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努力都失敗!二戰時能力超強的希特勒到底輸在了什麼地方?

靜夜史


二戰時期,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列強國家看來,第2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理所當然的是歐洲,哪怕是遠在美洲的美國,也採取了先歐後亞的政策,很顯然,美國人也認為歐戰才是第2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戰場。而二戰的主要戰場——歐洲戰場的局勢,其實就是德國一家單挑所有列強。

發動二戰的法西斯三國

至於另一個法西斯國家意大利,估計連意大利自己都敢沒把自己當成二戰的決定性因素。對於再次單挑全世界的德國而言,當希特勒挑起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勝利的果實似乎似乎一次次無限接近,卻又陰差陽錯的最終離開而去。

希特勒及德國採取了一切的辦法,試過所有的努力,哪怕在1945年,德國人的反抗依然沒有終止,但是,在初期取得輝煌勝利、橫掃整個歐洲之後,德國開始迅速迅速走下坡路,任憑德國如何努力都無法止住失敗的步伐。

二戰時期的歐洲

為什麼二戰時期,無論希特勒如何努力,德國依然遭遇了敗亡的結局呢?二戰時能力超強的希特勒到底輸在了什麼地方?不是因為德國人不團結,不是因為德國的工業不先進,不是因為德國科技的不發達,也不是因為德國軍隊的戰鬥力不強。

這些德國都有,而且表現的極為優異,二戰爆發之初,德國的工業已經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德國的科技已經先進到在二戰末期研製出火箭、噴氣式飛機等黑科技作為武器。

德軍的戰鬥力更毋庸置疑,德國在二戰初期橫掃整個歐洲,甚至將與他勢均力敵的對手——法國迅速消滅,這都與德軍的強大的戰鬥力密不可分。哪怕是德國陷入蘇聯戰場,並最終打成持久戰之後,單純對比大部分戰役的傷亡數字,哪怕德軍遭遇失敗,德軍的傷亡人數也是小於蘇聯軍隊的。

德國軍隊

至於德國人的團結,更不用多說,在希特勒及納粹黨的煽動蠱惑及民族感情的迸發之下,當時的德國堪稱萬眾一心,德國人團結也沒有任何問題。

那為什麼天時、地利、人和完全具備,德國依然沒有獲得二戰的勝利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德國的綜合國力遠小於他的對手。

第2次世界大戰已經到了20世紀40年代,此時人類早已進入現代化社會。國際之間的較量,再也不是冷兵器時代的單純武力較量,而是變成了科技、軍事、工業、人口、教育等多方面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1942年世界二戰形勢

而在這些方面,德國雖然單純對比某一些國家絲毫不落下風,甚至猶有過之,但是對比有英國、蘇聯、美國及其他國家共同組成的盟國時, 德國就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了。

德國的工業固然很強,甚至達到了歐洲第一的地步,但是與此同時,英國和蘇聯的工業實力並不比德國弱多少,而世界第一的美國更應相當大的優勢,領先了德國一個身位。

德國的科技當然先進,但是老牌列強的英國及後起之秀的美國,也絲毫不弱。德國在先後吞併蘇德臺地區及奧地利之後,算上德國本土人口,當時的歐洲大約有8000萬德國人,這個人數雖然不低。

德國大軍

但是,他的對手的人力資源卻足以令德國絕望:蘇聯有1.8億的人口,英國本土雖然只有4000萬人口,但是英國擁有的40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上生活著4億的人口,足以為英國提供近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力資源。而當時的美國人口也早已破億。

因此,8000萬人口的德國固然竭盡全力,組成了超過1000萬的精銳大軍。但是,他的主要對手蘇聯,前後借了徵調了超過2000萬人參加軍隊,英國雖然遲遲沒有登陸歐洲大陸戰場,依然徵集了1000多萬部隊,美國軍隊在巔峰之時,人數也超過了1000萬。

