充宮室,抽婦拉丁,增派賦稅,從而又一次給勞苦大眾帶來深重的災難。


當一個朝代走向滅亡,統治階級不但把它多年積攢的沉痾轉嫁給勞苦大眾,拉丁充軍,搶劫財物,還會把勞苦大眾也帶入戰火紛爭的深淵之中。

這句詩,可以說是詩人從歷代封建王朝的興衰史中,概括出的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字字血,聲聲淚,無情地抨擊了歷代王朝對勞動人民的奴役和壓榨。


黃土情愫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對百姓苦的高度概括?國家興盛發達的時候,老百姓依然生活在最底層,依然倍受貪官汙吏、黑惡勢力的欺凌,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國家敗亡之時,老百姓也是生活在最底層,同樣逃脫不了欺凌殺戮的命運!但是,老百姓是天下的基石,她們用柔弱的身軀扛起這個天下,她們不怕死、不怕流血,敢於抗爭,嚮往光明,所以要愛戴、善待我們的百姓:千萬不要因為你得勢很有錢而凌侮百姓,陳勝吳廣時時有!


平常心961425


1 出處:

山坡羊 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曲牌名,決定曲的形式,屬於格律方面要求,相當於詞牌名。

潼關懷古:標題。潼關,關口名,現在陝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地勢險要,軍事要塞之地。

西都:指長安,今西安,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稱長安為西都,洛陽為東都。

秦漢經行處:指歷史上兩個朝代,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和西漢(前206年-25年),都城都在長安,陝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面,元朝時殘留有秦漢故都遺址。  

這是首元曲小令,與宋詞差不多,是在宋詞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但,元曲小令與宋詞最大的不同點是形式上不同,格律押韻上更嚴謹些,幾乎每句都押韻。另外,元曲裡還包括雜劇,一種說唱藝術,比如元雜劇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

我們比較熟悉的元曲小令,還有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這首小曲是張養浩的代表作,也是元曲中最有名的,藝術與思想都堪稱完美,一首感慨歷史興亡的小曲。

創作於1329年。這一年,陝西大旱,朝廷特派張養浩任陝西行臺中丞(相當於省長),前去賑災,此時張養浩已60歲,此前因政見不一,又因家庭變故,父親兒子相繼去世,已在老家閒居八年,這是八年後再次出山。張養浩50歲時就掛冠回家了,元朝再三徵召,他都拒絕出仕,直到聽說關中大旱,百姓甚至“易子相食”,他才毅然決然出仕,在賑災期間,親歷災民悲慘境遇,拿出體己救濟百姓,躬親救助,最終得疾不起,逝於任上。這是張養浩應召途中所作,生命的絕唱!

《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曆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臺中丞。登車就道,遇飢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

2 曲寫了什麼?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這一句是實寫,眼前所見的途經潼關,地勢之險要,風景之壯美所帶來的震撼。潼關依華山而建,外臨黃河,是天然的軍事屏障,又是絕佳的風景之地。

兩個動詞“聚”與“怒”,寫出了氣勢與威嚴。聚,似乎是山川皆靈,有意為之,一下子都聚攏此間,重巒疊嶂,之多之廣,熙熙攘攘,高能蔽日。怒,洶湧澎湃,怒濤狂虐,寫的是黃河的氣勢,威嚴而不可犯。山勢險峻造就江河怒吼,賦予山河靈性的生命之力,又帶著不可侵犯的大美。流露出作者對這一片山河的讚美與熱愛之情。

這一句雄渾壯闊,格調昂揚,雖是懷古詩,卻一反常態,全然沒有昔盛今衰的蕭條落寞,反而是讓人熱血沸騰,走進一幅大好山河圖。張養浩在寫潼關攝人心魄的美,卻更強調此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然地理優勢,為後面議論鋪墊。

“望西都,意躇躊”:

躇躊,徘徊不前,傷心抑鬱!潼關離長安一百多公里,是望不見的,然也不需要望見,可想即可,長安,那是繁盛一時的古帝都,就在這群山包圍,黃河環繞的世界中,此時卻靜默無言,似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一個“都”字,點出曾經長安顯赫一時的歷史,蒼涼厚重。

“傷心秦漢行經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

途經曾經是秦漢的疆土,曾經千萬座的皇宮殿宇,如今都成了一片荒土。

“宮闕萬間”,僅四個字,便可想象出曾經的帝都長安繁華巍峨壯麗的樣子,是歷史最輝煌的一頁,然而,浩大的工程背後是無數百姓用辛勤汗水、流血犧牲而構築起來的,杜牧《阿房宮賦》“蜀山兀,阿房出”。

“土”,動詞,成為荒土廢墟,荒涼感十足,又足夠簡潔,這樣的一對比,便是繁華與落寞的巨大反差,再聯繫一二句,有這樣天然的優勢與大好山河的秦漢,曾經輝煌燦爛一時,為何如今如此荒土一片?“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一句是以惋惜的語氣在感慨秦漢的滅亡,又是十足的諷刺,活該而已!

