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廢除後,太后同情皇帝后悔,這是為何?

觀景說史


胡皇后名曰胡善祥,濟寧人,錦衣衛百戶胡榮第三女。在真實的歷史上以賢惠著稱,她做事謹慎,深的明成祖朱棣喜歡。在朱瞻基到了大婚年齡時,朱棣親自做主,封胡善祥為皇太妃,這就為胡善祥後來不幸的命運埋下伏筆。




朱瞻基對爺爺指定這門婚事,打心裡不是太樂意的。原來,他另有所愛。這個人就是孫氏,也就是《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孫氏本是一個主薄的女兒,因為從小長的乖巧,聰明伶俐,就被朱瞻基的母親收養宮中,親自扶養,說白了,就是做童養媳。朱瞻基與孫氏在宮中一起長大,可謂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本來,皇太妃之位非孫氏莫屬,只因朱棣橫叉一刀,孫氏屈居妾位,但朱瞻基對孫氏的恩愛遠遠勝於胡善祥。


後來,朱瞻基登基後,封胡善祥為皇后,孫氏為貴妃。孫氏名義上低胡皇后一級。實際上享受的待遇等同於皇后,無論穿著、髮飾與皇后無異。

胡皇后為人善良、正直,對婆婆張太后非常孝順,對下人從不刻薄,她以身作則,把後宮打理得井井有條。胡皇后為朱瞻基育有兩個女兒,唯一不足就是沒能生個龍子龍孫。1427年,孫氏生下皇子朱祁鎮,更得朱瞻基的寵幸,胡皇后從此倍受冷落。

朱瞻基中年得子,欣喜若狂。迅疾大赦天下,減免賦稅,一時普天同慶。一年後,就加封朱祁鎮為太子。不久,便以胡皇后沒能生個龍子為由,逼迫她上表辭掉皇后之位,被廢為道姑。幾天後,孫氏就成了大明新的皇后。

後來,朱瞻基對無故廢后之事,也深表後悔,說自己是年少輕狂才做了這荒唐事。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宗後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張太后對自己這個孝順的兒媳婦無故被廢,也深表同情。經常把胡皇后叫到自己的寢宮,談心聊天,以寬慰胡皇后。甚至賜宴時,張太后有意安排胡皇后居於孫皇后之上。孫皇后對此非常不滿,但也不敢造次。

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后駕崩,胡善祥與婆婆關係親如母女,太后去世不久,胡善祥因為悲傷過度,不久,便香消玉損。孫太后的政治才能遠不及胡太后,這從後來發生土木堡之變中就能看出端倪。假如胡太后沒有被廢,她就不會這麼年輕就死去,以她的智慧能力,絕不會容許王振專權,更不會允許明英宗草率親征佤剌。

這樣一個在歷史聰明賢惠的一代皇后,在《大明風華》竟被塑造成一個狠毒狡詐的女人,真是後人對胡太后的不公。


洛水清風


都別搶,我來答。

胡善祥是光祿卿胡榮第三女,朱棣親自指派給明宣宗朱瞻基的正妃,朱瞻基即位後,按照禮制,胡善祥順理成章的被封為皇后。胡善祥之所以會被朱瞻基“無過而廢”,是因為她和朱瞻基沒有感情基礎,當然這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

但有一個變數恰恰因為朱瞻基和孫氏(《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有很深的感情基礎。

  • 因朱瞻基偏愛孫氏被廢

孫氏是永城縣的主簿孫忠的女兒,本來兩個人是八竿子打不著,但因為明仁宗張皇后的母親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而且她經常出入宮廷探望張皇后,由於孫氏在家鄉名聲不錯,彭城伯夫人有一次便談起這件事,孫氏於是被召進宮裡成為朱瞻基的“嬪妃預備役”。

