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下沉式窑洞是在黄土平原上开挖的地下窑洞,俗称地坑院,主要分布于河南陕县、山西平陆、以及甘肃陇东地区。修建地坑院先要在平地上挖一个长方形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及中央修剪平整,然后在四面掏出窑洞,形成一座完整的地下建筑。据史料记载,我们的先民最早就是居住在半地下房屋中的。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地坑院里的窑洞人家。

《诗经·大雅·绵》描写了周民族的祖先古公亶父,率领部族从豳迁往岐山周原,开国奠基的历史,开篇有“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的句子。“陶”通“掏”,就是挖土;“复”通“覆”,“冗”通“穴”,意为在山前和平地上掏洞居住,可以对应靠崖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这是黄土高原上最早的民居形式。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河蚌绘·下沉式窑洞结构图。

当然后来的下沉式窑洞与上古陶穴已有了天壤之别,它在保留穴居样式的同时也吸收了北方院落建筑的元素。区别于靠崖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的单体结构,下沉式窑洞全部是以四合院的形式出现。院中分为正房、厢房和倒座房,作为正房的主窑通常为三孔,中间设厅堂两侧做卧房,倒座和厢房一般用来做厨房、储物房、饲养家畜以及院落出口。院子中心挖一口十多米深的渗井,下雨时排水,平日间可储存蔬菜。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传统的地坑院村落外观。

院中通常会种上几棵果树,榆树、石榴树和梨树最常见,分别象征着多财、多子、多利,一些老院中的树木枝繁叶茂,树冠都伸出了院外,显得生机勃勃。窑洞的出口通常作U形和L形,这是为了节省土地,在土地充足的地方,也有直进的。窑洞正上方的土地上不能种东西,一般留出光滑平整的黄土,讲究的会铺上方砖,边缘再砌上女儿墙,防止行人和动物掉坑里。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地坑院的入口,在坑边的角落里。

曲村地坑院里的穿山灶和十碗席

前年夏天,我在三门峡住过几天地坑院。

三门峡古称陕州,得名于境内的陕塬,秦孝公十年(前390年)置陕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州,之后这个称谓一直延续到民国。陕塬位于三门峡市张汴乡,今改名“张汴塬”,这是一片宽广高大的黄土台塬,土层厚度超过百米,是地坑院村落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塬”为界划分势力范围,以东称“陕东”,由周公管辖,周公在此建立了洛阳城,以西称“陕西”,由召公管辖,陕西由此得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分陕而治”。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曲村一座新翻修的地坑院。

开车到达张汴乡曲村的时候是在晚上,虽然有路灯,但依旧漆黑一片,路上见不到几个行人。直到停车下来才发现,一座座地坑院其实就在马路两边,据我们不过几米远。寻常人家都在院里乘凉,从窗口投出微弱的灯光,即使是招待游客的农家乐,人们也都集中在地下活动,灯光和声音几乎传不到路面上,待小心翼翼的走到天井边上,才发觉里面别有洞天。这就是当地人口中“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观。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河蚌绘·地坑院挖掘示意图。

如今曲村的地坑院主打“陕塬人家十碗席”,当院大都垒一座九孔灶台,称为“穿山灶”,一个灶台,灶心相通,从低到高设置九个火眼,上面同时放置九口大铁锅,利用热气往上走的原理,蒸、煮、炖、焖同时进行。第一个灶眼是最旺的,适合做蒸煮的菜肴,后面的灶眼依次火力逐渐减弱,适合做炖焖,最后一个火眼通常只用来保温,故有“七紧八慢九消停”的说法。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我们住的院子,中间砌有灶台。

至于十碗席的菜品,基本就是乡村宴席常见的扣肉、酥肉、丸子、豆腐等等,大家聚在一起吃的就是个热闹。记得那天是周末,院儿里摆了有五六张桌子,食客们围桌而坐,院中灯火阑珊。不过九点以后,食客们渐渐散去了,原来他们都是三门城市区开车过来度周末的,通常吃顿饭就回去了。随着夜色渐深,当院渐归平静,最后灯笼熄灭,只剩下满院星光和虫鸣。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夜晚的地坑院俯瞰,灯火辉煌,但外面是黑漆漆的一片。

老板娘说这个院子是前些年盖的,政府补贴后自己还掏了二十多万,他们家的院子是全村最大的。院子呈正方形,每面三孔窑洞,里面设施也已相当现代化,除了砌有火炕的堂屋、客房外还有茶室、厨房、厕所和洗澡间,在每间窑洞里面都设置了通气孔直通地面,返潮的季节可以抽湿,当院种了树,树下辟为菜地,一侧是传统穿山灶,上下水管道也一应俱全。因为占地广阔,所以几乎感觉不到是住在地下,倒像是一座高档的别墅四合院。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客房内部,其实已经很现代化了。

