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宴:為什麼說歷史上那些以少勝多的戰役,戰績多不可信


昆陽之戰,一般的印象是劉秀三千人消滅新莽四十二萬大軍,但這又是史書對勝利者進行神化以後的結果,劉秀的戰鬥力並沒有這樣玄幻。不過此戰劉秀勇而有謀,確實不愧是一流軍事家。


文史宴:為什麼說歷史上那些以少勝多的戰役,戰績多不可信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古代雖沒有明確的戰役概念,但昆陽之戰應當視作此前宛城之戰和此後洛陽之戰的組成部分。只有從整體上把握,才能正確認識昆陽之戰在這段歷史中的作用。


遭遇戰變成了阻擊戰

1

劉縯連破甄阜、梁丘賜部與嚴尤、陳茂部後,趁勢圍攻宛城。逃入宛城的棘陽縣宰岑彭與郡吏收拾殘兵,堅守不出,面對城高池深,漢軍一時無計可施。為迅速擴大戰果,成國上公王鳳、廷尉大將軍王常與劉秀等人奉命繞過堅城,攻略北邊的潁川郡。


王莽必須要採取行動了,他派大司空王邑趕往洛陽,與大司徒王尋一起調集各郡兵力,大舉征討。


關於部隊具體數量,《後漢書》上記載莽軍“兵百萬,其甲士四十二萬人”,即全軍一百萬人,其中甲士四十二萬,但是《後漢紀》《東觀漢記》都沒有百萬的說法。結合《漢書·王莽傳》來看,“發眾郡兵百萬……定會者四十二萬人”,即王莽開腦洞發兵百萬,實際集結的只有四十二萬人,這也比較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


大軍陸續進發,首批抵達的兵力“且十萬”,《東觀漢記》作“五六萬”,而昆陽圍城多則十天,所以估計城下的莽軍應該在十幾萬人左右。


五六月間,王邑、王尋率軍取道陽翟南下,與嚴尤、陳茂的殘部會合。當時劉秀正在今禹州附近的陽關,接觸到莽軍先鋒後迅速撤回,沿途城邑又紛紛落入敵手。百姓講起漢軍中有一位叫劉秀的年輕將領,與民秋毫無犯,嚴尤自言自語道:“難道是當年那個美髯少年?竟然能有今天!”


王莽徵召天下兵法流派六十三家,共計數百人,充任各級軍吏;選練精兵猛士,旌旗輜重,千里不絕;一名身高丈餘腰大十圍的巨無霸,被起用為中軍壘尉;驅趕老虎、豹子、犀牛、大象等猛獸以壯軍威,據稱秦漢以來,未有如此盛況。


文史宴:為什麼說歷史上那些以少勝多的戰役,戰績多不可信


諸將見莽軍勢大,不約而同退入昆陽,可是城中只有八九千人,這仗可怎麼打?很多人就想散夥,王鳳、王常也無法制止。關鍵時刻劉秀站了出來,他說:“現在敵強我弱,若拼死一戰,或許還有活路;若各自分散,必定全軍覆沒。況且宛城還未攻下,難以支援,昆陽一破,大家都得完蛋。大丈夫不思殺敵立功,難道要回家抱孩子不成?”


激將法奏效了,諸將一個個氣急敗壞,劉秀只是笑而不語。不一會兒,斥候來報,說莽軍先鋒已到城北,綿延數百里,一眼望不到邊。這下想跑也跑不了了,大家只好找來劉秀,請他出謀劃策。


劉秀建議據城固守,自己願意突圍求援,然後內外夾擊。於是王鳳、王常率領眾人守城,劉秀徵集敢死之士,與宗佻、李軼、鄧晨等十三人,備好快馬,趁夜在昆陽南門突圍。


筆者曾在葉縣實地考察過,這一帶平坦無山,北面的沙河(滍水)距城十餘里,南門的灰河(昆水)不過是一條小河溝,本來無險可守。但不要忘了,小城有小城的優勢,防禦正面不大,上千人就能守得嚴絲合縫,還能輪換休息;而對城外的大軍來說,任你十幾萬人馬,每次進攻也只能用幾千人,另外昆陽地處要道,城牆修得又高又厚,想要一舉突破也並非易事。


深諳兵法的嚴尤心裡明白,勸王邑說:“昆陽城小而堅,恐怕一時難以攻克,如今劉玄在宛城,不如擒賊先擒王。宛城一破,昆陽自然降服。”王邑自以為有百萬大軍,又怕被王莽責怪作戰不力,堅持攻打昆陽。嚴尤又勸:“窮寇勿追,圍城必闕,可按兵法行事。”王邑還是不聽。


只見莽軍連營數百,圍困重重,旌旗蔽日,煙塵滾滾,鼓角之聲相聞;空中用雲梯攻城,地面用衝車撞門,地下用地道突襲,全方位聯合立體打擊;弓弩亂髮,箭如雨下,城裡的人出來打水都要揹著門板,不然就被射成刺蝟。


