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大中之治: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巧妙結合

導語:

裝瘋賣傻36年的唐宣宗李忱,被戲稱為“智障人士”“廢柴”,以臥薪嚐膽之功繼得帝位後,立馬顯示出其不為人知的一面,強皇權、息黨爭,重人才、整吏治,善從諫、明法度,通過把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的巧妙運用,開創了晚唐最後一次輝煌的“大中之治”,也為後世打造了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雛形,和唐太宗、唐玄宗、唐憲宗一起位列大唐四位可供後世王朝祭拜的唐朝明君。


唐宣宗大中之治: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巧妙結合

唐宣宗

一、“智障人士”唐宣宗的登基之路

據《舊唐書》:宣宗聖武獻文孝皇帝諱忱,憲宗第十三子,母曰孝明皇后鄭氏。元和五年六月二十二日,生於大明宮。

生於公元810年的唐宣宗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個兒子,也是唐穆宗李恆同父異母的弟弟,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三個皇帝的叔叔。

1、庶出皇子,屢遭戲耍險喪命

《舊唐書·卷十八下·本紀第十八下》:帝外晦而內朗,嚴重寡言,視瞻特異。幼時宮中以為不慧。十餘歲時,遇重疾沈綴,忽有光輝燭身,蹶然而興,正身拱揖,如對臣僚。乳媼以為心疾。穆宗視之,扶背曰:“此吾家英物,非心憊也。”賜以玉如意、御馬、金帶。常夢乘龍昇天,言之於鄭後,乃曰:“此不宜人知者,幸勿復言。”歷大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巨遊處,未嘗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強誘其言,以為戲劇,謂之“光叔”。武宗氣豪,尤不為禮。

因為李忱的母親生他時,只是一般身份的奴婢宮女,所以始終以一副膽小怕事、木訥寡言的面目示人,經常遭人唾棄,受其他嫡出皇子欺負,但他從來沒有任何反抗,只是默默承受,因此落了一個“智障”的外號。因為他被封為光王,所以也被那些看不起的侄輩們戲稱為“光叔”。

唐宣宗大中之治: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巧妙結合

有一次,他的侄子唐文宗曾經在宴會上公開戲耍他,說誰要是能讓光叔笑一下,就賞賜誰。這下子可開了個好頭,只見那些皇子皇孫們一擁而上,極盡調戲侮辱之能事,但李忱就是不見一絲笑容,一直就木訥的坐在那裡,好像這一切和他毫無關係似的。

到了他另一個侄子唐武宗時期,他的境遇更加的不好。也不知道是不是武宗看出來他並不是外表看起來那樣愚蠢,內心對他有了一絲忌憚,就時不時的測試他,甚至還要直接了結他的生命。

《貞陵遺事》記載:唐宣宗在藩時,常從駕回,而誤墜馬,人不之覺。比二更,方能興。時天大雪,四顧悄無人聲。上寒甚,會巡警者至,大驚。上曰:“我光王也,不悟至此,方困且渴,若為我求水。”

於是,諸如摔跤啊、走路不穩啊等等各種意外時不時的光顧李忱。曾經有一次,武宗帶領皇室子弟飲酒作樂,故意設計讓李忱墜馬,猝不及防的李忱一頭栽了下去,昏迷在大雪紛飛的狩獵場上。要不是一位巡邏的士兵發現後救了他,還真的就一命嗚呼了。

看看怎麼弄李忱都死不了,唐武宗心裡那個膩味的不要不要的,乾脆不再遮遮掩掩,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命宦官把他綁起來丟茅房淹死。這個時候,內侍宦官仇公武出場了。他對唐武宗說,陛下,我看想讓他死不太容易,還是我去一刀結果了他吧,唐武宗就讓他持刀去直接殺了李忱。

唐宣宗大中之治: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巧妙結合

唐武宗

如果你以為仇公武真是為唐武宗著想,那你就錯了,他有自己的小算盤。只見他急匆匆的趕到茅廁,支走了其他宦官,把泡在茅房裡奄奄一息的李忱撈了出來,裝在運糞的車上偷偷的送出了宮外。而對宦官仇公武信任有加的唐武宗並沒有查看虛實,還以為李忱這個時候早已經是一具冷冰冰的充滿了屎尿味的屍體呢。