3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一句是全曲最具思想的所在,也是此曲歷來評價很高的原因之一。

無論哪個朝代,興盛與滅亡,受苦受難的永遠是廣大的老百姓!

這一句已跳出了秦漢的侷限,而面對所有的王朝更迭,得出的歷史思考,作者是站在“民本”的思想上,表現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張養浩親歷賑災,親見民姓在水深火熱中掙扎,才會有這樣的體會!這樣的體會才能有如此強烈的感染力!

這一句也道出了歷史的本質,歷史的興衰不過是成王敗寇,逐名奪利罷了,興與衰背後都是一部百姓的血淚史!

這是隱晦的借古諷今!元朝短短98年,前後11位皇帝,戰爭不斷,權爭不停,而最受苦難是老百姓。張養浩對朝廷虐民是不滿的,這或許也是他十年不仕的原因!

正因十年不仕,對朝廷不滿,因民生疾苦的關愛而出仕,多少有點兒,是站在百姓的立場上,維護百姓的利益,為百姓而發聲,這已突破了張養浩作為儒官濟世安民,鞏固政權的思想侷限!沒有階級的民本思想,曲子的格調也高了許多!

古人強調“民能載舟亦能覆舟”,是從鞏固君王政權的角度出發的!

或許張養浩也沒有那麼高的思想覺悟,只是眼見疾苦,手寫心聲,然而這一句樸素的表達,已是一針見血,很難得可貴了!

王星琦在《元曲三百首注評》評價:“作者一向有關心民瘼、愛民如子的情愫,儘管未曾超出儒家仁政說的範疇,但他自感責任重大,未敢稍有懈怠,以自己的生命喊出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警拔之語,這在一位封建官僚,不僅是難能可貴,甚至可以說是相當了不起的。顯然,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思索,對現實的執著關切,是具有強烈的人性關懷色彩的。”

元曲中表達歷史興亡的還有張可久的《賣花聲 懷古》:

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這首曲子是可媲美的,優點是用典,將秦漢著名的典故都拿來了,語言簡潔典雅,精心雕琢,將千古帝王與百姓作對比,寄託深厚的同情之意。

比較一下兩首的結尾,對於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的社會現實,張可久的一聲長嘆裡,是憤慨與更多的無奈!而張養浩的一句議論,千古興亡,百姓最苦,顯然已不僅僅是秦漢了,也不僅僅是同情,思想境界是高一層的!


一綠浮芳


張養浩說出了恆古不變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七情六慾之累,皆有苦處!所以佛曰:眾生皆苦。而實際上,“苦”,可大致分兩大類,一,肉體之苦,二,精神之苦。我們不說遠古,如說遠古尚有“貞觀之治。”我們現在只說近史,近史有“大清”興亡家天下,其時國役民如畜而眾無國心,連太后老佛爺也不知有國!不然怎麼會在國危時,動用六十萬兩軍費白銀為已祝壽?!遂致各省離心。“大清”不亡,天理何在?!只是苦了黎民百姓,更加爭扎於朝露夕塵之間。。!幾經亂局,孫亡蔣興,繼而先丟東三省於日倭,後割外蒙於蘇俄,蘇未受而獨立。又棄南京百姓於倭寇刀下,妄炸花園口洩洪禍於河南百萬百姓於魚鱉之間,反殺抗日的紅軍志士……請問其心中哪有國?哪有民?!只可憐天下百姓,生不如蟻微,亡不如草賤!。。蔣公敗而不亡,全賴賣國外力苟延殘喘,道德天理何在?!上天憐憫中華多災多難,千年以降出了:毛周朱劉鄧等捨身浴血的先烈前輩!!先驅日寇於境外,後趕蔣家王朝於孤島。繼而於斷垣殘壁之地重建家園!!後被迫援朝,力拒頭號強敵美軍攜十七國眾兵之勢於國門之外。於國免害,於民息災!六拒侵寇,功德無量!共建河山民眾身累心不苦,因為這個家,大家都有份!其剩餘價值留在了我們的國土上!!!。。其它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也怕眾人心煩。拜拜,媽個隆咚。


易動塵念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出自元代張養浩的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裡的一句。

其本意是,國家興起,受苦受難的是黎民百姓;國家滅亡,受苦受難的還是黎民百姓。

對文章或詩句的理解,我們不能脫離其寫作的歷史時代背景。所以,我們先來看,這首元曲作於元代。元朝歷史從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開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為止,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前後共計98年。總地來說,元朝的統治政權長期以來征戰殺伐,開疆擴土,使元成為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廣的朝代之一。但是長年的征戰,以及其長期推行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政策,到元末的時候,社會矛盾達到了頂點,公開激化。在這樣的一種社會背景下,許多文人都寫下了懷古傷今的詞句。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張養浩這首散曲中的最後一句,也是是全曲之眼。它將深切的人文關懷和對老百姓疾苦深切的同情融入了情景之中,這就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

