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為何沒有使大錘的大將?

亞亞X


首先要說一下,真的歷史上不僅三國,其他時期使用大錘的武將也不多,當然不是沒有,比如岳雲就真的用過鐵椎。鐵錘的好處是可以對付重甲的敵人,金軍的鐵浮屠就是重甲,所以趙雲用鐵錘也就不奇怪了。

在正史裡沒有記載三國時期誰用過鐵椎,只有在《三國演義》裡有兩個用大錘的武將:一個是孔融的部將武安國,另一個是西羌國的越吉元帥。

武安國出場是在《三國演義》第5回,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攻打虎牢關之時,呂布殺死方悅、穆順以後,武安國使鐵錘出馬對戰呂布,兩人打了十幾合以後,呂布一戟砍斷了武安國的手腕,武安國敗走。

應該說能和呂布對戰十幾合以後才受傷敗走,武安國這個武藝水平也不錯了,要強於于禁等人,遇到夏侯惇這個級別的也有一戰之力。可惜他的手腕被砍斷,從此只能退隱江湖,不然在後期應該也有機會表現一二。

越吉元帥出場則是《三國演義》第94回,曹真敵諸葛亮不過,派人去西羌請西羌出兵助戰時。西羌國的雅丹丞相與越吉元帥率軍前來,關興、張苞、馬岱三人出戰,結果被羌軍鐵車所敗。關興被羌軍所圍,逃跑時遇到越吉元帥抵擋不住,幸虧被關羽英魂所救。不過在諸葛亮用計擊敗羌軍以後,關興再次遇到越吉元帥時,關興一刀殺了對方。

關興和越吉元帥之戰兩次結果正好相反,只能說是敗軍之際心慌意亂影響了發揮,不過越吉元帥至少對關興也有一戰之力,武藝也不錯了。

所以在《三國演義》裡用鐵錘的武將雖然不多,但是武藝也還過得去,比那些雜魚級別的要強出不少。


不沉的經遠


三國名將用的最多的兵器就是槍類和刀類,比如趙雲、張郃、張飛、馬超等名將用的就是槍類,關羽、黃忠、魏延等名將用的就是刀類,使用大錘的武將極少,主要原因其實是大錘不好用,屬於相當生僻的一個冷門武器,整個三國我想來想去就想了四個用錘類武器的,就是這四個我都算放鬆標準了連流星錘這種都歸進去了。

一、北海戰神—武安國

武安國,字霸候,是北海太守孔融的大將,武器為一把長柄鐵錘,重達五十斤。

武安國大戰呂布:張楊軍馬陣中手下將穆順,出馬挺槍去迎,被呂布手起一戟,刺穆順於馬下。八路諸侯,心喪膽裂。北海太守孔融部下一將出曰:“吾受文舉恩已十年,何不以死報之?”融視之,乃門下勇士武安國也,使鐵錘,重五十斤。安國提長柄鐵錘,飛馬而出。呂布揮戟迫馬來迎,與安國戰。戰到十餘合,一戟砍斷安國手腕,棄錘於地而走。八路軍兵齊出,救了武安國。呂布退回去了。

武安國是個悲劇武將,十合雖然沒有被呂布斬殺,但是一個手腕被砍斷,從此便消失匿跡,畢竟斷了手腕對武將而言基本就是喪失了戰鬥力。

武安國武藝不錯,能和呂布戰上十合,最次也是一個二流猛將。

二、汜水關關主—卞喜


卞喜是汜水關守將,幷州人氏,早年是黃巾餘黨,後投靠曹操,負責守衛汜水關,卞喜善使流星錘。

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路過汜水關,卞喜假意款待,在酒席間暗中埋伏刀斧手,準備謀殺關羽,關羽得到鎮國寺僧人普淨的警告而有所防備:卞喜請關公於法堂筵席。關公曰:“卞君請關某,是好意,還是歹意?”卞喜未及回言,關公早望見壁衣中有刀斧手,乃大喝卞喜曰:“吾以汝為好人,安敢如此!”卞喜知事洩,大叫:“左右下手!”左右方欲動手,皆被關公拔劍砍之。卞喜下堂繞廊而走,關公棄劍執大刀來趕。卞喜暗取飛錘擲打關公。關公用刀隔開錘,趕將入去,一刀劈卞喜為兩段。