狼狽不堪、大難不死的光王,只好隱姓埋名,輾轉逃到了浙江鹽官(今浙江海寧西南)的安國寺落髮為僧,法名瓊俊。而對李忱有所圖的宦官仇公武,則一直關注著李忱的行蹤動向。

2、韜光養晦,36載隱忍終出頭

唐宣宗的上臺,在唐朝歷代帝王中,屬於最具戲劇性的一位。在經歷了其父唐憲宗的“元和中興”之後,他的弟弟穆宗和侄子唐敬宗、唐文宗相繼因為各種原因,都在壯年時期駕崩,最後,武宗也追隨太宗、憲宗、穆宗在嗑藥成仙的路上狂奔了一段時間後,終於在仙丹妙藥的加持下,皮包骨頭的他,如願以償的駕鶴西去,時年32歲,只留下尚未成年的孤兒和寡母還在凡間煎熬。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唐武宗李炎病危,因為他並沒有冊立太子,這個時候,立誰繼位,就成了唐王朝最大的政治。

唐宣宗大中之治: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巧妙結合

就在人們惶惶不安的時候,奇蹟出現了。自唐朝中後期,朝政大部分時候都把持在宦官的手裡,他們的勢力非同小可,就是皇帝也要顧及宦官幾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宦官們還掌握著皇帝的生殺廢立大權。在沒有太子的情況下,為了繼續維持宦官對朝政的把持,選一個對自己基本上沒有威脅的人繼承皇位,就是他們的終極目的。於是,那個一直被弟弟和侄子們戲耍欺凌,幾次三番差一點死於武宗手裡的“智障人士”、“廢柴”光叔李忱,被這群宦官納入了視線。在宦官頭子仇公武、馬元贄的操縱下,很快就秘密的把他從外地接入了宮中,並將其立為皇太叔,履行監國之職。別小看這個“太”字,那可是相當於儲君的位置了。李忱作為唐憲宗的兒子,後面幾位皇帝的叔叔,資歷那是足夠的老了,雖然給外界的印象是呆傻智障,但因為有主管內廷事務的宦官們力挺,朝廷的大臣們雖然知道宦官們這樣做的居心,但也無可奈何。

三月二十三日,油盡燈枯的唐武宗李炎駕崩,幾次三番大難不死,隱忍了36年、被宦官視為可以玩弄於掌骨之間的“傀儡”“廢柴”皇太叔光王李忱在宦官們的簇擁下繼位大統,是為唐宣宗。

3、唐宣宗繼位的疑慮

據唐宣宗繼位後的表現,促使宣宗繼位的推手,除了宦官集團,內廷另一大勢力翰林學士集團不可小覷。翰林學士身居內廷,位於權力中樞,但他們在宣宗前面的幾朝裡,也是被李黨打壓的對象,因此,他們在宣宗登基問題上應該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雖然在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宣宗登基以後,翰林學士五員的白敏中拜相,韋琮、徐商先後登上相位,其他二人也得到重用,就明證。

所以,有人也懷疑從一開始,就是宣宗本人主導了這一切,宦官和翰林學士們只是他的棋子,只是他隱藏的夠深而已。這些在《唐故振武麟勝等州監軍使孟秀榮墓誌》有蛛絲馬跡可尋。

二、壓宦官,除黨爭,牢固樹立皇權的核心地位

1、見朝臣,立君威,擺脫宦官干政

據《舊唐書》:及監國之日,哀毀滿容,接待群僚,決斷庶務,人方見其隱德焉。


唐宣宗大中之治: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巧妙結合

唐宣宗

在行使監國職能期間,李忱就開始表現出一絲帝王之氣,但還稍為隱藏,並沒有被擁立他的宦官們察覺,可見李忱真夠隱忍,不到最後一刻,絕不讓自己功虧一簣。

在登基前,按照慣例,新君是要先接見大臣的。作為皇太叔監國的光王李忱,自然也要走這一道程序。別看只是一個例行的程序,它卻可以讓即將登基的新君觀察朝臣的反應,同時也能夠讓大臣們對這個即將登基的新皇有一個直觀的判斷。

