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法的基本技巧是什么?

幽谷山水


写书法的基本技巧非常多,因为不同的书法体或字体,会有不同的表现。概括起来说就是笔法、结构和章法技巧。虽然这几乎是老生常谈,但涉及到书法的技法,有必须要谈。因为基本的东西往往和经典的东西一样是不可缺的,基本不是简单可能是核心内容。具体到书法的基本技法,最重要的是笔法,学习书法首先要掌握的就是笔法,掌握了笔法我们就可以进入临摹学习了。笔法与调锋技法,和中锋运笔技法等。

要写好书法还有几个基本的技巧就是临摹和读帖。读帖能够让我们在理论上掌握书法的技法和准确的字形。临摹是实践性的工作。临摹可以锻炼我们心与手的驾驭和表达魅能力。检验我们对书法理论和技法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也是我们进入创作前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夫。

读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临摹过程中的读帖,就是在临摹中读帖,在读帖中临摹,这种临摹的读帖就是比较中的临摹,也就是不断进行自我的比较和检查。讲原帖范字与自己临摹下来的字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不足。不断提升我们精准临摹和掌握字形和技法的能力。比较分析式的读帖和临摹往往伴随一位书法家一生。


翰墨书道


书法是指写字的法则,所以在“书法”的前边加“写”字就不太合适了。古代说书法就是指毛笔书法,现代书法因为书写工具的多样化,可分为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至于书法的基本技巧,我想主要就是四个要素:笔法、墨法、章法和纸法。纸法,是我杜撰的,不一定正确。

一、笔法

无论是软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都讲究一定的笔法,对于毛笔书法,则更加重要。在这里我说的笔法主要是指毛笔书法(以下所论及书法都是指毛笔书法)。

笔法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中锋行笔,也就是那句“常令笔锋画中行”。只有大多数笔画用中锋行笔,写出的笔画线条才是优美、圆润和有韧性的,这样写出的字、乃至整篇作品才是成功的。中锋行笔的原则不是绝对的,有些笔画需要使用一定的侧锋,这要看具体笔画和具体字而定。

笔法中的一些实用技巧,诸如藏锋、露锋、转折、裹笔、揭笔、顿笔.....等等,要根据不同的字体和书体来确定。

二、墨法

自古以来,书家都讲究墨法,现代书法更是标新立异,在墨法上做了很多创新。

古代书法所谓墨法,主要指墨色的浓淡枯润,比如写小楷字要用枯墨,写行草书可用润墨等。现代书法则做了很多大胆尝试,最多的还是宿墨的使用,用的就是那种洇湿的效果。当然,还有在墨中加酒、加茶,甚至加酱油来调墨的,我总感觉有些炒作的成份,不说他了。

三、章法

书法中的章法也是重要的内容,主要是指书法谋篇布局方面的规划和设计。包括整篇字的疏密、轻重、浓淡,包括单行字的呼应、摇摆、大小,也包括单字之间的引带、俯仰、组合等等。古人书家大多很讲究章法的自然性,而现代书家却是明显在做章法,有时会很夸张。

四、纸法

这个提法不一定合适。主要是用纸的方法,包括宣纸的生熟、厚薄、宽窄等等。很多讲究一些的书家都喜欢存纸,感觉刚生产的纸不好用,要存放一定时间好才好。我一直不舍得买好纸,也感觉不出纸的重要性,这可能要有相当的书法造诣以后才能达到的水准。


方圆居文化


说到学习书法,不得不提一下,阁下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什么,是硬笔还是软笔,目的不同,技巧和侧重也有所不同。

如果仅仅只是希望写一首漂亮的字,方便生活中应用,给自己增添一些光环,那么可以选择当代一些书家就足够用了,比如卢中南老师,田英章老师,荆霄鹏老师,司马彦老师等等。个人比较喜欢卢中南老师书分,沉稳儒雅。

如果是想要把书法当成一生的追求,希望往高处走走,那么古代一些书家的作品都是好的学习资源,尽量不学今人。比如楷书欧颜柳赵四大家,行书草书,米芾张旭王羲之,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个人认为殊途同归,硬笔写的好,同样需要好的笔法,可临习古代书家小楷作品,隶书,碑帖都可以。

那么刚开始怎么学习呢,随着网络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知识经济爆炸输出,各大媒体网站,都能找到大量临习视频,多看多琢磨,多写,多读帖。

