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賞析李清照的宋詞《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文學妙語


李清照寫作《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之時,她已經是一個五十一歲的喪夫、無子的老嫗了。自然,詞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可見李清照確實滿懷愁緒,痛徹心扉。然而,

僅僅以怨詞的角度欣賞李清照的《武陵春》是不夠的。李清照畢竟滿腹詩書,富有生活情趣,作為貴族婦女的她審美趣味不可謂不高,見識亦不可謂短。她雖命途多舛,時時憂愁,然而終究是不肯輕易捨棄生活的。結合李清照一生經歷和其他詞作,我們才能更好地欣賞李清照的《武陵春》。

一、知人論世

賞析李清照之《武陵春》之前,讓我們以傳統"知人論世"的筆調,一窺這位古今第一女詞人的一生:

靖康之變(被稱為李清照一生的分界線)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禮部員外郎,其母王氏亦通文墨。雲英未嫁之時,清照《點絳唇·蹴罷鞦韆》裡"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寫儘自己少女之時的嬌憨模樣。18歲她嫁給趙明誠,明誠父親趙挺之是吏部侍郎。

李清照與趙明誠志趣相投、門當戶對,然而,以"美滿"評價她的婚姻並不全面。在北宋末年,新、舊黨爭鬥不休—我們熟悉的蘇軾便是因新舊黨之爭而多次被貶。李格非與蘇軾一樣,屬於舊黨,而趙明誠之父趙挺之屬於新黨。兩人既不屬同一陣營,為何兒女喜結連理,是情意戰勝利益,還是其他原因,我們如今已經很難做出全面的判斷、很難還原事情的原委。但不可否認的是,兩黨之間出現正面衝突之時,恐怕李格非和趙挺之也無法全身而退,趙明誠與李清照的相處,恐怕也不能不受影響。再者,趙明誠與李清照結婚數年,直至趙明誠病逝,二人並未生兒育女,趙明誠曾有意納妾(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有"休休,這回去也"暗喻趙明誠心有所屬)。是趙明誠不育,還是李清照不孕,我們很難判斷。然而,從無兒無女的尷尬、意欲納妾的變心裡可以判定,清照婚姻未必美滿,因此,李清照在婚姻期間,便常有愁緒,而南渡之後趙明誠病逝、與張汝州再婚而又離異,李清照的愁緒就更為沉重而複雜了--《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便寫於此時。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對於李清照而言亦是如此。然而,清照嗜酒,少女時期便"濃睡不消殘酒"(《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愛遊玩,未嫁之時"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即使詩人常常"借酒澆愁愁更愁",即使李清照也有傷春悲秋意難平的可能,我料想有生活情趣、有愛好的她總是比那些困於一室之內的怨婦要強得多。事實上,清照常常試圖從遊玩中排遣愁緒,即使這種排遣不見得有多大效果--《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便是如此。

·二、文本解讀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1、詞牌解讀

"武陵春"詞牌的選擇,李清照可謂用心良苦,這一詞牌已經暗含往事不可追,物是人非的基調。"武陵春"源於歌頌桃花源之地,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便是詞牌所詠之事的源頭。因此,"武陵春"這一詞牌實則暗含桃花源永遠消失、不可尋找的典故--武陵人離開桃花源之後,帶人尋訪桃花源卻無法尋得;其他好事者也無法尋得,桃花源永遠地消失了--"南陽劉子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終無問津者"。與"武陵春"相照應,李清照曾有詞"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鳳凰臺上憶吹簫》),"武陵人"便是暗喻趙明誠。對於李清照而言,"武陵春"這一詞牌名含義豐富而貼切。

(二)詞句精析

1、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賞析詩詞時,我們應該關注詩詞中的意象,它常常能給予我們不少信息。譬如,詩詞中言花落,常常是暮春時節,如"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便是暮春景色。因此,"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此"風"吹盡落花,是暮春時節之風。肆虐的暮春之風令花落盡,塵染花香,暮春凋零之景暗示詞人傷春、惜春之感。這傷春惜春裡,詞人也為自身傷神。寫作此詞之時,李清照已經是五十一歲的年紀了,她能從易逝的暮春、凋零的落花中看到自己年華不再的影子。因此,"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表面上寫景,但這景卻已經引起了李清照濃濃的哀愁。以詩經六義論之,是景物起興之法亦是融情於景。正因如此,"日晚倦梳頭"一句,也不是簡單的"倦"。李清照明顯意識到,對於風華不再的自己而言,再多的脂粉也無法掩蓋臉上的皺紋,再細心的梳頭也無法挽回昔日青絲。李清照對梳頭的積極性不高,這一現象在她後期作品中並非孤例,譬如早於《武陵春》寫成的《鳳凰臺上憶吹簫》便有"起來慵自梳頭"之句。所以,"日晚倦梳頭",這一句