誠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時時入禁中,言忠有賢女,遂得入宮——《明史·后妃》

當時朱元璋曾經規定明朝皇子只能娶民間女子為妃,這是為了避免孃家勢力過大導致的外戚干政。孫氏進入皇宮的時候不過才十餘歲,而當時朱高熾還沒有登基,朱棣親自指派朱高熾的太子妃張氏(張皇后)教導孫氏宮廷禮儀。

方十餘歲,成祖命誠孝後育之——《明史·后妃》

因為這個緣故,朱瞻基在年少時就得以和孫氏多有接觸,並培養出一定的感情基礎。這成為後來朱瞻基廢除胡善祥的根本原因,按照事物發展邏輯來說,本來孫氏應該成為朱瞻基的正妃。

但因為司天監奏了一本,光祿卿胡榮的女兒胡善祥也有賢名,最終胡善祥被冊立為妃子,而孫氏則僅僅成為了一個嬪,這件事還經常讓彭城伯夫人感到不公平。

至是詔選妃,以司天奏故,竟冊立胡氏,而以孫氏為之嬪。彭城夫人每為張皇后唧唧,而張皇后賢,不言也——《勝朝彤史拾遺記》

這也造成朱瞻基一直想要提高孫氏的地位,他繼位稱帝后,立刻就把孫氏冊封為貴妃。而且按照明朝時期的宮廷規矩,貴妃是得不到金冊寶(印)的,但朱瞻基依然破格賞賜孫氏金冊寶(印),此後成為宮廷慣例。

  • 廢后契機

胡善祥成為皇后以後並沒有犯過什麼錯誤,她安分守己,將後宮打理的井井有條。但是一個契機的出現讓她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胡皇后曾先後為朱瞻基生下順德公主、永清公主兩個女兒,孫氏也為朱瞻基生下一個女兒常德公主。

但在宣德二年,孫貴妃卻率先為朱瞻基生下第一個皇子朱祁鎮,都說“母憑子貴”,孫貴妃這時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更加受朱瞻基的寵愛。因此便拿這件事做藉口,打算把孫貴妃撫上皇后的寶座,當時他下詔給大臣們說:

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無子,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勝朝彤史拾遺記》

但經過大臣們的討論,態度比較曖昧,既沒有堅定的反對,但也沒有明確的同意。

上乃舉後過一二顧榮,榮進曰:“是可廢也。”上曰:“廢后有故事耶?”義曰:“宋仁宗廢郭後為仙妃是也。”時輔與原吉、士奇,嘿然無言。上特問士奇,士奇曰:“臣事帝后,猶子事父母也。寧有為人子而議廢母者。”榮曰:“上命也。”士奇曰:“正惟上命,勿輕出耳。”——《勝朝彤史拾遺記》

大臣們的曖昧態度給了朱瞻基堅定的底氣,因此他以胡皇后無子,又隨便找了幾條胡皇后的過失,逼迫胡皇后自己主動遜位。最終促成了這件事。

胡後上表遜位,請早定國本。妃偽辭曰:“後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後子耶?”——《明史·后妃》

胡皇后被廢后,退居長安宮,被朱瞻基賜號“靜慈仙師”,成為了一個道姑。為什麼朱瞻基為賜號胡善祥一個法號呢?他這是模仿了宋仁宗廢除妃子的故事,宋仁宗為了廢除郭皇后,故意找了幾個藉口把她廢除,把她封為淨妃、玉京衝妙仙師,還讓其改名淨悟,當道姑去了。

當然郭皇后為人彪悍,廢除了也就廢除了,但胡皇后沒有什麼過錯,確實有點冤枉。

  • 朱瞻基為何後悔

當初胡善祥被廢除以後,張太后十分同情她,因此常常讓她到清寧宮陪伴自己。張太后去世後,胡善祥十分傷心,過了一年也隨之病逝。

後來朱瞻基每每回想起這件事,都感到十分後悔,說自己年輕時太沖動,所以才會做這個舉動。

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宗後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明史·后妃》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那時候朱瞻基年輕,又和孫氏的感情不錯,自然想要給孫氏一個名分,恨不得把所有想要的東西都給對方,但等這段感情冷卻下來,才發現這樣做對胡善祥是十分不公平的,正因如此,朱瞻基才會後悔自己的舉動。


