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甘肅蘭州皋蘭山“劉伯溫斬龍脈”的傳說是什麼?

北緯37度八


這個問題很簡單,隨便一搜,把本處也嚇傻了。再看其他回答,還真有人煞有介事的去解釋。這世界怎麼了?這是個傳說,但也足夠荒誕。簡直不可能。下面就大致分析一下。

先把故事情節簡單說一下。

說是一個採藥的,得到一本天書。並且按照天書的指點,找到了龍脈。在他死後讓兒子朝天上射箭。射滿八十一天,就能成為皇帝。死時候還要不穿衣服,赤條條來赤條條走。

但是在六十四天,平射了一支箭,射到了南京朱元璋的宮殿柱子上。然後朱元璋找劉伯溫,看看是怎麼回事。原來西北方向有龍氣生成。劉伯溫就帶人去西北,斬斷了龍脈。

先不說,天書和龍脈的事,單說從蘭州到南京,坐飛機也要五個小時。一個人力氣再大,能把一支箭射出這麼遠的距離。那還當什麼皇帝?直接成仙了。

那麼請問,這支箭從第六十四天射出去,要多久能射到南京朱元璋宮殿的柱子上。就按照飛機的速度,五小時到。那麼,劉伯溫帶人去甘肅要多久呢?古代沒有飛機、火車,只能騎馬、坐船。從南京到蘭州的距離是:1712公里。

古代快馬可以一天跑100公里。這麼長的距離,就是十七天。且不論劉伯溫當年的歲數能不能禁得住騎馬顛簸。即使按最快的速度,從第65天開始啟程(做準備工作,召集人員,也要時間)。也要十七天後才能到。65+17=82。最後期限是八十一天。正好沒趕上。

再說劉伯溫其人。本身就是個書生。後來被神化了,甚至妖化。僅次於諸葛亮的位置。但觀其生平卻沒有到過甘肅。

有的說是做法,並沒有親身去。用桃木劍,朝著西北方向劈了一下,結果當地的皋蘭山立刻塌陷了一塊。這就更有意思了,如果能練成這種神功,當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又何必那麼辛苦。直接讓劉伯溫那把桃木劍,照著虛空劈一下,直接就斬了陳友諒的首級。

不過說到龍脈,在風水學上來說,還真有這種說法。

由於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江河也是從西向東流。風水隨動,便是風水。而江河便是龍的脈絡,根據由西向東的走勢以及中國的山川地形,確實有三條龍脈。這三條龍脈的走向,由北到南,依次是:

北龍是黃河,由青海而出,貫穿甘肅、山西、河北,之後北上,覆蓋東北,延伸至朝鮮半島;隱入東海。北京正在這條龍脈上。

中龍在黃河與長江之間,覆蓋川、陝、冀、荊、皖、魯,入渤海;古都西安、洛陽,在這條龍脈上。

南龍便是長江了。覆蓋南方地區。南京、上海在這條龍脈上。

而前面那個荒誕故事的主角劉伯溫確實也與龍脈有些關係。據說,南龍的走向是他考證出來的。即從峨眉山沿江而出,東行到浙江海鹽是南龍的盡頭處。


參習處


劉伯溫怒斬皋蘭山龍脈的傳說相信大家都略有耳聞,但是很少有人看過完整版的,都是殘缺不全,今天羽評郡主就將完整的“劉伯溫斬皋蘭山龍脈”的故事寫出,喜歡看民間傳奇故事的不妨看看,當不得真。



第一部分

相傳在興隆山以前叫“興龍山”,山裡森雲密佈、走獸成群,如今卻絲毫不見鳥獸,成了荒蕪之地。山裡住了一位遠近聞名的陰陽先生,他有兩個兒子。


一天,兩個兒子按捺不住,就去問父親,讓父親教他們本領,可是老先生說不是我不教你們,是你們沒有這個根基,興隆山這個地方時臥虎藏龍之地,教了你們萬一糟蹋了龍脈怎麼辦?