而這幾個國家,由於工業及軍工實力並不弱於德國,資源更是遠超德國,因此,超過4000萬的軍隊的武器裝備也並不弱於德軍。而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即使德國軍隊戰鬥力強大,能夠以1敵2, 依然不可能是盟軍的對手。

蘇德戰場

盟國的軍隊並不需要比德國軍隊戰鬥力更強,他們只需要採用人海戰術,步步為營,就能生生兌子耗死德國。因此,由於綜合國力,尤其是人力資源趨於絕對的劣勢,無論德國軍隊戰鬥力如何強勁,德國依然沒有獲勝的可能。

而在這一點上,德國其實早在蘇聯戰場上就有著深刻的體會。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之後,德國軍隊其實完成了他們預定的戰略目標,超過200萬的蘇聯軍隊被消滅和俘虜,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蘇聯軍隊的半數。

按照一般慣例,傷亡過半,一支軍隊的戰鬥力以可忽略不計,甚至建制都很難存在,但是,在蘇聯政府的領導下,蘇聯軍隊彷彿沒有窮盡,前線被德國消滅了100師,後防很快能補充足夠的兵員和部隊。

龐大到令人絕望的蘇聯

憑藉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充沛的人力資源,雖然前線不斷失利,蘇聯軍隊甚至出現了越打越多的情況。面對這種局面,無論如何精銳的德軍,都足以絕望。

最終,雖然蘇德戰場上蘇聯軍隊的傷亡遠大於德軍,雖然德國消滅的對手也遠比自己的傷亡更多,但是,德國依然一步步處於劣勢,並最終在英美聯軍登陸諾曼底,德國被雙線夾擊後,被盟國大軍徹底消滅。


鳶飛九天2018


二戰德國曾經無限接近勝利而又最終失敗,作為德國獨裁者的希特勒顯然對德國的失敗負有主要的責任,可是我們也要看到在他的帶領下德國在戰爭初期也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一度控制了整個西歐和中歐,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霸主,即便在歐洲被視為“戰神”的拿破崙也沒能做到,而希特勒做到了。所以希特勒絕不是一個偶然成功的“機會主義者”,他在某些方面確實堪稱天才,比如敏銳的政治嗅覺、超強的演說能力、驚人的意志力,但也存在顯著的缺點,如缺乏軍事才能。



希特勒在1940年之前的表現堪稱完美,在政治上他合縱連橫,通過政治欺詐和簽訂條約使德國始終面對一個方向上的敵人,儘可能的避免了兩線作戰。在軍事上他接受了最新的作戰潮流,大力發展裝甲兵、空軍、空降部隊這些新型部隊,使德軍在短時間內成為歐洲最強大的軍隊,他力主儘快進攻法國,而是像陸軍總司令部那樣選擇防禦,1940年的德國是在軍事上最有優勢的一年,放棄主動權無異於坐等英法聯軍進行快速的擴充直到德國再也無法取得勝利。

希特勒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太自負了,尤其是在打敗法國後,希特勒認為軍事上的勝利主要歸功於他在戰略上的指導,而不是陸軍總司令部,正是在他的堅持下德軍才會很快的進攻法國並取得勝利。這一點我們不可否認希特勒的重要作用,可是希特勒僅僅是在戰略決策上做出了決定,具體的作戰計劃的制定和作戰指揮都是由陸軍總司令部執行的,曼施坦因的進攻思想和古德里安的裝甲戰術是使德軍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希特勒是不具有大兵團軍事指揮能力的,但是希特勒可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他完全有能力指揮德軍作戰,而我們也可以發現,隨著希特勒在軍事上的影響愈加廣泛,德國在軍事上的處境愈發不利,軍事上的失敗使得德國在其他方面上的形勢也愈發惡劣。


