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發家史——說一說戰國七雄是怎麼“雄”起來的

挈領提綱,我是文盲。繼上一篇文章介紹的春秋時期著名的諸侯霸主們,我們今天接著來捋一捋戰國的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

戰國七雄發家史——說一說戰國七雄是怎麼“雄”起來的


說起戰國,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反應就是“戰亂”,“戰國七雄”等,我們之前提到,春秋戰國是西周王室的延續,西周王朝施行分封制,劃天下九州之地為各諸侯國,有記載說周天子一共分封了71個諸侯國,雖然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進行了大量的兼併戰爭,但為什麼膾炙人口的只有“七雄”?這七個諸侯國又是怎麼從這麼多國家中脫穎而出的呢?

戰國七雄發家史——說一說戰國七雄是怎麼“雄”起來的


戰國七雄

說起“春秋五霸”,不得不提到這幾位霸主自身有著不凡的人格魅力,此外任用的賢臣也是一大原因。而“戰國七雄”之所以成為“雄”,除了國君自身英明之外,任用賢臣進行改革也同樣是原因之一,那麼我們今天就說一說這幾個諸侯國是通過什麼樣的變法,任用了什麼賢臣才一步步走向輝煌的。

戰國七雄發家史——說一說戰國七雄是怎麼“雄”起來的


關於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人們說法不一。有人推崇將《春秋》絕筆之年魯哀公十四年為春秋下限,也就是前481年,或者是以周元王元年為戰國始年,也就是前475年。還有人推崇以東周發生的兩大影響歷史進程的著名事件“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為界限。

我們之前說到,“春秋五霸”中有一“霸”便發生於晉國,而晉國後期國君權力分散,實權落在了六大家族韓、趙、魏、知、範、中行手中,但後來範和中行被打敗,權利落在了剩下四家手中,其中又以知氏最強。後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合,擊敗了貪得無厭的知氏家族,晉王室大權旁落到三家之中,後在前403年,周王室認可了韓趙魏為三家諸侯,晉國退出歷史舞臺,史稱“三家分晉”。而在公元前386年,東方的齊國大權從姜姓落到了田氏手中,田氏建立了新的齊國,稱為“田齊”,這個事件被稱為“田氏代齊”。此後,從春秋開始的周王室從權力分散到徹底失去了權力,各諸侯國爭相亮相,進入了“戰國時期”。

戰國七雄發家史——說一說戰國七雄是怎麼“雄”起來的


春秋戰國分界

戰國初期,除了後面獨大的七雄之外還有許多小的諸侯國存在,但是這些國家並無發言權。東周時期(前770-前256)持續有500年,足以使得一些在戰爭中元氣大傷的國家復強如楚國,也足以使得一些強盛的國家轉衰,如晉國和秦國。而當時中華文明百花競放,沒有任何人知道何種流派才是正統的,更沒有任何人知道何種流派才能讓自己的國家更強大。所以,各諸侯國中發生的改革,方式不同不僅僅是因為國情不同,更可能是因為政治家流派不同,觸及統治階層的的利益程度不同,所以國君接納程度不同,受到的改革阻力不同。那麼接下來一一說說這些使得國家強盛一時的改革和變法,各位自行評判優劣。

戰國七雄發家史——說一說戰國七雄是怎麼“雄”起來的


李悝變法

變法先驅——李悝(kui,1)變法。李悝身處魏國,彼時韓趙魏三家分晉結束,魏國外有強敵(東邊有齊國,西邊有秦國,南邊有楚國,北邊有打不過的趙國),內有時弊,李悝對魏國的見解切中時弊,魏國國君魏文侯起用他為丞相,進行變法。李悝變法可總結為五點:

廢貴族特權,選賢能效力,明賞罰,盡地力,著《法經》。李悝變法使得魏國政治經濟上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最後的《法經》是以法律的形式保護變法,成果斐然,是中國變法之始,引領了戰國時期變法圖強的熱潮。魏國一躍成為中原霸主,可稱得上是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然而,魏文侯去世後,魏武侯聽信讒言打擊變法派,到了後來的魏惠王在位時,更是將變法派名臣商鞅棄之不用,在當時激流勇進的時代中,不進則退,後魏國被秦國打敗,徹底失去了問鼎天下的可能。