人物動作描寫,反映的,是李清照暮年常有的年老色衰、不喜梳妝的感受。這也是古今中外,所有女子對美人遲暮、容顏不再、年華易逝的共通之處。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欲說還休的愁苦含蓄深沉,令人愁腸百結,正如辛棄疾"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韶華消逝,年老色衰,已經足以令女子喪氣了,更令人心痛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李清照寫作此詞時,趙明誠已然去世,而她與張汝州的相遇也只是一場遇人不淑的徒勞無功。"物是人非事事休",這物是人非裡,有南渡之後的家園鉅變之感,更有自身漂泊的悲哀。"欲語淚先流",這動盪的遭遇,李清照已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淚先流"表明,李清照在暮春花落、物是人非的觸動之中,半生漂泊無依的悲痛終於傾灑而出。此歇拍二句,直抒悲痛之感,而未言悲痛之因。

3、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李清照詞中令人稱道的一點便是融合口語卻不俚俗,

這兩句的家常之語頗清新流暢,彷彿輕鬆語調。上闋的情感是哀愁、悲痛的,下闋起句"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則是情感轉換。李清照用"聞說"兩字,可見她還沒有親自觀賞到雙溪的春色,因此,"尚好"並非李清照作出的評價;"也擬"說明李清照還沒付出行動,泛舟雙溪還處於計劃階段。但有排遣悲愁的計劃,至少說明李清照還有遊心。她希望排解自身的愁苦,寄情山水便是她所作出的努力。自南渡、喪夫之後,愁苦便常常在她的詞中流露,她知道自己獨自一人困於一室之內是無法捱過這昏昏白日、漫漫長夜的--"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獨守窗邊,自己一個人怎麼能捱到天黑呢!"也擬泛輕舟"便是李清照為消愁而計劃的活動。然而,泛舟消愁,真的可行嗎?

4、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一句,是李清照的名句之一。將不可見的愁緒化為具體可感的事物,化虛為實,是高明手法。與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同樣是化虛為實,李煜之愁如春水,綿綿不絕,是寫愁之長,是心愁的時間很長;而李清照之愁,卻是"載不動"的,這是愁之重量。可見,李清照想強調的是這愁令她心情沉重。李清照的愁不像李煜那樣"長",因為李煜是亡國之君,他是不願意也不應當排遣國仇家恨的;而李清照,作為一個有見識、有才情的女子,積極排遣沉重愁緒,可見她仍然對生活抱有希望,並非一個只會怨天尤人的怨婦。李清照善於寫不可捉摸的"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同樣顯示出她高超的水平。

雖有"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的自我排遣,然而,李清照逃不過"借酒消愁愁更愁",傷春悲時意難平。李清照意識到,泛舟雙溪是無法消解愁情的。因此,下闋兩句在短暫的強自排遣、勉強自我寬慰之後,情緒再次跌落谷底。縱觀全詞,李清照的《武陵春》,在情感的表達上,以區區小令的篇幅,寫一抑一揚再落的跌宕起伏,實在是大家手法。(作者:棉上之甜)


一往文學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此詞作於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春天,時李清照五十二歲。上年九月,金兵又南侵,李清照為了避難,從臨安(今浙江杭州)溯富春江而上,經嚴灘,抵達金華。此詞就是寫她隻身流落在金華的心態。


首句“風住塵香花已盡”,既通俗又凝鍊,暗示了在此之前曾發生過風吹雨打、落紅滿地的景象,如今風已住,繁花已盡,被狂風暴雨摧殘的落紅多日來被人踐踏,已“零落成泥輾作塵”,所以塵土發出陣陣香氣。這句寫外部環境,字裡行間充滿了詞人對這景象的痛惜之情,也暗寓著對自身飄蕩無依生活的深沉感慨。


