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式中型坦克有哪些改型?

Hxiam


20世紀60年初,由於中蘇關係破裂,進口裝甲材料來源中斷,包頭一機廠被迫停產,後來中國自行研製了稀土601鑄造裝甲鋼和車體603軋製厚裝甲鋼,從1963年開始恢復生產59式坦克。由於工業基礎薄弱,在整個六十年代59式坦克生產乾乾停停,1965年之前的59式坦克質量和性能均不能令人滿意,常出現新坦克交付部隊後立即回廠修理的情況,到1971年,包頭617廠僅生產了2300多輛59式坦克,年均產量僅為190輛。

從1970年代初期開始,由於工藝的成熟,坦克年產量開始上升,年產坦克在500輛左右,到70年代末期達到滿負荷,1979年產量高達1000輛,1980年500輛,1981年600輛,1982年1200輛,1983年1500輛。至1985年停產時,中國共生產了1萬輛以上的59式坦克,其中絕大部分是包頭617廠生產的,中國另一個坦克生產基地-洛陽拖拉機廠,僅生產了500輛59式坦克。

正因59技術成熟,所以改型眾多甚至有與美國聯合研製的技術驗證車-“美洲虎”。最出名的改型59D,在戰狼2中仿造59D充當大反派的大殺器。還有一種被改裝成為消防坦克用於滅火作業。



59坦克型號:

59-1坦克

59-2坦克

59-2A坦克

59-D1坦克

59-125坦克

59-P坦克

59-G坦克

73搶救車

“美洲虎”

59式消防坦克



戰武拌豆腐


59式中型坦克

59式中型坦克(中國研製代號:WZ120,英文:Type 59 Medium Tank[1]),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參考蘇聯T-54A中型坦克仿製並大量裝備的一種中型坦克。

該型坦克,戰鬥全重34噸,乘員4人,最大時速50千米,最大行程560千米。主要武器有1門100毫米線膛炮,戰鬥射速7發/分,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和2挺7.62毫米機槍,配有紅外夜視儀可夜間駕駛 。車體首部和側面的裝甲較厚,炮塔成流線型,具有良好的抗彈能力。坦克具有較強的火力,裝甲防護和機動性能良好,重量較輕,結構簡單,工作可靠,使用維護方便。

59式中型坦克是中國裝備的國產第一代主戰坦克。該坦克於1959年開始列裝中國軍隊,在1980年代以前一直是中國裝甲兵的主要裝備[2][3]。

中文名稱

59式中型坦克

英文名稱

Type 59 Medium Tank

前型/級

T-54A中型坦克

次型/級

69式中型坦克

研製時間

1958~1959年

服役時間

1959年

定型時間

1959年

國家

中國

參仿原型

蘇聯T-54A型中型坦克

裝備火炮

59-100毫米線膛炮

工廠代號

WZ-120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坦克作為陸軍突擊兵器出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成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由此確立其在陸軍中的主導地位相比於世界坦克強國而言,中國的坦克發展起步晚了30多年。到新中國成立時,由於沒有自己的坦克工業。解放初期只有幾個小型坦克修理廠[5] 。新中國領導人決定建立自己的坦克工業,從而拉開了中國坦克發展的序幕[6] [7] 。

蘇聯T-54中型坦克

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更重要的是當時中國工業基礎十分弱,根本不具備研製和生產坦克的能力。所以從現實情況出發,中國決定首先從蘇聯購買坦克以應部隊急需。特別是朝鮮戰爭的爆發,更加快了中國引進蘇制坦克的步伐。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生效後,1950年11月,中國從蘇聯首批購進10個坦克團的裝備,主要為T-34/85中型坦克,其次是少量的IS-2重型坦克和SU-122自行火炮。1951-1955年期間,又相繼從蘇聯購進47個坦克及自行火炮團的裝備。

1955年11月,中國從蘇聯獲得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及其改進型號T-54A的樣車。T-54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中型坦克之一[8] 。它的成功引進,使中國裝甲兵的坦克裝備技術水平首次與世界同步。

T-54是在蘇聯1944年設計的T-44中型坦克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而T-44又是在著名的T-34/85坦克基礎上改進的(主要改進之處是採用扭杆懸掛、橫置發動機和傳動裝置以及形狀良好的車體),該坦克有4名乘員,取消了原T-34/85坦克的機電員,航向機槍固定在車體上,由駕駛員控制發射。炮塔是T-34/85坦克炮塔的改進型,但是炮塔底部沒有突出的頸環。T-54第一輛樣車於1946年製成,1947年在哈爾科夫坦克廠投產。該型坦克及姊妹型號T-55中型坦克是二戰後世界上生產量最大的坦克。前蘇聯、原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蘭共生產T-54/55坦克約5萬輛,佔二戰後世界坦克總產量的1/3左右[6] [7] [9] 。

研製歷程

中國對T-54和T-54A的性能是感到比較滿意的,但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單純依賴外購來滿足部隊裝備要求是不可想象的。為了發展自己的坦克工業和培養技術人才,中國決定以T-54A為基礎進行仿製生產。為此,中國要求蘇聯提供T-54A中型坦克的全套圖紙和生產工藝,並於1956年4月動工建設國內第一家坦克製造廠(內蒙古第一機械廠,代號:617廠,簡稱:包頭一機)[7] [11] 。

1958年內蒙古617廠第一輛59式坦克組裝歷史照片

1957-1958年,617廠主要進行設計研究、翻譯圖紙、工藝技術文件;1958年底,第一輛用蘇聯零件組裝的國產T-54A開下了流水線。到1959年,617廠已經可以完全獨立生產T-54A中型坦克。1959年10月1日,首批國產的32輛T-54A參加了建國十週年大閱兵,這也是中國產坦克首次向公眾亮相。1959年底,中國產T-54A被正式命名為1959年式中型坦克(簡稱59式坦克,生產廠WZ120)。59式中型坦克的問世,宣告了中國不能生產坦克的歷史徹底終結[7] [12] [13] 。

1960-1961年,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對已生產出的59式坦克性能進行全面考核,先後在北方寒冷地區和南方炎熱地區試車,累計行駛9000多公里,主要考核其產品質量檢驗、戰術技術性能、使用壽命、適應性及可靠性。設計人員對59式坦克進行部件、零件的設計及計算,以掌握原設計意圖,積累數據。同時,為全面測試坦克性能,籌建了中國第一批坦克試驗檯架。通過試驗和部隊實際使用情況表明,59式中型坦克戰技術性能良好,機件工作可靠,適應性強,維修保養簡便,完全符合性能要求[6] [7] 。

中國仿製32輛5T-54坦克參加國慶10週年閱兵

20世紀60年初,由於中蘇關係破裂,進口裝甲材料來源中斷,包頭一機廠被迫停產,後來中國自行研製了稀土601鑄造裝甲鋼和車體603軋製厚裝甲鋼,從1963年開始恢復生產59式坦克。就像沈飛仿製生產殲-6殲擊機一樣,由於工業基礎薄弱,在整個六十年代,包頭一機廠的59式坦克生產顯得坎坎坷坷,1965年之前的59式坦克質量和性能均不能令人滿意,常出現新坦克交付部隊後立即回廠修理的情況,到1971年,包頭617廠僅生產了2300多輛59式坦克,年均產量僅為190輛。

從1970年代初期開始,由於工藝的成熟,坦克年產量開始上升,年產坦克在500輛左右,到70年代末期達到滿負荷,1979年產量高達1000輛,1980年500輛,1981年600輛,1982年1200輛,1983年1500輛。至1985年停產時,中國共生產了1萬輛以上的59式坦克,其中絕大部分是包頭617廠生產的,中國另一個坦克生產基地-洛陽拖拉機廠,僅生產了500輛59式坦克。

59式中型坦克裝備數量多、規模大,在中國裝甲機械化部隊的裝備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多年來中國運用現代新技術,對早已“超期”服役的59式坦克進行了數次重大改進[11] [9] 。

中國軍隊的59式中型坦克

59式中型坦克的保有數量,在80年代末達到頂峰,中國陸軍大約有6000輛以上的59式坦克。隨著技術狀態的老舊,59式和它的各個改進型已經不能夠適應現代化戰爭的要求,繼續改進也沒有更多必要,再加上以96/96A式和99/99A式所代表的二代三代坦克數量超過2600輛,足以在未來戰爭中面對強敵。所以中國陸軍的59式坦克正以每年數百輛的速度退役[15] 。