在1941年的德軍的作戰基本上(東線戰場)還是由陸軍總司令部負責,希特勒雖然有所幹預,但是還是很尊重陸軍總司令和總參謀長的意見的,莫斯科戰役的失敗讓希特勒對陸軍總司令部失去了信心,他決定自己親自擔任陸軍總司令,不過和之後相比,莫斯科的失利並不算什麼,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師級以上單位被蘇軍包圍殲滅過。而在希特勒執掌軍事指揮權後,德國的軍事形勢開始出現根本性的轉變,斯大林格勒戰役首開一個完整德軍集團軍遭到殲滅的慘敗,這在德軍歷史上都是不曾有過的,之後是非洲集團軍,到1944年時已經是一個接一個的集團軍群被包圍或殲滅,中央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等等。一次又一次的慘敗證明希特勒確實沒有能力指揮作戰,和希特勒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斯大林,斯大林的軍事能力同樣不行,他的一些錯誤的指揮導致了蘇軍一系列的慘敗,但是斯大林選擇了信任他的將軍們,並給予他們更大的權力,而希特勒卻愈發不信任他的將軍們,頻繁的更換高級指揮官,並愈發限制他們的權力,希特勒在軍事上的盲目自負導致了軍事上嚴重的失敗,這幾乎決定了德國的命運。


另一個能證明希特勒自負的證據就是,希特勒並沒有整合一個統一各種資源和領域的指揮機構,反而將各個指揮機構相互獨立開來,單獨向其彙報,只有希特勒本人清楚德國的綜合情況,其他高級官員只知道自己本領域的情況,其他情況一概不知,這導致這些精英們無法向希特勒提出一個綜合性的、長遠的、指導性的建議,他們的建議互相矛盾,難以調和,希特勒根據這些專業的建議做出取捨,這些建議本身就非常片面,而希特勒也不可能精通所有領域,所以造成希特勒在戰爭總體指導上總是朝令夕改,毫無重點,好的計劃總是不能得到貫徹。正如德軍將領所形容的那樣,最後一個走出希特勒辦公室的那個人的建議才是希特勒最終的決定,可見希特勒變幻不定的立場。這種沒有重點的戰略毫無意義可言!

歸根結底,還是由於希特勒在性格上巨大缺陷所致,他本質上並不是一個高尚的人,他也不具有一個偉人所應有的寬廣胸懷,多疑的性格讓他難以相信大多數的人,而他相信的那些人都大多沒有能力,如戈林、希姆萊一類,對於二戰這樣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方方面面的總體戰,只靠希特勒自己是根本不可能應付得來的,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做到。


戰略論


二戰時期,德國是很有可能贏的,不過因為希特勒的幾個錯誤命令,一切都前功盡棄。

第一個錯誤,在敦刻爾克放走34萬英法聯軍,二戰德軍繞過法國堅固的馬奇諾防線,從阿登森林出擊西歐,再加上德軍的快速機械化閃電戰戰術,西歐被迅速征服,英法聯軍40萬人退到敦刻爾克,這個時候德軍在西部有80萬軍隊,而且前鋒離敦刻爾克只有16公里左右了,希特勒卻突然下了一道停止進攻的命令,這個命令讓40萬聯軍當中的34萬人撤退到英國,而這些部隊是英國的精銳,如果被殲滅在敦刻爾克的話,希特勒進攻英國本土都有可能成功,退一步說,消滅了聯軍,希特勒可以把防備聯軍的軍隊調到蘇聯戰場,蘇聯很困難在希特勒三個月內征服。


第二個錯誤,蘇聯戰場分兵,在消滅了蘇聯紅軍400萬人以後,希特勒認為蘇聯已經沒有什麼抵抗力了,不管是進攻莫斯科還是斯大林格勒的的軍隊都減少,進攻莫斯科的軍隊被調走兩個裝甲軍,進攻斯大林格勒的軍隊少了一個坦克軍團,而當時的莫斯科確實沒多少抵抗力了,主力都是從遠東調過來的,其它大部分都是預備役或者現招的人,斯大林格勒戰場戰場德軍更是一度佔領全城四分之三,如果能加強一點兵力,攻破斯大林格勒也不是不可能,後面希特勒瞎指揮的戰役更多,將領也是憑自己的好惡任意更換。



其它錯誤基本上就是意大利和日本兩個豬隊友犯的了。


國輝影視劇


自從希特勒1933年上臺後,德國迅速崛起,成為了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並因此有能力發起一場世界大戰。不過雖然德國軍事實力有目共睹,但最後還是輸了。那麼能力超強的希特勒為何會輸呢?

