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蒙古国人称呼汉人为“胡扎”(伙计)

晋商,清朝时的红顶商人。明清交战之时,晋商经常不顾明朝禁令,向满清售卖铁器、粮食甚至火器,然后拉着牛羊和满清抢掠的财物满载而归。满清之所以能得天下,山西的晋商功劳不小。满清成功入主中原后,立即投桃报李,将许多晋商封为“皇商”,给他们颁发了各种贸易特许权,并且允许他们去蒙古地区做生意。清朝时,虽然内地和蒙古都被满清统一,但出于民族隔离的目的,清政府不允许汉族商人随意进出蒙古。所有到蒙古经商之人,必须手持清朝皇帝颁发的凭证,否则边关不予放行。所以,晋商通过对蒙古地区的垄断贸易,大发其财。

为何蒙古国人称呼汉人为“胡扎”(伙计)

晋商在汉地采购一些茶砖,不值钱的金属器物,以及一些劣质的布匹,然后用以物换物的模式,换取蒙古人的牛羊和皮毛。晋商一块茶砖就可以换一头上好的羊皮,一匹20多尺的粗布就可以换一头牛。清代山西官商大盛魁从太原买铁锅,三~五分银子一个,拿到蒙古卖给蒙古人一两几钱;在太原买木碗20文一个,卖给蒙古人六七钱银子一个。蒙古人没有银子用马牛羊付账,一匹马才折算3两银子,把马拉回张家口,一匹马可以卖九~十二两,里外里赚钱几十倍。

为何蒙古国人称呼汉人为“胡扎”(伙计)

如果蒙古人一时买不起,晋商们也很“仁慈”,允许牧民们赊账,但是利息嘛!那是相当的高,能够定到40%~50%。如果还不起,蒙古人就需要变卖家产,甚至卖儿卖女,十分凄惨。有人会问,蒙古人不是满清重要的政治盟友吗?事实的确如此,但是作为满清政治盟友的,只能是蒙古王爷,和普通蒙古百姓是没关系的。晋商很重视和蒙古王爷、贝勒搞好关系,所以晋商胡作非为一下,也没什么问题。所以,蒙古人和晋商发生诉讼,从来都是财大气粗的晋商获胜。

为何蒙古国人称呼汉人为“胡扎”(伙计)

蒙古地区对于中原的商品有着极深的依赖,若没有蒙汉贸易,他们茶喝不了,金属农具没有,甚至连做饭的锅都没有。明朝时,蒙古就开通互市为由,对明朝开战,直到高拱、张居正时期,明朝同意互市才作罢。对于精明的晋商来说,蒙古简直是一本万利的热土,毕竟没有人和他们竞争。蒙古市场由晋商占领,由于在商业文化和交易商占据优势,晋商在草原上给当地人形成了坑蒙拐骗的印象,所以“胡扎”一词形容晋商,(hujaa)起源于山西话“伙计”,在蒙古基层普遍将汉人用“胡扎”来替代称呼。甚至连内蒙古的蒙古族都不能幸免。

为何蒙古国人称呼汉人为“胡扎”(伙计)

2006年蒙古举办蒙古帝国建立800周年纪念活动。当时有蒙古记者采访中国驻蒙古大使,中国大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讲到,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民族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但当时在蒙古某些报刊,刊载了署名文章,指责说,“胡扎”的大使把成吉思汗说成中国的民族英雄,是别有用心的。蒙古国为啥会这么讨厌中国商人呢,其实说起来也不奇怪,在清朝,蒙古和内地之间的贸易,全部被内地商人垄断,于是原本穷困的山西却出现了可以和江南盐商一样富裕的晋商集团。而晋商集团之所以做大,是离不开清政府的支持的。

为何蒙古国人称呼汉人为“胡扎”(伙计)

清政府在外蒙古设立的官府

在今天蒙古国历史博物馆,有很大的展区来展示当年清朝时中国人如何剥削牧民的,说蒙古草原上当年放高利贷的和倾销劣质商品都是山西晋商(走西口去蒙古能发财),在他们眼里晋商和欧洲人眼里的犹太人一样。

为何蒙古国人称呼汉人为“胡扎”(伙计)

在大清国外蒙古北部边境,一座专事对俄国贸易的商埠名叫“买卖城”。俄国人在19世纪留下的笔记说:买卖城不准许中国商人居住,于是中国商人们的蒙古小妾聚集在附近组成了一片“豪华帐篷区”,以蒙古标准来说这些帐篷华美坚固,每个帐篷里都用铁架架起大铁锅,里面随时煎煮着各种食品,以此来显摆富裕。(铁锅在草原上很贵重)

为何蒙古国人称呼汉人为“胡扎”(伙计)

虽然我们在国内都听说不少晋商守信的记载,但其实根据不同记录,由于官府支持,又拥有商业优势,其中奸商为数也不少,仅仅凭借清政府的记载,很多蒙古人都欠下了晋商大量债务产生纠纷。比如说蒙古牧民们会先赊账拿到晋商的食盐,铁器等必需品,约定等羊羔长大后再交给晋商付清欠账。但草原上很多小羊羔都活不到成年,晋商这时就会按“合同”收走牧民仅有的维持全家生命的母羊。

为何蒙古国人称呼汉人为“胡扎”(伙计)

山西的商人并不在蒙古地区常住,当他们赚足了钱,就骑着马返回故乡,留下一大群破产的蒙古百姓。然而随着西方殖民者,特别是沙俄的入侵,晋商的好日子终于不再,因为他们遇到了商业上的竞争者。在西方物美价廉商品的冲击下,晋商节节败退,各大商号逐渐走向了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