技術特點

總體佈局

59式中型坦克作為T-54的許可仿製品,保留了前身的基本特點,結構、佈局和各種部件基本不變,動力裝置、武器和其他設備適當改進後更換了名稱[16] 。59式中型坦克由車體和炮塔兩部分組成。車體由軋製鋼板焊接而成,駕駛艙在車體前方左側,車體中段是戰鬥艙,其上有炮塔,車體後部為動力-傳動艙,發動機橫向佈置。 炮塔為鑄造件,車內有4名乘員,駕駛員位於車內左前方,便於向前觀察;車長位於火炮的左後側,炮長位置在車長位置的前下方;裝填手位置在火炮右側。

59式中型坦克

該坦克車內攜帶炮彈34發,右前方炮彈架內有炮彈20發,左側甲板固定有2發,右側甲板固定有4發,炮塔右壁固定有2發,炮塔尾部固定5發,另有1發彈存放在炮尾下方戰鬥艙的底板上。安全門設在駕駛員座椅後方[17] [18] [19] 。

防護系統

59式中型坦克首裝有與前上裝甲垂直的防浪板、當坦克涉水行駛時可防止水浪濺至駕駛員潛望鏡。駕駛員右邊的車體前部空間為彈藥架、電瓶及燃料箱。駕駛員後面的車體底甲板上開有向車內開啟的安全門。炮塔為鑄造結構,其外形為半蛋殼形,前裝甲厚約220毫米,具有良好的防彈能力。頂裝甲是用2塊D形鋼板對焊在一起再焊到炮塔頂部的,炮塔位於車體中部。車長在炮塔內左側,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炮塔內右側。車長有1個可以360度迴轉的指揮塔,其上有1個向前開啟的單扇艙蓋,TPK-1瞄準鏡安裝在車長指揮塔頂的前部,指揮塔上有4個潛望鏡。裝填手有1個向後開啟的單扇艙蓋和1個MK-4型潛望鏡[7] 。

出口越南的59式坦克

59式中型坦克車體由軋製鋼板焊接而成,炮塔為鑄造件。車內裝有半自動滅火裝置及手提滅火器2個。前傾斜裝甲板、上傾斜面、下傾斜面、各裝有4塊備用履帶板。兩側前擋泥板各裝有兩塊備用履帶板。車後裝有電點火煙幕筒2個。自救圓木1個[17] [18] [19] 。

武器系統

火炮

59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59-100(100mm)線膛炮,身管長5350mm,身管前端有抽氣裝置,反後坐裝置的駐退機和復進機並列佈置在火炮上方,火炮可以發射鈍頭穿甲彈和榴彈,最大射速為7發/min。其中五九式穿甲彈仿自蘇聯BR-412式穿甲彈為穿深一千米140毫米[20] 。



共16張

59式中型坦克

輔助武器

輔助武器有1挺安裝在炮塔頂部的12.7mm高射機槍,1挺同軸安裝在火炮右側的7.62mm並列機槍和1挺安裝在駕駛員右前方的7.62mm前機槍。

觀瞄裝備

該坦克裝有1959年式100mm坦克炮炮長瞄準鏡。在車長指揮塔門周圍裝有4個觀察鏡;在指揮塔前部裝有1個車長指揮觀察鏡。在炮塔右側裝填手門前裝有1具供裝填手觀察用的潛望鏡,在炮塔左側前邊裝有1具供炮長觀察用的潛望鏡,這2個潛望鏡可以在垂直面上俯仰,也可在水平面上轉動。

穩定器

該坦克裝有高低向單向火炮穩定器和水平向電驅動裝置,高低向穩定精度為±1密位,穩定瞄準許角度範圍為-3.5°~+16°。車長通過目標指示器超越調炮時水平最大瞄準速度為10°/s,炮長通過操縱檯操縱時水平瞄準速度為0.05~10°/s,高低瞄準速度為0.05~4.5°/s[17] [18] [19] 。

穿甲彈藥

為59式中型坦克研製火炮彈藥,也是配套重點。在引進蘇制T-54坦克的同時,中國也引進了配套的Д-10ТГ式100mm線膛坦克炮以及БР-412式穿甲彈、БР-412Д式被帽穿甲彈、ф-412式榴彈。其中БР-412式穿甲彈全重29.6kg,彈丸重15.88kg,在1000米距離上能擊穿140毫米厚的勻質鋼板,具備摧毀二戰後期大部分中型坦克的能力[21] 。但是面對T-55,M-48中型坦克這些戰後第一代主戰坦克時,卻面臨嚴重的火力不足的問題。

坦克炮塔被穿甲彈射擊後慘狀,最厚正面也被洞穿。

59式坦克裝備不久,文化大革命爆發,中國的軍事工業陷於停滯狀態,面對北方的裝甲集群的威脅,中國軍隊只有59式坦克堅守國界長達20年之久。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秩序恢復正常,科研工作再次步入正軌。1979年100毫米破甲彈研製成功,為59式坦克增添了新彈種。隨後,中國又研製了100毫米口徑鎢頭穿甲彈,該彈初速為1435m/s,直射距離1640m,穿甲威力相比БР-412式穿甲彈有很大提高,可以擊穿T-55等坦克的車體正面裝甲。但100毫米鎢頭穿甲彈也是全口徑穿甲彈,在命中傾角大時容易發生跳彈,要擊穿T-55等坦克的流線型炮塔正面,仍沒有把握。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研製鎢芯脫殼穿甲彈,相繼攻克了難度極大的高密度鎢合金的成型和加工工藝,及閉氣環等關鍵技術。可由59式坦克發射的1986年式100毫米線膛鎢合金脫殼穿甲彈,其彈體的長徑比為18,截面積動能是此前穿甲彈的9.5倍,直射距離和穿甲厚度均有較大提高,可擊穿當時蘇軍主力T-72主戰坦克的車體正面裝甲,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與此同時,中國還研製成功用於滑膛反坦克炮的86式100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該彈威力更強,可在24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150毫米/65度的裝甲鋼板,能在2000米距離上輕易擊穿臨時加掛了反應裝甲或沙袋的M-60以及T-72型主戰坦克的車體正面裝甲,近距離可擊穿早期型T-72的炮塔正面,為中國軍隊炮兵的反坦克作戰提供了有力保障[11] 。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是現在坦克的主戰彈種


動力系統

59坦克採用B2系列V型12缸水冷柴油機,缸徑150mm,標定功率382kW(520馬力),標定轉速2000r/min,在59式中型坦克上 此型號發動機設定最高空轉轉數 2250±50r/mir,在59式中型坦克上 此型號發動機共振轉數為2500r/mir 最佳使用轉數1300~1600r/mir,最大扭矩2256±98N·m(230±10kgf·m),最大扭矩時轉速為1200~1300r/min,最低穩定轉速不小於500r/min。平均燃油消耗率不大於238g/kW·h(175g/馬力·h);平均機油消耗率不大於10.9g/kW·h(8g/馬力·h)。溼式油底殼。冷卻系和潤滑系採用管片式水散熱器和機油散熱器。B2系列發動機是世界上第一臺坦克用柴油發動機,在蘇聯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解放軍的B2系列發動機(即12150系列和6150系列)的採用車型包括了59式、69式、62式等多型坦克(含所有變型車),63式、77式裝甲車族,86式、92式步兵戰車,80年代的所有自行火炮,部分二炮導彈發射車,仿MAZ重型越野車,甚至鑽井機,發電機,邊/海防艇,氣墊船都採用了B2系列發動機。儘管這一系列發動機的技術已經相對落後,但由於性能穩定,製造簡單方便,維修 更換 保養方便,改進改型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仍能發揮其很大的作用。

阿爾巴尼亞的59式中型坦克


該坦克採用固定軸式變速箱,有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並採用多片乾式離合器、二級行星式轉向機和單對外齧合直齒輪側減速器。行動裝置採用扭杆懸掛,每側有5個鋼製負重輪,(為節約訓練成本 此車型訓練車輛為鐵質負重輪)在左、右側第一和第五負重輪位置上各裝1個液壓減振器。採用單銷式錳鋼履帶板,每側91塊。(可視訓練情況和戰時情況增減履帶板數量,冰雪地戰時,可更換兩條鋼刺履帶板;城市戰時,可更換兩條掛膠履帶板[17] [18] [19] 。)

性能數據

型號

59式中型坦克

59-1式中型坦克


59-2式中型坦克

載員

4人

4人

4人

重量

戰鬥全重

36 000千克

36 000千克

36 000千克

展開全部

衍生型號

59-1坦克

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後,針對59式中型坦克在作戰中暴露出來的火控系統落後、防護能力弱等缺陷,中國決定對59式中型坦克進行第一輪改進。1979年開始進行改進設計,產品代號為WZ120A。改進方案被批准後,隨即投入了試製和改進後的戰術技術性能試驗。1984年,59式改進中型坦克通過了定型試驗並正式定型,命名為“59-1式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是中國自行生產59式中型坦克以來,第一次比較集中的改進,標誌著中國主戰坦克走上了研改結合的道路。改進後的59-1式中型坦克,火炮首發命中率、防護能力和機動性能比59式坦克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併為老式裝甲裝備的不斷改進積累了經驗。其改進有如下方面:

59-1初期改型坦克側視彩圖


1、坦克火炮增裝了自動裝表簡易火控系統和73式激光測距機,大大提高了火炮的首發命中率,並縮短了瞄準時間,結束了原59式中型坦克沒有火控系統,“判距靠炮長的眼睛、射擊靠射手經驗”的歷史。

2、增裝了並列機槍彈和高射機槍彈壓彈機。原59坦克的並列機槍彈要靠乘員人工壓裝,費時費力。改進後,機槍彈可以半機械化壓裝,大大提高了效率,省時省力。

3、在車外增裝了紅外大燈。原59坦克的夜視儀看不清而且失真,改進後的59-1坦克,在車外左側翼板前部增裝了1個80瓦的6610型紅外大燈,提高了紅外照度,改善了夜視儀觀察的效果[24] 。

59-1後期改型坦克側視彩圖


4、增裝了操縱系統液壓助力裝置,減輕了駕駛員的操作強度。改進後的坦克由於轉向操縱系統液壓助力裝置,操作起來明顯輕便靈活。

5、增裝防滑履刺。原坦克在雪地或冰上行駛前,為防滑需要乘員把履帶拆開,然後隔幾塊履帶反裝一塊(履帶刺朝下),最後再把履帶結合起來。改進後的59-1坦克,在左側翼板上排氣管後方加裝了1個儲存箱,可以存放防滑履刺,在需要時直接將防滑履刺加裝到履帶上即可。

6、在非指揮坦克上增裝一根偽裝天線。這是吸取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教訓。改進後的59-1坦克,在非指揮車的炮塔頂甲板後部增裝一根偽裝天線,使敵人難以分辨戰鬥坦克與指揮坦克。

7、安全門改為三點支撐式向外開啟的圓形門。安全門就是坦克兵們在車輛中彈等緊急情況下,隱蔽迅速脫離坦克的通道,坦克兵稱它為“逃生門”。59坦克的安全門要打開四個把手並向內拉開,而且火炮要轉一角度乘員才能從車內鑽出去,很不方便。改進後變成三個把手並向外推開,這樣不論火炮處於什麼角度,乘員都可以迅速鑽出去。

59-1式中型坦克

8、加裝了空氣瓶充氣裝置。59坦克的高壓空氣瓶,用幾次後就沒氣了,保養時要拆下來送到修理分隊去充氣。而且一旦在戰場上電瓶電壓不足,高壓空氣瓶又沒氣,坦克就無法行動。改進後的59-1坦克,在高壓空氣瓶連接管上增裝了1個充氣接頭,可利用火炮雙向唧筒向空氣瓶充氣,作戰中就可以邊打炮邊充氣了。

9、增裝了發動機機油失壓報警器。59坦克經常出現發動機機油管、水管破裂而造成發動機燒燬的事故。改進後的59-1坦克,加裝了油壓傳感器、油壓指示器、報警器和指示燈等,一旦油管爆裂等原因造成失壓,會自動報警。

10、增裝了摩托小時儀表。59坦克沒有自動記錄摩托小時的裝置,駕駛員只好用鐘錶等手工記錄,既不準確,也費事。改進後的59-1坦克,增裝了摩托小時記錄儀,可自動記錄發動機累計工作時間,也用於駕駛員計時[25] 。

59D式中型坦克

59-1式中型坦克的改進項目,注重了改善乘員的工作環境,改進之處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說明中國坦克的設計,更加註重人機工程。59-1的改進成功,不僅大幅度提高了老裝備的戰鬥力,而且為以後中國坦克裝甲車輛的設計和改進摸索了經驗。

另外,59-1式中型坦克還進行了二期改進、三期改進,還試製了防護試驗車。其二期和三期改進主要是改進坦克的防護能力。後續改進型車,相應地在炮塔上加裝了柵欄式屏蔽裝置,車首和炮塔前部加裝了複合裝甲等[27] 。

59-2坦克

59-2中型坦克是在59-1坦克和中國第二代主戰坦克的研製同時,1980年開始進行對59-1坦克改進設計的坦克,改進後的坦克稱為59-2式中型坦克,產品代號為WZ120B。其改進的重點是火炮、電臺和滅火抑爆系統,在火力、通信和對二次效應防護方面接近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如美國的M-60A2、德國的“豹”1、前蘇聯的T-72等坦克)。

59-2改型坦克側視彩圖

1980年3月,工廠試製出兩輛樣車,其中一輛為戰鬥坦克,另一輛為指揮坦克。1980年4月,對兩輛樣車進行了多項戰技性能試驗。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完善了改進設計方案,增加了轉向液壓助力操縱裝置、動力室自動滅火裝置等項目,並於1981年改裝出1輛樣車,同年4月完成了圖紙和技術文件的整理工作。隨後,投入小批量生產,並裝備部隊。1984年59-2式中型坦克正式定型。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進,除繼續採用在59-1式中型坦克改進中獲得成功的各項技術外,其最大的“亮點”是採用了引進的當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三項技術,即105毫米坦克炮、VRC-8000電臺和自動滅火抑爆系統,使59-2式坦克的作戰能力有了質的飛躍,形成了一種新的戰鬥坦克。

第一,59-2坦克安裝了79式105毫米線膛坦克炮,是從國外引進的北約標準坦克炮,彈藥為北約標準定裝式彈藥,彈藥種類為105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其中,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初速達到1600米/秒以上,是一種技術先進、威力大、性能優良的坦克炮。在1982年爆發的以黎戰爭中,以軍裝北約標準105毫米坦克炮的“梅卡瓦”1主戰坦克,擊毀了眾多阿方的T-72坦克,就足以說明這種炮的威力。它是一種線膛坦克炮,抽氣裝置裝在身管中部,而中國產100毫米線膛炮抽氣裝置裝在炮口處。59-2式坦克的彈藥基數由34發增加到38發。由於彈藥基數增大,59-2式坦克的炮彈佈置也作了相應調整:在戰鬥室車體左側甲板上增加3發,車體右側甲板上增至2發,其餘位置不變。

第二,安裝戰鬥室自動滅火抑爆裝置。從國外引進的戰鬥室自動滅火抑爆裝置,配有高靈敏度的光學探測器和微處理機系統,具有兩次抑爆和四次滅火功能,能在10毫秒內自動探測出侵入車內的破甲彈高能射流併發出控制信號,啟動滅火瓶在60毫秒內實現抑爆,從而防止了坦克中彈後的二次效應對車輛和乘員的傷害。

第三,配置VRC-8000型坦克電臺,這是一種跳頻、可加密多信道坦克戰術通信電臺,是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坦克戰術通信電臺。它具有通過跳頻擺脫敵方電子干擾、對通信內容自動進行加密、並具有兩千多個波道供選擇和變換的性能優良的電臺。它採用了頻率合成技術,電臺內裝有微處理機,可預置10個波道,可便利地轉換功率,通信距離達到35千米(59坦克所裝A-220電臺,通信距離為16千米)。59-2坦克安裝這種電臺後,使其通信對抗能力、通信保密能力等大幅度提高[29] [16] 。

59-2中型坦克

59-2式指揮坦克是與59-2式中型坦克同時研製的。它與59-2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區別是安裝了2部VRC-8000型坦克電臺,並相應減少了兩發炮彈。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進成功,使59式中型坦克真正提高戰鬥性能。從技術上說,59-2坦克是第一種實裝到部隊並能與國外二代坦克在火力上相抗衡的坦克,它是第一種通信能力與當時世界水平差距不大的中國坦克[30] 。

59-2A坦克



59-2A中型坦克主要是依靠中國技術改進型號。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中國軍隊對新裝備的需要越來越迫切,在新型二代裝甲裝備短時間內還難以裝備部隊的情況下,為了加快裝甲機械化部隊裝備更新換代的步伐,併為改造部隊裝備的59式中型坦克打下良好的基礎,1984年底解放軍總部機關下達了研製59-2A式中型坦克的任務,要求參考和吸收59-2式中型坦克等改進過程的成功經驗,突出解決59式中型的火力與火力機動性薄弱環節,使坦克在防護、機動性能以及使用性能等進一步改善[30] 。