我個人認為這與希特勒的性格有關。二戰初期,希特勒確實做得很出色,對於軍隊高層的建議,他基本上都會採納。然而,隨著戰事逐漸進入膠著狀態,希特勒也不再相信將軍們的話。此時的德國最高統帥部沒有多大的作用了,所有的戰略政策基本上都是希特勒一個人做出決定。而希特勒在軍事方面沒有多少知識儲備,一個國家的軍隊,尤其是正在打戰的軍隊,交給一個門外漢指揮是不可想象的。

除此之外,希特勒還有一個缺點,控制慾太強,小到每一個裝甲小隊的位置他都想了解得清清楚楚,嚴重降低了部隊的靈活性。

因此,希特勒雖然在二戰時期殫精竭慮,但他的方法從一開始就錯了。


后羿不要


希特勒輸在根本就不應該發動二戰。

雖然當時蘇聯也不招英法等列強待見,但是崛起的德國同樣不是英法兩國想看到的。

眾所周知,在近代歷史中,崛起的新興強國經常會挑戰霸主,他們或者老二和老三合力把老大拉下來,或者老大和老三合力把老二摁下去。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是靠戰爭來完成的。

德國自從19世紀後期統一之後,趁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風,大有超越英國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趨勢,甚至曾經一度德國的發電量是世界第一,比大西洋另一頭的美國還要高。

(描寫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德國工廠林立的景象)

當時的世界和今天不一樣,今天世界主要分成三大塊,歐洲、北美和東亞,這三大區域列強林立誰都不服誰。但是,在19世紀末期不是這樣,那時候列強主要集中在歐洲地區。都說今天的東亞是怪物房,其實在19世紀末期的歐洲才是一個怪物的集中地,不要說英法德奧俄這樣的國家,即便荷蘭、比利時等小型國家在世界上也有大量的殖民地,放到世界其他地區都是不可一世的強國。

而出了歐洲,只有位於北美地區的美國和東亞地區的日本算是能和歐洲列強PK的強國。但是在當時的歐洲大國眼裡,這兩個國家對自己沒有什麼威脅,只能算是二流水準,在各自的地盤上牛B一下而已,放到歐洲是不入流的。這除了地理上的距離造成的錯覺之外,美國和日本與先進水平確實也存在著不小的差異。

當時日本剛剛崛起,雖說打贏了甲午戰爭,但日本的對手是腐朽的清王朝,根本不具有說服力,而且聯合艦隊最先進的軍艦是採購自國外,自身的實力確實不強,所以只能作為英國在東亞地區的棋子。

而美國雖說工業產值已經超過英國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方面和歐洲強國比還是不足為道的。就拿20世紀初發明的飛機來說,本來這是美國人先搞出來的,誰成想真正願意為了發展飛機技術投資的反而是歐洲國家。所以到一戰的時候,美國的飛機技術遠遠落後於歐洲,以至於整個一戰時期沒有一家美國製造的飛機參與空戰。

(一戰時期的飛機)

所以,也難怪那個時候的歐洲強國沒有把美國和日本作為對手。

除此之外,美國和日本地理位置距離歐洲遙遠,這也導致歐洲國家對兩國的發展沒有足夠的切身感受。如此一來,對於當時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來說,和美國幾乎同時崛起的德國就顯得觸目驚心了。

而德國作為傳統的陸權國家,在成功崛起之後對海洋的訴求也變得極為強烈,於是和世界霸主英國的矛盾日益深刻。而與此同時,剛剛被德國擊敗的歐陸強國法國作為歷史悠久的老二帝國對德國也是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本來英法兩國自拿破崙戰爭之後就經常合作去欺負人,兩國正好又和德國矛盾重重,於是自然聯手對這個國家打壓了。