如果身边有懂书法的那就更好了,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书法水平增进很快。

书法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和学问,要想搞好,必须刻苦练习,持之以恒,坚持一生。除了有决心有信心以外,就要随着水平的不断增长,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这对学好书法都是有作用的。

喜欢的请不忘点个赞哦,谢谢谢谢各位老板











笔尖须臾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书法是中国国粹之一,也是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若想达到更专业的水平,最起码要懂得这些基本条件:

第一·入门楷书是基础

解析: 就如盖房打地基,书体入门是关键问题。楷书必是入门的基本功。有了这个基本功,想尝试或行、或草、或隶、或篆书才能发展的更有效。

分为三个阶段:

①描红

②临帖与读帖

③逐渐脱帖

第二·选好师父是关键

莫选徒有虚名,误人子弟的“名”师;必选明智务实的“明”师,明白的老师,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历史知识要了解

解析:我们不仅要练好毛笔字,更要自主熟知书法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知识。

第四·恒心用功更专业

解析:笔法技能+书法知识=专业

也就是说,在练好毛笔字的同时,也要更加熟知书法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两者的相结合,才显得更专业。





sunny净悟


第一阶段为习字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要有选择的临习碑帖。在临帖过程中,训练脑、手的灵活性。通过临习,较好地掌握执笔、用笔、结字、布局的规律和常识。

这个阶段是师古人的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练习的方式, 应该是比较机械的,要有一定规矩。相应的个性要受到一定的约束,以免学书者不顾书法的基本规律,任意涂抹,贻误终身。

第二阶段为创作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学书者已较好地掌握了书法的基本技法,应博览古今书法碑帖,总结前人用笔、用墨的妙趣;努力练习成幅作品,锻炼创作的构思和实践;加强文学、美术等字外艺术的修养。这个阶段是造化阶段,练习的方式要比前一阶段灵活得多。

综上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无前者,后者便是无源之水;无后者,书者往往被说成是碑帖之奴。

物质上的准备(略)

精神上的准备

练习书法,人们通常很少论及精神上的准备。但这是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所谓精神上的准备,中心点在于一个“静’’字。

练习书法不能有手无心,按字贴简单、机械地画墨道儿,而是要细心体会,心有所悟,手有所追。作到心中只有字,手中只有笔,而这种境界,都是要以入静为基础才能达到的。

有些没有功底的同志初学书法,前几个字方能按耐性情,几字之后,便急躁起来,不是胡乱涂抹,便是放笔不写了。这是不能入静造成的。

当然,当我们的书法写的有点眉目时,也就自然入静了。人若入静,则气血平和,心无浮躁,才能极虑专一。人们常说的书法可以锻炼身体,可以修身养性,就是这个道理。

(一):执笔法

执笔法是书写者对毛笔正确的施力方法。书写时用力牵涉到指、腕、肘、肩以至全身,只有这些部位很协调地施力,才能写出如意的点画和线条。

1:指法

指法是五个手指捏笔的正确方法,最常规的是五指拨镫法。

大拇指:称为“按”,以大拇指上节端按住笔管左后方,向右上方斜仰施力,起一种推动作用。

食指:称为“压”,用食指上节端捏住笔管的右前方,向左下方施力。

中指:称为“钩”,用中指上节端钩住笔管向后施力。

无名指:称为“格”,用无名指指甲和肉相连的部位抵住笔管,起一种顶的作用,由里向外施力。

小指:称为“抵”,小指紧贴无名指下起助力作用。

五个手指各有功用,实际上构成了两对平衡的力,一是大拇指和食指,另一是中指和无名指、小指。笔在两对力的平衡中稳定下来,并能灵活地运转。

这种执笔方法历来被推崇,被认为是正确的执笔法,一般人书写时也多采用这种方法。

另外还有:鹅头执笔法、虎口执笔法、平复执笔法、提斗执笔法等。

执笔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指实,指实的意思是五个手指的指端实实在在地捏住笔管,无一虚设。如果指不实,则无力运管。

注意:不能误把“实”理解为“紧”,和壮士操戈、船夫拉纤联系在一起。捏笔过紧,五个手指象绳子一样缚住笔管,心欲动,而手拘谨呆滞。

如执缒击鼓,握的手法需要松缓,击出的声音才会悦耳动听。

掌虚:掌虚是指执笔以后,掌心一定要空虚。人们常说虚掌可以容卵,就是这个意思。

腕平,腕平是指执笔以后,手腕基本上和案面平行。

执笔以后,笔管贵在直立,笔锋如针倒悬,笔锋着纸才能形成中锋,取劲涩,那种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的妙趣才能体现出来。