59-2A初期改型坦克側視彩圖

從1984年11月開始至1985年4月,有關科研單位完成了59-2A式中型坦克的改進方案技術設計。1985年10月,試製出1輛初樣車,並進行了分系統和部件的性能試驗和整車的行駛試驗。根據初樣車試驗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又對初樣車進行了改進,並於1986年5月研製出3輛正樣車,其中1輛為帶機械掃雷器的掃雷坦克。正樣車試製出來後,便交付部隊進行6000千米設計定型試驗,對車輛的戰術技術性能、工作可靠性和地區適應性進行了全面考核。試驗證明,59-2A式中型坦克基本滿足了新戰術技術要求,其火力及火力機動性較之59式中型坦克有了明顯提高,防護性能和機動性能也有一定提高。1988年4月,59-2A中型坦克正式批准定型。59-2A中型坦克的特點:

59-2A後期改型坦克側視彩圖

第一,從外形上車體和炮塔的外形更為流暢,配以側屏蔽裙板和拋射式煙幕彈發射裝置,具有現代主戰坦克的美感。

第二,它採用了帶輕型熱護套的81A式105毫米線膛坦克炮。裝輕型熱護套的坦克炮,可以有效防止炮管因日照等因素引起彎曲,從而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擊精度。這也是從外觀上它與59-2坦克所裝的79式105毫米坦克炮的主要區別。

59-2A中型坦克

第三,採用了雙向自動裝表簡易火控系統,火力精度高,系統反應時間短。使用這套系統,坦克可在短停狀態下,對運動目標實施準確打擊。該系統對靜止目標的反應時間≤7秒,對活動目標的反應時間≤10秒;用脫殼穿甲彈射擊時的有效射程對固定目標不低於2500米,對活動目標為2400米以上。這些指標說明81A坦克炮是性能很好。

第四,安裝了炮長微光夜視瞄準鏡、車長微光夜視儀、駕駛員微光夜視儀,實現了全夜視化觀瞄,夜戰能力大大提高。這是它與59-2坦克相比的一大亮點。

第五,車首掛裝了國產複合裝甲,兩側掛裝了側屏蔽裙板,炮塔兩側各裝四具煙幕彈拋射裝置,其整體防護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煙幕彈的射程可達100米,煙幕屏障寬60米,高8米~10米,煙幕持續時間為2分鐘。有了這套裝置,可有效對抗敵軍反坦克導彈等威脅。

59-2A後期型中型坦克側視彩圖

第六,增裝了推土裝置。該車在車體首下裝甲板上掛有一個推土鏟,用於挖掘坦克掩體與清除路障等,挖一個坦克掩體約需20分鐘。雖然使用起來不是太方便,需要人工收放,但還是比沒有強多了。

不過,59-2A坦克在電臺性能、自動滅火抑爆系統反應時間和效能等方面,與裝備引進設備的59-2坦克相比要稍遜一籌。儘管如此,59-2A中型坦克,是完全利用中國自己的技術對老裝備改造的成果,它性能穩定,工作可靠性較好,對原59式坦克的工藝繼承性強、成本低、便於組織批量生產,特別是採用的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和良好的維修、使用性能,受到試驗部隊的高度評價。所以,59-2A中型坦克可以稱得上性價比高。

59D式中型坦克

在59-2A中型坦克基礎上,還研製了59-2A式掃雷坦克和59-2A式指揮坦克。59-2A式掃雷坦克與59-2A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區別是,將車首安裝的推土鏟,換為機械掃雷器;59-2A式指揮坦克則增裝1部CWT-176型坦克電臺,並相應減少3發炮彈[31] 。

59-D1坦克


時至20世紀90年代,世界戰爭形態開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新軍事革命不僅給軍隊體制編制、作戰理論等諸多領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也給軍隊信息化建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美軍數字化部隊的出現,進一步激發了世界各國發展數字化坦克裝甲車輛的慾望。與此同時,中國裝甲機械化部隊的裝備有了較大的改善,一批新型二代坦克陸續裝備部隊。儘管以59-2坦克為典型代表的59中型坦克改造取得了成功,但是,其總體性能仍難以與國外二代坦克相抗衡[32] 。

59D式坦克


1990年7月,解放軍總部機關根據中國裝備發展的需要,及時作出了運用現代新技術對59式中型坦克進行重大改造的決定。相關單位立即進行了方案論證和可行性分析。1991年6月,軍方和地方工業部門對59坦克重大改造的方案進行了研究。同年7月,軍地雙方經深入研究後確定了59式坦克重大改進的方案。

1991年8月,總部機關批覆並下達了59式中型坦克重大改進的方案及戰技指標,並要求在改進中要貫徹“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原則。根據要求,科研單位研製了2輛59式坦克改進型正樣車,產品代號為WZ120C。1993年7~8月,科研單位又試製出2輛改裝樣車,並完成了戰術技術性能的摸底試驗。試驗證明,改裝車輛達到了方案提出的戰術技術指標要求。1993年9月,59式坦克改進型正樣車(WZ120C)順利通過了鑑定。1993年10月至1994年6月,兩輛樣車又進行了光點注入式火控系統設計定型試驗。試驗中共發射炮彈367發,並先後進行了傾斜狀態下對靜止目標射擊等多項射擊效能試驗,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試驗結果[33] 。

59D中型坦克


1994年8月至1995年1月,科研人員又組織對3輛樣車進行了射擊試驗、行駛試驗、火控系統測試和滅火抑爆、煙幕實彈拋射和寒區適應性等項目的試驗。試驗後,有關專家對樣車及二代光點注入式火控系統予以較高評價。1995年4月,總部機關批准該坦克設計定型,並命名為ZTZ-59D1式中型坦克,簡稱為59-D1式中型坦克。

在ZTZ59-D1式中型坦克基礎上,又研製出ZTZ59D式中型坦克(WZ120D)。它與59D1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區別是換裝了威力更大的加長身管的105毫米線膛坦克炮,使坦克炮的有效作戰距離增加近千米。1995年11月,總部機關批准ZTZ59D坦克設計定型,命名為ZTZ59D式中型坦克,簡稱59D式中型坦克。1996年,59式中型坦克批量改裝成59D式中型坦克,並已出口國外和裝備中國陸軍裝甲機械化部隊[34] 。

59-D1中型坦克,運用了大量新技術,改進後的整體性能與國外二代主戰坦克基本相當。與其他改進型59式中型坦克相比,59-D1主戰坦克最突出就是它的新型火控系統。它採用的二代光點注入式火控系統裝有微型計算機、光點注入式激光測距瞄準鏡、光點注入式炮長微光瞄準鏡及各種傳感器。這種新型的火控系統能進行精確激光測距、自動檢測目標運動角速度和炮耳軸傾斜角度,並可通過火控計算機面板人工裝定各種射擊諸元。射擊時,炮長瞄準目標,並按下激光測距按鈕對目標實施測距,同時,火控計算機根據激光測距數值,以及根據所接收到的各種環境數據(如氣溫、藥溫、橫風、火炮初速減退、距離、系統偏差、彈種等修正量等)和車體狀態、目標狀態信息,計算出高低和方向射擊前置角,並在炮長瞄準鏡中注入射擊瞄準標記--光點和光環,同時向穩定器輸出自動調炮信號,使火炮自動賦予高低和方向射擊提前量。炮長只需將光點對準目標中心即可射擊。與過去相比,射手只需完成測距、用光點和光環瞄準、擊發幾個動作即可,操作大為簡化。同時,坦克的夜戰能力進一步提高--火炮夜間射擊(距離1000米)時,靜對靜命中率為90%,靜對動命中率為85%。另外,這種火控系統還提供了坦克環境因素的修正,儘管是人工輸入,但畢竟為火炮更好地適應環境條件提供了一種手段。

59D式坦克



59D中型坦克

其次是59-D1主戰坦克的夜戰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距離可達1000米。車長指揮觀察鏡採用了88式主戰坦克的車長指揮觀察鏡,駕駛員安裝的二代微光夜視儀,可使夜視距離達100米。

再就是59-D1主戰坦克的防護能力進一步增強。與其他59式坦克不同的是,59-D1式坦克首上裝甲板上掛裝了FY-2型爆炸式反應裝甲,炮塔前部掛裝了FY-1型爆炸式反應裝甲,炮塔後部安裝了柵欄式屏蔽,車體兩側掛裝了夾布橡膠裙板,車體及炮塔的防護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36] 。

