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核酸檢測為什麼會有假陰性?

前幾天新聞報道,在杭州一所醫院,有個病人測了6次核酸都是陰性,直到第7次才測出陽性;我們熟悉的李文亮醫生共查了3次核酸,第一次結果未知,第二次為陰性,第三次才為陽性,而這離他起病已過去了23天。

這樣的新聞不在少數,幾乎每天都有檢測很多次才確診的病例,核酸檢測在公眾眼中好像並沒有那麼靠譜,假陰性率這麼高,為什麼還要用呢?

新冠核酸檢測為什麼會有假陰性?

先來講講什麼是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一般來講,從細菌學角度,檢測到了病原或病原的核酸,被視作是確診感染病人的金標準。新型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是單鏈RNA,這是它最核心也最明確最準確的標誌。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第五版裡有這樣一段話:

主要與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鑑別,與肺炎支原體、衣原體肺炎及細菌性肺炎等鑑別。此外,還要與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機化性肺炎等鑑別。

這段描述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鑑別診斷,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沒有核酸檢測,只用症狀或CT診斷,誤診的機會很大,會把很多本來不是新冠感染的患者納入新冠感染。

新冠核酸檢測為什麼會有假陰性?

接下來我們講講假陰性是怎麼造成的

核酸檢測可以作為金標準,但是假陰性確實是目前存在的很大的問題,它不僅存在,而且概率不低,至於為什麼新瓜病毒核酸檢測會假陰性,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 試劑盒檢測限

核酸檢測試劑盒都存在著檢測限的問題,什麼是檢測限?簡單來講就是,並不是一個病毒試劑盒就能檢測出來,只有當換著樣本里的病毒量達到某個值的時候,才能檢測到核酸,這個值就是檢測限。

根據試劑盒的好壞,檢測限的高低也有不同,在其他指標相同的情況下,檢測限越低的試劑盒越好。

2 患者病程的影響

一般根據臨床大規模數據可以找到某個病毒的病程規律,患者感染病毒後,病毒根據病程在患者體內的情況如何,不同部位的樣本是否能檢測到病毒,病毒量是多少,是否與症狀有什麼關聯。

因此,如果患者所在的病程攜帶的病毒量很少,無法達到試劑盒的檢測限,那麼就會出現假陰性的問題,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患者前期核酸檢測是陰性,但是檢查了三四次後檢測出了核酸。

不過,目前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病程,我們還沒有全面的瞭解,要依靠後續專業人員的總結。

新冠核酸檢測為什麼會有假陰性?

3 患者樣本的影響

《新型冠狀病毒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提到檢測標本的採集,標本的種類裡有上呼吸道標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下呼吸道標本(深咳痰液、呼吸道抽取物、支氣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肺組織活檢標本),血液標本,血清標本,後來又增加了糞便、肛拭子。

這些標本里,下呼吸道樣本是最好的,病毒多,雜菌少,最易檢測出來,但目前臨床採樣大多以上呼吸道樣本,比如我們在新聞裡經常看到的咽拭子,就是採集上呼吸道樣本,這種方法比較簡便快捷,但是該樣本中病毒量較少,假陰性的可能性也較大。

檢測人員都希望採集的樣本是符合標準的樣本,但門診、臨床部門在實際的採樣操作中,有時不一定能採到很好的樣本。

新冠核酸檢測為什麼會有假陰性?

新華社新聞中的取樣照片

4 樣本運輸、保存的影響

新型冠狀病毒是單鏈RNA病毒,RNA很容易降解,在採集到樣本後運送到實驗室檢測的途中,如果保存不當,病毒很容易在運送途中死亡並核酸降解,那麼檢測的陽性率自然會低很多。

5 檢測過程的影響

在檢測病毒核酸實驗中,檢測人員會面臨著兩種實驗方法的選擇,第一種是將病毒滅活後,再做後續實驗,安全性較高,但陽性率較低;另一種方法是不進行滅活處理,直接進行檢測,這樣陽性率高一些,但實驗人員的感染風險也更大了一點,如何抉擇是一個很慎重的決定。

新冠核酸檢測為什麼會有假陰性?

由以上可見,核酸檢測出現假陰性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完善所有的診療流程和檢測流程,能使陽性率逐漸接近最真實的結果,這些,需要我們大家一起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