次句“日晚倦梳頭”,與前期寫的《鳳凰臺上憶吹簫》“起來慵自梳頭”語意相同,都是從倦於梳頭描摹懶散意緒,但其中的原因卻大不相同。《鳳凰臺上憶吹簫》寫的是與丈夫暫時分離,因一時獨居而無心梳妝打扮,而此詞寫的是在國破家亡與丈夫死別之後,由外部環境觸發而使她完全心灰意冷,所以在太陽昇得老高時還倦於梳頭。


三、四兩句點明“日晚倦梳頭”的原因。“物是人非事事休”,這句包含的內容很廣。春天的風景一年一度,如今又來了;丈夫的遺著以及其它遺物,都依然如舊,這都是“物是”。可是人已經不在了,這是“人非”。睹物思人,物是人非,這不是偶然的、輕微的變化,而是重大的、劇烈的、永遠不能挽回的變化。人已經死了,原來夫妻間的閨房之樂、恩愛之情,以及與丈夫共同鑑賞書畫,歸來堂中品茶談笑……,所有的事情都不會再有了,所以用“事事休”三字來概括。所以,這句包含著詞人的極端沉痛,真是聲聲淚、字字血啊! 這千萬椿事情,千頭萬緒,心亂如麻,不知從何說起,剛想說,眼淚已奪眶而出,“欲語淚先流”一句,寫得既生動形象,又實在是感人至深!


下片轉入抒寫內心活動,更為形象、細緻、深刻。連用“聞說”、“也擬”、“只恐”等三組虛字,傳神地表現出詞人的心理活動過程。“聞說雙溪春尚好”,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正是遊賞的大好季節,於是詞人動了遊覽之興,“也擬泛輕舟”,李清照是特別喜歡划船的,早年寫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就可看出她劃舟遊覽的極高興致。如今乘此“春尚好”的季節,雙溪又是金華著名的風景區,於是她又想去泛舟遊樂,藉此也可擺脫心中的許多煩惱事。“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鬆,節奏明快,表現出詞人一時的喜悅心情。但是,在“泛輕舟”前加“也擬”二字,又把詞人憂慮重重、猶豫不定的心態傳神地反映了出來。同時,“輕舟”一詞,也為下文的“愁重”作了鋪墊和襯托。


結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是歷來為讀者所激賞的名句。舴艋舟,形容舟之小。擔心自己的憂愁太多太重而輕舟載不動,這個比喻非常新穎生動。歷來用具體形象比喻抽象感情的詞中名句很多,如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的“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賀鑄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等等,都是形容愁之多。李清照此詞則比他們更進了一步,將愁寫成有重量的可以用船裝載的東西,這是李清照的獨特嶄新的創造,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貼,渾然天成,不著痕跡。從這個比喻中,可使讀者更深切地體會到詞人無與倫比的沉痛心情


你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關注【文學名句】遇見動人語言是美妙的緣,總有貼心文字溫暖著你我

↓↓ 記得點贊,喜歡就分享和收藏 ↓↓


文學妙語


賞析詩詞,一般從三個方面去看。

一,詩歌的情感。任何的詩詞都是詩人自身情懷被觸動之後所引發的感情的迸發,宣洩。而這種情感又是緊貼著物象,由物引出,用物烘托,最後又以物結尾。整體的情與物,是交匯,融合的。這就是所謂的情景結合,借物抒情,或者託物言志。

二,詩詞的結構,手法。近體詩詞有自己固定的格律,平仄,韻,這是不必討論的。但除了上述幾點,在詩詞的創作過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手法,比如,倒裝,問答,擬人,虛實,動靜,點面,明暗等等。而對於結構,有曲寫,正寫,伏筆,鋪墊,景中渡情,小中見大等。



三,詩歌創作的歷史背景。想要了解一首詩詞的內涵,那麼就要明白詩詞發生時期的歷史背景,詩人所處的環境,並深入地挖掘詩人的當時的情感寄託,懂其人,當能懂其詩,才可明其理。

這是詩詞鑑賞最基本的。而對於李清照的《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表面上看,為春殘花謝,惜春之詞。但其內含的情感卻並非這麼簡單。這首詞創作的背景為清照晚年時避難浙江所作,當時金入侵,宋已基本名存實亡,而易安也已是夫死財失,又無兒女依靠,這種國破家亡,顛沛流離而又無依無靠的生活,其情感如何不痛,不悲,不憤!