而這一天,正是李忱初現崢嶸的時刻。肅靜而又壓抑的朝堂上,只見大臣們默默地立於兩旁,一個個的望著李忱,而李忱也端坐龍椅,靜靜地注視著這些臣子們。這個時候,懷著對即將掌控“傀儡”皇帝的滿腔喜悅,躊躇滿志的大宦官馬元贄,以趾高氣揚的神態把目光對準了李忱。

這一看不打緊,馬元贄的內心突然冰冷了起來,因為他看到了李忱掃射給他的那雙冷厲的眼神,才知道,這個皇帝可不是他表現出來的傻呆,絕對的扮豬吃老虎的角色!這時,他心裡那個後悔啊,但是肯定晚了,李忱繼位那是板上釘釘不可逆轉的事情了。本來想借機干政,誰知道卻給自己挖了個大坑,以後還真的小心翼翼,說不定哪天就被皇帝幹掉了。

據《資治通鑑》記載:“自即位以來,治弒憲宗之黨,宦官、外戚乃至東宮官屬,誅竄甚眾。”

唐宣宗一上臺,就把那些涉及其父唐憲宗被殺案的宦官、外戚等等收拾了個遍。

當然,唐宣宗的目的是壓制宦官,只要他們不幹政即可,畢竟他能夠登基,宦官功不可沒,所以繼位以後對這些有功於他的宦官一直不停的賞賜,以使他們有個心理平衡。

另外,唐宣宗嚴厲禁止內臣和外臣之間的勾結。一次宣宗看到前幾天賜給宦官馬元贄的玉帶系在宰相馬植的腰上,所以宣宗皇帝很快將馬植貶出長安,外放為天平節度使。

初登大寶的唐憲宗,壓制了宦官干政的可能性以後,吸取前幾朝的弊端,通過親手處理唐武宗駕崩後的一系列舊朝事務,以非凡的氣魄一下子就把政權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2、除黨爭,樹皇權,權臣李德裕被貶


唐宣宗大中之治: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巧妙結合

牛李黨爭

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就開始,到宣宗上臺,跨度長達40餘年的牛李黨爭,不僅攪亂了朝堂的政治氛圍,也極大地消耗了唐王朝的政治資源,讓本就江河日下的唐王朝更加的衰敗。唐宣宗上臺以後,在極短的時間內壓制了蠢蠢欲動的宦官集團以後,立馬著手解決困擾朝廷的朋黨之爭。

由於李黨的當家人李德裕屬於唐武宗的堅決擁護者,而唐宣宗一直遭受唐武宗的打壓,吃盡了苦頭,加上李德裕平時比較飛揚跋扈,所以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毫不猶豫的革除了李德裕的宰相職位,並且一貶再貶,由東都留守,貶為潮州司馬,大中三年十二月十日憂鬱中死在遙遠的崖州。其餘的李黨眾人也都遭到了清洗。

總體來說,排除李德裕的跋扈作風外,他在主張強化朝廷權威,維護國家統一,抑制藩鎮勢力,反對和邊的姑息政策,加強吏治,扶植農桑等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建樹,唐宣宗沒能繼續用他,不能不說是一種損失。

打壓了以門閥士族的代表李黨以後,唐宣宗就把目光轉向了出身主要的寒門子弟的牛黨,將牛黨令狐綯、崔鉉等人召入為相,牛黨首領牛僧儒也返朝為官。

牛李黨爭雖然到此結束了,但牛黨確確實實沒有什麼能力強大之人,這也是唐宣宗的損失。當然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不用李德裕,也能說得過去,雖然但不是一個皇帝應該做的,但也為國家機制的正常運行提供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平臺。

至此,通過對宦官集團和朋黨的處理,唐宣宗牢牢的掌握了大唐的權力,也成了宣宗一朝唯一的權力中心。

3、息滅佛,攏人心,建立政治資本


唐宣宗大中之治: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巧妙結合

武宗滅佛

武宗在位時的大規模滅佛運動,起因是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總爆發,在唐武宗的支持下,由宰相李德裕直接操刀。一方面,佛教寺院財產被剝奪,僧尼還俗,寺廟遭廢,經籍散佚,佛教也因此走向衰微。另一方面,大量僧尼還俗,寺廟土地與財富收歸政府所有,客觀上也減輕了人民供養僧尼的經濟負擔,鞏固了中央政府的統治,使中國社會免於陷入宗教狂熱,避免了宗教勢力主導國政的情況。