圍爐談史


明宣宗的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廢后,太后同情皇帝后悔,這一點小編不敢評論。

因為歷史中對於這件事的處理,並沒有展示出太后同情皇帝來。在胡善祥被廢除之後,出現的結果是:胡善祥被封為了靜慈法師,並且長居長安宮,在一些重要的宮中宴會中,也都還有胡善祥的位置,並且位置高於孫皇后。但這並沒有說明皇帝后悔了,太后且同情皇帝。



我們先來說說這個問題的幾個主角:

明宣宗,朱瞻基,朱棣的皇長孫,被冊封為皇太孫,以此繼承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胡善祥,山東濟寧人,是明朝皇后中少有的有名字的女子。被朱棣選為太孫妃。

孫氏,山東鄒平人,朱棣封為太孫嬪。



先來說說為什麼朱瞻基要廢除胡善祥吧

第一:胡善祥並非自己的真愛。

在朱瞻基冊封為皇太孫的時候,孫氏就已經在太子府了,並且早就認識了。孫氏是由張太后的母親引進,並且交友張太后撫養。並且在在朱棣為皇太孫尋找太孫妃的時候,張太后的母親也像朱棣引薦過孫氏,但是朱棣嫌棄孫氏太小,於是讓司天監算了一卦,問給太孫找哪裡的妃子比較好,司天監算了一卦說是在沂水和黃河之間最好,於是就找了胡善祥。並且冊封了太孫妃,但也不能違背了當時太子妃張氏母親的意思,於是封孫氏為太孫嬪。於是朱瞻基就同時擁有了兩位女人。但是因為孫氏與朱瞻基青木竹馬。所以更加鍾情於孫氏。並且胡善祥體弱多病,並且性情低沉,朱瞻基又是一個性情中人,所以不得朱瞻基的喜歡。



第二:孫氏非常的朱瞻基的喜歡。

並非青梅竹馬。而且孫氏非常的聰明,是朱瞻基的紅顏知己。身為一國之君,想想有多少事要自己處理。身上的壓力又有多少,所以有一個紅顏知己是多麼的幸運的一件事。並且孫氏還為朱瞻基生育了一位皇子,這就是後來的朱祁鎮。



總之,朱瞻基廢除胡氏,並且胡氏不好,只因為不是自己喜歡的,只想把自己能給與的一切給孫氏,足見孫氏與朱瞻基的愛情。 說太后同情皇帝,可能是因為看到胡氏在居住在宮中,並且家宴還有她的位置。這都是朱瞻基性情中人的表現吧了。因為胡氏並沒有任何的錯誤。


蟶子歷史


這個問題,玲讀歷史幫您解答

明朝第一廢后胡善祥的人生可謂充滿了傳奇色彩,她本是濟寧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子,卻在機緣巧合之下,飛上了枝頭做了皇后,但可悲的是,她卻始終未能真正走進夫君的心,到頭來還是空歡喜一場。

更為可氣的是,這個讓她深愛的夫君為了立別的女人為後,甚至挖空心思執意廢后。明宣宗為了不讓百姓罵他無情,更是採用了勸說胡善祥主動上表辭後位的招數,這樣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改立新後了。從朱瞻基處心積慮的廢后來看,他對胡善祥確實感情不深,所以更談不上後悔一說了。

胡善祥無辜被廢的原因

歷史上的胡善祥根本不像電視劇《大明風華》裡那樣功於心計,當然她的姿色也比不上朱瞻基的寵妃孫氏。明宣宗與孫氏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二人早於胡善祥入宮以前便結下了的情緣,所以胡善祥在二人的眼裡就變成了一個多餘的人,其實這也不能怪胡善祥,她才是這場“包辦婚姻”的最大受害者。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人們往往沒有自己婚姻的選擇權,當然胡善祥也不例外。