2:腕法

(1)枕腕:枕腕是腕部和案面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一种书写方式,直接接触是把腕子直接放在案面上,间接接触是以左手枕右腕下和桌面接触。

(2)悬腕:是把手腕离开案面,以肘着案的一种书写形式。(悬腕适合于初学者)

(3)悬肘:悬肘是把整个臂膀都离开案面的一种最佳书写方式,活动的幅度最大,气力的传输也不受任何阻隔。赵孟 曾经说过:“古人动笔有千仞之势,此必高提手腕而能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身法

(1)坐书:坐书是一种普遍的书写姿式。坐书要求身体保持舒展自如,左手按纸,右手执笔,有气概万千之势。腰背正直,气息均匀,两脚分开与肩平行。书写时,或枕腕,或悬腕,肘应放在案上,不要斜靠案边。另外如坐着悬肘时,要注意肘部抬起稍高淤腕部,以保证毛笔正直。

(2)立书:书三寸以上的字必须站立书写。立书时右脚稍向前伸,以助右臂挥运之力;腰微前倾,身体离案半尺左右,但腰不可弯曲过度。

(3)题璧:

(二)笔位

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执笔要近,另一种是执笔要远。

执笔近于笔头,书写时笔亳的铺放、聚拢比较容易。

执笔远于笔头,书写的幅度大,飞舞飘洒。得流畅之妙。

根据书法实践经验,书写雄厚一路的字,如颜体、龙门造像之类,执笔稍低为好;

书写飘逸清秀一路的字,如二王、褚遂良、虞世南等人的风格,执笔稍高为宜。

书写隶、篆、楷书以静为主要特点的字,执笔应略低;

书写行草以飞动为主要特点的字,执笔应稍高;

书写小字执笔要低,大字执笔要高。

初学者执笔应高一些,以便练出过硬的运笔功夫。

执笔是运笔的准备,就象赛跑前各就各位的起跑动作一样,是为百米冲刺做准备的。

以上讲述的不论是指法腕法还是身法,笔位正确与否,概括地讲,标准只有三点:一、指、腕、肘、臂运转灵活。二、气力由腰而发,经各部位至笔端,尽量少受阻碍。三、适应书法运笔规律,为运笔做好准备。

(三)用笔法(运笔)

用笔法是笔锋着纸以后,主要解决的是毛笔如何正确运动。用笔是书法中关键的关键,赵孟 讲“用笔千古不易”。

1.藏锋和露锋

藏锋就是在起笔和收笔时,把笔锋藏於笔画之中的一种用笔方法。

例如:写一横画,横画本应从左向右行笔。藏锋书写时,应由右向左逆行,按笔后,再由左向右顺行,终了按笔调整笔锋后,由右向左逆行。藏锋用笔沉着、含蓄、雄强。通常篆书、隶书,楷书中的颜体和柳体多使用藏锋的方法书写。

露锋是一种平铺直叙的用笔方法,起笔时掌握“欲横先竖,欲竖先横”的准则。

例如:写横画,竖下笔,调顺笔锋后右行笔。写竖画,横下笔,调顺笔锋下行笔。露锋作书,锋利精神,呼应自然,清秀峻拔。

藏锋和露锋一般多指起笔处,因为收笔的地方都需要以毫末满外,以保证笔画完整和美观。藏锋和露锋不存在着优劣之分,初学书法,要根据不同字来确定用藏锋或是露锋,但必须注意行草书很少用藏锋。

2.中锋和侧锋

中锋也称作正锋,是运笔的主要方式。

中锋运笔,笔尖在笔画的中间运行。把笔毫铺开,作到万毫齐发。

中锋行笔的优点:将墨汁均匀渗开,笔画圆满,自然充实。有一定的立体感。“入木三分”就是中锋写出来的。

中锋行笔要求笔管正直,但不意味着在行笔的过程中,笔管始终和纸面垂直,而是随着笔划的运动方向笔管稍向前倾。

侧锋也称作偏锋。

侧锋行笔,笔尖侧在笔画一边,显得臃肿枯涩。

楷书字是忌用侧锋的。但行草书中侧锋偶一用之。

初学书法,应先以中锋行笔为基础。学书法先学楷书,就是这个道理。

3.方笔和圆笔

方笔和圆笔是对笔画的起止和转折不同的处理方法。

方笔呈方棱形状,有一种斩钉截铁的气势,体现了雄强有力的格调。

圆笔呈圆转弧形,圆劲不露痕迹,清秀俊美,给人以和畅的感觉。

方笔和圆笔在书写方法上是不同的。

方笔的书写:起落提按的节奏明快,下笔迅捷,平铺直叙,不可游移。转折时改变笔画的运动方向,提笔换锋,然后逆行,即所谓“折以成方”。方笔的书写关键在一折字,折字的根本在于提按节奏,如少林卷术,一招一式刚劲、明快。

