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享譽世界的中國教會大學集體消失始末

那些享譽世界的中國教會大學集體消失始末


​1


1879年,在上海梵皇渡,美國聖公會上海主教施約瑟創建聖約翰大學,這是中國第一所現代高等教會學府。

1888年,年僅24歲的美國牧師卜舫濟出任聖約翰大學校長,時間長達52年之久。他的出現,影響了聖約翰大學的發展。

這一年,在廣州沙基金利埠,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哈巴安德創辦格致書院,後來發展成了嶺南大學。

這一年,在南京幹河沿,美國美以美會傳教士傅羅創辦匯文書院,後來發展成了金陵大學。

聖約翰大學極其重視英語,是中國首個全英語授課的學校。此外,也十分強調宗教、體育和課外活動,這裡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隊。

嶺南大學一度流寓澳門,後在珠江南岸覓得一塊永久地,遷回廣州後,發展開始蒸蒸日上。

由匯文書院、基督書院、益智書院組合而成的金陵大學在西山修建了當時南京城裡最高大的建築。還率先改革改組,由中國人擔任校長,懷揣“教育救國”理想的陳裕光是國內任教會大學校長的第一位中國人。

在卜舫濟一系列生猛的操作下,聖約翰大學很快成了當時上海乃至全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有“東方哈佛”和“外交人才養成所”的雅稱。

金陵大學的改革卓有成效,當時被評為“中國最好的教會大學”,享有“江東之雄”、“鐘山之英”的美譽。

嶺南大學在陳序經走馬上任後,開了掛,一套正確的辦學目標、宗旨和方略,一個高效的機制,還有一批一流的人才,如史學家陳寅恪、數學家姜立夫,語言學家王力、古文字學家容庚、木土工程專家陶葆楷,測繪學家陳永齡,醫學專家謝志光……人文薈萃、精英雲集,其盛況可謂一時無兩。

聖約翰大學也出了很多知名校友:“民國第一外交家”顧維鈞、著名作家林語堂、“民國第一報人”鄒韜奮、“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宋家三兄弟(宋子文、宋子安、宋子良)……他們影響甚至改變了中國乃至世界近現代的無數領域歷史。

金陵大學同樣是人才輩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禪學大師南懷瑾、普利策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

還有更值得稱道的,金陵大學文理農三院嵯峨,英語文學和中國文化研究成就卓著,聞名世界。尤其農林學科堪稱中國之先驅,享譽海內外。其他方面亦有發展,如開創中國電影教育、首開中國醫科七年制教育和博士教育。

1919年10月,上海舉行中國大學校長會議,十四所中國教會大學悉數出席,他們還獲得了一個統一的稱號——“在華十四所”。

除了上面已經介紹的三所,還有滬江大學、燕京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女子大學、東吳大學、之江大學、福建協和大學、長沙雅禮大學、湖北文華書院、武昌博文書院(即華中大學)、華西協和大學。

這些倍感陌生的大學名字,初識還以為是一些民辦野雞大學,然而,他們不僅很正規,還很厲害。

東吳大學最早採用模擬法庭教學;華中大學最早將圖書館專業引入中國;華西協和大學是中國現代口腔醫學發源地;滬江大學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社會學系,還擁有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商學院;齊魯大學號稱“華北第一學府”。

當然,最具傳奇色彩的還要屬燕京大學。


2


1919年,燕京大學橫空出世。

由匯文大學、華北協和女子大學、通州協和大學合併而成,首任校長是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生於中國,葬於中國,說得一口純正的杭州話,他“是一箇中國人更多於是一個美國人”。

1921年,司徒雷登眾籌購買了北京西郊前清親王賜園,聘請美國建築設計師亨利·墨菲進行總體規劃,建築群全部採用中國古典宮殿的式樣,從而建造了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環境最優美的一所校園。

如今北京大學主校園正是當初燕京大學的所在地,這不,北京大學校園也稱燕園。

司徒雷登提出“使燕大徹底中國化”的原則,聘任當時最著名的中國學者來校任教,個個如雷貫耳:洪業、俞平伯、周作人、鄭振鐸、陳垣、顧頡剛、張東蓀、馮友蘭……

還與哈佛大學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學社,這是當時對中美文化交流貢獻最大的學術機構之一,作為一個學術項目至今仍備受推崇。

在司徒雷登出色的建設和經營下,燕京大學可謂中國高等學校發展史上的奇蹟,短短几年就躋身當時中國一流大學行列;到了30年代,又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之列,國內外名聲大噪!

