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jiaoyangdier


這個真不是,蜀漢從建國到滅亡一直分成兩派,一派是荊州派(諸葛亮為代表)一派為益州派(李延為代表)這也就是為什麼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任命諸葛亮和李延為輔政大臣的原因。劉備駕崩以後諸葛亮一直在壓制益州派,這也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李延在後方搞鬼的原因。因為益州派認為劉備的蜀漢是建立在益州,劉備本來就是外來人,在後來鄧艾兵臨成都的時候成都本來有上萬的兵馬還有堅固的城防,益州派的在朝堂上是堅決的主張投降的,因為在益州派認為劉禪也好曹魏也好,誰統治益州,他們的性質都是一樣的。劉禪就是因為看到了這點所以才選擇投降的。因為劉禪知道就算他不投降,也保不準益州派不會打開成都的城門。


咿呀我


劉阿斗是劉備的兒子,在大家的印象中,他一直是懦弱無能、憨傻呆笨的形象,關於他的事蹟還有了“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等詞句,他的無能和懦弱讓人們嫌棄了很多年。那在歷史上,劉禪真的如此懦弱嗎,他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嗎?

其實不然,劉禪身為劉備之子,其父親的聰明和才智我們都很瞭解。那麼由劉備言傳身教的兒子,怎麼會愚笨得如同爛泥一樣根本扶不上牆呢?劉禪其實還是有優點和聰明之處的,從以下幾點就能看出。

第一,劉禪有著比較準的自我認知而且心胸也較為寬廣。

提起後一點,可能有很多人並不是特別同意。就筆者來看,劉禪登上帝位之後深知自己沒有執掌國家的能力,因此他並不急於掌握大權,反而十分聽從諸葛亮的教導,由後者掌握著蜀漢大權。這種行為固然和劉備的託孤及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對蜀漢的發展有關,但不可不說的是身為皇帝的劉禪心胸也令人特別讚歎,他不僅不忌憚掌握大權的諸葛亮,而且還將其當作父親一樣尊重,做到了一般帝王做不到的事情。

第二,劉禪的頭腦十分清醒。在諸葛亮準備北伐之前

劉禪曾經委婉的提醒過他,在剛經歷過一場戰爭後還沒有經過休養就再次征戰並不太合適,但諸葛亮並沒有接受這樣的規勸,執意要進行戰爭。雖然身為帝王的劉禪感覺並不合適,但還是舉全國之力對諸葛亮進行支持。在諸葛亮去世之後,他立刻就下令停止這場耗財的戰爭。可惜的是將領姜維並沒有聽從他的命令,繼續在外討伐曹魏,消耗了蜀漢的財力,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蜀漢的力量。

第三,劉禪很善於用人,眼光長久。諸葛亮去世之後


,劉禪成為了國家的實際統治者,他在位期間能很好的協調大臣之間的關係,避免他們互相迫害,使得那一時期蜀漢的政權相對平穩。最令人佩服的是,在蜀漢被敵軍攻破時,他並沒有選擇負隅頑抗,而是為了減少百姓們的犧牲和財產的損失,選擇了投降,將自己的生命置於敵軍的監控之中,犧牲小我,成全了大我。

第四,這一點就要說一下著名的故事——樂不思蜀了。

劉禪被俘之後一直處於魏國的監控下,有一次司馬昭邀請他和舊臣一起觀看蜀地的舞蹈,許多大臣看到這一景象都憶起舊國傷心的哭了,但劉禪卻看得很開心。司馬昭看了之後,就對他放下了三分戒心,認為在亡國之後他能看得如此高興,怎麼還會想要復國呢?後來又經過幾次試探,司馬昭終於確定了劉禪的無能,就不再想殺他了。劉禪真的不想念故國嗎?筆者認為他應該只是用這種行為來達到保護大臣和子民的目的。只有在他不想復國沒有野望之後,蜀漢的舊民才能得到更好的照顧和待遇。如此具有頭腦、眼光長久的劉禪,怎麼會扶不起呢?