59-125坦克

為開拓國外市場,北方兵器工業公司推出了一款裝有125毫米坦克炮的59式改進型主戰坦克。首先,這款59式改進型坦克的最大亮點,是安裝了中國產三代主戰坦克的125毫米坦克炮,並配以先進的穩像式火控系統。據說,這種火炮的威力完全可與美國的M1A1系列、“豹”2系列的火炮相媲美;首發命中率大大提高,能行進間精確射擊。從火力上說,外貿型59-125坦克,在火力上要比59D坦克等上了一個大的臺階,具備了與國外的三代主戰坦克相抗衡的能力。其次,其機動能力也大大提高。外貿型59-125坦克安裝了730馬力的發動機。這個標定功率的發動機,相當於中國產二代主戰坦克的水平,因此機動能力進一步增強。第三,其防護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該車車體外形線條流暢,視覺效果更好,使整車看上去更加雄渾有力。該車的炮塔也有很大變化,不再是傳統的圓型鑄造式炮塔,而是有稜有角的焊接式炮塔。通過對車體外形的分析比較,該車的車體首上裝甲加掛了複合式裝甲。因此,這是59系列改進型坦克中變化最大的一款車型[37] [38] 。

外貿59-259中型坦克(125毫米炮)


除了上述59式改進型中型坦克外,中國還與外商合作,對出口的老式59坦克聯合進行了技術改造,產品代號為BW120K。中方負責改進項目包括加長身管的105坦克炮、二代光點注入式火控系統、自動滅火抑爆系統等。1990年8月至9月,中方成功地改造出1輛樣車;同年12月,又按樣車標準對外方3輛59式坦克進行了改造;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中外雙方又在外方修理廠共同完成了6輛59式坦克的改造[39] 。

59-P坦克

59-P坦克(代號:T-59P)是中國保利技術公司向國際市場推銷其研製的59式中型坦克的最新改進型號。與59式坦克比較,T-59P的防護性能、機動性和火力均有了顯著提升。為了提升T-59P在戰場上的生存率,中國的設計人員為其炮塔前部和兩側均安裝了第二代反應裝甲。

T-59P中型坦克


T-59P的總重量為37噸,安裝有一臺功率為730馬力的柴油發動機,最大速度40千米/小時。中國陸軍裝備的早期型號的59坦克均配備一門100毫米口徑的線膛炮,而T-59P裝備的則是口徑為105毫米的北約標準火炮,配備了熱防護套,射速為每分鐘7發。中國方面曾有意為其安裝120毫米口徑的滑膛炮,但最終卻是不了了之。T-59P的炮彈儲備量為48枚,其中包括最新型的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甲彈、穿甲彈和高爆彈等。

T-59P中型坦克炮塔後部

儘管在T-59P所配備的彈藥名單中並不包括105毫米口徑的炮射激光制導導彈(最大射程5000米),但中國已開始著手相關的市場調查,以便進一步充實T-59P的打擊能力。中國今後可能會為T-59P配備GP2型炮射導彈。該彈重量19.8千克,裝備串聯聚能戰鬥部,據稱可擊穿650毫米厚勻制裝甲[40] 。

T-59P的輔助武器包括一挺與主炮並列設置的7.62毫米機槍(備彈2500發)和設置在炮塔上方的12.7毫米高射機槍(備彈500發)。在其炮塔兩側還各安裝有4個81毫米口徑的煙霧彈發射器。

T-59P安裝有新型的火控系統,其中整合了夜視瞄準儀和激光測距儀。此外,炮塔上還安裝有氣象傳感器,可隨時向火控系統傳送信號。坦克在停止狀態下截獲靜止目標所需的時間為5秒,截獲運動目標的時間為7秒,在“動對動”狀態下截獲目標的時間為10秒。此外,T-59P還裝備有新型的通訊系統、導航設備和換氣過濾裝置。

巴基斯坦裝備的59式改型“阿扎拉”坦克

從總體上講,T-59P的性能還無法與第三代坦克相提並論,但對於部分曾從前蘇聯和中國進口過老式T-54系列坦克的亞洲和非洲國家來說,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購買性能比較先進的T-59P還是比較划算的[26] 。

59-G坦克

59-G式中型坦克是中國為出口

坦桑尼亞研製的改進型號。59-G式坦克在改進中除了更換125毫米坦克主炮之外,還安裝了新型瞄準系統。坦軍現役59式坦克配備簡單的瞄準系統,中國北方公司提出了改裝完善型光學瞄準儀或簡單紅外瞄準儀兩種方案,安裝紅外瞄準儀的費用顯然稍高一些。炮塔也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進,完全摒棄了此前54/59式系列坦克炮塔,而且還在炮塔上安裝了和96C和99改I/II坦克類似的楔形反應式裝甲防護系統。59式坦克底盤同樣進行了深度改進,僅有坦克主軸間距沒變。新改型坦克防護性能較強,正面裝甲板上加裝4+4+6+6反應式裝甲防護系統,從外形上看應當是中國較為先進的FY-I/II系列爆炸反應裝甲。防塵裙板上也安裝了反應裝甲。坦桑尼亞59式基礎型坦克使用的柴油發動機功率為580馬力,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和保利集團提供的改型方案使用730馬力的柴油機。坦克車體尾部也進行了較大改變,發動機傳動室安裝位置稍微高出一些,這也證明了新改型坦克安裝了新型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坦桑尼亞59-G坦克在進行了上述現代化改裝之後,坦克全重42-43噸[42] 。

59-G式中型坦克側視彩圖

59-G式坦克在坦桑尼亞

2011年12月9日坦桑尼亞行政首都達累斯薩拉姆中央體育場舉行慶祝國家獨立50週年的盛大閱兵式,展示了一系列從中國引進的武器和軍事裝備,包括59-G式坦克、92A輪式裝甲輸送車、運-8F-200運輸機、F-7殲擊機等[41] 。

73搶救車

73式坦克搶救車(WZ651),是59式中型坦克的變型車,由59式中型坦克去掉炮塔後在底盤上安裝絞盤、手搖式吊架和駐鋤等裝置設計而成,用於對戰鬥損傷、淤陷以及其它失去自救能力的裝甲車輛實施搶救。對失去自行能力的車輛能實施剛性牽引;對淤陷或墜巖的車輛利用絞盤施行拖救,拖救時將駐鋤插入地表以防履帶滑移。該車和其他工程車輛相配合可完成戰地換件修理等技術保障任務,車上備有可拆卸的手搖式吊架,起吊重量可達1000kg,可以用於更換髮動機及其他部件[38] 。

73坦克搶救車

“美洲虎”

“美洲虎”坦克是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公司和美國卡迪拉克·蓋奇·達信公司曾合作,在59式中型坦克基礎上研製的一種供應出口市場的坦克。但最後這型坦克的合作研製,在1990年因故中止。

“美洲虎”坦克樣車

研製梗概

“美洲虎”坦克第一輛樣車從1988年底開始研製,是用1輛59式坦克改制,為了適應安裝新的發動機和傳動裝置等部件的需要,加長了車體。改造工作在美國卡迪拉克·蓋奇·達信公司進行,第一輛樣車製成後先送往美國內華達州的陸軍武平試驗場作初步試驗,之後運到中國繼續進行試驗。試驗結束後再將樣車運往美國。第二輛樣車是1989年下半年開始研製的,由卡迪拉克·蓋奇·達信公司單方面執行。該公司為保證研製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將第一輛樣車拆卸了,取其部件作為第二輛樣車的備用部件使用。該項目到1990年年底僅製成2輛樣車。

“美洲虎”坦克,戰鬥全重約40噸。推進系統該樣車底盤除加長以外,最明顯的特點是裝有新型發動機和傳動裝置。發動機樣車上安裝了美國底特律柴油機公司的8V-92TA型8缸柴油發動機,標定功率為560千瓦,因此,樣車的單位功率達到14千瓦/噸,公路最大速度和越野行駛速度均高於59式坦克。儘管如此,發動機功率仍不能令人滿意。為進一步提高該坦克的機動性,準備在生產型坦克上改用更大功率的發動機。傳動裝置採用了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阿里遜傳動裝置分部提供的XTG-411型全自動傳動裝置。變速箱為液力傳動,有4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行動裝置基本上也採用59式坦克的,由5對負重輪、1對後置的主動輪和1對前置的誘導輪組成。與59式坦克不同的是多了2對託帶輪。懸掛裝置仍採用59式坦克的扭杆懸掛裝置。如果用戶需要,可以選用卡迪拉克·蓋奇·達傳公司的液氣懸掛裝置。裝甲防護,中國方面將為該坦克提供中國產的間隙/複合裝甲[44] 。