圆笔的书写。起笔和收笔处,笔锋微转,不留棱角痕迹,即所谓“转以成圆”。圆笔字书写的关键在于一个“转”字,“转”字的特点是含蓄,这种含蓄和太极拳有相似之处,一招未竟,一式又生,绵绵而至。

4. 起笔和收笔

起笔和收笔在藏锋和露锋的问题里已经涉及,这里就具体方法进一步说明。

不论任何笔划,都首先存在着一个起笔问题。起笔如果写不好,不仅臃肿或尖削不耐看,而且也会影响延伸。

藏锋起笔的法则是“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露锋起笔要”欲横先竖,欲竖先横”。

以上两个动作的关键,一个“按”,一个“顺”,都应和起笔的动作十分和谐,不能生硬。

收笔是一画终了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尖收笔,尖收笔有撇、捺、钩、悬针竖等;另一类要采用“无垂不缩,无往不回”的方法,主要针对横画和垂露竖等而言。

5. 提笔和按笔

毛笔的运动是比较复杂的,它不是简单的平面轨迹运动,而是 要配合提按运动,在行笔过程中,有意识地把笔画的某一部位写细一些,笔要轻轻提起。相反,有意识地把笔画的某一部位写粗一些,笔就要稍稍下按,这就是通常所讲的提笔和按笔。

提笔和按笔是相互对立的,但又相互依存。没有提笔就谈不上按笔,没有按笔也谈不上提笔。

提笔是在按笔基础上的提,按笔是在提笔基础上的按,也就是说提和按的动作都不能尽势,尽势则力竭。

这种施力方式很象手按弹簧,按不能按到底,提也不能提到极限。提按得当,笔画的粗细变化自然,有力度和弹性。

所以,提笔和按笔虽然简单,却须学者细心领悟,得出“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的道理。

6. 转笔和折笔(与方笔和圆笔相近)

转笔和折笔是笔锋在改变运行方向时的用笔方法。

转笔是用暗渡的方法转换笔锋,转换时,要心静手稳。

方笔字时,笔锋的转换要求刚劲有力,有棱有角,应该用折笔。。

转笔和折笔在运用中是应该相互补充的,而不应片面地追求。如果只注意方折刚劲,不注意圆润,写出的字往往抛筋露骨,无清秀含蓄,不耐寻味。如果只追求转笔圆润,而不重视筋骨的力度和弹性,又往往俗媚浮滑。

7. 行笔和驻笔

行笔是在纸上运行,提按转折的连续性动作;驻笔是行笔过程中,一个动作结束,下一个动作开始前的、很短的转换间隙。

驻笔并不是绝对静止,而是为下一动作运气施力做准备工作。这一点象讲话中的停顿。例如,写横画收笔时,就要驻笔,然后按笔满外。

8. 挫笔和衄笔

挫笔是按笔略提之际,使笔锋挫动,稍稍离开按处的一种用笔方法。例如,写钩按而挑出,如按末圆满,就要向右稍挫,写满后,再得势急出。

衄笔是一种逆而使回的用笔方法,有蜗牛入壳的意趣。如颜书写钩,竖画终了,然后缩回挑出。

9. 战笔和抢笔

战笔取迟涩的走势,用於长笔画。书写时,为了使笔的筋骨雄强,有意识地增大笔和纸的摩擦,运气使力,审慎推行,好象遇到阻力。

但必须注意,战笔决不是矫揉造作的“颤抖”,而是自然的气力增大所至,笔虽似微抖,笔画仍然齐整,边缘无犬牙交错状。

抢笔是一种快下笔的方法,实际上是虚笔,用法是悬空逆画,然后迅速落笔,似从空中遥掷而下。例如,写一横画。

10. 运笔方向

现在讲的运笔方向不是指文字的书写轨迹,如横画由左至右,竖画由上而下等等。

运笔方向是指运笔时施力的方式,笔锋和笔管的朝向。

正确的运笔方向应该是:笔既入纸,笔管微向左后偃,以保证逆入,行笔时,腕平掌竖,推笔而行,笔锋朝向与笔画的运行轨迹相反,以保证平出笔锋,万毫齐力。

古人所讲的如锥画沙、印印泥的效果,非如此不可得。

11. 行笔的速度

行笔的速度一取决于字体,二考虑字的大小,三书写人的功底。

一类以静为特点,包括篆书、隶书、楷书等字体,书写这类字,行笔速度应比较缓慢,把字画中的静气托出,行笔过快,往往失于凝重;