所以,這是一首託物抒情的明顯例子。借殘敗的春景,抒發對自身,對故國深切的哀痛。就結構來說,其上片,以景帶情,點名了觀點,物是人非,事事已休。下片用聞說引出,依舊加深上片的觀點,並給出結論,載不動許多愁。結構環環相扣,情感步步緊逼,並且在轉折昇華時既無痕跡,也許造作,順暢自然,這也是清照詩詞最明顯的特點。



就手法來看,《武陵春》中動詞的運用很靈活。比如,“風住塵香”,用住而非停,或者落。停,落在這裡都只能顯示當時的情景,會很生硬,而住,卻可以在讀者面前形成一個動態的畫面,牽引著讀者的思緒,這一點很難有人能做到。再之後的“載不動”,效果與此相似,這裡為虛寫,是作者的想象。虛實結合是詩詞中最基本的手法。虛實結合,可以調節節奏,情感,也可以調動讀者的思維。

其中名句,物是人非事事休,這句並非易安原創,乃是在前人基礎上化用。最早是三國曹丕的,“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物是人非,蘇軾也曾用過。

化用是一種詩詞常見的手法,化用簡單,但要做到化而無痕,就不容易了。

關於這首詞,分析起來還有很多,但因篇幅,不再多寫。最後說一點,不管是分析的動詞,還是任何的手法,都是為情感服務。詩詞要以境為先。同時任何一首好的詩詞,其語句必是凝練的,所以,再寫好以後還要注意,煉字,詩如此,詞亦如此。至於如何煉,個人的審美,格局,因素太多,不囉嗦了。


畫骨透情


這首詞其實有名字,叫《武陵春·春晚》。

首先你想讀懂一首詞,肯定要先了解它的寫作背景。

當時的李清照流落異鄉,失去了自己的眷侶,國家動盪,與丈夫花費半生收藏的文物也所剩無幾。

第一次看到是在初中的課本上,一遍遍的讀著毫無來由的就吧嗒吧嗒掉下眼淚來。後來全班一齊朗讀時我也有些哽咽,現在說來有些可笑,但當時好像真的切身感受到了一絲那樣的心情。可能自古少年多愁善感吧。

現在長大了些再回頭來看這首詞,心裡多了幾分無奈,卻也多了幾分釋懷。

也想起顧貞觀《金縷曲》一句:

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時間的逝去」與「生離死別」,是詞裡想要說的吧。

想來世間最悲涼最絕望的,莫過於此二者。時間逝去再無法重來,生離死別再無法挽回。


阿米婭


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一生可謂遍嘗世間冷暖,閱盡人生薄涼。不一般的身世,為她的詞作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為“婉約詞宗”,易安詞被世人譽為“自成一體、別是一家”。易安詞作輯錄多已散佚,現古本僅存有《漱玉詞》。李詞以“靖康之變”為界限,前期多訴閨閣情、相思苦,後詞則多傷時懷舊、感嘆身世。今天我們一起來賞析詞人後期的一篇名作《武陵春》,以追尋詞人芳蹤,感懷詞人身世。


武陵春·春晚

( 宋)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是一首小令,作於南宋高宗紹興五年(公元 1135年 ),當時徽欽二帝已被金人虜走,國破家亡之際,李清照避亂南逃於浙江金華,感嘆此生眾多的苦難: 與丈夫傾盡畢生心血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丈夫趙明誠病故;金人揮兵南侵,家國不再、孑身一人倉惶南渡……箇中苦難即使常人遭遇一項,已是難以承受,更況且接踵而至的災禍全加諸於一個已至暮年的弱女子之軀!彼時實在不堪其重的詞人遂作了這首《武陵春》詞,控訴自己的不幸遭遇:


暮春時節,紅日高懸,東風駘蕩,花枝凋殘,難堪其摧,遍地落殤!晨起理妝,無心無力,空對奩鏡,徒增感傷。物是人非,事事蹉跎,未述一語,淚已盈眶。聞說雙溪,正值春光,也擬泛舟,遍遊湖上。惶惑滿懷,怎敢痴望,舴艋輕舟,載承惆悵?


這是一腔怎樣的肝腸寸斷,這是滿懷怎樣的傷心絕望?上片起句“風住塵香花已盡”即筆落千鈞,既是在描寫自然景物,也是在感嘆自己不堪苦難命運的摧殘,更兼紅顏不在,人生已老的身世,一個“盡”充分悲述了自己似乎已至窮途末路的悲慘境遇。於是,這次第怎還有心思梳妝打扮?上片轉句好一個“事事休”!便把自己“故土淪陷,流離失所,家散人亡,家財散盡,遇人不淑(遭遇渣男張汝舟騙婚劫財,一度身陷囹圄),青春不再”的諸多不順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結句“欲語淚先流”看似平易,卻用意精深,接應上句難以抑制的滿腔愁緒,此時已化作決堤之水痛快傾洩!抒情悲懷的同時,詞作藝術張力之不凡也是鏗鏘擲地,力動四方!

