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孩子養成好習慣?不吼叫,怎麼做真正有效?

用戶1736922181905


父母想幫孩子養成好習慣,首先該肯定自己的這個心意;其次,還可以在態度和方法上做些調整:

1、父母平時多多覺察自己的辛苦,先安頓好自己的心情,不在自己心情很糟的時候向孩子轉嫁情緒;

2、態度“清晰而明確”、“溫柔而堅定”;

“明明,你還不趕快起床!”“你這麼懶,長大後怎麼得了!”——不清晰不明確;

“明明,現在是7點30分,你要在10分鐘內起床吃早餐。”——清晰而明確。

父母和孩子的生理條件、心理功能常常有差別,對於事物的感知也並不總是一樣,用“清晰而明確”的方式比較能避免誤會和批評。

“甜甜,你很想再吃一顆糖對嗎?我們之前約定好了的,一天最多吃一顆糖,如果你今天已經吃過一顆了,就不可以再吃了。”

溫柔是父母表達對孩子的關懷、理解和尊重,堅定是我們對孩子的要求要堅定,不隨意變動。

3、行為上可以使用“正增強”和“負增強”的方式。

“正增強”主要是在孩子做出好的行為後,及時給予孩子想要的:鼓勵、稱讚、擁抱、孩子想要的玩具、玩耍機會、聚餐等;

學齡前或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還可以用集點數、貼紙的方法增強趣味、參與感和可見的成就感;

“負增強”主要是在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後,取消孩子想要的:比如“如果5分鐘內還不去做作業,就取消今天玩電子遊戲的時間。”

無論是正增強還是負增強,都需要父母在1、2的基礎之上,並和孩子事先約定好清晰明確的規則。

當父母不易,尊重孩子、學習方法、摸索規律,就可以少點吼叫發脾氣。





心心點燈心理諮詢


以身作則,陪出質量,培養興趣,孩子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

我認為,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需從父母自身做起,如果父母沒有好習慣從何幫孩子養成好習慣?就如一個時時手機不離手的父母要求孩子不玩手機,不碰遊戲是不是有點天方夜譚?

基於這樣的原因,我覺得根源還在於我們父母能否把這件事情看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來做,一切從我們自己身上發生變化,因果聯繫,孩子身上自會發生效應,真正有效自然而然會發生。

一、家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自孩子出生以來,他一點一點地感受著這個世界的所有,一點一點地從父母身上讀取信息。如果孩子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積極向上的信息,那麼這樣家庭的孩子出現問題的概率肯定低很多。

這張照片在前些天成為網紅照片,你看,這不就是最好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嗎?

二、家長有計劃有目標地多陪伴孩子

陪伴,我們不應只是簡單地理解為花了時間陪著你就好了。如何做到有質量地陪伴?這是我們作為家長要思考的問題,否則陪了也白陪,甚至不如不陪。

前些天聽了我們當地一位大學教授的育兒經,他說:“家長要有計劃有目標地陪伴。”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他舉了一個例子:他接孩子放學之前會大致想一個話題,思考接到孩子之後和他怎樣展開交流討論,希望達到一個什麼層面的認知,等等。這樣就把放學路上的時間充分用起來了。

三、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做比手機遊戲更喜歡做的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做有興趣的事情,可以無限激發人的潛能和力量,小學生也是這樣。

什麼事情在孩子的心裡佔據主導地位,相應地其它事情就會靠邊站。日積月累中,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愛好,或喜歡閱讀,或喜歡繪畫,或喜歡某種樂器,不管是什麼愛好,培養他,陪伴他,在把愛好的事情做得越來越優秀的路上,孩子自己都會把壞習慣的那些事比下去

如若能像孟母三遷,為了孩子盡最大的努力,孩子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


攀登數學


教育孩子十分重要,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方法正確,就能達到功半事倍的效果。對孩子動不動就大聲吼子,不但幫助不了孩子養成好習慣,孩子反而還會從大人的吼叫中產生牴觸情緒。個人認為,對孩子的好習慣要多多表揚,常言道:“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對不好的習慣要指出,要說明哪裡不好,為什麼不好,為什麼要改正,改正了對今後有什麼好處……只有這樣輕言細語,循循善誘,就能收到良好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