後來在老先生臨終之際,兩個兒子問他死後埋在哪裡?老先生說:“我死後你們不必聲張,只需要將我的身體用清水清洗乾淨,再赤身用草蓆捲起來,用草繩子捆好,再抬著他向興隆山一直跑,繩子在哪裡斷就埋在哪裡,切記不可隨意移動,等到墓地修好之後再守墓一百天,同時還要將我留給你們的桑弓柳箭每天在太陽昇起的時候拉弓三次,最後到了第100天,你們就將箭對準太陽射出去,這樣你們便可出人頭地。”


說完便斷氣了,再用草蓆捲起來的時候,老先生的女兒說父親赤身不好看,最後就穿了一條褲子再卷,而後兩個兒子也的確按照吩咐,每天守墓,還堅持拉弓三次,但是100天,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將日期算錯了,到了第99天的時候,他們就將箭對著太陽射了出去,沒想到那支箭射出去後就不見蹤影,兩人害怕就趕緊回家。

第二部分

朱元璋在天下安定之後,清早洗臉時,突然一支伴著紅色光芒的箭從他身邊掠過射中了金鑾殿的柱子上,嚇得朱元璋差點摔倒在地,事後朱元璋怒氣難消,心想竟然有人謀害我!我定要差個水落石出,可是一問大臣們,他們都說不知道,更何況今日也沒人去過朱元璋的寢宮。



朱元璋一拍大腿,怎麼沒想到劉伯溫呢!於是去找劉伯溫問個清楚。劉伯溫得知這箭並非皇宮人所謂,掐指一算,認定這支箭是從西北方向射來的,而西門方向射到宮殿,直指朱元璋,看樣子西北有真龍天子,對大明江山不利,朱元璋對劉伯溫一直都是深信不疑,這次決定派劉伯溫親自前去西北斬斷龍脈。


劉伯溫到了西北地區,四處打聽,查探龍脈在何處,走到榆中的時候,發現這裡有一條連綿不絕的山脈,這裡山清水秀、奇峰羅列,鳥獸成群;而河水也同樣嘩嘩流淌,魚躍龍門,劉伯溫斷定龍脈就在此地,於是命人去打聽附近又沒有奇異的事情發生,果不其然,劉伯溫得知陰陽老先生的下葬怪事。

第三部分

劉伯溫找到老先生埋葬地點,命人開挖,結果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明明白天挖了一大半,第二天起來一看墳墓又合上了,劉伯溫知道事有蹊蹺,決定不分晝夜,終於將墳墓挖開,打開棺木,草蓆早已腐爛,只見老先生上半身已經長出龍鱗,下半身因為穿了褲子,沒有長出龍鱗來,但是一條腿已經跨上土龍,準備一飛沖天。




劉伯溫趕緊命人摧毀墳墓,接著將附近的龍脈也挖斷,據村民們回憶,從這之後,興隆山就開始荒蕪了,樹木生長緩慢、山間鳥獸也不來此地棲息加上不斷的砍伐,最後就成了如今的模樣。

劉伯溫在興隆山地帶一直尋找龍脈,怕有疏忽,心裡還是覺得有些異動,總感覺還有龍脈沒有斬斷。於是他又來到蘭州城,站在高樓觀望,發現黃河奔騰直流,旁邊兩座大山隔河對峙,黃河上方的霧氣不斷被旁邊兩座山吸走,慢慢融合在一起像極了兩條騰飛的龍。



南邊的龍頭早皋蘭山,北邊的龍頭在九州臺,一旦兩龍相交,真龍天子定會重現於世,劉伯溫自知大事不妙,幸虧發現及時,他命人將皋蘭山山脈挖斷,自己默唸咒語,皋蘭山上空出現一把巨劍,將皋蘭山斬斷,後來人們就將挖開處叫做大豁峴,把皋蘭山尾部叫做龍尾山,龍血流下的地方叫紅山根,他還在龍尾處修建了四個墩子,用來壓住龍的身體,後來人們把那裡叫做四墩坪或者伏龍坪。

皋蘭山

蘭州紅山根紅泥溝的紅土,就是當年劉伯溫斬龍時的龍血染成的。除此之外還在伏龍坪上建了一座伏龍亭。根據民間傳言,龍脈斷了後,南北兩山生態逐漸惡化,變成了荒山禿嶺。

以上就是劉伯溫去西北斬皋蘭山龍脈故事的全部細節,可能很多人以前看到的都是殘缺的,如果您喜歡歷史或者有趣的歷史故事,就關注下羽評郡主,帶給您有趣的歷史知識。


貓眼觀史


這個傳說是說蘭州皋蘭山一帶有一個老人發現了龍脈,要求兒子在向天射箭81天后將自己赤身葬在龍脈所在之處,結果兒子在射箭的過程中有一支箭射到了南京朱元璋的宮殿,朱元璋一看這還得了,招來劉伯溫一掐算,知道了龍脈的存在,劉伯溫遂趕往蘭州,在皋蘭山斬斷了龍脈,並用一系列手段做法壓勝鎮住了這個地方,後來當地人把劉伯溫斬龍處稱為大豁峴,把皋蘭山尾部叫成龍尾山,龍血流下的地方叫紅山根。