感情蘊藉至此,詞的下片自然要作更深入的挖掘剖析,“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詞聯用,即把自己複雜曲折的心緒全然露了個徹底!清照前半生,因良好的家世,美滿的姻緣,自是讓她歷盡了世間的繁華。優渥的條件也得以讓她有充足的時間精力去盡情享受優雅清閒的小資生活。於是賦詩填詞,賞花遊景便成了她早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物轉星移間,世事滄桑已作雲泥變換!數十年後的此泛舟已截然不同於青春年少時 “溪亭日暮”的盡興輕舟,此愁緒更殊途於“紅藕香殘”時的絲縷閒愁。所以同樣的賦詩填詞,因為災難深重,現在只能作“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慨嘆了!此番喻作愁緒的誇張手法,不免讓我們想起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和少遊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比喻。不同於前兩者,清照詞的喻愁因為更好結合了前句,所以來得更為妥帖自然不著痕跡。詞人老道的煉句功夫,嚴謹的藝術構思由此可見一斑!

關於此詞的賞析,前人著述裡已是精彩紛呈、精微皆至,愚在此斗膽再作解析,力求表達自己一點不成熟的見地,望眾師友見諒!

(本問答為風西夜昨原創作品,現通過《悟空問答》首發,請務必尊重作者版權,如需作他用須經作者本人同意,否則必予深究)


風西夜昨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是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寫,此時金兵進犯,國破家亡,丈夫趙明誠病故,家藏文物喪失殆盡,歷盡人生風雨的李清照內心無比悲痛,詞中表達的就是這種物是人非的悲痛心情。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zéměng)舟,載不動,許多愁。

風住塵香花已盡,風停了,但百花已被風雨摧殘,零落成泥,泥土中還有花的餘香。開篇一句,就展現了李清照練詞練句的非凡功力,七字為我們一個悽美的意境,也象徵著李清照經歷人生風雨後的疲憊與悽苦。

正因為風雨悽苦,不得出門,所以詞人李清照才會日晚倦梳頭。日頭高了,才起來梳頭,一個倦字,點出詞人疲憊的心情。

此時,詞人看到的卻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經歷了戰火,曾經與丈夫趙明誠一起收集的文物已經喪失大半,而丈夫趙明誠也已病故,身邊只剩一些僅存的文物,以及與丈夫一起合著的《金石錄》。

此情此景,想訴一下苦,卻沒在了那個聽她訴苦的人了,只有眼淚不住的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可謂千古傷心語。

可是生活還得繼續,於是詞人李清照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

雖然經歷了一場風雨,但是聽說雙溪那邊的春光尚好,也許可以去那裡散散心。

可是又溪那舴艋小船,恐怕載不動我內心的愁緒。

詞人又一個巧妙的比喻,再次深化自己內心的愁緒。這個比喻巧妙在,完全沒有一絲刻意的成分,因為前面提到擬泛輕舟,然而自然過渡到輕舟載不動內心的愁緒,自然入妙,將內心的愁緒形象化。

此詞無論是練字練句,還是藝術手法,都是精妙絕倫,詞中的悲痛情感,更是感人至深。

近代靳極蒼《唐宋詞百首詳解》評此詞:全詞婉轉哀啼,令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本非悼亡,而實悼亡,婦人悼亡,此當為千古絕唱。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李清照的這首詞主要著落在一個“愁”字上,把抽象的情感概念,以其獨特的視角、細膩的情感、非凡的手法,加以形象化的塑造。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宋·李清照)