卞喜武藝一般,手下被關羽殺盡,流星錘還被關羽的刀擊飛,一合便被關羽砍成兩段,考慮到關二爺的超神,卞喜勉強算是一個二流武將。

三、西羌元帥—越吉

越吉是西羌國的大元帥,蜀漢諸葛亮北伐曹魏,曹魏大都督曹真馳書赴羌,西羌國王徹裡吉即命丞相雅丹與越吉元帥起羌兵一十五萬、並戰車直扣西平關。

越吉的武藝相當不錯,善使大錘,所帶的羌兵戰鬥力也很強,皆慣使弓 弩、槍刀、蒺藜、飛錘等器;又有戰車,用鐵葉裹釘,裝載糧食軍器什物:或用駱駝駕車, 或用騾馬駕車,號為鐵車兵。

蜀軍第一次和越吉元帥的大軍作戰遭到了慘敗,損失慘重:關興在中,張苞在左,馬岱在右,三路兵齊進。羌兵陣 裡,越吉元帥手挽鐵錘,腰懸寶雕弓,躍馬奮勇而出。關興招三路兵徑進。忽見羌兵分在兩 邊,中央放出鐵車,如潮湧一般,弓弩一齊驟發。蜀兵大敗。

越吉和他統率的羌兵最終被諸葛亮用計謀擊敗,即著名的雪夜破羌兵:越吉大怒,催兵急追。山路被雪漫蓋,一望平坦。正趕之間,忽報蜀兵自山後而出。雅丹曰:“縱有些小伏兵,何足懼哉!”只顧催趲兵馬,往前進發。忽然一聲響,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於坑塹之中;背後鐵車正行得緊溜,急難收止, 並擁而來,自相踐踏。後兵急要回時,左邊關興、右邊張苞,兩軍衝出,萬弩齊發;背後姜維、馬岱、張冀三路兵又殺到。鐵車兵大亂。越吉元帥望後面山谷中而逃,正逢關興;交馬只一合,被興舉刀大喝一聲,砍死於馬下。雅丹丞相早被馬岱活捉,解投大寨來。

越吉第一次交手,擊敗了關興,第二次雖然被關興一合斬殺,但是屬於兵敗之下的倉皇失措,越吉武藝其實和關興差不多,算是一個準一流武將。

四、曹魏猛男—王雙

王雙是曹魏猛將,後三國時代的牛人,身長九尺,面黑睛黃,熊腰虎背。使六十斤大刀,騎千里徵宛馬,開兩石鐵胎弓,暗藏三個流星錘,百發百中。

王雙的主要兵器是大刀,但是身上的流星錘殺傷力也很大,在和蜀軍將領交手發揮了巨大作用:謝雄引軍前行,正遇王雙;戰不三合,被雙一刀劈死。蜀兵敗走,雙隨後趕來。龔起接著,交馬只三合,亦被雙所斬。敗兵回報孔明。孔明大驚,忙令廖化、王平、張嶷三人出迎。兩陣對圓,張嶷出馬,王平、廖化壓住陣角。王雙縱馬來與張嶷交馬,數合不分勝負。雙詐敗便走,嶷隨後趕去。王平見張嶷中計,忙叫曰:“休趕!”嶷急回馬時,王雙流星錘早到,正中其背。巍伏鞍而走,雙回馬趕來。王平、廖化截住,救得張嶷回陣。王雙驅兵大殺一陣,蜀兵折傷甚多。

