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如何解讀這句詩?

關中陳鏡


語出《把酒問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詩文中今月古月實為同一個月亮,但今人古人則不斷更迭,每個人能看到的月亮僅僅數十載而已。上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古人不見今時月”;下句“今月曾經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語備極重複、錯綜、迴環之美,且有互文之妙。

古人今人何以計數,只如逝水一去不返,但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亙古如斯。古人感慨時光荏苒、人生苦短詩句頗多,如陳子昂的《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更是懷古思今,引人共鳴。

例附本人所書李白《把酒問月》,歡迎關注交流!



三悟軒


題目寫錯了,原句應該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把酒問月》,整首詩如下:

把酒問月

這是一首通過詠月來抒懷的詩,詩中反覆論證了人與月之間的關係,頗有哲理性。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句詩採用的是時間交錯,今昔對比的寫法,一方面表達的是對人生短暫的感嘆,另一方面則展現自己灑脫的胸襟。

異曲同工

有不少古詩與李白這句有異曲同工之妙,我試舉兩例: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



詩詞補習班


問題:“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如何解讀這句詩?

出自哪位大家的哪首詩?

前言

這句詩應該是題主記錯了,原句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來自於李白的《把酒問月》

這種今古對比的手法在古詩詞中經常見到,懷古也是最常見的主題之一。  

一、李白《把酒問月》

這是一首七言的古體詩,押了四個韻部,平仄韻相間,如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以上平聲韻(支韻):時, 之,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換入聲韻(月韻):闕、發、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換上換平聲(真韻)韻:春、鄰、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換上換仄韻(上聲紙韻):水,此,裡

二、創作時間

這首詩不能確定寫作的時間,據推測可能是寫於唐玄宗宗天寶三載(744年),這一年夏天,李白被賜金放還,建功立業的理想破滅。

從詩中李白的對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嘆,判斷這首詩是其辭官以後的可能性比較大。

李白在被召入長安以前,也常有懷才不遇之感,但是與《把酒問月》中的灑脫不太一樣。一個是沒有遇到伯樂以前,一個是繁華落盡世事看破的一種淡然。

例如他的《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三、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1、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對於宇宙中的疑惑,自古有之,屈原在其長詩《天問》中也問過: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出自湯谷,次於濛汜。
自明及晦,所行幾里?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2、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這兩句的詩意在比李白大了幾十歲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也有: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

李白說:月亮常在,今天的人看不到古代的月亮是什麼樣, 但是我知道,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今天的月亮能看到我們的祖先。

今人和古人一樣,如同流水逝去,我們在不同的時空裡,都曾經一起看到過相同的月亮。

結束語

關於詠月的詩詞不勝枚舉,老街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序: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說一句不好聽的,中國古代文人,缺乏深刻的人生思考,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生而為人的目的和意義何在呢?這些,古中國文人一般想的不那麼深入,最多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君王生,為君王死。

那麼,下一個問題來了,如果我死了,我活著時所做的一切偉業豐功,是否還有意義?即使這些都有益於後人,但是對於我,又有何益處呢?眼一閉腿一蹬,一抔黃土掩風流,從此灰飛煙滅!於是乎,想到人生苦短如朝露,建功立業了也好,碌碌無為也好,終究要面對生命的盡頭,無奈,恐懼,而又迷茫。

劉希夷說: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張若虛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李白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大意都是說,人生不滿百,除去苦難,開心的日子也沒剩下多少。如果我有超過百年的生命,豈不是好?不,百年不夠,據說滄海桑田幾萬年變幻一次,我若能每次都見到,該多好啊?不,不,我要像月亮一樣,從古至今,一直都在!我要永生!!!!…………當然了,這是不可能的,只是幻想罷了,徒增煩惱。

那麼幻想破滅之後,應對之策,只有縱慾一途。喝酒嫖姬,遊山玩水,每日裡寫詩填詞,以撒嬌的方式,做曠達狀,來表達對死的恐懼和不解。

其實直到今天,那樣子的喟嘆,依然常見。




平生未有名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是李白詩《把酒問月》的詩句。容易理解,日月天地永恆,人生只不過是短短几十秋。古人所見也是今天的月亮,也曾照古人的繁衍生息、勞動生活。但一代代古人己作古逝去,而月亮仍是那樣永恆明亮照人。真的是;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歲月如水逝,逝去的歲月,不是千金難買,而是絕不能買!一去不復返了!



墨緣7143487112


看到這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我想起了另外兩句詩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今試比較分析一番。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二句詩運用對比手法,將人與月進行了對比。人分古今,但從古到今,月卻只有一輪。今人只能看今世之月,古人但得古時之月。人無法跨越時空,今人看古月,古人看今月。但月卻能照古人,也能亮今人,為何如此不同呢?只因人生短載,明月永恆。如此對比,不免喪氣全出,人只能“莫使金樽空對月”了,及時享樂,盡情享受!雖是行樂,心底卻是悲苦,讓這金樽對月之樂,塗上了一層悲苦之色。那就不是真的快樂了!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二句也是對比手法,也是人與月的對比,但對比的結果卻大相徑庭。個人一生雖是短暫,但代代相傳沒有窮盡,與江月相比,不遑多讓,且多了無窮變化在其中。江月雖也年年相望,無窮無盡,但亙古就一個面目,少了無數變化,就顯得單調異常了!這兩句詩盡顯人之心胸廣闊,能不計較個人生死得失,在人類這個整體層面上思考問題,願做人類這條無盡鎖鏈上的一環,境界宏大。作為個人雖死猶樂,豪邁之氣在胸中迸發,即使受盡苦楚,心底卻是樂極!



