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查出腸息肉,52歲確診直腸癌!腸息肉究竟要不要切除?

“黃大夫你好,我前段時間做了腸鏡檢查,發現了一個0.3cmx0.3cm的息肉,請問這個需要切除嗎?如果不切除的話,會發展成癌症嗎?”這是一位粉絲在後臺發來的私信。看到這則留言,我想起了一個案例。高女士在46歲時被查出了腸息肉,當時醫生告訴她有可能會癌變,建議她切除,但是她心態非常好,堅信自己是不發生癌變的那一類人,堅決不切除息肉。在52歲時,她被確診為直腸癌。

腸息肉是比較普遍的病症,很多人的腸鏡報告上寫著“息肉“。那麼,腸息肉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長腸息肉?腸息肉需不需要切除?會不會癌變?帶著一些列的問題,我們一起來揭開腸息肉的神秘面紗。

46歲查出腸息肉,52歲確診直腸癌!腸息肉究竟要不要切除?

什麼是腸息肉?

腸粘膜表面突出的隆起性病變在未明確病理性質前統稱為腸息肉,以結腸息肉和直腸息肉最為常見,小腸息肉較為少見。簡單來講,就是腸道上長了一個肉疙瘩。腸息肉的大小不一,數量不一,可以小到芝麻般大小,也可以大似核桃般大小,數量可從1個至數百上千 個不等。細長彎曲,形狀不規則。

腸息肉最常見的症狀是便血,多為鮮紅色血液,血量不多,混有粘液。血液不與糞便相混合,常附著在糞便表面。另外,腹瀉、便秘、腹痛、貧血、大便次數增多、肛門下垂等也是腸息肉的症狀表現。

46歲查出腸息肉,52歲確診直腸癌!腸息肉究竟要不要切除?

為什麼會長腸息肉?

腸息肉的病因有很多,包括遺傳因素、年齡、不良的飲食習慣、不良的生活習慣、慢性炎症刺激等等。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1.遺傳因素。有些腸息肉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如黑斑息肉病、家族性息肉病和Turcot綜合徵等,都有明確的家族史。當然,遺傳率不會太高,在30%左右。

2.年齡。腸息肉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50歲以上是腸息肉的高危年齡,70歲以上的老人約有半數會出現腸息肉,這與身體組織衰老、壞死有著直接的關係。

3.不良的飲食習慣。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腸息肉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長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飲食者,可導致腸息肉發病率明顯升高。

4.不良的生活習慣。吸菸、酗酒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增加腸息肉的發病幾率。研究顯示,吸菸者腸息肉發病率較不吸菸者增加8%。另外,酒精的刺激會加速息肉的生長速度。

5.慢性炎症刺激。便秘、某些炎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可造成腸粘膜損傷,久而久之可引起腸粘膜息肉生成。

46歲查出腸息肉,52歲確診直腸癌!腸息肉究竟要不要切除?

腸息肉會癌變嗎?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個問題,並不是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發生癌變。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腸息肉分為兩大類,分別是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 非腫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又包括幼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淋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這類腸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

2. 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又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又稱混合型腺瘤),這類腸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研究表明,從腺瘤到癌症大約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並且,腺瘤結構中的絨毛狀成分越多,癌變的可能性越大。

46歲查出腸息肉,52歲確診直腸癌!腸息肉究竟要不要切除?

內鏡下,醫生可憑肉眼大致判斷息肉的良惡性。一般來說,帶蒂的、直徑小於2cm、表面光滑、活動性良好的多為良性息肉;扁平的、直徑大於2cm、活動性差並且有出血或潰瘍的多為惡性息肉。當然,僅憑肉眼觀察並不能做出診斷,需要將息肉樣本送病理檢查,病理結果才是診斷的“金標準“。

對於腺瘤性息肉,一定要儘早切除,因為隨著息肉體積的增大,數目的增多,癌變幾率也會增加,直徑超過2cm的腺瘤性息肉約有半數會癌變。對於絕大多數的非腺瘤性息肉,也最好將其切除,少數炎性息肉可應用藥物治療來消除。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大部分腸息肉的切除已經不需要開刀,內鏡下息肉摘除手術成為常規手術方法,除少部分直徑過大、數目過多或有明顯惡變傾向的息肉,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切除。

注意,腸息肉有復發傾向,所以腸息肉切除後,要每年複查一次腸鏡。另外,還要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不給息肉可乘之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