這首詞作於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這一年詩人52歲。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詩人南渡,自此以後,時乖命蹇,種種噩運,迎面而來。先是丈夫趙明誠病故。又經八年多的轉輾流離,詩人與丈夫所藏珍物、碑帖、書籍被焚、被盜,損毀殆盡。這些書、物曾與詩人竟日相伴,記載著她的幸福與快樂,喜怒與哀愁。而今,物去人非,詩人孤身一人客居金華,悽苦無聊。追思往事,悲憤已極,愁腸百結。“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詩人的這種感受,是她悲慘命運的真實寫照。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趙明誠罷守江寧,遷湖州,受命行在(建康),臥病,不久而卒。詩人“悲泣倉皇,不忍問後事”。趙明誠不僅是他的生活伴侶,也是詩文知己。夫妻二人常常相對觀書,展玩品味,互論短長,品茶把盞,魚水情歡,生活中充滿了無限的樂趣。而今,斯人已逝,“手澤如新,墓木已拱矣”。八年來,一切都煙消雲散。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怎能不魂淡神傷?又怎麼不“欲語淚先流”?她的愁,又豈是小小的船兒所能載得動的?

“天意以餘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

詩人平生兩大幸事,和睦家庭、愛物書籍;而今孑然一身、惶惶不可終日。正是這種遭遇,讓李清照把“愁”寫成了絕唱。在她的筆下,“愁”這個抽象的情感概念,變成了無數使人可以鮮明體驗的具體形象。

如果,秦少游的“無邊絲雨細如愁”,賀鑄的“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都是“愁”,都非常具體而形象。但,也正如李後主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雖連綿不絕,都奔湧而去。李清照的“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如山嶽,壓在心底,揮不走、搬不動,“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愁不僅有了重感,又有了聲音、有了動感,綿延起伏,碾壓著一個堅強的女人。李清照不僅成功地塑造了鮮明的藝術形象,也成功地塑造了女詞人(中國女性)的自我形象。


燕北林叢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賞析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南宋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李清照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



寫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作者丈夫趙明誠病死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

註釋:

武陵春 詞牌名。

塵香:落花觸地,塵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氣

日晚:日落

物是人非:事物依舊在,人不似往昔了

舴艋(zéměng):小舟

現代文翻譯:

風停了塵土上沾的一點點花香被吹盡,日落時光懶得梳頭打扮。現在已經物是人非,想說說淚水先流下來。聽說雙溪那邊春色還好,也想泛舟去觀賞。可又怕那小船載不動我的愁緒。



賞析:

李清照李煜寫這首詞時丈夫趙明誠病死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用“塵香花已盡”表述她失去愛人那種孤寂的心情,更有“倦梳頭”表明那個欣賞自己容貌的人已經不在,梳頭打扮有什麼意義呢。歷歷往事已是昨日黃花,想一想都會淚流滿面。不是沒有景色優美的地方可去,她用了誇張的手法寫自己的愁緒之重,怕小船都載不動。作者委婉的手法,描寫自己在失去丈夫,背井離鄉之痛。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用深沉憂鬱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淒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


鄭老師回頭客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事事者,前"倦梳頭"之類。"欲語"者,後"聞道"之類。足見結構之縝密。

"欲語淚先流",抒情真切、細膩。試比較杜甫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以及屈原的"長太息以掩啼兮,哀民生之多艱"。


老馬識途183228897


泡一壺香茗,讀李清照詞。

說起宋代才女李清照的這首詞《武陵春 》,我就想起她的另外一首詞:《點絳唇》。那首詞,寫了一個少女初次萌發的愛情萌芽。讓人產生一種非常美好的感情。詩裡的少女那麼天真,那麼純潔,感情又是那麼豐富。這首詞,就像一個個特寫鏡頭,嬌羞而又柔弱的女孩兒,顯現在我們眼前,就好比是一滴晶亮的露珠,沒有摻雜一絲塵埃。

然而,今非昔比而又物是人非。這首《武陵春》,讀了讓人心疼,恨不得和詩人一起落淚。

這首詞是在她的最親愛的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去世以後寫的。

“故人夢難回,覺來雙淚垂。”

又在一個暮春時節,慵懶的詩人面對著殘紅落盡的花枝,懶得梳妝 ,“日晚倦梳頭”,一個“倦”字,透露出此時此刻的心情。“欲語淚先流。”此時的她,流落在金華,屋裡放著割捨不開的逝去的親人的遺物,睹物思人,難以遣散開的那種情愫,那種抑制不住的痛苦的思戀,那些再也回不來的美好的時光,這一切浮現在人們的面前,給我們以感動。

《西廂記》裡面,有這樣的句子:“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駝也駝不動。”而在這首詞中,寫的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一葉輕舟,哪能載得動無限落寞無限愁思呢?

文學作品以真情動人,那是達到了很高的境界。這首詞就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