地坑院中的风水学

看过了现代化的地坑院,咱们再去看看老的。

陕州地坑院受环境和地形影响最大,古往今来大都分布在张汴塬(古陕塬)、东凡塬、张村塬这三个黄土高台上,全盛时期约有100多个地下村落,数万座院落。因为这些塬上地势高亢,水位较深,即使住在地下也相对干燥。张汴塬上的北营村是古陕塬的核心区域,现在辟为陕州地坑院景区,当地原住民迁出,房子修缮后做成了展馆。虽说没有了人气,但也算保留了完好的硬件,确实做到了“进村不见房,房里不见人”。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北营村航拍。

庙上村位于张村塬上,前几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村里存有清末、民初的地坑院73座。不过和北营村一样,庙上村也修成了景点,而且两村为了游客参观方便,都把原本独立的地坑院相互打通,让游客像钻地道一样在里面走来走去,极大破坏了建筑的原始风貌。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上世纪四十年代地坑院村落航拍图。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在地面上,院落只是一道矮墙。

在北营村我认识了一位地坑院方面的民间专家,大爷一家住在一个不事雕琢的院中,带着闺女和外孙女。大爷以前是个三门峡的老师,二十多年前开始研究地坑院,主要以民俗为主,陆陆续续发表了不少文章。地坑院景区的介绍展板都经大爷审定核对的,后来负责人干脆邀请大爷常驻作为景区顾问,不过大爷对于景区的大拆大建还是深表不满。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河蚌绘·地坑院传统布局图。

新修的地坑院大都违反了传统的结构布局,大爷说着,给我讲解了一下地坑院的方位与风水。传统地坑院受八卦影响最深,院落结构是有一定之规的,因为是平地挖坑,所以按图施工是很容易的,所以讲究也多。从前修建窑院前,人们要根据宅基地的地势、面积,围绕阴阳鱼的八个方位,按易经八卦决定修哪种形式的院落。依据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个不同的方位朝向和地坑院主窑洞所处方位,窑院分别被称作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只能以这四种形式为基础,适当增减,其中东震宅被认为是最好的朝向。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北营村专家大爷住的院子,过去玩的人可以找怹聊聊。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陕州北营村地坑院。

地坑院的逐渐没落与消亡

据说如今的地球上,除了东非一些极端贫困的部落外,就只有中国人还保留着地下穴居这一传统了,然而下沉式窑洞也是近年来中国消亡最快的民居建筑。在陕州的日子里,我转了很多地坑院村落,这片号称国内下沉式窑洞保存最好的区域,形势也不容乐观。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刘寺村地坑院,地上地下同是一家。老乡说,他们夏天住地上,冬天住地下。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当地政府认为地坑院占地面积太大,开始逐步禁止挖掘。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陆续搬出地坑,很多院子就此荒废。地坑院如果有人住,勤加维护,一般都能住上两百年,但没人住后很快就会倒塌。九十年代后期,当地有计划地实行了“退宅还耕”工程,将没人住的地坑院重新填埋,地坑院数量进一步减少。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村里很多地坑院如今都无人打理,我们进去看看。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里面无人居住,已经快要荒废了。

在刘寺村、窑底村、西过村、人马寨村,我跟当地村民都聊过,他们说从前修地坑院还是因为穷。因为修地坑院用不着什么贵重材料,过去到农闲时候,一人一把铲子,俩月就挖出一个院子,几乎是零成本。而且过去修院子都不是一步到位的,一般是挖两间先住着,院子往往成凹字形,留一两面土堆的黄土慢慢用来垫牲口窑,窑中旧土则挑在地里做肥料,日复一日,绿色又环保,待到开挖完工后,院落才最后齐整。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一段时间没人居住,地坑里的植物就开始疯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修建地坑院的最后一个高潮,当时人多没地方住,家家户户都挖,再后来就停止了。这些年随着旅游热,地坑院又重回人们视野,毕竟这种居住太独特了。前几年,刘寺村、曲村等地,政府出资修复了一些老院子。然而我看到这些新修的院子大多没什么人住,一问才知是人们觉得夏天住窑洞太潮,到了冬天才搬进去,因为一个冬天能节省三分之二的柴火钱,还是非常经济的。对于下沉式窑洞这种极度濒危的民居,究竟如何保护目前人们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建筑的急速消亡仍在持续。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废弃的地坑院,里面长满了植物,倒也显得生机勃勃。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2)·下沉式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生态人家

荒废的地坑院,坑里的草木像铺了一层地毯。

上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