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不能人云亦云,要用正確的眼光去對待他們的行為和做過的事情。就以上幾點就可以看出劉禪是一位頭腦清醒、善於用人、眼光長久的君主。他的亡國並不是其本人的錯誤,只能說那個時代所造成的。


凡塵了事


劉禪是阿斗,但並非扶不起來。史書對亡國之君大都比較苛刻,對劉禪亦是如此。

《三國演義》對劉禪亦不友好,襁褓中就被劉備摔於趙雲面前,所謂扶不起的阿斗也正是出自演義一書,而把蜀漢的滅亡歸咎於劉禪親小人遠賢臣更是無稽之談。

我們先來對比一下魏蜀雙方的統計數據:蜀國在失去荊州後,統治的區域僅益州一州,國土面積是107萬平方公里,而魏國下轄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北部)、揚州(北部)等十二州。國土面積達291萬平方公里;人口方面蜀國約有28萬戶,94萬人,士兵人數約10萬,魏國人口約有103萬戶,443萬人,士兵約50萬。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蜀國經濟、人口已是遠遠落後於魏國,事實上此時的蜀國只能寄希望與孫吳聯盟才能苟延殘喘。而關羽之死和落在孫吳手中的荊州又如同喉嚨中的那根刺深深阻礙了兩國的關係的發展。

嚴格意義上講即使劉關張三人復生,此時的蜀國也絕不是魏國的敵手,哪怕秦皇漢武遇上劉禪這樣一個爛攤子大概率也要望洋興嘆,如之奈何。

從這點來說,劉禪倒也並非扶不起來,只是一切早已註定,除非魏國此時分裂內亂加自然災害,才有蜀國一線生機。

諸葛亮曾經在《與杜微書》中評價過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即使諸葛亮有拔高成分,起碼也能佐證劉禪不是個笨蛋,至少和昏庸沒有半毛錢關係。

繼位初期,根據劉備遺詔,劉禪完全將政務託付給丞相諸葛亮。沒有小心眼,不玩小花招,拜諸葛亮為相父,“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同年,劉禪冊張飛之女張氏為皇后。

一方面低姿態安撫諸葛亮,一方面用政治婚姻籠絡軍中將領之心。(話說張飛的女兒哪怕只有三分和張飛相似,換我是萬萬不從的。)

至於蜀漢滅亡後,樂不思蜀的典故更是劉禪裝瘋賣傻,讓自己活下來的手段。君不見同是天下淪落人,才高八斗鼎鼎有名的南唐後主李煜就因為寫了一首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便被不是什麼好鳥的宋太宗趙光義毒死。

當然,這件事一方面說明劉禪這個人還是有些智慧,另一方面說明這貨很是貪生怕死。

南宋詩人陳世崇評價劉禪: 孔明之子瞻、孫尚戰死,張飛之孫遵,趙雲次子廣亦戰死,北平王諶哭於昭烈廟,先殺妻子乃自殺,魏以蜀宮人賜將士,李昭儀不辱自殺。禪不特愧於將士,亦且愧於婦人矣。

一聲嘆息!假如劉備泉下有知,會不會後悔當時摔阿斗的時候沒用上吃奶的力氣?

結語:死皮賴臉地活著或者有氣節地死去,聰明人劉禪選擇了前者,甚是無恥。


三國拾趣


其實不然,他很聰明,能在亂世老死,也相當不容易。如果昏庸的話,他也不會支持諸葛亮北伐啊!在諸葛亮,北伐期間,蜀國治理的也很好啊!只是諸葛亮死後,蜀國在也沒有能人異士,五虎上將都死乾淨了,國家開始衰弱。這時司馬家族已經壯大了,他在有能力,也無濟於事了,只能開城投降了。



德州小哥尋緣


我覺得劉禪扶不起來,蜀國國勢太弱,別說劉禪了,換成歷史上大多數皇帝來了也免不了滅國的厄運。


劉禪扶不起有他的主觀原因:

1,劉禪無法體察民間疾苦。我們翻看劉禪繼位前的履歷。劉備老來得子,對劉禪那自然是千般呵護,萬般寵愛。劉禪沒有體驗過民間疾苦,這就導致劉禪不太可能會想到去發展生產,改善民生,鼓勵耕種,興建學校之類的德政。

2,劉禪缺乏政治頭腦。劉禪的繼位一切來的太順風順水,沒有經歷過“九子奪嫡”這種宮鬥,自然體會不到政治的兇險。自始至終蜀漢勢力內部的鬥爭就沒停歇過,劉備的原班人馬跟劉璋留下來的人馬還有益州本地人之間的鬥爭一直在進行。


3,劉禪缺乏自己的判斷,凡事依賴諸葛亮,凡事也受制於諸葛亮。搞得好像蜀漢這個政權就是諸葛亮的,諸葛亮說啥是啥,諸葛亮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劉禪沒有也不敢對諸葛亮說個“不”字,劉禪的性格有他懦弱的一面。

4,玩物喪志。飛鷹走狗,蟲魚鳥獸皆是劉禪所愛,無一不曉,無一不精。可能也是受電視劇影響,每次拍到劉禪不是在鬥雞,就是在鬥蛐蛐。


劉禪扶不起也有客觀原因:

對方實力太強,對應的自身實力太弱。

1土地方面。劉禪的勢力範圍最小,只有益州一塊地方,孫權佔有整個江東外加荊州的大部分地區,其他的地方全是曹丕的。

2人口方面。蜀吳魏三國人口對比大概是1.5比2.5比6,古時候打仗靠的就是人口。

3經濟方面。全國最富庶的中原地區全在曹丕手裡,吳蜀兩國皆窮。曹丕佔據了北方所有的產馬地區,劉禪想組建個騎兵部隊都難。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就是蜀國的實際控制人,諸葛亮號稱管仲樂毅都無法突破危局,因此蜀漢滅亡屬於自然規律,劉禪改變不了,就算給蜀國兩個諸葛亮,一個做皇帝,一個做丞相也無濟於事


小強扒歷史


我們先看下劉禪的生平,生於207年,卒於271年,享年64歲,在那個群雄逐鹿的亂世,能活六十多歲不容易,更何況身為三國之一的君主就更難。劉禪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直到263年才投降退位,在位40年,沒點本事還真當不了這麼久的皇帝。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有諸葛亮主持朝政,處理國家大事,當然,這也只是其中一個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呢?那麼我們再看下諸葛亮的生平,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對比一下時間可以看出,諸葛亮只輔佐了劉禪12年,諸葛亮死後劉禪又坐了28年的帝位,沒點真本事能坐這麼久?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很會用人。

同時他也是魏蜀吳三國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作為君主,他維持了蜀漢40年的基業,縱然談不上有多大作為,但這份守業已是不易。作為普通人,他不是天縱英才,但也算出類拔萃了,只因其生於帝王之家,對他期望自然也就異於常人了。

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三國演義》的流傳而帶來的民間效果,而《三國演義》並非正史,所以這種說法也是不準確的。



歷史錯過的昨天


時也,命也!

作為二世而亡的一國之君,劉禪就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

但一個人,能在“亡國破產”之後,保存性命富貴最後終老,劉禪可謂“絕頂牛人”!

漢失其鹿,群雄共逐之。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竊得大漢氣運得以建國。蜀國劉備得大漢殘留氣運,千難萬險終能建國。江南孫氏割據一方,歷經三代才建國稱帝。

三國爭霸天下,百姓流離失所,百姓是三國時期最大的受害者。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下苦戰久矣,九州一統是大勢所趨。而三國霸主,卻無一人有一統之資。最終氣運反噬之下,三國霸主一一敗亡,天下歸晉,司馬家得享帝位!