劉伯溫沒有去過蘭州,他也不是術士,所以這個傳說是完全虛構的,不過,劉伯溫蘭州皋蘭山斬龍脈的傳說是對明代初年西北政治軍事緊張局勢的反映,也是對明代初年西北自然生態環境破壞的反映,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明清以來,蘭州科舉出身的大官不多,因此蘭州當地百姓在皋蘭山頂修建了魁星閣等建築,取聚集蘭州文脈的意思。


談古論金


龍脈指如龍般妖嬌翔,飄忽隘顯的地脈。風水中借龍的名稱來代表山脈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因為龍善變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隱能現,能飛能潛。山勢就象龍一樣變化多端,故以龍稱呼。

風水業內公認:崑崙山是"萬山之祖、龍脈之源",是龍中的祖龍。另外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龍脈。黃帝的龍脈在中原黃河流域,周朝的龍脈在岐山,秦朝的龍脈在咸陽,漢朝的龍脈在沛縣,唐朝的龍脈在長安,明朝的龍脈在安徽鳳陽。

西北自明代後就沒有出過更大的官或者天子,原因就是劉伯溫斬斷了西北的龍脈。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為了朱家江山能世世代代傳下去,命令劉伯溫到全國各地去巡視,看看還有哪些地方有龍脈,如果有,就想辦法破壞掉,以免出真龍天子爭奪朱家天下。

這一日劉伯溫來到了蘭州白塔山,他在山上的望河樓極目遠眺,見黃河由西向東奔騰而去,南北岸邊有兩座大山對峙,山上鬱鬱蔥蔥,樹木林立。蘭州城被黃河隔開,河上水汽瀰漫,與山的霧氣合在一起,似有七彩霓虹。

劉伯溫是個識貨之人,他看南北兩山宛如兩條龍,此地將來必出真龍天子。

於是,劉伯溫將髮髻解開,長髮披肩,身穿道袍,手持桃木劍,朝著皋蘭山龍頭處一揮,大叫一聲:“開!”只見愁風慘雨,雷聲陣陣,劍指過去,山頂染紅。劉伯溫知是龍頭已被斬下,為保險起見,又在南山上修了一閣,壓住龍頭;在龍尾處修築4個土墩,以免龍翻身。這樣,蘭州的龍脈被劉伯溫斬斷,此後再出不了天子。

此後,人們就管劉伯溫斬龍處叫大豁峴,把皋蘭山尾部叫成龍尾山了,把皋蘭山有紅色土的地方叫紅山根,把築了四個土墩的山,叫成四墩坪,還在坪上建了一座伏龍亭。

劉伯溫繼續四處巡視,斬斷了無數的龍脈,最後只獨放過了長白山的一條龍脈。這是因為長白山的龍脈特殊,龍眼在一顆長衫樹下,劉伯溫沒有發現這條大龍。也有說法是劉伯溫算到自己以後的子孫會跟隨長白山龍脈的主人,如果斬了這條龍脈,將來生孩子沒屁眼。

長白山龍脈沒有斬斷,後來在此崛起了愛新覺羅家族,成為明朝的埋葬者。清朝歷代皇帝也聽過這個故事,為了保證龍脈安全,在清朝長白山是禁區,不許別人上去的。


宰少


我是歷史工匠我來回答,關於劉伯溫斬龍脈的傳說來源於甘肅民間故事

甘肅蘭州皋蘭山被劉伯溫斬龍脈的傳說來源於甘肅民間傳說,對於劉伯溫斬龍脈,要從朱元璋創立大明朝後開始說起

朱元璋在統一天下後,內心極為不安,農民出身的他,雖然歷經磨難奪得天下,但出身不好的他最是沒有安全感,總認為有人要加害他,有可能奪取這得來不易的朱氏家天下,所以密令劉伯溫前往全國各地偵察風水,將有可能誕生真龍天子之地毀掉,所以才有了標題的,劉伯溫斬龍脈

故事的主角劉伯溫,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其中劉伯溫的風水秘術,尋龍定穴,最為後世津津樂道