王雙中計被魏延斬殺:雙急勒馬回時,只見一片火光沖天,慌令退軍。行到山坡左側,忽一騎馬從林中驟出,大喝曰:“魏延在此!” 王雙大驚,措手不及,被延一刀砍於馬下。原來魏延受了孔明密計:先教存下三十騎,伏於王雙營邊;只待王雙起兵趕時,卻去他營中放火;待他回寨,出其不意,突出斬之。

王雙確實英勇,出場就三合刀斬蜀將謝雄,又三合斬蜀將龔起,流星錘砸傷蜀將張嶷,雖然被魏延突襲一合斬殺,但也算是準一流猛將。

五、馬超也用過流星錘

其實馬超也有流星錘,不過只使用過一次,就是在葭萌關和張飛大戰兩次不分勝負,最後在第三次大戰的時候使用:到二十餘合,馬超撥回馬便走。張飛大叫曰:“走那裡去!”原來馬超見贏不得張飛,心生一計:詐敗佯輸,賺張飛趕來,暗掣銅錘在手,扭回身覷著張飛便打將來。張飛見馬超走,心中也提防;比及銅錘打來時,張飛一閃,從耳朵邊過去。張飛便勒回馬走時,馬超卻又趕來。張飛帶住馬,拈弓搭箭,回射馬超;超卻閃過。


我家的貓叫皮蛋


說到用錘的猛將,大家肯定首先想到隋唐演義裡的李元霸、裴元慶,以及岳飛傳裡以岳雲為首的四猛八大錘。在三國演義中,很難找到用錘的武將。這是為何呢?

有多個方面的原因,比如武將馬戰最好用大長兵器比如刀槍槊戟等,而不用短柄近身的大錘;比如錘的重量很尷尬,錘輕了,殺傷力不夠,重了,不利於掄動,費力不持久;等等,綜合考慮,古人打仗時,很少有大將用錘。

那麼為何隋唐、說岳裡面那麼多錘將,而三國裡面幾乎沒有呢?這是因為,隋唐、說岳屬於意淫的比較離譜,一把錘動不動幾百斤,明顯過於誇張。而三國演義雖有三分藝術成分,可畢竟有七分史實為背景,所以才不會出現大錘滿天飛的情況。

三國演義中用錘的武將雖然少,但並非絕跡,有以下兩位:

1.武安國

虎牢關前,呂布耀武揚威,先後斬殺了河內名將方悅、上黨名將穆順,十八路諸侯無不駭然。北海太守孔融部下一將跳出來,說我受公恩惠十餘年,此刻當以死報之。視之,乃門下第一勇士武安國也,使一把長柄鐵錘,重五十斤。在電視劇中,武安國使用一對短柄鐵錘。

北海太守孔融部將武安國,使鐵錘飛馬而出。呂布揮戟拍馬來迎。戰到十餘合,一戟砍斷安國手腕,棄錘於地而走。八路軍兵齊出,救了武安國。

其實武安國武力值絕對不容小覷,他能抗住呂布十幾回合而沒有丟掉性命,應當穩站二流武將以上或者接近一流武將,甚至有人將他吹到了“北海戰神”的位置。

2.越吉元帥

諸葛亮在平定西羌之亂時,遭遇了越吉元帥。越吉元帥有一成名利器,那就是鐵車弓弩陣,殺得先鋒關興、張苞等部隊人仰馬翻,關興更是被圍困在垓心。

但見一簇皂旗,蜂擁而來,一員羌將,手提鐵錘大叫曰:“小將休走!吾乃越吉元帥也!”關興膽寒,抵敵不住,望澗中而逃。越吉一鐵錘打來,興急閃過,正中馬胯。那馬望澗中便倒,興落於水中。

關興這次並非武力不及,而是三軍戰亂後,惶恐失措,被長相怪異兇狠的越吉元帥嚇的不輕,才喪失了戰鬥力,幸虧關羽顯聖,救了關興一命。不過後來天降大雪,諸葛亮用計,破了越吉元帥的鐵車陣,越吉元帥乘亂逃脫。