唐宣宗即位後,針對滅佛運動中存在的問題,停止了這種做法,使其得到了適當的恢復,爭取到了一定的民意擁護,從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礎,對加強皇權起到一定的作用,十分有利於他在後來的一系列舉措中獲得支持。

三、整頓吏治,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雛形

解決了權力問題後,唐宣宗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吏治問題。一個運行良好的官僚系統,是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基本要求,唐宣宗在方面是有所建樹的,可以說打造了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雛形。

1、掌握重要官員的任免權,從根本上排除朋黨可能

《唐語林·卷一·政事上》:宣宗命相,一出於己。嘗詔樞密院,兵部侍郎判度支蕭鄴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仰指揮學士院降麻處分。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以鄴先判度支,再審聖旨,未審下落,抑或仍舊?上疑左右黨蕭,乃詔翰林院,戶部侍郎判戶部事崔慎由,可工部尚書平章事,落下判戶部。

李忱任用宰相,皆由自己親自選定。一次,李忱命蕭鄴為相,遣樞密使詢問是否留其史職,李忱懼有朋黨,遽換崔慎由為相。馬公儒多了一句嘴,蕭鄴已經到手的宰相位置沒了,就是唐宣宗擔心他們會有朋黨之嫌。

唐宣宗大中之治: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巧妙結合

白居易

本來唐宣宗想提拔自己的詩友白居易擔任宰相,但下詔的時候才知道白居易已經去世八個月了,只得另尋他人。為此,在847年五月唐宣宗還寫了一首詩弔唁,從詩中可以看到唐宣宗文采也很了得:

吊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資治通鑑》記載:兵部侍郎、判戶部蔣伸從容言於上曰:“近日官頗易得,人思徼倖。”上驚曰:“如此,則亂矣!”對曰:“亂則未亂;但徼倖者多,亂亦非難。”上稱歎再三。伸起,上三留之,曰:“異日不復得獨對卿矣。”伸不諭。十二月,甲寅,以伸同平章事。

唐宣宗通過觀察,發現蔣伸此人有大才,可用,後來就被任命為宰相。

2、重視科舉,選拔優秀人才充實官員隊伍。

古代人才的來源不外兩種,一種是名門大家望族的子弟,這些人具備寒門子弟很難超越的基礎優勢,他們有足夠的人脈和財力,入仕對他們來說相對很容易。但對寒門子弟來說,只有科舉一條路,相當於我們現在高考一樣,同樣是普通人家入仕的最佳,也基本上是唯一的途徑。

放在今天,對依然存在的寒門能不能出貴子的討論中,也是很有借鑑意義的。

唐宣宗大中之治: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巧妙結合

科舉考試

唐宣宗在打擊了士族勢力以後,就把開科取士看做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了。當然也不是不要士族勢力,而是對他們要求更嚴格了,都要走科舉這條路,也算是科舉面前人人平等吧。

皇帝是世襲制,不用參加科考就能坐到天下第一的寶座。但唐宣宗卻不這麼想,為自己不能經歷科舉考試耿耿於懷。為此,他曾在皇宮中的柱子上題寫“鄉貢進士李道龍”,又在殿柱上自題:“鄉貢進士李某。”所以唐宣宗重視科舉也就容易理解了。

《唐語林》卷四記載:“宣宗愛羨進士,每對朝臣,問‘登第否’?有以科名對者,必有喜,便問所賦詩賦題,並主司姓名。或有人物優而不中第者,必嘆息久之。”

在朝堂上會見群臣的時候,喜歡進士及第的唐宣宗經常會問詢官員是否考中進士。如果是,就替人家高興,還要詢問進士的詩文詞賦等等;如果否,就嘆息半天為之惋惜,這在歷代皇帝中可謂獨特唯一。

唐代孫棨的《北里志序》就說,唐宣宗“往往微服長安中,逢舉子則狎而與之語。時以所聞,質於內庭”。五代時期孫光憲的《北夢瑣言》卷八記載:唐宣宗有一天遇到時任陝州廉使、頗有詩名的盧沆,向他索取詩卷,“袖之乘驢而去”,第二天,對大臣說起盧沆,“令主司擢第”。

《舊唐書》記載:“帝雅好儒士,留心貢舉。有時微行人間,採聽輿論,以觀選士之得失。”