而劉禪是蜀國皇帝,避免不了敗亡之命。但他卻選了一條誰都想不到的路,在少量敵軍兵臨城下之時,直接打開城門舉旗投降。敵國為了安撫民心,只能厚待劉嬋,封侯建府富貴不斷。

只是苦了一心為劉漢江山,在前方流血拼命的數萬蜀漢將士。

《蜀軍將士》

嘔血散發衝敵陣,死戰不退保家國。

忽聞噩耗君已降,一朝夢斷劍閣城。





赤誠子


劉禪,劉備唯一的子嗣。在蜀國最式微的時候接手了這個爛攤子。

五虎將先後犧牲,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對劉禪的勸導。

奈何有心無力,劉禪在諸葛亮死後,面對魏國毫無反手之力。難道要像歷代的亡國之君那樣自殺以明志嗎?

別傻了,好死不如賴活著。 什麼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那是英雄義士殉國。而劉禪深知若是自己展現出才能,必然會被司馬懿與魏國的謀士扼殺在搖籃中。

所以在魏國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劉禪只能裝瘋賣傻,明哲保身。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 就是你行你上,不行別BB。 所以說光有謀略沒有武藝是不夠的,若是五虎將還在,那劉禪未必會樂不思蜀了,反而還會勵精圖治,待求厚積薄發。






君無名劍亦無名


我認為是。

現在有很多人在為劉禪翻案,說劉禪是大智若愚。完全沒必要啦,如果說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劉禪沒有可以發揮的空間。那諸葛亮去世之後,如果劉禪真的是聰明之人,那應該好好發揮啊。可是並沒有看到劉禪的政績。裴松之甚至這樣說: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說的直白一點,就是以劉禪這種級別的人物,還關係不到歷史進程,可有可無的存在。


東東歷史


劉禪一個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千百年來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可是透過時間的迷霧,我們仔細用一個現代人的上帝視角來看他,你會覺得感覺有那麼點不一樣了。

從劉備白帝城託孤開始,劉禪就被推到了歷史的前臺,不管他是否願意,蜀,一個四面環敵的家底交到了他的手上,交給他的還有內部的諸多矛盾,從大局上看,益州本地勢力,劉備帶過來的勢力,荊州勢力,一直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劉備在的時候,協調這些矛盾都倍感吃力,何況給一個晚一輩,在軍中,朝中都素無威望的小孩子呢!

好在上天還給了劉禪一個相父,諸葛亮,要知道諸葛亮後期是單獨開府的,這個開府說的直接點就是另立中央,劉禪心裡會很舒服?當然不會,可是他有辦法嗎?答案是沒有辦法。雖說我們現在知道諸葛亮一生勵志於北伐,沒有,起碼沒有做出取代劉禪的行動。可是人心隔肚皮,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誰敢保證諸葛亮從來沒有動過這個心思?反過來,諸葛亮心裡難道就不害怕在一個不經意的瞬間被劉禪團滅?這麼說,一般有點歷史知識的人不會覺得我說的危言聳聽吧,而後期,諸葛亮長期準備北伐箇中原委也只有當事人明白了😊。而諸葛亮死後劉禪對待諸葛亮的態度上,也清楚的表明了劉禪的心裡,他是真的恨了好久了!

至於諸葛亮死後劉禪能偏安35年而不倒,也確實說明他有過人之處。

而劉禪被人貶低主要就是兩件事,首先就是魏軍兵臨城下,劉禪立即投降;其次就是樂不思蜀。這裡要說明第一劉禪的投降從現在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順應了歷史的潮流,順應了民心,即使不投降,也只是多死幾個人而已,不會對最後的結局有任何改變。而事實上大軍壓境整個朝堂已經無人願意抵抗,特別是本地的益州勢力,早就想擇良木而棲,劉禪就是反對,除了自己去死無任何效果。

至於樂不思蜀的時候,就是多活一天是一天了,如果不這樣說,就是真傻子了!

歡迎大家開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