所以,一戰前德意志第二帝國一定會和英法爆發大戰,結果就是德國在英法的打擊下被擊敗,簽訂了恥辱的城下之盟。

(德國代表和協約國代表簽訂《凡爾賽合約畫面》)

一戰結束後被希特勒發展起來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同樣引起了英法兩國的忌憚,他們做夢都想把這個國家削弱到沒有一點威脅能力。畢竟,他們曾經摁下過一次德國,把他收拾的不輕,這次德國的崛起就更不被英法所容納了。

再加上此時蘇聯強勢崛起,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讓兩國同樣忌憚不已。

所以,此時的歐洲分成了三大勢力:以英法為首的國家集團、以德國為首的國家集團和以蘇聯為首的國家集團。

德國東有蘇聯西有英法處於四戰之地,既是英蘇兩大國家集團的緩衝區,又時刻受到兩大集團的威脅。

二戰全面爆發前德國已經有500萬軍隊,蘇聯也有500萬軍隊,英法相加更是遠超這個數字,當時為了隨時進行和德國的戰爭,法國已經動員500萬人,英國165萬。大戰一觸即發,就看德國先對誰發動進攻了。

(最終,德國還是先去大法國了,圖為進入巴黎的德軍)

但是無論誰和德國先爆發大戰,只要德國取勝,另一方就不會允許德國做大,與之爆發戰爭,所以蘇聯和英法是早晚會聯合到一起的。只不過兩大國家集團都希望德國先進攻對方,自己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

而真正的超級強國美國,這個時候由於德國吸引火力竟然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漁翁,哪怕羅斯福表示要摻和一下,一開始都沒人搭理他,所以美國在二戰之後能夠成為世界霸主又能和前世界霸主英國保持盟友關係,德國的貢獻是最大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德國就是專門為美國崛起而準備的墊腳石。

所以,題主你說的很對,只要希特勒想要發動戰爭,怎麼努力都是失敗,因為他從發動戰爭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決定了會陷入英國、法國、蘇聯甚至美國的圍攻之中。

希特勒唯一可以讓德國避免成為眾矢之的的辦法就是不發動戰爭,和周邊國家保持友好往來,利用德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周邊國家開展貿易,大家一起克服1929年經濟危機以來造成的大量社會問題。當然,這麼做和戰爭相比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但無疑和平的方式是一種雙贏,是避免德國再次戰敗的唯一出路。

今天,德國的做法就理智多了,利用歐盟這個組織,德國的影響力比二戰前大的多,並且沒有引起歐洲其他國家的猜忌和防範。

可惜,與鄰為善又和希特勒的人生理念格格不入。希特勒既是一個戰爭狂人,又是一個種族主義者,他不僅看不起德意志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甚至在德意志民族內部他也只認可德國人。而他又對戰爭狂熱不已,當年一戰剛剛爆發,希特勒就興奮的來到德國報道,希望上陣殺敵。並在一戰時期因為作戰勇敢榮獲了兩枚鐵十字勳章。

(一戰時期的希特勒,最左)

這樣的人選擇戰爭手段不是不得已而為之,而是把戰爭作為實現抱負的必由之路,因此希特勒的宿命是從他執掌德國起就註定的了。

而德國也註定會被拉入戰爭深淵,在各國的聯合打擊下得到慘敗。


歷史風暴


如果談及二戰的話,人們有許多的想法,德國的失敗,為大家樂於討論的問題之一,自然有著許多答案,德國最重要的問題還是輸掉了蘇德戰爭,如果能夠在蘇德戰爭中取勝的話,也許戰爭的局勢就是另一回事。

德國輸掉特蘇德戰爭的原因很簡單,德國總動員時間太晚了,德國在39年之後開始動員工作,進行真正的總體動員卻沒有,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德國依然沒有真正的進行全面動員,這造成了德國的實力沒有能夠有效的發揮,直到1943年德國才真正的開始動員,這實際上已經太晚了。