史書記載,孫氏不僅姿色尚佳,而且功於心計,胡善祥遇上如此強勁的對手,日子自然也不好過。朱瞻基更是違背禮制,冊封孫氏為皇貴妃,並賜她金寶,孫氏也成為了明朝第一位得到金冊金寶的皇貴妃,這樣,孫氏離皇后的位置就更近了,由此可見這廢后前的準備工作也是套路極深啊!

胡善祥由於不得寵,心情自然也不會好,日子久了就積怨成疾,身體不好自然就更難為朱瞻基開枝散葉,而此時的孫氏幸運的誕下一子,朱瞻基自是欣喜萬分,於是便打定主意改立孫氏為皇后。

二年十一月,宮中傳言貴妃生皇第一子,上遂招張輔、楊榮、夏原吉、楊士奇入。諭之曰:“朕有一大事與卿等議,固出不得已,然亦決亦。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今貴妃有子,當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勝朝彤史拾遺記》

宣宗的廢后想法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大臣們的支持,因為胡皇后為人賢德、並無過錯,所以宣宗只能暫時作罷,最後楊士奇見宣宗廢后意已決,便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胡皇后自己上表主動辭後位,這樣,胡皇后也會顯得識大體,明宣宗更是不會落下無情無義的口實。

張太后憐惜廢后胡善祥

胡善祥被廢以後,張太后是非常同情和憐惜她,經常邀她到清寧宮和自己同住。相比心計頗多的孫氏,張太后更喜歡賢德的胡善祥。

當時,朱瞻基要廢胡善祥後位之時,張太后也阻止過,但是,最後見兒子心意已決,張太后便不再阻攔了。朱瞻基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張太后更為了解兒子的秉性,如果不同意,他肯定還會想出更多的藉口,而且胡善祥和孫氏本身都是自己的兒媳婦,改立皇后對於太后來講,並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兒子非要換皇后,她也沒有必要因此和兒子鬧翻,所以張太后最後不大情願的同意了廢后請求。

雖然,胡善祥被廢掉了後位,但張太后依然很喜歡她,甚至對她產生了更多的愧疚之情。宮中有宴會之類的活動,張太后也必定會邀請她一同參加,而且還讓她的座位居於孫氏之上。

張太后病逝後,胡善祥因悲傷過度,沒過一年也去世了,由此可見胡善祥與張太后的情誼是極深的。

結語

玲讀歷史認為,胡善祥的後位被廢除,是非常無辜的,她被廢之時年紀尚輕,還是有可能誕下子嗣的,但是明宣宗並沒有給她機會。

後來,朱瞻基的一句“此朕少年事”,我認為他更多的是在自我辯解罷了,而不是真心悔過。但從張太后對廢后胡善祥的舉動來看,她確實是真心同情這位姑娘的。


玲讀歷史


明宣宗朱瞻基元配皇后胡善祥,為人忠厚,張太后很喜歡她,朱瞻基本人,也找不出她什麼缺點。

但無奈少年天子有個青梅竹馬的孫貴妃。


若說孫貴妃狐媚惑上,那也太冤枉她了。

這位孫貴妃,在朱瞻基還小的時候就進了太子府。當時也是蹊蹺,本來把孫美女叫進宮來,就是給朱瞻基預定的太孫妃,不曉得這中間出了什麼變故,等到朱瞻基成人後,朱棣卻給孫子指了胡善祥為太孫妃。

這下孫美女的地位就很尷尬了。她與朱瞻基,真算得上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出了這檔事,朱瞻基也很煩惱。