“亡,百姓苦”相對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百姓生活艱難困苦;可是,“興”,怎麼也“百姓苦”呢?剛才說了,元王朝之“興”盛,統治階級開拓疆域,或往來征戰,或大興土木。於是,在社會以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這樣一種基本社會形態為基礎的封建王朝,無論王朝興盛或滅亡,作為被統治階級的老百姓階層而言,都處於受奴役受剝削的地位,不會有平靜豐裕的生活。

無論哪個統治階級的興或亡,那只是統治階級的利益,對底層的百姓而言,有的只是兵禍連結,無休無止的苦難生活的延續罷了。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詩,發前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

這樣的情形,只有在無產階級掌握了國家命運之後的新中國,才真正得到了改變。

只有老百姓階層真正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國家的興亡,才會與自身密切相關。興,人民共享平靜幸福的生活,如果面臨危難,我們就要共同為自己的利益努力和抗爭!


銀翼沙


我認為這種說法欠妥。

興亡的歷史進程,能決定社會發展的,是人民的力量。

新中國的成立七十年來,一代比一代幸福美好。這是事實勝於雄辯!

興亡之間,百姓苦,這是封建社會體制的弊端,因為,舊社會中,無論誰的朝代,資源都不在勞動大眾手上。

而今天,社會是大眾的社會,江山是人民的江山,社會主義公有制都是社會安定的堅定磐石。有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國家集中力量做大事,精英才幹有用武之地。百姓樂業,社會安定,萬業興旺,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強盛帶來了全民的自信從容和自強的力量,不再是受凌辱的東亞病夫。

生於斯,長於斯,人民對身份的認同感,國家認同感空前,和諧的社情更是我們投身社會,創造未來,改善提高自己的大好用武之地!

我們相信,中國興民族興人民興,這是共榮共進的社會,面對困難,我們樂觀而且自信,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這是我們國家強盛有為的標誌。


閒適人家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是說君王統治社會,國家興盛,百姓受苦,國家滅亡,苦的還是百姓。為什麼說呢?百姓是一個最底層的人,苛捐雜稅較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官府橫爭暴斂,魚肉百姓。國家起戰事,百姓更是雪上加霜賦稅增加,百姓生活更是苦不堪言。這是社會制度造成的。而我們無數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奮不顧身,前樸後繼,苦苦的尋找著。終於建立人民當家作主,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多民族大團結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受苦大眾翻身做了國家的主人。提出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社會體制,徹底地消滅了剝削和壓迫。“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富民強”。


用戶54989218608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元曲中的曲詞,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狀作出的感嘆,事實上中國古代時期的社會亦是如此,政權更換、外敵入侵產生的戰亂,百姓只有流離失所,逃避戰禍,家園盡毀,只有感嘆“亂離人不及太平犬”,到了政權更換完成了,本來百姓就可以過上太平日子了,實際上並不如此,命運依然操縱在別人手上,朝庭新貴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各種各樣的苛捐雜稅攤派到老百姓頭上,他們只顧自己的逸樂,不顧百姓死活,表面一片繁華景象,實質上就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百姓依然苦不堪言,買兒買女、為奴為婢作為貧苦百姓的平常事!所以講國家興亡對廣大百姓來講依然無法改變受苦、受欺凌、被壓迫、被剝削的命運!就算是廣大百姓參與推翻殘暴的政權或抵抗外來侵略,政權穩定後不久,百姓又重新淪落回原來的命運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更是作者張養浩看到當時的元朝社會,處於社會最低層的漢族百姓遭遇、處境而發出的感慨,借戲曲形式表現出來的社會現實哀嘆。老百姓要想徹底改變如此往復循環的悲慘命運,就必須要自己可以當家作主,必須要爭取到民主的權力,必須擁有自己的話語權和選擇權。今天我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獲得到當家做主的權利,擁有了自己的話語權和選擇權,擁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而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當年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境況已不復存在了!


老樹時光倒流


農奴到房奴


用戶108887867218


這世界分為食肉和食草兩種動物。食肉動物數量雖少,但卻生活在食物鏈頂端。食草動物數量雖多卻處於食物鏈的下游位置。食肉和食草動物之間的關係就好比統治者和老百姓的關係。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亦苦。”在我看來就是:(一)年景好時,統治階層想要攫取更多利益,於是加緊各種盤剝,就好比食肉動物要繁殖更多的後代一樣,勢必要求食草動物作出更多的犧牲。當然,此時的食草動物繁衍數量亦在增加,暫時還覺察不出食肉動物的過度攫取行為;(二)年景不好時,食草動物們面臨生存壓力增大,繁衍數量降低。食物鏈下游的這些變動信息最終將反饋到食物鏈上游的食肉動物並影響到他們作出降低自身生育率的決策……這樣食草動物們的日子略微好過一點,於是會對“仁慈”的食肉動物們心存感激……食草動物們不知道的是:其實他們就是食肉動物盤中餐,他們生來可能就是要被食肉動物們吃掉的,只是不曉得他們中誰的運氣會好些。我這樣對“興,百姓苦;亡,百姓亦苦。”的解釋,也不曉得正確與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