唐宣宗喜歡微服私訪,他的目的可不是為了遊山玩水,而是想深入實際瞭解民間輿論對科舉錄取情況的評價,以便糾偏。

據《云溪友議》記載:唐宣宗臨死前下詔裁放大批宮女,准許放出的宮女嫁給文武百官,但就是不許嫁給沒有考中進士的舉子。

在唐宣宗朝,“進士自此尤盛,曠古無儔”了,能宣宗一朝參加科舉,對學子們來說實在是一大幸事。

3、重視官員資歷和能力,建立官員任期考核制


唐宣宗大中之治: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巧妙結合

朝堂之上

我們知道現在的官員基本上都是有任期要求的,要履歷充分,而且還有考核機制。其實在唐宣宗執政時期,就已經開始這樣做了。

唐宣宗對官員任命很謹慎,絕對不會因為心情而決定升了誰的職,沒有特定的時間,沒有特別的貢獻都不會升官加爵的。

朝廷規定,地方官員要有任期要求,必須在一個位置上幹夠規定的年限才可以提拔調任,比如規定縣令在地方任職必須滿三年,才可以調任。這樣的舉措,一方面可以減少官員的頻繁調動,影響地方施政效果,讓官員在任期內專心致志的搞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迎來送往,減少人力物力的浪費。

光有任期限制還不行,任職效果政績如何,那是要有考核的,宣宗就親自抓州刺史一級官吏的任職績效考核工作,因為地方官直接涉及百姓的利益。宣宗規定,州刺史不得直接外調到他處做官,在上任之前,都要進宮拜見,由其親自對其進行考核,然後再決定任免。

宣宗的考核,並不是隨隨便便的問問,而是準備充分,詢問有的放矢。為此,他專門安排翰林學士韋澳秘密編輯了一本名叫《處分語》的關於各州戶口田畝、山州境物、風俗人情的書籍,方便宣宗瞭解地方情況。

他日,鄧州刺史薛弘宗入謝,出,謂澳曰:“上處分本州事驚人。”澳詢之,皆《處分語》中事也。(資治通鑑)

一次,鄧州刺史薛弘宗進京朝拜宣宗,退朝後私底下對韋澳說:“皇上對鄧州的情況如此瞭解,太讓人驚訝了!” 其原因就在於這本《處分語》。

對錶現不好的,唐宣宗對其不會客氣。

大中十二年,冬,十月,建州刺史於延陵入辭,上曰:“建州去京師幾何?”對曰:“八千里。”上曰:“卿到彼為政善惡,朕皆知之,勿謂其遠。此階前則萬里也,卿知之乎?”延陵悸懾失緒,上撫而遣之。到官,竟以不職貶復州司馬。

唐宣宗對建州刺史於延陵說:“你到建州後為政的好壞,朕都知道,不要以為天高皇帝遠就恣意妄為!萬里之遙就像和在這階前一樣,你知道嗎?”

這番話把這個表現不好的於延陵嚇的汗流浹背,到任建州後,最終還是因為不稱職被貶為復州司馬。

令狐綯嘗徙其故人為鄰州刺史,便道之官。上見其謝上表,以問綯,對曰:“以其道近,省送迎耳。”上曰:“朕以刺史多非其人,為百姓害,故欲一一見之,訪問其所施設,知其優劣以行黜陟。而詔命既行,直廢格不用,宰相可畏有權!”時方寒,綯汗透重裘。

看看,皇帝規定要面試即將赴任的刺史,令狐宰相擅自做主沒有安排面見皇帝就直接就任,還找了個路遠麻煩的理由來解釋,這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嗎?由此也可以看出,唐宣宗對官員任用的認真程度。

唐宣宗大中之治: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巧妙結合

4、重視官員品質,無論皇親國戚

鄭太后的弟弟鄭光,在面見宣宗的時候,說話沒有禮節,言語粗魯卑俗,宣宗認為這樣的人怎麼可以擔任重要職位哪,就把他河中做鎮守官改任為京師中級別比較低的右羽林統軍,而且不允許再到地方任職。