為避此尷尬,孫美女就去修道了。

等到朱瞻基當了皇上,當然忘不了少年戀人,又把孫美女接進宮來。

也許是少年情深,也許是心存愧疚,總之,朱瞻基找個藉口,廢了髮妻,理由有點不上臺面——多病無子。這實在有點說不過去,皇后無子,可以養孫貴妃的兒子嘛。

總之。這個事就這麼遮過去了,胡善祥為孫貴妃騰了位子。孫貴妃變成了孫皇后,胡皇后變成了胡道姑。

但是張太后還是憐憫這個前兒媳,宮中有宴,總是召前胡皇后上席,還特地把她安在孫皇后之上,惹得孫皇后不高興,當然,她也不好說什麼,誰讓自己晚了一步呢。


朱瞻基到後面,的確有點後悔了,也許是孫皇后天天和自己相處,他也覺得平常了還是怎麼地。他對胡皇后有些個內疚了,說是自己少年衝動,——“此朕少年事”。

然而,在孫皇后那裡,朱瞻基是個圓滿交待,此誠然是少年事,但少年事是為情切意真。


錢多多讀文史


傅善祥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后,是朱棣的原因。

朱棣是造反當上的皇帝,他當然是最有話語權的一個人了。他親自給孫子朱瞻基選的媳婦,朱瞻基即使不喜歡也不能怎麼樣。

畢竟,他不能不給自己的爺爺面子呀。

可是,我們都知道傅善祥最終還是被朱瞻基廢掉了皇后的位置。

這又是為何呢?

可以說朱瞻基廢掉傅善祥也是合情合理的一件事。因為她沒有為朱瞻基生兒子,古代的時候,尤其是生在皇家,沒有生兒子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

若是皇后生不出兒子來,被廢也是合情合理的。這在歷史上,都是可以找到先列的。漢景帝的薄皇后,沒有生兒子被廢,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沒有生兒子被廢.......

傅善祥的不幸,就是因為她沒有給朱瞻基生兒子,所以也被廢了。

事實上朱瞻基也不喜歡這個皇后,他喜歡的是孫若微。

孫若微是一個官宦家的孩子,同時他也是朱瞻基生母張太后的老鄉。從小懂事乖巧的孫若微就是被寄養在宮裡長大的。

朱瞻基和孫若微他們兩個比要好,他們之間的關係,可以用青梅竹馬來形容。所以說朱瞻基是喜歡孫若微的。

另外,張太后也是喜歡孫若微的。

在朱棣駕崩之後,孫若微又生了兒子的情況下,朱瞻基把孫若微給提拔成為了皇后,這當然也是合情合理的一件事情到了。

題目上說的傅善祥被廢除後,太后同情他,皇帝后悔。這種事情真的可能發生嗎?

太后同情傅善祥可能是真的。

畢竟傅善祥沒有犯什麼錯誤呀,她也是一個很善良,很賢惠的人。至於說她沒有生男孩,這也不能全怪人家一個人。

畢竟,一個人是生不出孩子來的,朱瞻基不喜歡她,就不去寵幸她。不寵幸她,她生孩子的機會,當然比孫若微要小的多了。

所以說傅善祥確實是值得同情的一個人,她當了皇帝然後又被廢掉。這個對於他來說是不公的,是屈辱性的事件。

那麼皇帝朱瞻基有後悔嗎?

朱瞻基應該談不上後悔,若是後悔的話,他還可以重新把她給立為皇后。再說了朱瞻基真正喜歡的是孫若微。

因此說皇帝廢了傅善祥後悔了,這是不成立的一件事。


漢史趣聞


胡善祥胡皇后一生賢良、忠厚善良,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妻子,但是在登上皇后之位後被廢除,廢除之後皇太后時常感到惋惜,並且時常招她回宮聊天,明宣宗也是時常後悔,認為自己當初實在是太過年少。

一個女子到底有何等才能能讓他們這樣?