武器系統

“美洲虎”坦克的武器系統包括主要武器和輔助武器。主要武器顯然樣車炮塔上安裝的是英國皇家兵工廠L7系列105毫米坦克炮中的一種,但生產型“美洲虎”坦克最終選用哪種火炮,還未作定論。有3種坦克炮可供選擇:英國皇家兵工廠的L7系列基型坦克炮,美國華特弗裡特兵工廠特許生產的M68式坦克克炮和中國製造的105毫米坦克炮。這3種坦克炮同屬L7系列,結構大同小異、配用的彈藥完全通用。對“美洲虎”坦克用戶來說,使用L7系列坦克炮的國家多,幾乎普及世界各地,因此彈藥補給十分方便。由於L7系列坦克炮的彈藥改進潛力很大,發展中國家使用“美洲虎”坦克是完全可以對付今後一個時期可能出現的威脅。105毫米坦克炮裝有抽菸裝置和熱護套,可以發射包括最新型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在內的所有北約制式105毫米坦克炮彈。輔助武器是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M2HB式12.7毫米高射機槍。

銷售前景

“美洲虎”坦克樣車

“美洲虎”坦克是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公司和美國卡迪拉克·蓋奇·達信公司為總承包商,雙方各提供40%的部件,其餘20%的部件由國際子承包商提供,包括:美國底特律柴油機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阿里遜傳動裝置分部以及英國馬可尼指揮與控制系統分公司。考慮到中國的生產成本較低,所以“美洲虎”坦克的批量生產將在中國進行。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公司和美國卡迪拉克·蓋奇·達信公司商定,“美洲虎”坦克的單價不應超過100萬美元。但是,到“美洲虎”坦克批量生產時單價可能會漲到155.4萬美元(1991年幣值)[44] [46] 。

改型型號

中國在59式中型坦克製成後的60年間對59式坦克進行了大量的改進,誕生了品種繁多的改進型號[11] ,包括:

64坦克牽引車


59-2A式掃雷坦克、59C(59-3)式主戰坦克、B59G式主戰坦克、BW120K式主戰坦克、BK1990式主戰坦克、59D(WZ120C)式主戰坦克、59D1(WZ120C1)式主戰坦克、美洲虎式主戰坦克(外貿)(樣車)、64(WZ652)式中型坦克搶救車(退役)、64式重型履帶式牽引車、式智能遙控坦克(靶車)[47] [43] 。

服役動態

59式中型坦克曾以59-259的外貿型號(裝備125毫米火炮),出口到阿爾巴尼亞、伊朗、伊拉克、剛果、柬浦寨、朝鮮、巴基斯坦、越南等國家[48] [49] 。

巴基斯坦

1964年,巴基斯坦向中國訂購了80輛59式坦克,這些坦克在1965到1966年間交付。在1970到1972年,中國繼續向巴基斯坦交付了於1968年訂購的210輛59式坦克,隨後在1974年巴基斯坦獲得了1973年訂購的159輛59式坦克。在1975年,巴基斯坦向中國訂購了852輛59式坦克,這些坦克在1978年到1988年間交付。1990年左右,巴基斯坦軍隊一共擁有約1300輛59式坦克,在1995年到2000年,59式坦克數量削減到1200輛,2002年削減為1100輛[51] 。

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的59式中型坦克

伊朗裝備


伊朗坦克型號非常多。最先進的是480輛蘇聯T-72坦克和大約150輛以T-72為基礎的國產“佐勒菲卡爾”坦克。還有無數老舊坦克,包括250輛英國“奇伏坦”坦克、75輛蘇聯T-62坦克、150輛以T-62為基礎的朝鮮“天馬虎”坦克、540輛蘇聯T-54/55(包括伊朗改進的200輛“薩菲爾”)坦克、220輛中國59式坦克、250輛中國69式坦克、150輛美國M60A1、168輛M48和170輛M47坦克,另外還有110輛英國“蠍子”輕型坦克和20輛以其為基礎的“託桑”國產坦克[52] 。

伊朗裝備的59式中型坦克

總體評價

59式中型坦克具有較強的火力,較好的裝甲防護和機動性能,重量較輕,體積較小,結構簡單,工作可靠,使用維護比較方便。

59D中型坦克

59式中型坦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一直是中國陸軍裝甲兵的骨幹裝備。從1963年3月到80年代初,中國總共生產了59式中型坦克及其改進型1萬多輛,其中約有6000輛裝備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裝甲兵,而今這些坦克的絕大“中國武器大全”、《國際展望》評)



石阡南門生漆店農貿市場分店


59式中型坦克(中國研製代號:WZ120,英文:Type 59 Medium Tank ),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參考蘇聯T-54A中型坦克仿製並大量裝備的一種中型坦克。

該型坦克,戰鬥全重34噸,乘員4人,最大時速50千米,最大行程560千米。主要武器有1門100毫米線膛炮,戰鬥射速7發/分,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和2挺7.62毫米機槍,配有紅外夜視儀可夜間駕駛 。車體首部和側面的裝甲較厚,炮塔成流線型,具有良好的抗彈能力。坦克具有較強的火力,裝甲防護和機動性能良好,重量較輕,結構簡單,工作可靠,使用維護方便。

59式中型坦克是中國裝備的國產第一代主戰坦克。該坦克於1959年開始列裝中國軍隊,在1980年代以前一直是中國裝甲兵的主要裝備


一個無感情噴子


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後,針對59式中型坦克在作戰中暴露出來的火控系統落後、防護能力弱等缺陷,中國決定對59式中型坦克進行第一輪改進。1979年開始進行改進設計,產品代號為WZ120A。改進方案被批准後,隨即投入了試製和改進後的戰術技術性能試驗。1984年,59式改進中型坦克通過了定型試驗並正式定型,命名為“59-1式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是中國自行生產59式中型坦克以來,第一次比較集中的改進,標誌著中國主戰坦克走上了研改結合的道路。改進後的59-1式中型坦克,火炮首發命中率、防護能力和機動性能比59式坦克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併為老式裝甲裝備的不斷改進積累了經驗。其改進有如下方面:

1、坦克火炮增裝了自動裝表簡易火控系統和73式激光測距機,大大提高了火炮的首發命中率,並縮短了瞄準時間,結束了原59式中型坦克沒有火控系統,“判距靠炮長的眼睛、射擊靠射手經驗”的歷史。

2、增裝了並列機槍彈和高射機槍彈壓彈機。原59坦克的並列機槍彈要靠乘員人工壓裝,費時費力。改進後,機槍彈可以半機械化壓裝,大大提高了效率,省時省力。

3、在車外增裝了紅外大燈。原59坦克的夜視儀看不清而且失真,改進後的59-1坦克,在車外左側翼板前部增裝了1個80瓦的6610型紅外大燈,提高了紅外照度,改善了夜視儀觀察的效果

4、增裝了操縱系統液壓助力裝置,減輕了駕駛員的操作強度。改進後的坦克由於轉向操縱系統液壓助力裝置,操作起來明顯輕便靈活。

5、增裝防滑履刺。原坦克在雪地或冰上行駛前,為防滑需要乘員把履帶拆開,然後隔幾塊履帶反裝一塊(履帶刺朝下),最後再把履帶結合起來。改進後的59-1坦克,在左側翼板上排氣管後方加裝了1個儲存箱,可以存放防滑履刺,在需要時直接將防滑履刺加裝到履帶上即可。

6、在非指揮坦克上增裝一根偽裝天線。這是吸取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教訓。改進後的59-1坦克,在非指揮車的炮塔頂甲板後部增裝一根偽裝天線,使敵人難以分辨戰鬥坦克與指揮坦克。

7、安全門改為三點支撐式向外開啟的圓形門。安全門就是坦克兵們在車輛中彈等緊急情況下,隱蔽迅速脫離坦克的通道,坦克兵稱它為“逃生門”。59坦克的安全門要打開四個把手並向內拉開,而且火炮要轉一角度乘員才能從車內鑽出去,很不方便。改進後變成三個把手並向外推開,這樣不論火炮處於什麼角度,乘員都可以迅速鑽出去。


不加糖的粽子


 59坦克剛剛生產時,由於相應的設備以及技術人員比較缺乏,第一批出場的坦克在很多方面都有不足。而且當時我們是蘇聯老大哥的學生,只敢按圖索驥,有些覺得不對的地方問蘇聯專家,人家多半也是一句“照著做就是了”。

  誠然,當時國內重工業剛剛起步,蘇聯專家可能也覺得就算徹徹底底的教了,我們受制於工業基礎的原因,也很難造出更好的改進型。這一尷尬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對越自衛反擊戰,前線戰事吃緊,而老59作為已經服役20年的型號,許多技術都已經無法應付戰爭的需求了,改進迫在眉睫。

  1979年,我國相關單位開始進行改進設計,產品代號為WZ120A。

1984年,59式改進型中型坦克通過了定型試驗並正式定型,命名為“59-1式中型坦克”。從其結構上看,59-1式中型坦克在59式中型坦克基礎上進行了19項改進,據稱是改進了火控系統,加裝了激光測距儀,總之是比老59看得更遠打得更準了。唯一能和老59做明顯區分的是車體前加了一個紅外大燈,解決了長期以來59駕駛員反應的“不敢開夜路”的重大技術問題。

  客觀的說,自59閱兵式亮相後到改革開放前這段時間,是從“相信蘇聯”逐漸轉變為“從來都沒有什麼救世主”的過程:自1959年中蘇關係惡化後,赫魯曉夫小動作不斷,不僅撤走了工業援助的資金以及專家,導致核驗究從零開始,還在1962年中印衝突時支持印度(還有後來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不過那時赫魯曉夫已經下臺)。

  這一切都告訴了我們,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只有靠自己建設整個工業體系才能真正的強我國防!