另一类以动为特点,包括行书、草书等字体,这类笔画的书写,需要加快行笔的速度,以表现流畅和飞动。

笔画的大小对书写的速度也有不同的要求,大笔画多重气势,行笔应该稍慢性,慢能凝聚气力,点画才能沉着雄强。

小笔画重秀美,行笔应该稍快,慢则往往呆滞无味。

初学书法,行笔应慢,只有慢行笔才能体会出笔画中提按转折的变化,使肌肉逐渐记忆,才能练出力透纸背的劲涩,这就是古人常说的“迟涩”。

有了比较浓厚的基础,才可由“迟涩”向“疾涩”发展。所谓“疾涩”,行笔虽快,但笔画不浮。

12. 三分笔法

三分笔是用笔深浅的一种分析方法,初学者最应了解。临池的第一步,首先追求形似,如果不知所临碑帖的用笔深浅程度,便无法达到予期目的。

三分笔法就是把笔头定一个量度。一个笔头自二分之一处分开,上半部分不能用以作书,只能用来贮墨,其功能有些象自来水笔的皮囊部分。

下二分之一处,自下而上称为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

学习古人书法时,以此为标准进行分析。

例如: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一般只用一分笔;

欧阳询、虚世南、文征明、祝允明等人的书法一般用到一分半笔;

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最多用到二分笔;

颜真卿等人的书法用至三分笔。

三分笔并不不象机械的量度一样精确,它提供的是一种分析用笔深浅的方法,一种推敲古人用笔的手段。

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应首先锻炼浅笔重力的用笔方法,它的难度大於深用笔,不论是提笔摄墨,还是按转折都比较难掌握。但只有从难入手,以浅笔重力为基本功,学习书法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开阔。


小暖啦啦


书法从大的方面来讲,包括了笔法、笔势和笔意三大要素,其中笔法和笔势是书法中的技巧部分,在现实的学习中,主要体现在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章法等这几个方面的学习。而书法的基本技巧也就是围绕着以上的几点来进行展开描述的。

一、笔画

笔画是组成汉字最基本的元素,写好笔画是写好汉字的基础。在书法的笔画学习过程中,基本上以“永字八法”为主。

“永字八法”为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所创的《笔阵图》中而得出的,她将汉字的笔画归纳为:点、横、竖、撇、捺、折、提、钩八种。然后再按照每一种笔画的常用姿态以及长短、角度等具体情况再进一步的展开。

例如:以撇笔画为例,常用的撇笔画就有平撇、短撇、斜撇、竖撇、竖弯撇等。

二、偏旁部首

偏旁部首也是如此,可以按照它们的规律进行归纳学习。

例如:按照改横为提的规律,就可以将工字旁、提土旁、子字旁、女字旁、王字旁、车字旁等进行一并的学习。

三、间架结构

间架结构构的学习也是如此,将汉字分为:独体字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四个大的部分,然后按照每一个结构再进行细分,这样的一种归纳法学习,对于快速的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可以起到缩短时间加强记忆的好处。

以上通过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解说了书法学习中的一些技巧,其实在书法的学习中,技巧可以说无处不在,学习书法掌握技巧也是需要从大到小进行归纳学习的。

比如:笔法上的学习,从它的起笔就有露锋起笔和藏锋起笔;收笔处就有回锋收笔,敛锋收笔和放锋收笔三种区别。

等等。


书法有云


首先得明白什么是书法,它的定义是什么?