如果德國在1941年進行全面動員的話,也許在1942年有希望扳回戰局,在1943年打敗蘇聯,但是在當時的背景之下,德國沒有進行,這造成了德國在1941年底消耗盡量以後在42年就無力同時發動兩場戰爭,可惜這種假設而已,只是一種假設。


麥田軍事觀察


石油。

德國是一個缺乏石油的國家,如果德軍繼續攻打英國,石油就會匱乏,而英國又沒有油田,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攻打蘇聯,拿到高加索油田,在蘇德戰場,德軍吃了天氣和後勤補給的虧,先進的坦克、戰機屢屢無法使用,在敗給蘇聯之後,德國就可以算是失敗了,沒有石油的德軍根本無法同時對付蘇軍和盟軍。





得之


二戰,從兩個角度來說,一是戰爭本身,二是科技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來了個《凡爾賽條約》就好比周星馳電影《百變星君》裡的這個情節
最後德國就成了這樣
可是呢,人家有一口氣,那就要報仇了。

從德軍進駐萊茵非軍事區開始,到巴黎不設防,二戰這段歷史是報仇階段,有點小正義的,但是呢,不列顛空戰就是有點超過了報仇的範圍。

後面的嘛,就是張扣扣案的樣子了。

德國如果只針對猶太人,或者是他只針對報仇,那麼三喵可能也不會不接受德國在不列顛空戰之後的求和了。

這張圖片讓我也明白了,為什麼二戰會對猶太人那樣了,外加上2011年佔領華爾街喊的口號,還有Twitter上曬戰績吹牛逼,說要把巴勒斯坦送回中世紀……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16年灣灣的新聞,讓我知道了1949年。把國民黨看成中國男足吧

可是呢,德國當年殺人(迫害)的順序是:猶太人、羅姆人、Gay、黑人(看看今天的高爐烏雞,仨白人外援了)、共濟會、其他一切反納粹的。

說白了,你恨猶太人但是殃及魚池太多了。

還有就是德國沒那麼狠,對比一下毛片國就知道了。還有戰鬥民族。

其實德國在不列顛空戰之後,基本上就是希特勒想怎麼辦手下只能照做了。作戰指揮沒有那麼清晰,而且整個二戰中德國的種族主義也是一直影響德國的戰爭思維,比如東歐人玷汙了雅利安人的純潔等等,還有就是比如不列顛空戰的時候沒有對於雷達的作用很重視。

說白了,對於發動戰爭本身,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準備,德國是報仇。準備時間不一樣,德國更多真的是被仇恨衝昏頭腦。日本嘛,為了讓2010年之後的中國網民跪著學習,要有高含金量的醫學論文啊……

這就是科技發展的必然,二戰又不同於過去的冷兵器時代,戰爭本身是搞科技發展的。現如今,為什麼有的傻子在說人家印度的抗癌藥如何如何,人家管用跟你們有關係?印度因為人種多,天然的基因庫,西方醫藥公司在印度試藥是常態。二戰的時候藉著戰火,人家日本人拿中國做醫學實驗,德國也一樣啊,海洛因還是拜耳公司合成的呢……不多說了,反正二戰就是在對抗,只是戰爭失敗了百姓就受苦。百度一下《柏林的女人》。


結74598932


德國因為巴爾幹戰役耽誤了五週左右的寶貴的進攻俄國的時間。被絕大多數參與討論的和本人認為是德國在二戰中的一個最致命的錯誤,保密與間諜工作的嚴重失誤,德國人的密碼被盟國破譯,卻長期渾然不知,導致德國在戰場處處捱打,節節敗退。譬如蘇聯間諜佐爾格等給德國帶來的災難是難以估量的,第三帝國有一點變態的猶太政策,使德國在歐洲大陸、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敵人。假如德國是和美國結盟,而不是與經濟、軍事、科技都不發達的日本、意大利結盟,二戰會是個什麼樣子呢?和日本、意大利結盟絕對是個錯誤。在第三帝國完全處於下風,條件並不成熟的情況,錯誤地發動“堡壘”戰役加速自己的死亡與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斷盟國登陸地點選在加萊,而錯過了在諾曼底將盟軍趕下大海,避免兩線作戰的最後機會。