對於擅自篡改奏章的樞密承旨孫隱中,毫不留情的進行了處罰,因為這是任何一個皇帝都無法容忍的事情。

除了對皇親國戚中的官員加以約束,就是對子女要求也十分嚴格。

大女兒萬壽公主就因為不守婦道而被宣宗懲罰。

四、依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唐宣宗同樣非常重視依法治國,強調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大中七年(853年)五月,唐宣宗命令左衛率府倉曹張戣集中法令條文相類似的條目一千二百五十條,分為一百二十一門,取名《刑法統類》(亦稱《大中刑法統類》、《大中刑律統類》),作為依法治國的法律依據,並對五代和宋朝立法技術產生了重大影響。

《唐語林·卷二·政事下》:樂工羅程者,善彈琵琶,為第一,能變易新聲。程一日果以眥睚殺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輩以程藝天下無雙,欲以動上意。上曰:“汝輩所惜羅程藝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卒不赦程。

這個深得皇帝喜歡的樂工羅程,彈得一手好琵琶,仗著皇帝寵愛,竟然因小事就膽敢殺人。有樂工們為他求情,說他有絕藝,要求赦免他。可李忱卻說:“你們憐惜的是他的才藝,而我憐惜的是祖宗的法度啊。”下令杖殺羅程。

五、勤政事,善納諫,聞過即改


唐宣宗大中之治: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巧妙結合

唐宣宗處處以唐太宗為榜樣,命人把《貞觀政要》書寫在屏風上,時常站在屏風前逐字逐句地閱讀。此外他還命翰林學士令狐絢每天朗讀太宗所撰的《金鏡》給他聽,凡是聽到重要的地方,便會讓令狐絢停下來,說:“若欲天下太平,當以此言為首要。” 宣宗隨後便命宰相編了五卷本的《具員御覽》,放在案頭時時翻閱。

勤政的君主總是喜歡事必躬親,並且總能明察秋毫,宣宗李忱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尤其明顯。雖然中國古代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說法,但這只是中國傳統的中庸之道,對依法治國、約束官員並無好處。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缺乏透明度,給官員提供腐敗的空間。

善於納諫,是李忱有別於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個重要特徵,對納諫接受的程度,僅次於唐太宗。

我們知道現在西方國家的總統,經常會去度假勝地度假,那你可知道唐宣宗想去華清宮休閒休閒,就遭到了諫官們的激烈反對,怕他會步唐玄宗的後塵,唐宣宗認為諫官們提醒的很對,便取消了行程。

除了諫官們的諫言,就算是自己的詔令,如果大臣們對此提出異議,只要認為正確的,他都會虛心接受,收回成命。

唐宣宗對臣下的尊重,不僅表現在重視諫言建議,對大臣們上奏的建議書之類的,都會先洗手焚香,然後才接手認真閱讀,能這樣做而且堅持不懈的皇帝,可是屈指可數的。

對於諫官魏,這個盡職盡責的魏徵五世孫,謨李忱常嘆:“魏謨有他祖輩(魏徵)的風範,朕心極重他。”

唐宣宗大中之治: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巧妙結合

貞觀政要

六、重民生,大力發展經濟

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唐宣宗一樣深諳此道,在政治上解決了一系列問題以後,在經濟上也頗有斬獲。

在平息滅佛的事情上,唐宣宗並沒有把已經收繳的佛院財富交還,而是充實到了國庫,極大的加強了宣宗一朝的經濟實力。

另一方面,改革漕運,充實大唐糧倉。大中五年(851年)二月,任命戶部侍郎裴休為鹽鐵轉運使,立漕法十條,革除以前漕運屢遭島侵、運輸損失極大的的弊端。以往,每年運輸四十萬斛江淮米,運達渭倉的還不到一半,在漕運新政的加持下,每年運米至渭倉達到了一百二十萬斛。

因為宣宗比較重視地方官的治理效果,所以一般地方官都不敢胡作非為,地方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老百姓也有了一定的富足與安寧。