你是斤斤計較於個人生死得失,及時行樂呢?還是願為人類一員,積極作為,讓人類代代相傳?

我是會說話的鍋,鍋有話說。歡迎討論留言,歡迎關注!


會說話的鍋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句詩是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仙”李白所作。為了準確理解這句詩,先了解一下詩的全文《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一》:“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霄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而對於“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句詩的理解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1、這句詩的白話文意思是:今天的人見不到古時候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卻曾經照耀過古人。從古至今,只有一個月亮,且永恆不變,從而見證了人類更迭代謝,世代更替,可貴的生命在歷史的長河中稍縱即逝,詩人發出了人生短暫的深沉悲涼的感慨!2、受這首詩的啟發,我又想到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初唐陳子皍《登幽州臺歌》)這句詩中同樣是感嘆人生缺憾,生命渺小而短暫,詩人淒涼悲慘得痛哭流涕!”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同樣表達了歲月不饒人,“人生易老天難老”,老天爺和月亮共同經歷了歲月滄桑和人類變遷。“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這句詩是張若虛所著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更是知曉江月年年相似而時光飛逝,人類生生死循環,代代相傳,同樣感嘆歲月如梭,人生短暫!


同名ok


可以用一句成語來解讀這兩句詩,就是“物是人非”。

詩句“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出自《增廣賢文·上集》。其意思是,古時候的人已看不到今天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卻照耀過古時候的人。說的是一個現實存在,月亮依舊,古人已逝,表達歲月惆悵和人生感慨之情。

該兩句詩與唐代李白的《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中的兩句詩“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相似,只是前一句不同,其實含義是一樣的。古代和當今的月亮是一個,但是看見它的人已不同,也就是說月亮作為物還是那個,但人變了,即物是人非。

物是人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於懷念舊人,感慨人生苦短,表達時(事)過境遷。

與“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意思相近的語句或詩句還有很多,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都城南莊》);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趙嘏《江樓有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閣》);歲月常相似,花開依舊人不復,流年盡相摧(土方歲三《豐玉發句集》)。

這些詩句表達的都是對物是人非、時過境遷現實的感慨,映射人生短暫,人已變化或離去,但是月、花、長江、風景等還在,觸景生情,借景物抒發情懷,意境深遠。


山會長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騷客仰頭問。問月,自古以來便是文人才士的好題目。吾友李太白先生,未能免俗,也寫過一首《把酒問月》的詩。但此詩中的名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卻被後人拿來消遣,慘遭“惡搞”。

清乾隆年間,著名文人樂鈞撰有筆記體小說《耳食錄》,專記世間奇聞趣事以及神仙鬼怪的幽跡迷蹤。其書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有得一拼。瞧瞧《耳食錄》中的《瘋道人》一章是如何編排太白先生的八卦的:

一妓繼歌曰:“……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仙者笑曰:“誤矣!乃‘今人不見古時月’也。”妓曰:“今人不見古時月,古人亦誰見今時月來?”仙者嘆息。

“仙者”即是李白。李白聽歌吃花酒,指摘妓女歌詞中的錯誤,不料此妓才辯了得,為太白詩句更進一解。詩仙無奈,唯有嘆息。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嗯,不錯。後來,《增廣賢文》把這句話收錄了進去。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主觀抒情的意味更濃。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客觀說理的意味更濃。這個情與理,就是:古人今人若流水人,共看明月皆如此。

鐵打的月亮流水的人。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從表面上看,人分古人今人,月分古月今月,所以,今人不見古時月,古人不見今時月。

從實質上看,古月今月,是持續存在,月是同一個月。而古人今人,是斷續存在,人不是同一個人。所以,今月曾經照古人,古月依然照今人。

說到底,就是:人生短暫,宇宙長存。


天高地迴,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咋辦?李白的態度相當好:“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啥也別說了,月下獨酌,對酒當歌,喝!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莫安排


你對“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怎樣理解?


乍一看,這首詩的這兩句非常的唯美樸實,以月亮見證過去現在未來的人生,將一個人,一群人的一生勾劃描勒出來。用月亮來顯示出來,那已經失去的人,不再存在的人,他們的一生雖然短暫,可是月光曾經見證過,更留下來過。

細細一想,這裡面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科學道理,無數的古人都曾想到過,更加留下來文章詩句來細細的表述過。


老子的一句話非常的著名:“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地一類的存在他們的本身不會消亡,更加不會重生,所以它們可以維持現在的永生,直到永遠。相同的,月亮也是類似的物質,在某些古人看來不是人與百靈,都是天地的一部分,或許就是天地的本身。


玄幻小說的一句話很著名,眾生是他,他是眾生,眾生不是他,他不是眾生。


在這句詩的意思中,簡單的表述了某些長久存在,擁有恆久的生命的物質,見證了一些螻蟻般的存在虛無縹緲的一生。


月亮是衛星擁有長久存在於宇宙的能力,而人類沒有,在詩人存在的年代普通人能活六十歲就已經算是不錯了,如何能與長久存世的月亮相比呢?


故使人有感而發,現在的人現在誕生於世界之內,自然沒有見過古代的月亮是什麼樣子的,更加不知道古代的月亮曾經照亮過那些人的人生。可是今天的月亮和當初誕生時的月亮是相差無幾的,她見識過我們的先祖的各種悲歡離合陰晴圓缺。


大家對這句詩有什麼自己的看法呢?或者對人生,對月亮,對故人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中指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