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14-17世纪的英国到底谁更富、更强大?朱元璋:咱数据说话

导语:

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正如上文钱乘旦先生所说的那样,14到17世纪的英国正在蓬勃的发展,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工业革命都发生在这一时期。相比之下,处于同一时期的明朝正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各种机制体制正在逐渐僵化,专制皇权也发展到了顶峰,废丞相,设置锦衣卫、东厂,文字狱,八股取士,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到底是强弩之末的明朝更富、更强大,还是14到17世纪充满生机的英国更强大呢?下面我就用数据分析的方式,以两国的货币、物价、为切入点,找出答案,解开谜题。话不多说,咱数据说话!

明朝和14-17世纪的英国到底谁更富、更强大?朱元璋:咱数据说话

万历皇帝与英国女皇

一、明朝货币VS英国货币

14到17世纪的英国和明朝正处于同一时代,作为购买力的标志,货币是一个重要的比较项目。在那一时期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世界货币可以作为中介进行比较。但是万幸的是,明朝和英国都有一种货币叫做白银。虽然使用的范围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可以把白银当做中介,使得两国货币进行比较的。

1、明朝货币

这一时期明朝的主要货币是铜钱,除此之外还有大明宝钞和白银作为辅助型货币。当时的明朝政府还仿行元朝的至元宝钞,强行推行纸币的流通。

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明史》

铜钱、大明宝钞、白银这三种货币使用范围和使用的领域是有很大不同的:

  • 铜钱:民间商品流通中最主要的货币,一般老百姓进行简单的商品贸易都以铜钱为媒介,使用范围相对较广,等到明朝中后期地位逐渐下降,开始被白银所取代。图片如下图所示:
明朝和14-17世纪的英国到底谁更富、更强大?朱元璋:咱数据说话

明代铜钱

  • 大明宝钞:大明宝钞在明朝洪武和永乐年间,流通范围比较广,是国家的主要货币之一。当时主要包括五种分别为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但是等到明朝中后期,宝钞贬值严重,基本上不在市场上流通。
明朝和14-17世纪的英国到底谁更富、更强大?朱元璋:咱数据说话

大明宝钞

  • 白银:明朝初期政府严禁白银作为货币。对白银的使用进行严格的限制,但是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大明宝钞贬值严重,白银开始作为明朝的主要货币,在市场上流通。
明朝和14-17世纪的英国到底谁更富、更强大?朱元璋:咱数据说话

白银


下图是我根据历史学者所研究的成果,统计出来的宝钞、白银、铜钱换算比例:

明朝和14-17世纪的英国到底谁更富、更强大?朱元璋:咱数据说话

注:数据来源于郭彦岗《中国历代货币》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就可以发现,从1375年到1618年,贯穿明朝270多年的历史当中,白银和铜钱的兑换比例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始终维持在

1两:1000文左右。但是相比之下宝钞却是一年不如一年。在明朝初年还是比较稳健的,但是等到明朝后期逐渐成为不能兑换的废纸。以1536年为例,当时白银1两兑换铜钱1000文,但是兑换宝钞为3623.19贯,要知道在明朝初年宝钞对白银是1:1的兑换比例,由此可见在明朝后期保钞贬值有多严重。

明朝和14-17世纪的英国到底谁更富、更强大?朱元璋:咱数据说话

明元宝

2、英国货币

相比于明朝的货币,在这一时期的英国货币是比较单一的。它的货币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英镑、先令、便士。兑换比例为:1英镑=20先令,1先令=12便士。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在不同的时期英镑和白银的兑换比例。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明朝和14-17世纪的英国到底谁更富、更强大?朱元璋:咱数据说话

通过上面这个表格我们就可以清晰地发现,如果把白银作为固定不变的中介,从公元800年到公元1800年,这1000年的时间当中,英镑是逐渐升值的。从最初的1英镑=7两白银,发展到最后兑换比例为1英镑=3两白银。由此可见英国的货币是在逐渐升值的,特别是在1412年到1526年之间,英镑的升值速度非常快。

明朝和14-17世纪的英国到底谁更富、更强大?朱元璋:咱数据说话

英国贵族

3、对比结果分析

通过上面表格中所列示的数据,我们可以对比发现明朝和英国,在14世纪到17世纪白银兑换货币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两国却体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 英国的英镑兑换白银的比例在逐渐的上升,是货币升值的一种表现。特别是在英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后,英国的白银流入量逐年增加。
  • 明朝的纸币兑换白银的比例却在逐年的下降。虽然在这一时期,明朝通过茶叶和瓷器的贸易,仍然赚得了不少白银。但毕竟是强弩之末了。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明朝正处在强弩之末,而英国正在冉冉升起。
明朝和14-17世纪的英国到底谁更富、更强大?朱元璋:咱数据说话