越吉元帥望後面山谷中而逃,正逢關興;交馬只一合,被興舉刀大喝一聲,砍死於馬下。

除了上述兩位用錘上陣單挑的武將外,還有兩位善使流星錘的武將。

1.卞喜

卞喜善使流星錘,乃汜水關守將,本是黃巾餘黨,後來投靠曹操。在關羽千里走單騎來到汜水關時,卞喜在關前的鎮國寺擺下了鴻門宴,埋伏了刀斧手二百多人!關羽被卞喜的虛情假意矇蔽,幸虧關羽的同鄉、僧人普淨以手舉所佩戒刀暗暗提醒,關羽才驚覺。

卞喜知事洩,大叫:“左右下手!”左右方欲動手,皆被關公拔劍砍之。卞喜下堂繞廊而走,關公棄劍執大刀來趕。卞喜暗取飛錘擲打關公。關公用刀隔開錘,趕將入去,一刀劈卞喜為兩段。

2.王雙

王雙是三國演義後期數一數二的武將,蜀國只有魏延能和他抗衡。諸葛亮二次北伐時,王雙被魏明帝任命為虎威將軍,御賜錦袍金鎧,出任先鋒。王雙使雙刀,六十斤,騎千里徵宛馬,能開兩石鐵胎弓,有萬夫不當之勇;最厲害的是,王雙暗藏三個流星錘,百發百中,曾經將諸葛亮的得力戰將張嶷一錘打的吐血而逃。


後來在陳倉道口,王雙中了諸葛亮之計,又被燒了營寨,王雙心慌之下,措手不及被魏延斬殺。

王雙急勒馬回時,只見一片火光沖天,慌令退軍。行到山坡左側,忽一騎馬從林中驟出,大喝曰:“魏延在此!”王雙大驚,措手不及,被延一刀砍於馬下。

最後提一句,五虎中的馬超,曾經用銅錘作暗器扔過張飛,被張飛巧妙避過。


鳳凰西遊


因為那時候沒有!

如果有,許褚就不會用槍挑刀砍的笨方法去破諸葛亮的盾牌陣。



所以,三國時期別看大將如雲,但兵器還停留在秦漢時期原有的基礎上……

那就是銅製的“刀槍劍戟,斧鉞勾叉”的製造與應用。

比如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等等那些萬人敵,再能耐,用的也就這些破玩意,只是換湯不換藥改一下而已,像呂布的方天畫戟,張飛的丈八蛇矛,關羽的青龍偃月刀,趙雲的亮銀槍等等,雖是獨門兵器,但還是老古董。

另外,那時候對鐵的冶煉技術還只在初級階段,人的思維也不超前,包括諸葛亮,除了木牛和箭弩,就停留在鑽研老掉牙的八卦陣和他的出師表了,其他人等也一樣停止不前。

而鏜棍槊棒 邊鐧錘抓均在隋未才出現。

然而這錘!

在這八個兵器當中出現還是比較晚。



據說,隋未刑部司掌戶裴仁基在河北監管一個朝庭兵器製造廠。有一次,他十六歲的兒子裴元慶在揚州打死了丞相宇文化及的一個兒子。宇文化及帶官兵一路追下來,最後把裴元慶圍在了兵器製造廠。

裴仁基當時正好在廠裡巡查,不管他怎麼求情,宇文化及就是不答應,最後逼得他當場反戈。由於父子倆武功太高,官兵便用盾牌陣一步步將他們逼退。裴元慶 幾次刀砍槍挑都刀斷槍折,情急之下,順手撿起了一塊未成形、帶三尺鐵桿的鑄鐵頭砸向盾牌,結果幾下就砸得盾裂人翻。