胡皇后在年少時就被選為皇太孫妃,在明宣宗順利繼位之後就登上了皇后的位置,以賢聞名。

雖然胡善祥貴為皇后,但是這依舊沒有影響到她的性格,為人依舊是忠厚善良、舉止莊重、不抬架子,深受當時的皇太后和百姓的愛戴。

但是這樣一位賢能的女子一生沒有兒子,只有兩個女兒,分別是順德和永清公主,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是男權社會,更何況是在帝王之家,這件事導致胡皇后並不受寵,當時有位孫貴妃為宣宗生下了第一位皇子,因為深得宣宗寵幸。

因為宣宗讓胡皇后以多病為名辭去皇后職位,在胡善祥被貶之後就居住在長安宮,做了一位道姑,同年孫貴妃成功上位皇后。

在百姓得知胡善祥被廢之後都非常同情她。

雖然胡善祥被廢除,但是張太后依舊讓她常年進宮陪自己,在吃飯或者朝廷設宴的時候,張太后也讓胡善祥坐在孫皇后的上頭,孫皇后經常對此不滿,但是也沒有辦法。

《明史 后妃列傳一》“後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宗後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不僅僅是天下百姓和太后,就連宣宗本人在後來也時常感到後悔,在《明史》中也有記載,說是宣宗時常後悔但是隻怪當時年少。

這件事告訴我們,無論外面的野花再怎麼好看,還是家裡面的花最重要,朋友們一定要謹記啊,明宣宗已經為我們嘗試過了,所以就不要再走錯了。

以上是文青的個人觀點,如果覺得不錯,點個關注,文青喜歡跟朋友們分享歷史趣事;

如有不同觀點,在下方評論,文青必當受教學習。


文青聊史


明宣宗皇后胡善祥無過被廢,令世人同情,張太皇太后也表示憐憫,宣宗也表示了後悔之意,但是史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亞聖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中說道: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個老夫子是在說,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但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行為。

帝舜因為沒有後代,在沒有通知親屬的情況下,就直接娶妻,舜就是君子的榜樣。他是用實際行動來盡孝,而不拘泥於擺喜酒請客這種形式,注重的是娶妻生子,以延續香火。

作為母儀天下的皇后,第一要的工作是生下皇子,為大明朝製造一個繼承人。工作了十幾年,還沒有成果,咋說是沒有過錯呢?普通人無後,那是最大的不孝,作為皇后無子,那就是天大的罪過。

永樂十五年(1417年),濟寧人胡善祥,被明成祖朱棣冊立為皇太孫朱瞻基的太孫妃妃;明仁宗即位後,立為皇太子朱瞻基的皇太子妃;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即位後,立為皇后。

從被立為皇太子妃到立為皇后,整整八年的時間,胡善祥也沒有做出任何實際的貢獻,沒有給朱瞻基生下一個兒子。

明朝老朱家的傳統,就是隔輩親。明太祖朱元璋就把皇位直接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明成祖朱棣也是喜歡孫子朱瞻基,才把皇位傳給朱高熾,朱瞻基繼而接班。保不齊朱瞻基也有這麼一個情節,天天巴望著想孫子。可沒有兒子,哪能就會有孫子呢?這種事還是需要按照套路一步步地來,朱瞻基心裡著急上火,可皇后胡善祥卻一直不見動靜,這可咋整哦?

好在帝王家不缺女人,另一個女人就想出辦法來了。

山東鄒平人,永城縣主薄孫忠之女孫氏,年幼時容貌俊美,被明仁宗皇后張氏的母親彭成伯夫人看中,張皇后是永城人,由於這個關係,年僅十歲的孫氏就被選入宮中,由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養育。孫氏與朱瞻基朝夕相處,青梅竹馬,感情很深。