59-2型坦克,改進的時間點也是在1979年,因此它可以說是和59-1型同時開始的兩套改進方案,總體改進思路是採用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結合國內成熟的科研成果,再度改進59式中型坦克。1980年,開始進行改進設計,產品代號為WZl20B。

  它最大的特色是加裝了79式105毫米主炮,這是英國皇家兵工廠授權的105mmL7版本,是北約標準的坦克炮,在當時算是世界一流,這也可能是當前我們技術吃得最透的一門外國主炮。除此之外還有VRC-8000電臺和自動滅火抑爆系統,號稱當時世界領先技術。總體而言,59-1走的是對付眼前戰爭為導向的改進,而59-2則是的著眼於未來的改進路線。

很快,高層覺得59-2更加有改進前途,於是新的改進計劃在此基礎上進行。在1984年開始的第二輪改進中,更換身管更長穿甲能力更強的105毫米主炮以及加裝當時主流的觀瞄設備成為主要工作。1986年樣車生產出來並開始測試,1988年4月,59-2A中型坦克正式批准定型。儘管59-2A中型坦克與59-2中型坦克在戰術技術性能上沒有太大的差別,但仍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中蘇關係破裂後,中美之間還有過一段蜜月期。傳言中美有一個“美洲虎”的坦克項目,設計出來的坦克十分科幻。但實際上小編收集的資料顯示,據說在“美洲虎”項目中,中方提供一個59式的改進型底盤,美方提供炮塔和觀瞄設備,主炮使用105毫米的,所以——很可能59-巴頓才是真正的“美洲虎”項目原型···

進入20世紀末期後,老59又面臨新時代的挑戰,這一次更多的是從1991年被毀的700多輛69式中吸取經驗,改進出一批符合現代電子信息化戰鬥環境下的坦克,59-D1在這個背景下誕生了。

9-D1式坦克不僅掛滿了新型的反應裝甲,還有造型極富特色的煙幕彈發射裝置以及觀瞄系統。

  在59-D1之後,59還進行了多輪改進,比如和一些友好國家的合作型號,性能可以追上三代坦克,外觀上更是暴力。


認爹蜜全家暴斃


最為廣大軍迷津津樂道的是現代各防務展覽上的“59魔改”。

先上圖看看北方工業公司最新魔改。利用“59式“底盤改裝的巷戰利器。

59式坦克最早是在蘇聯援助T54的基礎上研製並於1959年列裝的中型坦克。據說到1985年停產共生產了1萬輛以上。主要武器有1門100毫米線膛炮,戰鬥射速7發/分,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和2挺7.62毫米機槍,配有紅外夜視儀可夜間駕駛 。車體首部和側面的裝甲較厚,炮塔成流線型,具有良好的抗彈能力。坦克具有較強的火力,裝甲防護和機動性能良好,重量較輕,結構簡單,工作可靠,使用維護方便,也是我軍裝備數量最多的中型坦克。

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特別是坦克防護及反坦克導彈的普及和發展。“59式“坦克在打擊和防護都顯的力不從心,"59式“在火力及防護的改進陸續提上日程,隨著武器裝備的更新,“59式“坦克也歷經了幾次大的改進,現在我們詳細梳理一下:

1.59-1型坦克:這是在59原型的基礎上,依據自衛反擊戰現實經驗改造而來的坦克。其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是:主炮依舊使用了原本的100mm線膛炮,但在炮盾上方安裝了一臺激光測距儀,左側翼板上增裝一個80瓦的6610型紅外大燈,備用履帶版則分開佈置在車體首上,車頂還加裝了“偽裝天線”,兩側增加“側裙板”(有的未裝)。另有一種59-1A使用國產火控,外觀難以區分。

2.59-2型坦克:其繼承了59-1型坦克的若干改進之處,再融合西方技術而誕生。外觀上取消了59-1上的“外置激光測距儀”,火炮也換裝為一門105mm坦克炮,外觀上最大的區別在於“抽菸裝置”從前端移到了中部。與後來的各型105線膛炮不同,59-2上的炮為“裸”身管,沒有加裝熱護套。

3.59-2A型坦克:59-2A由“洛陽一拖”製造,至今在洛陽“中國一拖”的“東方紅農耕博物館”中仍有陳列。其外觀特點在於:保留了59-1上的“激光測距儀”,換裝了一門帶“輕型熱護套”的81A式105mm線膛炮,炮塔兩側各加掛一組4聯裝煙霧彈發射器,還安裝了側裙板。車體前部大燈位於車體兩側翼板上,部分坦克在原大燈處的隔板上仍留有缺口。此外,59-2A還可以在車體前部安裝附加複合裝甲板,首下還掛有一個推土鏟,平時摺疊存放,緊急情況下可以用來清障和挖掘坦克掩體。

4.59-2A指揮型和掃雷型:59-2A基礎上,還有兩種衍生型號,分別是指揮型掃雷型。前者與59-2的指揮型類似,是在原型車的基礎上,加裝一部CWT-167型電臺,並相應的減少了3發炮彈。後者則是將59-2A的挖土鏟換成了掃雷器,與“59掃雷坦克”頗有淵源。

5.59D1和59D型:在眾多自用型號中,59D1(59C)和59D算是集大成之作他們在外觀上相對好區分:加掛了大量的反應裝甲,車燈被移動到右側翼板上,備用履帶則減少到2份,仍在左側翼板上。炮塔兩側各裝備有一組4聯裝煙霧彈發射器,炮塔後部有格柵裝甲,兩側裝有側裙板。不同的是,59D裝備了94式超長身管的105mm線膛炮,而59D1的火炮身管略短。

6.59的魔改型號中還包括美洲虎、VT-3、59M1、59-120A和59-120B等多種類型的試驗車和外貿車輛

(部分資料來源:鳳凰網)

結語

大量的“59“改裝潛力基本都被挖掘了,我軍的裝備也大都更新換代:99式 96式成為我軍主力裝備會慢慢替代59式坦克。但是不可否認“59式“坦克對我國防建設的重要意義。

看一看“59式“的科技樹,基本全點亮了。


武器相對論


59式中型坦克有多種改進型,諸如59式(雙穩)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WZl20A)、59-2式中型坦克(BWl20B)、59-2式指揮坦克(BWl20B)、59式掃雷坦克、59改中型坦克(B59G)、59-2A式中型坦克、59式改進型中型坦克(BWl20K)、59式改進型中型坦克(BKl940)、ZTZ59D1式中型坦克(WZ120C)。另外,在59式中型坦克底盤基礎上,還發展了幾種變型車,如64式重型履帶牽引車(WZ411)、64式中型坦克牽引車(WZ652)和73式中型坦克搶救牽引車(WZ651)等。


木已成舟71


為了全面改進95式中型坦克的性能,日本人於1938年又研製成功98式輕型坦克。該型坦克的戰鬥全重為7.2噸,乘員3人。在外觀上它和95式輕型坦克已經有了較大區別,主要表現在:車高較低,車長縮短;車體每側有6個較小直徑的負重輪、3個託帶輪;炮塔形狀有較大變化,更接近於現代坦克。主動輪仍前置。內部佈置上也有較大變化。98式輕型坦克的主要武器為1門100式37毫米坦克炮,彈藥基數106發。輔助武器為1挺7.7毫米重機槍,攜彈3 160發。動力裝置為100式直列6缸風冷柴油機,最大功率提高到130馬力。1個主油箱容量為48升,2個副油箱容量各為40升。因發動機橫向佈置在車體後部,故萬向聯軸器沿左側通過戰鬥室將動力傳遞到車體前部的變速箱。這種佈置方式有利於降低車高,並縮短車長。變速箱為滑接齒套式,有4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行動裝置仍為平衡式懸掛裝置,每兩個負重輪為一組,但前4個負重輪和水平螺旋彈簧相連接,後2個負重輪則和傾斜螺旋彈簧相連接。最大速度達到了50千米/小時,機動性上比95式又有很大提高。其主要部位的裝甲厚度為16毫米,防護性上比95式有較大提高。但它的防護力仍然較弱,加上在二戰中的總生產數僅有100輛左右,在戰爭中並未發揮多大作用。95式和98式還有一些改進型,包括:二式輕型坦克、三式輕型坦克、四式輕型坦克和五式輕型坦克,它們的生產數量都很少。其中,三式輕型坦克換裝為57毫米坦克炮;四式輕型坦克換裝為97式中型坦克的炮塔和57毫米坦克炮。由於生產的數量很少,這些改進型輕型坦克很少在戰爭中使用,也談不上發揮什麼作用。