同情弱勢群體,最看不慣仗勢欺人的事情,這和他自小受盡屈辱的經歷有關,但何嘗不是普通老百姓的幸事?委屈我一個,受益千萬人,對宣宗來說,值得。

七、平叛亂,收河湟,定邊疆

唐宣宗不僅在政治上大有作為,而且在軍事上也可圈可點。大破北狄,穩定北方;驅逐吐蕃,收復河西;平定安南,都護南疆;撫平党項,安定西陲。


唐宣宗大中之治: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巧妙結合

收復河湟

先說一下被許多人吐槽的收復河湟,一些人認為這只是從天上掉下的餡餅,恰巧被宣宗趕上了,這種說法不是幼稚就是刻意為之。吐蕃內亂是不錯,這是能夠收復失地的關鍵因素,但如果此時的唐朝也是一個內戰紛起、混亂不堪、百業凋敝的王朝的話,你以為河湟之地是那麼輕而易舉的迴歸嗎?答案的顯然的,就是因為有唐宣宗治下的中興局面,讓河湟之地的軍民看到了希望,沙州首領張議潮起義迴歸也就順理成章了。

大中元年,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大破北部諸山奚,禽酋渠,燒帳落二十萬,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萬,輜貯五百乘,獻捷京師。這是繼武宗時期大破回鶻汗國以後,又一次對北方遊牧民族取得的軍事勝利,至此以後,北方再無大的軍事威脅,得到了徹底的平定,這絕對是宣宗的軍事勝利。

王式授安南都護、經略使,到任後平定紛擾數年的安南之亂,穩定了唐王朝的南部邊疆。

困擾唐王朝西部邊陲的党項騷擾,在武宗時期多次出兵圍剿,但毫無效果,而且損失不小。到了宣宗即位,經過調研,發現党項人之所以造反,是因為唐王朝的邊將經常劫掠党項人的羊馬,使得党項人不得不反抗。鑑於此,宣宗改變了武力討伐的策略,改由文臣治理邊疆,安撫党項人,慢慢的就結束了西部的混亂狀態。

觀宣宗一朝,這也是自安史之亂以後,最穩定的時候。

所以,治理國家,不只需要武力,腦子是個好東西,找到癥結,用文火也可以治病的。

八、大中之治,晚唐的最後一抹輝煌

唐王朝近300基業,到了宣宗一朝,可以說接手的一個比較爛的攤子,雖然有其前任武宗打下了底子,但前面幾個廢物皇帝折騰的太厲害了,挖的坑實在是太深。諸如藩鎮割據死灰復燃,土地兼併,宦官干政並沒有徹底解決,實際上也解決不了,但宣宗靠個人的手腕與能力,在自己的一朝生生的把他們完全壓制的不能不敢動彈,這就是其個人能力的表現,也是與其他同時期幾位皇帝不同的地方。

唐宣宗早年的痛苦經歷,早就他不屈不撓的性格,登基為帝后,節約自律,勵精圖治,在其統治的十三年裡,唐朝的政治風氣、社會繁榮穩定情況在晚唐時期無疑是最耀眼的,史載“洎大中臨馭,一之日權豪斂跡,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閽寺讋氣。由是刑政不濫,賢能效用,百揆四嶽,穆若清風,十餘年間,頌聲載路。”讓大唐帝國的子民再次感受到了盛唐時期的氣度與風流。

唐宣宗在位的十三年,雖然不能和太宗的貞觀之治相比,但對於大廈將傾的晚唐來說,實屬不易,這段歷史被為"大中之治",也是實至名歸。

唐宣宗大中之治:帝王政治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巧妙結合

司馬光就這樣評價唐宣宗:宣宗少歷艱難,長年踐祚,人之情偽,靡不周知。盡心民事,精勤治道,賞簡而當,罰嚴而必,故方內樂業,殊俗順軌,求諸漢世,其孝宣之流亞歟。 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歷史上,以宣字作為廟號的,基本上都是中興之主,比如漢宣帝,唐宣宗,明宣宗等等。因為宣本來就是一個級別很高的廟號,不是什麼皇帝都能評得上的,必須在治國理政上有很高的建樹才行。宣宗在位時的許多治國方略,都值得後世參考,有些方面,也是我們正在做的,不能不說,這也是宣宗留給後人的財富。

遺憾的是,宣宗也和他的幾位前任一樣,沒有擋住長生不老的誘惑,在丹藥的侵蝕下,於大中十三年八月七日駕崩,享年五十歲。 而隨著宣宗的病逝,大中之治宣告結束。而選儲的失敗,則讓好不容易見到一絲光明的大唐帝國,也緩緩的落下了她那華麗的帷幕,成為晚唐歷史上最後一抹絢麗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