劉伯溫被後世各種增加神秘色彩,猶如諸葛亮般,神魔化,其中又以風水傳說居多,其實劉伯溫是深悟天地日月運行之道、精研五行八卦之精髓,重要的是他還會尋龍脈點龍穴斷地氣輔佐江山。當年朱元璋打下江山後,受到一位老道的點撥說,天下龍脈眾多,龍脈之地必出反王。所以,朱元璋就命劉伯溫帶兵去到處尋找龍脈龍穴寶地,斬斷龍脈地氣,以保大明江山永固。在我國大江南北,關於劉伯溫斬龍脈龍穴斷地氣的故事很多,數不勝數,講起來又是繪聲繪色,甚至是有的縣誌里正式有深刻的記載。

說起龍脈龍穴寶地的事神乎其神的,雖無太多的科學道理,但有些產生的現象至今為止,也是無法用科學解釋的。在風水學中,龍脈其實就是起伏的山脈,一般龍脈聚集的地方被成為風水寶地,有龍穴孕育。

話說劉伯溫領朱元璋命令後向西北出發,我們都知道中華大地龍脈始於崑崙山,分支後一條走於黃土高原從北京到長白山。另一條從西北川蜀到金陵入海。所以劉伯溫對於西北大地是重點照顧的,

劉伯溫來到了西北邊陲,在蘭州白塔山上的望河樓,極目眺望,但見滔滔黃河由西向東奔騰而去;南北兩條大山雄峙兩岸,山上灌木叢生,鬱鬱蔥蔥;山頂上還有幾棵老樹迎風挺立。他再俯視金城,城池雖比不得北京、長安宏大,卻也是一河隔雙城。若西守金城關,東扼桑園峽,南北兩山駐以重兵,其堅固程度,真如金湯澆灌一樣。

劉伯溫看後,不由得在心中叫好。劉伯溫追隨朱元潭多年,過慣了軍中戎馬生活,養成了每天早起的習慣。這一天早晨,他又登望河樓,發現黃河之水氣竟然與南北兩山的霧氣合在了一起。這霧氣被晨曦映照著,似有彩虹出現。他忽然若有所悟:這南北兩山不正是兩條龍嗎?那河南面的皋蘭山最高處不正是龍頭嗎?那西端的末尾不正是龍尾嗎?那北面的九州臺不正是龍頭嗎?倘若兩龍交尾不就真要出真龍天子了嗎?

第二日,他將髮髻解開,將長髮披於肩上,穿起了道袍,手持桃木劍,嘴裡唸唸有詞,朝著皋蘭山龍頭處把劍一揮,大叫一聲:“開!”說也奇怪,那被劍指過的地方,土的顏色從此就變紅了。劉伯溫還不放心,又指使金城地方官在南面山上修了一閣,壓住龍頭;在龍尾處高築起4個四四方方的大土墩,把龍尾壓住,以免它再次翻身。劉伯溫征服了南面的龍後,又去制服北邊的那條龍。據說寺院也是可以壓邪氣的,他又指使地方官在金城關上方修建了一座寺院,並且對白塔寺進行了擴建。這樣,北面的龍便也給制服了。蘭州的龍脈就這樣叫劉伯溫給斬了。後來,南北兩山的灌木叢不見了,就連那皋蘭山頂上的幾棵大樹也沒了,變成了禿山。每年開春之際,蘭州還要下幾天土。據說,這也是因為風水走了的緣故。以後的蘭州不要說沒出過皇帝,就連大一點的人物都沒出過。幾百年來,蘭州當地歲數大些的老百姓,每談及此事,還都對劉伯溫表示憤慨呢。以後,人們就管劉伯溫斬龍處叫大豁峴,把皋蘭山尾部叫成龍尾山了,把皋蘭山下有紅色土的地方叫紅山根,而且還附會其意,把築了四個土墩的山,叫成四墩坪,也叫伏龍坪,還在坪上建了一座伏龍亭。

這就是劉伯溫斬龍脈的故事之一,據說當年劉伯溫斬的龍脈達到三千之數,但能猜測到神算如劉伯溫也沒想到,在長白山支出會誕生下一條真龍天子。

我是大歷史小工匠,擇歷史終一生。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闡釋君


古書中說,崑崙山為龍脈之祖,先後形成了北、中、南三大龍脈。北幹龍脈與中幹龍脈造就了黃河,中幹龍脈與南幹龍脈造就了長江,進而形成了我國三山夾二水的特殊地理地形。而劉伯溫所斬的龍脈就在皋蘭山、青白石、興龍山的走向上。