文史宴:為什麼說歷史上那些以少勝多的戰役,戰績多不可信

昆陽之戰總態勢


王鳳被迫請降,但王邑、王尋驕傲自滿,覺得勝利在望,還不如多些首級計功,不接受投降。置之死地而後生,漢軍求生無路,只好拼死抵抗。莽軍久攻不下,銳氣逐漸消磨殆盡。


老天爺也來湊熱鬧,夜裡有流星從莽軍營地上空劃過,白天又有積雨雲在營地上空出現(之後暴雨的預兆)。這本是自然現象,但是古人比較迷信,莽軍士氣因此更加低落。


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

2

與此同時,劉秀抵達定陵後,事情卻並不順利。綠林好漢們搶了個盆滿缽滿,實現了小康生活,現在讓他們捨棄財物,去跟莽軍拼命,肯定都不想去。在這種情況下,劉秀只能以利誘之:“這一仗要是打勝了,戰利品豈止百倍,要是打敗了,性命都保不住,更別提財物了!”眾將覺得有理,這才勉強出兵。


劉秀帶領大家日夜兼程,趕回已經岌岌可危的昆陽城。他親率步騎兵千餘人,在莽軍大營五里外列陣。有人要問了,這不一樣是送死嗎?


我們需要對古代的軍事指揮體系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古往今來無數以少勝多的戰役一再表明,人多不一定就是優勢。受制於通訊手段、組織編制、後勤補給等條件,將領的個人素質往往成為勝敗的決定因素,他能夠有效指揮的部隊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人多在某些條件下還會成為劣勢,比如陣腳大亂引起連鎖反應,兵敗如山倒。


王邑、王尋發現這股漢軍後,一來由於輕敵,二來大軍不便調動,便嚴令各部不得輕舉妄動,自率數千人(《漢書》說是萬人)迎戰。看來二位活寶的指揮能力也就萬人的級別,讓他們指揮數十萬大軍實在是趕鴨子上架。劉秀身先士卒,斬首數十人,後面的部隊一看:“劉將軍見小敵怯,見大敵勇,真是奇怪呀。咱們一起上吧!”


於是漢軍一擁而上,王邑、王尋被迫退卻,又被斬首數百人。這時劉秀使出攻心之計,派細作攜帶書信,上寫“宛城兵到”,在混戰時故意丟失。王邑、王尋得到書信,將信將疑,左右為難,不知該如何是好。


劉秀挑選三千敢死隊,改變進攻方向,從城西徒涉昆水,向莽軍中軍發起強攻。漢軍無不以一當百,越戰越勇,莽軍大敗,王尋落馬被殺。那個巨無霸不過是巨人症,看著唬人,其實行動遲緩,遠遠地就被射死了。城中漢軍見此情景,也擂鼓出戰,喊殺聲震天動地,向莽軍發洩著壓抑已久的怒火。


失去指揮的莽軍主力看到中軍崩潰,爭先恐後地逃命,互相踐踏,死傷無數。逃過滍水的人還算幸運,而一場大風雷雨不期而至,飛沙走石,大雨傾盆,連隨軍馬戲團的猛獸都直打寒戰。上游洪峰襲來,擁擠在滍水兩岸的莽軍士兵頓時作了魚鱉,溺死上萬人,滍水為之不流。


文史宴:為什麼說歷史上那些以少勝多的戰役,戰績多不可信

王莽軍中還有馬戲團助戰


王邑、嚴尤等人騎馬踩著士兵的屍體才逃了回去,後續的數十萬大軍“各還歸其郡”。果如劉秀所言,繳獲的軍械輜重、金銀財寶,多得不可勝數。漢軍將士歡天喜地,照單全收,搬了一個月都沒搬完,剩下的笨重東西只好一把火燒掉。


莽軍餘部的下落,除了逃回本郡以外,史書上其實也提供了線索。《漢書·王莽傳》記載“邑獨與所將長安勇敢數千人還雒陽”,而王邑被召還長安以後,《後漢書·劉玄傳》又交代“王莽使太師王匡、國將哀章守洛陽”。接下來“更始遣定國上公王匡攻洛陽,西屏大將軍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攻武關,三輔震動。”


直到一個多月以後,王莽被關中義軍所殺,傳首宛城時,洛陽才被攻克。按照《漢書》的說法,還是王匡、哀章主動投降,如果沒有足夠的兵力,是不可能守這麼久的,推測應有一部分散卒退回洛陽。嚴尤、陳茂則歸降了在汝南稱帝的劉望,不久就被更始劉信部消滅。


有人說,劉秀簡直是位面之子,不僅料事如神,還會召喚隕石、呼風喚雨。且不說莽軍兵力水分很大,如果沒有王鳳等人頑強抵抗,在昆陽牢牢釘住莽軍主力,劉秀這支奇兵根本沒有用武之地;王邑王尋不懂軍事還剛愎自用,頓兵于堅城之下,不接受投降迫使對手死戰,對大軍控制不力導致崩盤;劉秀逐漸成長,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至於流星暴雨之類,錦上添花而已。


不過劉秀仍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概,用最小的損失贏得最大的戰果,證明了自己,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文史宴:為什麼說歷史上那些以少勝多的戰役,戰績多不可信

昆陽大戰劉秀指揮出眾


而且此戰也埋下了千里伏線:劉秀收服了“二十八將”中的潁川諸將,成為日後的班底之一;王邑的大舅子竇融隨軍出征,大敗後輾轉前往河西,想必此戰中的印象,足以影響他的政治選擇;漢軍中還有一個叫趙憙的年輕人,在劉秀晚年,被任命為顧命大臣。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