在替朱瞻基議婚時,胡善祥被選為了皇太子妃、孫氏為嬪。

朱瞻基登基後,立胡善祥為皇后,立孫氏為貴妃。

但胡皇后一直沒有兒子,自己也不想辦法,這就給孫氏提供了機會。

宣德二年(1427年),孫氏生下了皇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

也有說法是孫氏也沒生出兒子來,就偷取宮人之子為自己的兒子。這個朱祁鎮,不是孫氏親生,是宮人所生。

不管是不是孫氏所生,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兒子的朱瞻基,見到了兒子,哪裡還去管誰生的,只要是他的就行。這個估計不會錯,就是宮人所生,也不會錯了種,這一點恐怕朱瞻基不會太馬虎吧。

加之,孫氏與朱瞻基本來就情深意長,這次就有話說了。

次年,1428年,朱瞻基的賢妃吳氏又為朱瞻基生下了次子朱祁鈺,也就是後來的明代宗景泰帝。

由此看來,朱瞻基還是有點能力的,只不過實力不是很強大罷了。

朱瞻基(1398或1399---1435年),作為帝王,在二十八九歲才有了第一個兒子,差不多也算老來得子,其喜悅的心情可想而知。作為關乎國家、朝廷的第一要務,茲事體大。

母憑子貴,孫氏上位也在情理之中。

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廢掉胡皇后,讓其退居長安宮,改立孫貴妃為皇后。

除了沒有兒子之外,胡皇后並無其他過失。因此,被廢之後的胡皇后,一直得到宣宗之母張太后憐憫,經常被召居清寧宮。內廷朝宴,張太后命胡廢后位居孫皇后之上。為此,孫皇后經常感到不爽。

天下人得知胡皇后被廢的原因,都為之同情。數年後,宣宗也有所歉意,自我解嘲說:“這是當初年少衝動所為哦。”

立儲之事,既是家事,更是國事,關乎國家、朝廷的命運。沒有兒子而佔據皇后高位,並非是好事,很可能是朝政混亂的開始。一旦當朝帝王有個三長兩短,突然駕崩的話,很可能就會動搖國家的根基。

作為帝王,朱瞻基的處置沒有過錯。而且,被廢后的胡善祥一直得到了善待。

因此,胡善祥被廢是在情理中,能夠善終也是不錯的結局。朱瞻基在政期間,史稱“仁宣之治”,可見明宣宗廢后一事,並非荒唐之舉。


豹眼看歷史


正史上的胡善祥,可沒有在《大明風華》裡的那個胡善祥心機那麼深重,是個本本分分的老實人,史稱“有賢名,守孝道”。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為人很本分很老實,聽婆婆的話。胡善祥就因為太本分,不會來事,不受朱瞻基的待見。又因為只生了兩個女兒,沒有皇子。就“無故”被廢了。

而孫若微搶先生出了皇子,也就是後來的朱祁鎮,僅僅四個月就被立為太子,孫若微也就從貴妃的位子上被扶正為皇后了。

胡善祥被廢后就做了道姑,一輩子青燈為伴,自然也就更不可能生皇子翻盤了。其實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的確孫若微更受寵。


當然劇情中故事情節更生動。把胡善祥和孫若微設定為親姐妹,都是建文御史大夫景清的女兒。

孫若微被孫愚救了,帶到福建去長大;胡善祥被朱高熾救了,放在胡尚宮那邊長大。

其實胡善祥在正史中,是錦衣衛百戶胡榮的女兒,是朱棣給朱瞻基冊立的太孫妃。而孫若微的身份和胡善祥倒是差不多,她是永城縣主簿孫忠的女兒。不過她才是真正從小在宮裡陪著朱瞻基長大的。這可能才是正史中兩人感情不錯的真正原因。


胡善祥是大明朝真正的第一任“平民”皇后。她比此前任何一個皇后的身份地位都低。

這也是相當於朱元璋防止後宮和外戚干政立下的規矩,真正開始被重視且執行的開始。

因為朱瞻基的老孃張妍還是勳貴家庭出身,而且張太后權力慾一點都不小。丈夫在世想控制丈夫,兒子在世想控制兒子,孫子在世想控制孫子。她的確是個宮鬥狠人,朱瞻基死後,她可是親自出現在過臺前一段時間的。