就這樣,裴元慶來了靈感,最後找能工巧匠製成了一對擂鼓甕金錘,他也就成了使大錘的鼻祖。

李元霸後來受他的啟發,也制了一對兒鑄鐵混元錘。



可為了超過裴元慶,便太大了,結果由於太重,拿起來耍時,把自己砸死了。


驍勇34


因為現實中,沒有演義中的那種大錘,比如擂鼓翁金錘之類的。

你以為武將上戰場,用的大錘是這個樣子的。

或者說,是這個樣子的。

但是,現實中,卻是這個樣子的。


木子君的小屋


在小說層面,《三國演藝》中使錘的屈指可數,有勝績的更少:


(1)越吉,羌帥,主兵器為錘,曾兵困關興,錘打馬胯,若非關公顯聖,二公子堪堪廢命;

(2)王雙,魏將,主兵器為六十斤大刀,出場即斬謝雄、龔起二將,暗器為:三個流星錘,曾錘傷蜀漢大將張嶷;

(3)甘寧,吳將,攻皖城,錘(原文為“鏈”)打朱光,這個容易被忽視

(4)武安國,北海太守孔融部將,十餘回合敗於呂布,算得上一員猛將,不過早早成為廢人

(5)馬超, 武力非凡,曾走馬飛錘,但被張三爺閃過,之後再無用錘的記錄。

(6)卞喜,汜水關守將,計賺關老爺,被識破一刀斃命,所謂善使流星錘,真是徒有虛名。

在正史上,用錘的也不多:

(1)朱亥

事蹟:朱俠客一錘定音,信陵君竊符救趙

據《史記》卷七七《魏 公子列傳》載,魏人朱亥,以屠為業。 秦圍趙邯鄲,魏遣晉鄙兵救趙,因懼秦兵,逗留不敢進。信陵君以計盜兵符,帥魏軍,慮晉鄙不肯受代,大梁夷門監者侯贏薦朱亥偕行,至軍, 鄙疑有詐,朱亥即出鐵椎擊殺鄙,遂進軍破秦師,解邯鄲之圍。


錘殺晉鄙之後,《史記》中再也沒有出現過對朱亥的記載。朱亥的去向如何,是人們關心的問題。


朱亥西漢劉向《列士傳》載:“秦昭王會魏王。魏王不行,使朱亥奉壁一雙。秦王大怒,置朱亥虎圈中。亥嗔目視虎,眥裂,血出濺虎,虎不敢動。”屠戶出身的朱亥,神威鎮虎,絕不亞於後世的同行張翼德以及牧羊的李存孝。


後來,朱亥為秦王扣留,要求他為秦國效力,並許以高官厚祿,朱亥不為所動。秦王只好將朱亥囚禁起來,朱亥見回去無望,就用頭撞柱子,柱斷而不死,於是用手扼喉而死。朱亥死後成仙,中國四大名鎮的朱仙鎮即以他命名。朱亥之忠烈也不亞於後世大戰於此的嶽武穆。


難怪朱亥成為李白俠客夢的偶像,他還專門寫下《俠客行》一首:”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2)倉海力士

《史記.留侯世家》:“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良故也。”


[唐].李白“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惟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3)岳雲


《宋史》: 雲,飛養子。年十二,從張憲戰,多得其力,軍中呼曰“贏官人”。飛征伐,未嘗不與,數立奇功,飛輒隱之。 每戰,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 死年二十三。


岳珂《金佗粹編》卷九載:“雲,年十二,從張憲戰,憲得其力,大捷。號曰‘贏官人’,軍中皆呼焉。先臣(指岳飛)征伐,未嘗不與。京西之役,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攻下鄧州,又攻破隨州。死之日,年二十三,贈安遠軍承宣使。


為什麼用錘的大將不多?這自然與錘的特點直接相關:


(1)除了用於站殿儀式,偶爾來個金瓜擊頂懲戒之外,若想成為戰場的主兵器,必須趁手靈便。錘子通常分量沉重,特別是作為長兵器,它的物理重心明顯前置,非力士不能在戰鬥中始終運用自如。若是短兵器,則作戰半徑短,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舉著倆煤氣罐似的大錘,舞動如飛,那隻能是評書、戲劇等中的誇張。


(2)錘長於突襲,常一擊斃命;若失去突然性,陷入持久戰,則落於下風。卞喜、倉海力士、包括馬超若一擊不中,再難得手;若唯一的兵器出手,那更是身逢絕地,弱點兒的就會直接殞命。


波雲星


  問題:三國時為何沒有使大錘的武將?