英国民众

二、明朝物价VS英国物价

物价是将明朝和英国进行对比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要想将两者谁强谁弱做一个区分的话,物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两国的商品又是多种多样的,无法做到一一分析,所以只能拿出两国最主要的商品来作为物价的标志,分别以明朝的米价为例、英国的小麦价格为例。

1、明朝物价

明朝的物价水平是比较难以进行统计的,因为在明朝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普通的百姓也不需要什么商品,用来裹腹的食物是自己种出来的。用来保暖的衣服是自己织出来的。所以没有办法来整体考量明朝的物价水平。只能通过在市场上流通量比较大的米,来作为物价的代表进行研究。

明朝的米价和物价指数如下图所示:

明朝和14-17世纪的英国到底谁更富、更强大?朱元璋:咱数据说话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发现,从明朝洪武年间到崇祯朝,这200多年的时间里,大米的价格呈现出一种波动上升的态势。米价最低的时候是在天顺年间,平均价格为0.256石/两。最高的时候是在崇祯年间,平均价格为1.159石/两。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竟达到五六倍。

当时明朝的物价水平并不是由当时的市场状况所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政府强行规定的。根据史书的记载,明朝时户部曾经有过这样的规定:

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明史·食货二》

这实际上就是用政府强制命令的方式来干预市场的运行。总体来说,明朝的物价是逐渐波动上升的一个过程。

虽然明朝的物价水平有所上升,但是明朝还设立了很多的福利制度,来专门帮助那些鳏寡孤独者,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时期,这种制度一度运行得非常良好:

“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私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明太祖实录》

明朝和14-17世纪的英国到底谁更富、更强大?朱元璋:咱数据说话

物价

2、英国物价

相比之下,英国的经济数据则容易收集一些。长远以来,英国一直非常重视商品经济。在14到17世纪,英国的商品经济更是出现了一个巅峰时的增长。但是为了双方比较的公正性,我选取的依然是英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物价水平,作为比较的对象。

14到17世纪英国小麦的物价水平如下图所示

明朝和14-17世纪的英国到底谁更富、更强大?朱元璋:咱数据说话

通过上面这个表格我们就可以发现,14到17世纪,英国小麦的价格是逐渐下降的。在1160年小麦的价格为9.59公斤/便士。但是等到1701年,小麦的价格变为0.49公斤

/便士。尤其是在1389年1672年之间,小麦价格的下跌是非常快的。这在一个侧面反映出英国生产力发展的迅速。因为在这一时期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的发展。从而使得英国出现了小麦的价格下跌的情况。

明朝和14-17世纪的英国到底谁更富、更强大?朱元璋:咱数据说话

英国家庭

3、对比结果分析

虽然这两个数据的可比性并不是太强,但是还是能够反应出一些真实情况的。在14到17世纪,明朝的粮食价格是逐渐上升的,尤其是在崇祯朝时期,米价达到了1.5石/两。这对于一般的小老百姓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与明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一时期的英国粮食的价格却在逐年下降。这实际上是英国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为生产工具的改进,相同数量的土地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因此使得英国粮食价格下跌

明朝和14-17世纪的英国到底谁更富、更强大?朱元璋:咱数据说话

明军与英军

结束语:明朝虽然是强弩之末,但是瘦死的骆驼依然比马大,在很多方面还是可以轻松碾压英国的。

虽然在14到17世纪,英国和明朝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但是英国正处在资本主义的新生期,明朝正处在从封建社会巅峰下滑的衰落期,把这一时期的两个国家放在一起比较还是蛮有意思的。

这一时期的英国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是一个新事物逐渐取代旧事物的时代。但是实力的激励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时期,英国新生事物的力量毕竟还是脆弱的。英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没有办法和强大的明朝对抗。

总体来看,明朝在这一时期还是可以轻松碾压英国的,毕竟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时期。虽然在当时有很多社会矛盾都已经爆发出来了,比如农民起义问题、市民阶层反抗等一些问题。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无论是论人口、论货币、还是论城市,明朝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在很多方面都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包括英国。

《明史》

《明太祖实录》

《明会典》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中国历代货币》

《明代米价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