小胖叨叨叨叨


高估自己,高估德國,以一個人或者說一個國家的力量妄圖挑戰整個列強世界。資源不足,自視甚高又四面樹敵,這導致了希特勒最終的失敗。列強的瓜分遊戲已經暫時告一段落,每個國家本來都覺得自己是吃虧的那一個,當德國衡插一腳也想要分一杯羹時,列強當然會集體不同意。希特勒的最大敵人,除了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海上霸主、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擁有世界上最為龐大的軍隊的蘇聯,還有一個不得忽視的美國。當世界幾大國全部向德國發動進攻,而他自己的附屬國和同盟國不是倒向敵人就是毫不配合,希特勒四面楚歌,必然步入滅亡之路。

其實希特勒個人還是不錯的,如果他當年能考上維也納藝術學院,一定是一個潔身自好的藝術家。時勢造梟雄,當希特勒站上了歷史的演講臺,當他贏得了第一批聽眾的歡呼,他就註定成為德國曆史上不可跳過的人物。

希特勒剛剛上臺的時候,德國的經濟一度沉浸在泥淖之中,當時的德國失業人口達到600萬,400萬的臨時工只能勉強生存,無數家庭在貧困和飢餓之中掙扎。在這種大背景之下人們太需要一個可以“救世主”出現了,只要他能給人們帶來溫飽,就會被奉為神明。1933年2月1日,希特勒上臺的第三天,他在廣播電臺發表了告國民書,立志要改變國家失業嚴重的現狀,要拯救德國的農民,給他們生存的基礎。希特勒並沒有食言,在1938年的時候,德國的失業率只有1.3%,當時美國的失業率為1.89%,英國則高達8.1%。

18年後,德國從一個在底層掙扎的國家,被希特勒硬是拉扯到了世界頂層。希特勒對自己十分自信,國家有了長足的進步之後,他連出門都不帶衛兵,他相信根本不會有人想要刺殺他。能讓國家大部分的人可以通過努力得到應有的回報,保證溫飽還能享受政治權利,經歷過慘痛生活的德國人彷彿從地獄解放出來。

希特勒當政時期頒佈了我們無法想象的高福利政策,比如積極創造就業崗位,補助兒童,提升工人養老金,為困難的家庭提供了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抬高關稅壁壘,補貼本國農業……這些政策是非常具有先進性的,並非是從德國發展成熟之後才開始實施,而是從剛開始就已經逐漸實現了。

對一個窮苦的國家來說,要想要打仗,只有讓平民勒緊褲腰帶這一條路。但希特勒不走尋常路,他幾乎不從自己德國貧苦百姓手上拿錢,但錢總是要花的,除了從猶太人手上奪取財富,就得對外搶奪資源。而希特勒的計劃真正實施起來,卻成了一種惡性的循環鏈:攻打其他國家謀取資源——從淪陷地區人民手中搶奪財富——淪陷地區人民開始反抗——戰爭成本增加,德國資源供應不上——攻打其他國家謀取資源……有人說希特勒傻,偏要雙線開戰,找了個最不好的時機去打蘇聯。而實際上希特勒也是硬著頭皮,只得拆東牆補西牆了。

當然,一個國家的興起和滅亡,一場戰爭的勝利和失敗,都不能歸結在一個人身上,也不能歸結在一兩個原因之上。之前看了一部電影《希特勒回來了》,有人問重新“復活”的希特勒,為什麼曾經可以有那麼多人擁護他,希特勒說:“我是你們的一部分,來自你們所有人”。二戰德國的失敗,希特勒有不可推脫的責任,但是對於當時無數一無所有的德國人來說,納粹之所以能侵入他們的思想,是因為貧窮讓他們嫉世憤俗,讓他們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讓希特勒崛起的是德國的時勢,讓他走向滅亡的是他自己日益膨脹的野心,和始終無法看清未來趨勢的眼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