1925年,在後海旁的另一座清王府裡,輔仁大學悄然而立。這次是天主教的大手筆,羅馬教廷屬意美國本篤會聖文森總會院成立“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後更名為北京輔仁大學。

“輔仁”二字取至《論語·顏淵》:“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至此,北平四大名校聚集成團,馳名於中華民國高等教育界。它們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

輔仁大學在陳垣出任校長後,走上了巔峰。

有政界、文化教育界名流張繼、胡適、傅增湘、翁文灝、沈兼士等任董事,聚集了朱希祖、鄧之誠、馬衡、羅常培等一批大師級學人,湧現出無數英才:美國高能物理學家鄧黎昌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放射藥物學家彭勤淄、加拿大皇家學院院士葉嘉瑩、日本駐華第一任大使小川平四郎等。著名指揮家李德倫、文物大師朱家溍、作家蕭乾等也曾在這裡就讀。

陳垣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絕對傳奇的人物,被中外學者公認為世界級學者之一,與王國維齊名。後與陳寅恪並稱為“史學二陳”,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家”。毛澤東稱他是國寶。

輔仁大學的創立,離不開中國天主教領袖馬相伯的奔走呼號。馬相伯一生投身教育救國,傑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國高官于右任為其弟子。

早在1903年,馬相伯在上海徐家彙天文臺舊址創辦震旦大學,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學。

“震旦”一詞出自梵文,意即中國,在英語中,亦有黎明、曙光的含義。馬相伯將震旦學院喻作旭日東昇,擔負著以教育開啟中國曙光的重任。

震旦大學同樣是中國近代著名教會大學,曾經有“東方巴黎大學”的美譽,是中國第一所開展研究生教育並授予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學校,擁有中國第一家博物館。


3


粗略統計一下,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中國教會大學創設共計26所,其中基督教17所,天主教4所。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時,中國教會大學尚有21所。

然而,命運的審判很快到來。

1949年8月30日,毛澤東在《“友誼”,還是侵略?》一文中說:“美帝國主義比較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很長的時期內,更加註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動,由宗教事業而推廣到‘慈善’事業和文化事業。”

還直接點了名:“我國許多有名的學校,如燕京、協和、匯文、聖約翰、金陵、東吳、之江、湘雅、華西、嶺南等,都是美國人設立的。”

政治導向不言而喻。

1950年6月,教育部第一任部長馬敘倫在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我們要在統一方針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或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

對教會大學的整治最先從輔仁大學開始,這所極負盛名的教會大學於1950年10月被政府接管。校長陳垣做了深刻的自我檢討,全面自汙。

1951年1月,中央政府頒佈《關於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文化教育機關的指示》,各教會大學紛紛與國外教會脫離關係,但也不能挽回它們終將消亡的命運。

1951年底,所有教會大學由人民政府接受,其中包括燕京大學、金陵大學在內的12所教會大學改為公立,包括聖約翰大學、嶺南大學在內的9所教會大學由中國人民自己辦學,但仍維持私立、政府予以補助。

1952年秋,草木搖落而變衰。國家對各大高校院系進行大調整,私立大學全部改為公立;還根據蘇聯教育模式設立大學結構,合併重組高校系科。

這次院系大調整讓教會大學遭到了致命打擊,所有教會大學悉數被解散,院系撤併到其他院校中。

比如,燕京大學的文科、理科等併入北大,工科併入清華,校址燕園劃入北大;聖約翰大學各院系分別併入復旦、交大、同濟、華師大,原址上建起華東政法學院;嶺南大學各院系分別併入中大、華南理工、華農、華師。

與之同樣命運的還有之江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金陵大學、齊魯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等。

儘管輔仁大學、東吳大學在臺灣得以復立,但曾經的風光已不復存在。

掐指一算,辦學時間最長的聖約翰大學不過64年,燕京大學僅33年,輔仁大學在大陸才27年。

它們短暫而輝煌,在有限的時間裡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對於中國教會大學的命運,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主席、在中國教會大學任教多年的芳威廉曾評論說:“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劃下句號時,中國教會大學可以充滿驕傲回顧既往,也可以懷著足夠的自信看待現實,但是卻未必有對於未來的希望……建築和設備仍然留存,教師可能在新的學校任職,但教會大學從此消逝。結局是悲劇性的,但故事本身並非悲劇。”

只能說,在特殊時期,中國教會大學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從此,中國高校界迎來了新紀元,左手畫龍,右手畫彩虹,胸口再比劃一顆中國紅心。

沒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