定义:是书写汉字的法则。

从书写汉字的法则来讲:

运用正确的书写法则把字写得带有美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书法艺术。

书写法则包括,笔法,结构,章法等。当然这要通过长时间的临习碑帖,能够熟练运用基本笔法的起笔,行笔,收笔等方法,结字时的穿插避让等关系,以及章法整体气韵协调等效果,加以书家个人的学识与功力,才能把书法写成带有艺术效果。

汉字的书写是有法则要求的,是有规律可依的,是不可乱写,瞎写。而这些规来自于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这五种书体中每一种书体的笔画特点就是书法的基本技巧,这些技巧多如长篇小说。如运笔、用墨,如顿、按、起、行、转、收,横、竖、撇、捺、折、提、钩等等,五种书体完全不一样。每一种书体都是有它的特点和形态,掌握这种特点和形态就可以写像这种书体,这也是每一种书体在书写法则上的基本技巧。这些技巧每一种书体都有名家解析,如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欧阳询《三十六法》等等,这些都是基本技巧。

我个人觉得,你学谁家的就听谁家话。第一死记掌握这家的基础笔画并写像它,第二坚持持之以恒的临帖,临帖要有这家各个时期的名家字帖。做到这两点,相信你会有一个飞速的进,写字不会死板。






MSJ笔墨砚台


3/3 分步阅读

第一步:厘清概念——初学书法以学为主以练为辅。

很多人练书法有一个误区,以为书法是靠练习来获得的,其实不然,练习只是书法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除此之外,学习书法还应该重视“学”的作用,即要改变认知。举个例子,当你学习一个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构成这个字的要素是什么,这里仅仅指这个字的书法意义层面。因此,一旦你获知了学习一个字的时候,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机械的一遍一遍的练习,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在练习中一边进步一边收获。

2/3

第二步:正确的重复——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重复

有了第一步的基础之后就要重视练习的作用了,因此接下来的任务是练习。书法的练习要注意,一开始要注重笔画的练习,其实笔画的练习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过程,尤其是一些比较难以写就的笔画更是如此,需要你不断地去练习,不断地去掌握其中的规律,说白了,练习书法,其实主要练习的是书法中的技法方面,而在书法的技法层面上,笔画,结构,章法是构成上方的基本要素,短时间内想要绝对练好其中的某一方面是不可能的,只是相对来说有所长进。这三个方面的提高是一生去提升的,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很高水平的。

3/3

第三部:检验校正——学会临帖和纠偏

很多人学习书法不得要领的原因就在于他不会临帖,所谓临帖就是将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临帖,容易掌握字帖的笔意,学会临帖,就是,无论就硬笔书法还是软笔书法而言,一开始一定要写一笔看一笔字帖在写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析这个字的笔画形态是怎样写出来的,结构如何,我怎样才能写的和他一模一样好等等,全部完成之后,一定要总结分析这一个字和字帖相比,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哪里处理的不好,哪里还需要改进,于上一个字相比,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怎样改进,这就是纠偏。





艺心一意


一、笔法之理.

执笔虚宽且活焉,全身力气注毫端。勿涂勿扫成于写,有按有提有方圆。千古中锋神至上,八方使转意为先。求形求质毋飘滑,讲法讲规讲自然。笔法之理有两个方面:

一是执笔之理:执笔之理在势法之理之中;

二是运笔之理:运笔之理主要有逆起、回收,中锋用笔及提按使转等。

1、笔法之理之执笔

势法是讲书写的姿势和握笔的方法。不论是身法,站、坐、蹲,还是腕法,枕、提、悬,还是指法,二指、撮管、拨镫、五指法。这些法的产生,基本都是约定俗成的。其势法之理就是一条,一切都是根据人体生理条件为便于运笔和发力而定的。如执笔法,一般都用“五指执笔法”。

擫、押、钩、格、抵,就是根据人的手有五个指头及其生理条件而产生的,说白了,就是执笔中的五个指头的分工。各干什么,各担任什么任务,使得笔在手中便于运转,便于发力,便于书写,写出所需求之美的书法艺术来。

(1)擫:用大拇指上节端按捺住笔管;

(2)押:用食指第一节端压住笔管,使之与大拇指之力齐等抗衡,捏住笔杆,并能搓转其管

(3)钩:用中指上节端钩住笔管,能使笔管朝内(下)运动;

(4)格:用无名指指端紧贴笔管,顶住中指向内(下)的钩力,使其笔管能向外(上)运动;

(5)抵:用小指抵住无名指,起其辅助作用。这样,五指分工明确、合理,在运笔过程中各司其职,五指合力使得笔杆在手中能上下左右运动自如。

2、运笔之理

(1)逆起回收,藏锋之理。

这体现着中国人一种传统的含蓄之美。在书法技法中有句名言,“无往不复,无垂不收”, 此谓“八字真言”。为何要“逆起”? 为何要“回收”? 实质这是一种“折回运动”。


画家温泽辉


用笔。千古不易之法。其实就是掌握好中锋用笔。屋漏痕、 锥划沙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