劉伯溫斬的這條龍脈應該是屬於北幹龍脈的支脈,並非特指皋蘭山一座山,而是從皋蘭山到興龍山的這個走向上。蘭州榆中的興隆山也是龍脈的所在地,所以也就有了兩個關於劉伯溫在西北斬龍脈的傳說。

皋蘭山在東西方向上環拱著蘭州城區,自古以來就是蘭州的屏障。劉伯溫,明朝的開國元勳,精通陰陽象緯之學,通俗的講就是能掐會算之人。傳說劉伯溫在幫助朱元璋打江山的過程中,斬斷了天下九十九條龍脈。

皋蘭山、興隆山之龍脈便是其中之一,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讓劉伯溫幫其推測大明的國運。於是劉伯溫日觀天象發現西北方隱約有游龍之氣浮現,預示著西北方將有能人崛起,會對大明江山構成威脅。

為保大明江山永固,劉伯溫領朱元璋命遂到西北斬斷龍脈。劉伯溫發現龍脈就在皋蘭山到興隆山的走向上,一條龍頭在興隆棲雲之頂,另一條龍頭在皋蘭山巔。兩條龍尾相交於青白石。劉伯溫決定先除掉皋蘭山巔的龍。

在一黃道吉日,劉伯溫身穿五色道袍,手提桃木寶劍,設立祭壇並燒起起黃紙符,口中念出真言,朝皋蘭山方向唸了一聲“開”,忽然間皋蘭山山巔被削平,山勢也因此而改向,自此皋蘭山沒有了龍氣,劉伯溫當的斬龍之地後被稱為伏龍坪。

接著就是斬興隆山的龍脈,傳說在興隆山中有小山蒲家墳,有位姓蒲的陰陽家為了奪取大明江山,而遍尋全國,最終將興隆山仙人峰作為墓地,可使後代取得江山。這位蒲先生臨死前囑咐兒子說,他死後在蛇打鼓、狗搖鈴、驢騎人的時候下葬。

下葬之後還要為其守墳百天,且在最後一天太祖朱元璋在金柱前洗漱時,也就是日出時分,讓兒子將神箭射向太陽,朱明朝江山便可由蒲家取而代之。蒲先生去世後,兒子便按其遺囑足足等了四十九天,才出現了父親下葬所需的所有條件。

之後便是其兒子漫長的守墓過程,由於蒲先生的墓選在深山之中,夜間陰風陣陣,鬼哭狼嚎,再加上連綿不斷的陰雨,讓其兒子好生害怕,好不容易守到九十九天。這天媳婦進山送飯,看到男人疲敝不堪,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

媳婦就勸他回家,也不在乎這一天的時間,到明天朝太陽方向把箭射出就大功告成。男人經過仔細的考慮後,便同意了媳婦的說法。次日,兒子將父親生前綁好“符”的神箭朝東射去,這一箭正好射在南京紫禁城裡金鑾殿的柱子上。

當時朱元璋正在柱後洗漱,見狀大吃一驚,急忙傳來劉伯溫。這就回到前面我們說的朱元璋派劉伯溫赴西北斬龍的之時,劉伯溫在斬掉皋蘭山之龍後,馬上帶領人馬來到興隆山。劉伯溫發現兩山峰如龍飛躍,一派帝王之像。

於是命人鑿挖山石,取出棲雲峰上的兩綻黃金,後又挖仙人峰左腿。可是挖了幾十天毫無進展,有位民工忽然發現挖開的壑口裡有人說話。劉伯溫得知情況後,便命人晝夜不停的挖,最終挖出個蘆草根,眾人將其斬為兩截。

忽然蘆草中滲出鮮血來,一直流到了河邊,如果能流進水中,蒲先生便可大功告成。可惜他兒子少守了一天墳,鮮血在離河水一指寬的地方被牛蹄印所阻。最終蒲先生的願望並沒有實現,劉伯溫也成功的斬斷了龍脈。

劉伯溫斬龍脈,只不過是民間的傳說罷了,也是人們茶餘飯後解悶的小故事而已,自然談不上相不相信之說。劉伯溫斬龍脈雖是民間傳說,但蒲家墳確是有記載的。《皋蘭縣誌》中記載蒲察氏為女真人,後將蒲察複姓改為“蒲”姓。