記憶錄


59式中型坦克及59式改型:

一:59式中型坦克(中國研製代號:WZ120,英文:Type 59 Medium Tank),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參考蘇聯T-54A中型坦克仿製並大量裝備的一種中型坦克。 該型坦克,戰鬥全重34噸,乘員4人,最大時速50千米,最大行程560千米。主要武器有1門100毫米線膛炮,戰鬥射速7發/分,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和2挺7.62毫米機槍,配有紅外夜視儀可夜間駕駛 。車體首部和側面的裝甲較厚,炮塔成流線型,具有良好的抗彈能力。坦克具有較強的火力,裝甲防護和機動性能良好,重量較輕,結構簡單,工作可靠,使用維護方便。 59式中型坦克是中國裝備的國產第一代主戰坦克。該坦克於1959年開始列裝中國軍隊,在1980年代以前一直是中國裝甲兵的主要裝備。

二: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後,針對59式中型坦克在作戰中暴露出來的火控系統落後、防護能力弱等缺陷,中國決定對59式中型坦克進行第一輪改進。1979年開始進行改進設計,產品代號為WZ120A。改進方案被批准後,隨即投入了試製和改進後的戰術技術性能試驗。1984年,59式改進中型坦克通過了定型試驗並正式定型,命名為“59-1式中型坦克”。59-1式中型坦克,是中國自行生產59式中型坦克以來,第一次比較集中的改進,標誌著中國主戰坦克走上了研改結合的道路。改進後的59-1式中型坦克,火炮首發命中率、防護能力和機動性能比59式坦克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併為老式裝甲裝備的不斷改進積累了經驗。59-1式中型坦克的改進項目,注重了改善乘員的工作環境,改進之處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說明中國坦克的設計,更加註重人機工程。59-1的改進成功,不僅大幅度提高了老裝備的戰鬥力,而且為以後中國坦克裝甲車輛的設計和改進摸索了經驗。另外,59-1式中型坦克還進行了二期改進、三期改進,還試製了防護試驗車。其二期和三期改進主要是改進坦克的防護能力。後續改進型車,相應地在炮塔上加裝了柵欄式屏蔽裝置,車首和炮塔前部加裝了複合裝甲等。

三:1980年開始進行對59-1坦克改進設計的坦克,改進後的坦克稱為59-2式中型坦克,產品代號為WZ120B。其改進的重點是火炮、電臺和滅火抑爆系統,在火力、通信和對二次效應防護方面接近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如美國的M-60A2、德國的“豹”1、前蘇聯的T-72等坦克)。

四: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中國軍隊對新裝備的需要越來越迫切,在新型二代裝甲裝備短時間內還難以裝備部隊的情況下,為了加快裝甲機械化部隊裝備更新換代的步伐,併為改造部隊裝備的59式中型坦克打下良好的基礎,1984年底解放軍總部機關下達了研製59-2A式中型坦克的任務,要求參考和吸收59-2式中型坦克等改進過程的成功經驗,突出解決59式中型的火力與火力機動性薄弱環節,使坦克在防護、機動性能以及使用性能等進一步改善。在59-2A中型坦克基礎上,還研製了59-2A式掃雷坦克和59-2A式指揮坦克。59-2A式掃雷坦克與59-2A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區別是,將車首安裝的推土鏟,換為機械掃雷器;59-2A式指揮坦克則增裝1部CWT-176型坦克電臺,並相應減少3發炮彈。

五:1991年8月,總部機關批覆並下達了59式中型坦克重大改進的方案及戰技指標,並要求在改進中要貫徹“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原則。根據要求,科研單位研製了2輛59式坦克改進型正樣車,產品代號為WZ120C。1994年8月至1995年1月,科研人員對樣車進行了射擊試驗、行駛試驗、火控系統測試和滅火抑爆、煙幕實彈拋射和寒區適應性等項目的試驗。試驗後,有關專家對樣車及二代光點注入式火控系統予以較高評價。1995年4月,總部機關批准該坦克設計定型,並命名為ZTZ-59D1式中型坦克,簡稱為59-D1式中型坦克。在ZTZ59-D1式中型坦克基礎上,又研製出ZTZ59D式中型坦克(WZ120D)。它與59D1式中型坦克的主要區別是換裝了威力更大的加長身管的105毫米線膛坦克炮,使坦克炮的有效作戰距離增加近千米。1995年11月,總部機關批准ZTZ59D坦克設計定型,命名為ZTZ59D式中型坦克,簡稱59D式中型坦克。

六:為開拓國外市場,北方兵器工業公司推出了一款裝有125毫米坦克炮的59式改進型主戰坦克。這款59式改進型坦克的最大亮點,是安裝了中國產三代主戰坦克的125毫米坦克炮,並配以先進的穩像式火控系統。據說,這種火炮的威力完全可與美國的M1A1系列、“豹”2系列的火炮相媲美;首發命中率大大提高,能行進間精確射擊。從火力上說,外貿型59-125坦克,在火力上要比59D坦克等上了一個大的臺階,具備了與國外的三代主戰坦克相抗衡的能力。

七:59-P坦克(代號:T-59P)是中國保利技術公司向國際市場推銷其研製的59式中型坦克的最新改進型號。與59式坦克比較,T-59P的防護性能、機動性和火力均有了顯著提升。為了提升T-59P在戰場上的生存率,中國的設計人員為其炮塔前部和兩側均安裝了第二代反應裝甲。

八:中國還為出口坦桑尼亞研製了59-G式中型坦克。59-G式坦克在改進中除了更換125毫米坦克主炮之外,還安裝了新型瞄準系統。

九:73式坦克搶救車(WZ651),是59式中型坦克的變型車,由59式中型坦克去掉炮塔後在底盤上安裝絞盤、手搖式吊架和駐鋤等裝置設計而成,用於對戰鬥損傷、淤陷以及其它失去自救能力的裝甲車輛實施搶救。對失去自行能力的車輛能實施剛性牽引;對淤陷或墜巖的車輛利用絞盤施行拖救,拖救時將駐鋤插入地表以防履帶滑移。

十:中國在59式中型坦克製成後的60年間對59式坦克進行了大量的改進,誕生了品種繁多的改進型號,包括:59-2A式掃雷坦克、59C(59-3)式主戰坦克、B59G式主戰坦克、BW120K式主戰坦克、BK1990式主戰坦克59D(WZ120C)式主戰坦克、59D1(WZ120C1)式主戰坦克、美洲虎式主戰坦克(外貿)(樣車)64(WZ652)式中型坦克搶救車(退役)、64式重型履帶式牽引車、式智能遙控坦克(靶車)。59式中型坦克曾以59-259的外貿型號(裝備125毫米火炮)出口。











鴻天書房


首先,它是中國第一款自行研發的主戰坦克。59 坦克是在上世紀 50 年代,依照蘇聯的 T-54A 為藍本仿製的中國首款主戰坦克,在 1959 年裝備解放軍,這是它名字的由來。

它也是中國迄今為止產量第一的坦克。59 坦克的原型 T-54/T-55 總計產量超過 10 萬輛,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坦克。而 59 坦克從 1959 年持續生產到 1985 年,總產量超過 10000 輛,數量也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

59 坦克也是改型最多的坦克,這是軍迷最為津津樂道的部分。事實上,中國陸軍坦克都與 59 坦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毫不誇張地說,59 坦克是中國裝甲兵的基石。

說起來,69 坦克和 79 坦克其實都是 59 坦克的升級換代型號。

而 59 坦克的魔改版,還有許多實驗性質的型號,比如加裝 120 毫米滑膛炮的 59;巴鐵和坦桑尼亞魔改版 59,裝備了 125 毫米滑膛炮,火力驚人;甚至在中美蜜月期,兩國還在 59 基礎上研發了美洲虎坦克。

另外利用 59 坦克底盤改造的裝甲車輛更是數不勝數,其中最新的一款出現在今年 8 月的 " 裝甲與反裝甲日 ",它是由 59 坦克魔改而來的重型步兵戰車,去掉了炮塔,然後將首尾調換,噴塗了數碼迷彩,土氣的 59 坦克頓時變成高大上的重型步戰。不過呢,眼尖的軍迷一數輪子頓時就發現了它的真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