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的混凝土是什麼?三合土、糯米灰漿

中國建築聞名世界,歷史悠久,有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萬里長城,有千年不倒的古塔,有設計新穎的趙州橋等。但是你們知道他們是怎麼建造出來的呢?拋卻歷史朝代對民眾的苛刻,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可謂星光璀璨。那麼中國古代沒有水泥,他們是通過什麼材料將構件粘結起來的呢?


中國古建築的混凝土是什麼?三合土、糯米灰漿

對於古羅馬人來說,他們毗鄰火山,輕鬆就可獲得火山灰做建築材料,但古代中國人確實沒這天然條件。但缺少天然條件的中國古人,卻從來不缺源源不斷的智慧創意:你挖火山灰?我來燒石灰!沒錯,多少歷經時間考驗的中國古代建築,就是靠這款中國原創建築材料漂亮撐起——石灰。以考古發掘證實,早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裡,就有使用“白灰面”的痕跡。商周時代的建築遺址裡,常見石灰材料出土。《左轉》有記載:用蜃灰。這種“蜃灰”,是用蛤殼燒製而成的石灰,加固建築的效果非常好。

而到了大一統的秦漢時代,周朝時只有修宮殿陵墓才會用上的“蜃灰”,應用卻已更加廣泛。比如著名的“秦直道”,每一寸路都是用“蜃灰”加黃黏土修築。這條四通八達的古代中國道路網,就是以這種古代版的“石灰”技術鋪就。秦漢的巍峨宮殿,更常用石灰加豬血料姜石抹成,以暗紅色外觀形成更好的加固效果,且有防潮功能。

也同樣是在西漢時期,一種加固效果更好的新石灰材料,也很快應運而生:三合土。這種材料把石灰黏土和沙子,加水按照一定比例黏合後,就成了中國古代版的“混凝土”,到了戰火紛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合土在軍事建築領域已是大受歡迎。大夏政權雄踞漠北的“統萬城”,就是三合土建築材料的傑作。它荒廢數百年後,宋代科學家沈括造訪時,依然親口見證了這座堅城的牢固程度:赫連城(統萬城)緊密如石!

不過,這種牢固的三合土,缺點也十分明顯:它的顆粒還是太過粗糙,粘合度也相對有限。加固程度比起現代水泥混凝土來,還是差距遙遠。不過,就是在南北朝時代,另一種更強大的“中國石灰”也脫穎而出——糯米灰漿。糯米灰漿,產生於中國南北朝時代,是中國傳統三合土的升級版:工匠們把糯米煮爛以後,將漿汁倒入三合土裡,再加上羊桃藤汁活勻,就成了加固作用更強的“糯米灰漿”。以20世紀中外諸多學者們的測試報告稱,這種誕生於近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代建築材料,加固效果不但領跑古代世界,甚至堪比現代水泥。
中國古建築的混凝土是什麼?三合土、糯米灰漿

當然,這功能強大的“糯米灰漿”,成本也十分昂貴。在剛誕生的南北朝時期,也只是用來修葺貴族陵墓。到了隋唐年間時,開始用來修橋建廟,唐朝的開元寺就是用“糯米灰漿”來加固,歷經千年屹立不倒。而建於唐代的泉州古塔,也是以“糯米灰漿”的地基,扛住了七點五級的地震。不過,當時這“糯米灰漿”還太金貴,只有重大工程時,才會用上。

到了農業生產更發達的明清年間,拜突飛猛進的稻米產量所賜,“糯米灰漿”的應用也更廣泛。明清時代許多大城市的城牆,都是完全以糯米灰漿砌成。典型明代湖北荊州糯米灰漿城牆,至今還有“鐵打荊州”的稱號。
中國古建築的混凝土是什麼?三合土、糯米灰漿​在關乎國計民生的水利工程上,成本降低的糯米灰漿,更成了重大助力。明代盧溝橋兩岸的大型河堤,以及清初浙江餘杭大海塘,全是百分百糯米灰漿打造,扛住數百年雨打風吹,至今造福當地。這類留存至今的“糯米灰漿”建築,更常叫現代挖掘技術抓狂:1978年,考古人員在發掘南京徐埔夫婦墓時,這糯米灰漿打造的墓室,竟叫考古隊的挖掘機都無可奈何,急得考古隊把鐵鏟鋼釺都砸壞,竟還是動不了墓室分毫。這強大加固能力,六百年後依然震撼現代人。

至於現代驢友們十分熟悉的北京故宮明長城甚至承德避暑山莊等名勝古蹟,當年修築時,都是清一色以糯米灰漿來黏合磚石。然後再以這強大加固防護能力,扛過數百年風雨考驗,把古代中華文明的輝煌風貌,穩穩呈現在現代人眼前。

這樣強大的建築水平,其實早在新航路開闢時,就震驚了那些初次踏上中國土地的歐洲人。十六世紀西班牙學者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裡,就以大段的筆墨,描繪了歐洲人見到明代建築後的震撼心情:明代福州的每一座塔樓,都是“超過羅馬人的任何建築”。泉州當地的巨型橋樑,更到了“不是親眼所見簡直難以置信”的地步。中國人的建築水平,簡直是“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建築來。”
中國古建築的混凝土是什麼?三合土、糯米灰漿

十七世紀時無比霸道自信的沙俄彼得大帝,曾專門派使團來中國,不惜開出誘人條件,就想求清政府給沙皇俄國派幾個石匠來——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學會中國的建築技術。清朝乾隆年間曾經造訪中國的法國學者Jean Denis Attiret,更為中國古代建築發出歎服聲音:“我對他們(中國人)的聰慧深為敬佩,我們歐洲人倒似乎顯得平拙無奇。”即使在那個中國近代史的前夜,強大建築技術,仍然是中國人驚豔世界的驕傲智慧。

撐起這驕人成就的,不止是看得見的秦磚漢瓦雕樑畫棟,更有這以“糯米灰漿”為代表的建築材料技術,數千年來沉默的支撐。它就像錚錚的鐵骨,世世代代,以堅硬的姿態,支撐中華文明扛過多少考驗,至今生生不息。以這個意義說,那些為“三合土”“石灰”“糯米灰漿”殫精竭慮的古代工匠們,也許大多數人並沒有留下姓名,卻與那些英雄人物一樣,堪稱中華文明的脊樑。

至於現代,中國的建築發展也是異常迅速,摩天大樓一棟接著一棟拔地而起,高速鐵路已成為中國發展的一張名片,這都夾雜著中國智慧的結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