  我想提問者的意思應該是那種看上去大如燈籠、動輒三四百斤的大錘,不好意思,這種兵器只可能出現在小說中,包括關羽所謂的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也是不可能的。

  有人說,古代人的力氣極大,但他們的力氣也不會大出極限範圍,而且冷兵器多半用堅硬的青銅、鐵製成,你可以根據密度估算一下,像影視劇中那種大如燈籠的大錘得多重?

  居然還有金錘,知道金的密度有多大嗎?咋的,古人力氣大得可以揮舞著兩三噸的金錘戰鬥,那還開什麼奧運會,還好意思說什麼更強?

  所以真實中的大錘,也就是一根棍子上兩個拳頭大小的鐵球。而像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多半用於練習臂力,如果關羽真的揮舞著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戰鬥,也難怪他鬥不過呂布,因為呂布的兵器只有二十四斤,你不是活脫脫地力竭而亡嗎?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這個主要跟個人防護裝備的演化有關,三國時期的鎧甲主要是魚鱗鎧甚至皮甲,魚鱗鎧有點像金縷玉衣那樣講鐵片或者鋼片串成,內襯皮甲,這種甲抗劈砍效果好但對穿刺效果不明顯,而普通士兵裝備皮甲就很好了,皮甲的防禦能力更差。這時候刀槍這類兵器就足夠了。

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開始出現重甲騎兵“甲騎具裝”,人馬都披重甲,而且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鎧甲的防禦力也增加了。

到了唐朝更出現大量裝備明光鎧,越來越好的防禦鎧甲光靠刀槍已經不夠了,需要破甲武器,於是出現了分量沉重的鞭、鐧、錘,要用這類兵器就得膂力過人的武將。南北朝隋唐開始才出現了使錘類武器的大將。


江左老張


因為戰錘是近戰武器,只有士兵才用。用大錘的大將別說三國時期沒有,歷史上都不存在。我們看電視劇或是小說,上面的戰錘動不動就像西瓜那麼大,其實這都是藝術的誇張。


歷史上真正的戰錘最多隻有拳頭那麼大,太大了根本舞不起來,靈活性上大打折扣,所以大家別被電視劇騙了,電視劇裡面的戰將動不動舞著西瓜大的錘子和人打仗歷史上是根本不會出現的。

所以歷史上也不會出現用大錘的將領。


在古代將領的責任是指揮作戰,而不是上場殺敵,像電視劇裡那種雙方的士兵排成隊列,看兩員大將廝殺的場面都是人的藝術想象。

即使將領需要上場殺敵,也會使用軍隊的制式武器,比如矛和戈,刀這類的,不會自己打造個性化的武器。


因為在戰場上任何個性化的行為,都是給弓箭手提供目標,個性就相當於給別人當活靶子。


歷史上真實上戰場的錘子,按規定只有兩斤重。


清代《皇朝禮器圖式》記載:“本朝定製:綠營雙錘,鍊鐵為之,左右雙持,通長各一尺九寸,錘圍各六寸,形如瓜稜,重各一斤三兩。柄各長一尺三寸,圍二寸五分,木質髹朱,系藍緌。”


你以為錘子都是這樣


其實是這樣


西山講歷史


三國演義有用錘的武將,只是沒那麼出名而已。

北海太守孔融手下武將 武安國,虎牢關時被呂布砍斷手腕的那個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時,斬殺的 汜水關守將 卞喜, 使 流星錘

西羌國元帥越吉 用大錘,

關興交戰過魏國猛將 王雙,用流星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