但是大明朝的制度實際上給予不了太多她干政的機會。後來加之朱瞻基死後,和孫若微之間的婆媳鬥爭。她是非常不喜歡權力慾同樣重的孫若微的。


可惜死在了孫若微前面,在正統7年,也就是土木堡之變前7年,太皇太后張妍死後,胡善祥也就跟著去了。

在劇情中,孫若微因為主角光環的原因,孫若微一直都被合理化,一直都處於高光時刻。

她救過朱棣,本來更可以當太孫妃,但是由於“靖難遺孤”的身份問題,最終沒能實現。但是孫若微和朱瞻基相當於自由戀愛。所以這份感情的脈絡也成為了該劇的主線。


但實際上,張妍其實是不待見孫若微的,經常噁心朱瞻基,雖然胡善祥被廢了,但是還是邀請她到清寧宮同住;有宴會的時候,還是把胡善祥請上桌子,並且讓她坐在孫若微的上首。時時刻刻提醒朱瞻基“無故廢后”,藉此打壓孫若微。

其實關於朱瞻基後悔自己年輕不懂事廢后的話,“此朕少年事。”出自於《明史》,而非《明實錄》。有此類言論記錄的,幾乎也是出自天順(朱祁鎮復位後的年號)以後,所以朱瞻基究竟有沒有後悔廢掉胡善祥,大概率是不存在的。所以《明史》這麼寫,實際上是為朱瞻基辯護。

可見因為朱祁鎮輕信王振,斷了大明的夢想。後人才開始懷念如果胡善祥沒有被廢后,或許太皇太后張妍死後,她就不會死,也就有可能制約王振,歷史會改寫吧。


一直等到孫若微死了,朱祁鎮聽了錢皇后的話,才給胡善祥復其位號。可見孫若微的確是個宮鬥狠人。

(正史上這些後宮女人都是某氏,沒名字。文中為了脈絡清晰,都採用了《大明風華》劇中的名字)



炒米視角


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很受我們的喜愛,這部電視劇中的女二胡善祥的表現實在是太過於吸引我們的眼球,而在看這部電視劇中,我們有了一個很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這部電視劇中的女二和女一在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真實原型。


而經過我們翻閱歷史資料可以得知胡善祥(1402年5月11日—1443年12月05日)是山東濟寧人,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子,錦衣衛百戶胡榮的第三女。她在中國明朝的人永樂十五年,胡氏以賢聞名,選為皇太孫妃。洪熙年間,封為皇太子妃。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即位,立為皇后。雖然胡善祥貴為皇后,但她為人忠厚善良、天性貞一、舉止莊重、無媚順態。


而這些都不是很重要,我們今天主要要討論的是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廢除後,太后同情皇帝后悔,這是為何?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我們可以得知永遠都有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如何一個皇帝的皇后都是第一任所被我們去記住。



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廢除後,太后同情皇帝后悔,這到底是有什麼樣的原因呢?其實很簡單,因為她在當皇后的時候,她對待任何人都是善良的,而她下位以後,雖然當時的皇帝很及時的讓另外一個妃子去做了下一任皇后,但是整個大明的後宮裡面有那麼多老人,她們都曾經接受過第一任皇后或多或少的照顧,所以在這個後宮中雖然表面上對新上任皇后畢恭畢敬的,但是在她們的內心中還是最喜歡的第一任皇后。


而太后是最早擁立她成為當今的皇后,而皇后對於太后的態度是拿她當作自己的母親在侍奉,這個皇后突然一下子沒了,太后肯定會想念這個皇后曾經照顧她的點點滴滴,而皇上肯定是對於老人是無數的懷念,新人再好,也不如老人來的貼心,實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