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要流放李严,读了历史才知道原来李严触碰了他的底线

李严和诸葛亮同为刘备的托孤大臣,但是后来政治轨迹却相差甚大。诸葛亮掌握了蜀汉实权,而且成为千古名相。李严的政治影响力则和诸葛亮没有办法比,最终还被诸葛亮流放。李严到死都没有摆脱罪人的身份,死于流放之地。

做为托孤大臣的李严,为什么会被诸葛亮流放呢?

刘备兵败夷陵之后,退守到了永安。当时刘备已经病重,生死只在一念之间。刘备自觉时日不长,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刘备在永安宫中,着手选择托孤大臣。当时刘备选择两位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刘备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并且对诸葛亮说出这样一番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为何要流放李严,读了历史才知道原来李严触碰了他的底线

诸葛亮为何要流放李严,读了历史才知道原来李严触碰了他的底线

刘备托孤剧照

刘备临死之前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可谓是既真诚又隐含谋略。不管刘备当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很少有君主会对大臣说出这样一番话。刘备托孤,可谓是千古托孤的典范。其实刘备在托孤的时候,也留了一个心眼。刘备害怕诸葛亮的权力过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任命李严为副,辅佐诸葛亮。刘备将蜀汉的大权一分为二诸葛亮掌握了蜀汉的政权,为第一托孤大臣。李严则掌握了蜀汉的军事大权,为第二托孤大臣。史称: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刘备选择李严一方面是牵制诸葛亮,另方面也看重了李严特殊的身份地位。刘备非常聪明,将蜀汉权力一分为二,李严和诸葛亮分领一支。诸葛亮负责镇守成都,主持大局;李严则领兵掌握军权,留镇在永安。诸葛亮和李严谁都不能专权,彼此相互牵制。李严驻守永安既可以防守东吴,也可以牵制诸葛亮。

蜀汉依靠的力量主要是荆州集团,其次还有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三个集团和睦相处,蜀汉根基才会稳固。荆州集团的典型代表便是诸葛亮,这一派是北伐的坚决支持者。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对北伐则不太热心,尤其是益州集团。李严可以在三个集团之间自由穿梭,与三个集团都有利益关系。刘备任命李严为托孤大臣,也是顾及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利益。

诸葛亮为何要流放李严,读了历史才知道原来李严触碰了他的底线

李严剧照

刘禅登基之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成为蜀汉丞相,并且开府治事,领益州牧。刘禅登基之初,国家大权其实已经掌握在诸葛亮手中,国家事务无巨细都由诸葛亮做主,当然也包括军事大权。建兴元年,李严也被封为都乡侯,级别跟诸葛亮一样。但是李严的权力却远远不如诸葛亮。李严一则远离成都,在外地驻军;二则诸葛亮不仅为丞相还兼领益州牧。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的权力则遭到了削弱,李严的军事权力也大大削弱。

李严本以为自己和诸葛亮能平分秋色,实际情况却令李严失望。李严希望能够从诸葛亮手中分得一些权力。李严给诸葛亮出了一个主意,建议诸葛亮加九锡、进爵称王。李严其实别有用心。白马之盟明确说明“非刘不王”,如果诸葛亮加九锡、进爵称王跟曹操就没有什么区别了。诸葛亮自然知道这是一个馊主意,所以婉言拒绝了李严。

诸葛亮为何要流放李严,读了历史才知道原来李严触碰了他的底线

刘禅和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北伐之时,希望李严能够镇守汉中。李严不满自己的权力太少,也不愿意为诸葛亮镇守汉中,更不满诸葛亮将自己调离东部。李严找了个借口推脱,并没有镇守汉中。李严却想划蜀汉东部五个郡组建巴州,由自己做刺史。李严此举明摆着向诸葛亮要权,遭到了诸葛亮拒绝。

此事件过后,两个人之间逐渐产生了嫌隙,两个人内心出现了不睦。当时陈震已经看出了李严不满诸葛亮,并有意提醒诸葛亮注意李严。史称:

“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於不意。

诸葛亮当时一心只想北伐,不希望蜀汉内部还有嫌隙,并没有责怪李严,也没有听从陈震的建议。根据后来诸葛亮的表述,可以知道他是这样回复陈震。史称:

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

诸葛亮为何要流放李严,读了历史才知道原来李严触碰了他的底线

李严剧照

230年,曹魏进犯蜀汉。诸葛亮急调李严率领军队镇守汉中。李严不满诸葛亮将其调离江州,对外放风说司马懿准备好了官职等着他。诸葛亮知道李严的目的,于是升李严为骠骑将军,而且让李严之子李丰驻守江州。李严得到了好处之后才率军北上。为了安抚李严,诸葛亮又让李严参与丞相府事务。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诸葛亮已经适当放权给李严。当然也有可能故意设个圈套给李严。

此事过后,诸葛亮和李严的关系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紧张。

诸葛亮为何要流放李严,读了历史才知道原来李严触碰了他的底线

231年,诸葛亮再一次北伐,李严负责后勤供给。由于当时雨水太多,粮草运输困难。李严以粮草不足为由,派人让诸葛亮退军。诸葛亮退军之后,李严却说粮草充足,掩盖自己督办不利之责任。为了掩盖自己的行为,李严上书给刘禅,说诸葛亮是假装撤兵。最后李严的阴谋彻底败露。诸葛亮利用这个机会参奏李严,并得到许多大臣支持。

于是诸葛亮将李严贬为庶民,并且流放到梓潼郡。诸葛亮流放了李严,却提拔了其子李丰。李丰在诸葛亮手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严被流放之后,还一心希望再一次被起用。234年,诸葛亮病逝在前线五丈原。李严知道除了诸葛亮之外,其他大臣不可能再起用自己。于是李严也忧愤而死。

诸葛亮为何要流放李严,读了历史才知道原来李严触碰了他的底线

诸葛亮剧照

李严被流放看似是自己一步步“作”出来的结果,实际上原因也并非仅仅如此。李严之所以如此“作”,和自己的心态以及政治立场有一定关系。

李严和诸葛亮都是顾命大臣。但是刘禅登基之后,两个人的权力却天差地别。李严掌握的军权大部分被诸葛亮夺取,却没有获得多少政治权力。诸葛亮在成都掌管一切还兼领益州牧,李严却只能在外地驻军。所以李严心中不平衡,李严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权力,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舞台发挥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仅仅给诸葛亮打下手。其实李严的心态完全可以理解,如果不是诸葛亮将权力抓得太紧,李严也不一定会那么“作”。

诸葛亮为何要流放李严,读了历史才知道原来李严触碰了他的底线

李严剧照

诸葛亮满足不了李严的欲望,李严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挟诸葛亮,逼着诸葛亮满足自己的某些利益。诸葛亮为了北伐,也只能满足李严的部分要求。当然也不排除,诸葛亮有意放纵李严“作”,最后找个机会算总账。“不平”两个字最终害了李严,看来李严改名为李平是白改了。

李严处处掣肘诸葛亮,除了有“不平”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诸葛亮代表着蜀汉荆州集团的利益,也是坚定的北伐者。李严则是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之间的润滑剂。刘备选择李严,也是看中他这一点。诸葛亮是一个坚定的北伐者;李严要顾及益州集团的利益,并不是一个坚定的北伐者。所以李严和诸葛亮在根本原则上有分歧。

诸葛亮为何要流放李严,读了历史才知道原来李严触碰了他的底线

李严剧照

由于李严不是坚定的北伐者,所以他对诸葛亮的历次北伐都不够热心,甚至是消极对待,才会有后来的督办不力。诸葛亮能容忍李严心中“不平”,却不能容忍李严反对自己的北伐国策,他一定要拔除这颗阻挡北伐的钉子。李严的种种行为已经触犯了诸葛亮的底线,所以诸葛亮才会借李严督办不力之事,将其流放。

李严和诸葛亮之间不和睦,两人政治立场不同。但是并不妨碍他们都是蜀汉的重臣、功臣,他们两个可以用相爱相杀形容。诸葛亮流放了李严,却提拔了李丰。李严虽被流放,却也知道只有诸葛亮能再一次起用自己。诸葛亮去世之后,李严也忧愤而死。234年,蜀汉一下子损失了两位肱股之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