野史也是史


關於劉伯溫斬龍脈的傳說有很多種,這裡也是歸納了多種傳說,整理而成的。

傳說,朱元璋登基以後,一個姓李的大官犯了錯,被朱元璋發配到西部。這個李姓人家在西部安家落戶之後,雖然這裡山清水秀,景色優美。但是他的心中,還是對繁華都市比較留戀,時常想著要返回京城。

沒幾年這個姓李的人父親去世了,他的父親臨死之前,救過一個道人。這個道人為了報恩,就給李家點了個穴。並且告訴他,他的父親死後就葬在那裡,而且還要為他的父親守孝100天。然後朝東邊射上三箭,就可以帶兵攻打京城了。

等到他父親去世之後,按照道人的要求,將父親葬在點好的墓穴之中。然後他便開始守孝,等到第99天的時候,他的夫人受不了了。心想少一天也沒事兒吧,就想快點結束。於是李夫人就催促她的丈夫趕緊射箭,在夫人的催促之下,他也坐不住了,拿起弓箭,狠狠地朝東邊射了三箭。

沒成想,這三支箭居然像哪吒拉開的乾坤弓一樣,一路向東,直到京城,差點就射中了正在洗腳的朱元璋。這還是因為他守孝期間不,。如果他能守夠100天,那麼朱元璋必死無疑。

被著三支箭嚇得半死的主朱元璋,連忙召集劉伯溫入宮。劉伯溫打眼一看。就發現這三支箭不對勁。於是就率軍去查看。而射箭的這個人,發兵到半路,聽說朱元璋居然沒有死,而劉伯溫卻帶著大軍前來,嚇得連忙退回老家。

劉伯溫帶著大軍到了西部之後,多番調查,也沒人知道誰射的箭。劉伯溫仔細的觀察這裡的地形,發現這裡居然藏著龍脈。劉伯溫大驚,這可是要出皇帝的。劉博連忙命令部下,將找到的龍脈一一斬斷。

這一天,劉伯溫爬上了當地最高的山,向下俯視。發現還有兩條地龍向西延伸,已經快到黃河岸邊了。這兩條地龍已形成雙龍戲珠之勢,如果龍頭和黃河接連在一起,那就要變成真龍了。到時一定會改朝換代。

劉伯溫命令軍隊挖山斬脈,但是,白天挖開之後,到了夜晚龍脈會自動合攏。就這樣不停地挖,持續了幾個月,劉伯溫忍不住了,命令部隊日夜兼程,不間斷的換班挖龍脈。

就這樣,劉伯溫把兩條龍脈挖的支離破碎。沒有了龍氣之後,整座山也變得荒蕪起來。從此,此地再也沒出現過大人物。


老蟲


蘭州古名叫金城,是漢驃騎將軍所建的前進基地,取名固若金湯的意思。霍去病的前進基地,就設在皋蘭山北麓,漢軍駐紮在半山腰,離黃河較遠取水不便,霍去病拔劍擊出五眼甘泉,皋蘭山北麓又叫五泉山。隋大業年間,在皋蘭山下設州府,故稱蘭州劉伯溫帶著人,四處尋訪,查看風水地脈。這一天,來到了榆中,只見眼前一條山脈,山清水秀,奇峰羅列,鳥獸成群,的確不凡。再往前走,河水嘩嘩流淌,小魚跳躍。劉伯溫斷定射出驚天一箭的人就在這一帶,就耐下性子慢慢查訪,果然打聽到了蒲陰陽這個人,更聽到了安葬時發生的怪事

於是,劉伯溫揮劍向皋蘭山下斬去,相連的山脈便被斬出缺口,這就成了後來的大豁峴,皋蘭山尾部成了龍尾山,龍血流下的地方就成了紅山根。他還在龍尾處修建了四個墩子,即為四墩坪,也稱為伏龍坪,坪上還建了一座伏龍亭。


江小周


蘭州古名叫金城,是漢驃騎將軍所建的前進基地,取名固若金湯的意思。霍去病的前進基地,就設在皋蘭山北麓,漢軍駐紮在半山腰,離黃河較遠取水不便,霍去病拔劍擊出五眼甘泉,皋蘭山北麓又叫五泉山。隋大業年間,在皋蘭山下設州府,故稱蘭州。蘭州的地理位置相當重要,他是中國的幾何地理中心。控制了蘭州,就控制了河西走廊,從而控制青藏高原和新疆。

蘭州的風水很好,皋蘭山如同龍頭,蜿蜒向西伸展,有龍爪龍尾,這就是蘭州的龍脈。龍脈之說,起源已經很早了,唐玄奘西行過蘭州,就有了龍脈的傳說。而蘭州龍脈被認可,起源於成吉思汗徵西夏,先駐兵於皋蘭山下,經阿幹(蒙語)過榆中,看到興隆山(興龍山)植被繁茂風景優美,便說百年之後葬於此地。

而關於劉伯溫斬龍脈的傳說,是朱元璋滅元建立大明。大明之初,朱元璋想江山永固,曾經和劉伯溫有一次長談。談話開始前,朱元璋咬了一口燒餅,用玉盤扣起。劉伯溫來了,就讓劉伯溫猜是什麼東西。劉伯溫隨口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後來,朱元璋和劉伯溫的問答,就被記載下來,成為預測千年國運的預言,被命名為《燒餅歌》。

傳說,這次談話之後,劉伯溫認為北方有天子氣,就行走天下尋訪威脅大明江山的天子龍脈,這一日劉伯溫來到皋蘭山下,一看不得了,一條大龍就要騰飛而起,劉伯溫遂將蘭州龍脈斬斷,斷龍脈的地方就是今伏龍坪。劉伯溫是否真的斬龍脈,不得而知。

而真正斬斷龍脈的原因,是阿幹鎮開始大規模開採煤炭時,去往阿乾的老路要從伏龍坪過,後來人們在伏龍坪下,沿雷壇河修建了一條運煤的路,而這條路的確把龍脈弄斷了。但是今天,鐵路和公路又把龍脈接上了,而且傳說劉伯溫的法力咒語,也只能維持五百年。

蘭州老地名和龍有關的還很多,老蘭州人說蘭州有九條龍。有看風水的人說,自從隴海線通車以後,蘭州的龍脈就重新接上了。真的假的,誰能說清楚呢。但是,蘭州可利用的旅遊資源挺多的,就是沒有好好開發宣傳。而且,近年來,蘭州的氣候也有所改變,蘭州雨水比以前多了。


冷清先生


關於劉伯溫斬龍脈之說,不僅有甘肅蘭州皋蘭山這個版本,還有東北版本。蓋因朱元璋自草莽而皇帝,他與他的那一班人頗接地氣,故事很多。


好,先說這個甘肅版本,倒也並非空穴來風。明朝建立後,北元政權應在甘肅有動作。王保保(就是《倚天屠龍記》裡趙敏之兄)始終是個隱患。當年劉伯溫與李善長不和辭官,臨走前特別叮囑朱元璋:鳳陽雖是您家鄉,不宜作都城;王保保不可不防。

從這些言行可知,劉伯溫關注過西北是無疑。咱們就當他來了皋蘭山。

據說,劉伯溫來到了蘭州,登高望遠,觀察風水地理,就看見滔滔黃河日夜奔流不息,南北兩山勢若來龍盤踞,大河中氤氳的水氣蒸騰,與兩山的霧氣融合一處。這氣象分明就是表明這塊地方,是雙龍薈萃風水極佳的寶地,山龍與水龍的結合,相得益彰互相裨益,日後可是要出帝王的!



這等危及朱明天下的事,劉伯溫焉肯姑息?

於是,劉伯溫命人日夜開挖,將龍脈挖斷,並且在龍尾——伏龍坪——上修建了四個墩子,寓意釘龍樁,並且修了一個伏龍亭,山頂處修建了一個閣樓,用以鎮壓。

按照後人的科學解讀,這貌似是在興修水利……不過據當地人講,劉伯溫如此這般之後,此地人才凋零,再沒出過像樣的人物,不知是真是假。

但劉伯溫東北斬龍脈事更神奇。

傳說朱元璋某晚有夢,見東北方光芒萬丈,醒來不樂,告之劉伯溫,言恐此地有天子之氣。


劉伯溫到東北實地考察,目觀天象。果見天有八龍。於是作法砍之,到最後,見剩下一龍傷遁,他心念斬龍乃逆天之舉,不忍趕盡,放了這條龍。

二百多年後,果有後金八部崛起,最後努爾哈赤一部勝過……然後,滿清代明。

人們還說清朝入關後封禁長白山,是為護龍脈。

我看他們是為了保人參,天知道滿清在人參貿易上賺了多少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