戰國七雄發家史——說一說戰國七雄是怎麼“雄”起來的


吳起

吳起變法。吳起變法發生於楚國。楚國地廣人眾,能夠調集百萬大軍,在戰國七雄中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由於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國力一直萎靡不振。楚悼王即位後,面對外敵入侵只能賄賂秦國干預,楚國才得以苟活。楚悼王向變法圖強,但苦於沒有人才。此時魯人(吳起是魯國人,後到魏國魏武侯仕官並提出武卒制,使魏國更加強大,此時在魏國被排擠流落到楚國)吳起來到楚國,為楚悼王分析楚國的弊端,進行變法革新。吳起吸收李悝變法的法治精神,提出“明法審令”,將法律公之於眾。此外,吳起還提出“減爵祿”,整頓吏制,訓練士卒,增加軍費。經過變法,楚國逐漸強大起來,向北伐魏救趙,收復了被三晉佔領的陳國、蔡國故地,將勢力擴展到黃河岸邊;向南,平定百越,疆域拓伸至江南,佔有洞庭、蒼梧之地。當時,諸侯各國皆畏服楚國,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諸侯

”。但是吳起變法觸及了保守勢力的利益,楚悼王去世後,舊貴族殺死吳起,變法失敗。

戰國七雄發家史——說一說戰國七雄是怎麼“雄”起來的


秦國強大根源——商鞅變法。商鞅原名衛鞅,出身魏國,後變法意見未得到重用而轉到秦國,後因被封商地為君而被稱為商鞅。當時秦國地處西部,遠離中原,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於中原各國。秦獻公及前幾任國君征戰無數,秦國國力空虛,秦孝公即位後,廣集賢才,虛心求教,企圖復強秦國,後起用商鞅開始變法,“

徙木為信”。商鞅變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秦國頒佈《墾草令》,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耕戰,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強大奠定基礎。第二階段為孝公東圖中原之際,遷都咸陽(今陝西西安),廢除貴族的井田制,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制,編訂戶口,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經過這一階段改革,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後秦國東出函谷關,敗韓趙魏,西征蜀地,南征楚國,一步步統一了中國。

戰國七雄發家史——說一說戰國七雄是怎麼“雄”起來的


戰國時期韓國位置

申不害變法。申不害變法是戰國時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韓國境內進行的改革。申不害變法雖然也崇尚法治,但更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指國君任用、監督、考核臣下的方法,即“術”的改革。這個變法為當時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課制度非常重要,使得韓國國內政局穩定,貴族特權受限,百姓生活逐漸富裕起來。申不害重視吏制和土地問題,“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其變法為當時的韓國化解了諸多危機,韓國地處列國包圍之地,然而韓國卻長期保持安然無恙。後韓非子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雖然同為法治,但是申不害變法卻立足於“人治”,其變法並不深刻,很多潛在問題並未得到解決,後韓昭侯去世,申不害變法被廢除。

戰國七雄發家史——說一說戰國七雄是怎麼“雄”起來的


鄒忌

鄒忌變法。鄒忌(就是那個與城北徐公比美的大老爺們),戰國時期齊國大臣,初效力於齊桓公(對沒錯就是齊桓公,只不過這個齊桓公並非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姜小白,而是田齊桓公田午),後齊桓公去世,效力於齊威王,任相。時威王思賢若渴,祈求強國,鄒忌毛遂自薦,針砭時弊,向齊威王提出了諸多建議,被威望拜為相國。鄒忌崇尚法家學問,他的主張順從國君行事,主張選擇“君子”擔任官吏而防止“小人”混雜,主張修訂法律而監督清除奸吏,這都是法家的政策。鄒忌和威王均重視人才,施行“慎擇君子”策略,時齊國人才濟濟,田忌、孫臏等名將謀臣均在齊國效力。後鄒忌借“比美”諷喻齊威王“虛心納諫”,威望聽從,齊國臣子通過“面刺”、上書、“謗議”等方式提出建議,不久出現了“雖欲言無可進者”的千古難遇的現象。時威王一鳴驚人,齊國強盛一時。

戰國七雄發家史——說一說戰國七雄是怎麼“雄”起來的


燕昭王治國。燕國地處北方,國力弱於中原,一直未能對中原各國造成威脅。燕國得以稱為七雄之一,得益於一位偉大的國君:燕昭王姬職。時值中原各國經過變法國力強盛,而燕國經過“子之之亂”等事件而衰微,燕昭王心痛燕國現狀,企圖強國富民。他奮發圖強,卑身事賢,重用

蘇秦、樂毅,經過多年經營,終於振興了燕國。後燕國入侵盡失民心的齊國,樂毅連破齊國七十餘城,當時齊國國君被部下殺害,僅剩兩城,齊國基本滅國。樂毅的全力發揮與燕昭王的大力支持息息相關,有人進讒挑撥挑撥燕王與樂毅,昭王直接痛斥小人。昭王還派燕將秦開襲破東胡,迫使東胡從燕國東北部後退千餘里,燕國領土向東北擴展到遼東一帶。燕還向南進軍,攻佔了中山國許多地方。燕昭王與臣下君臣相知,創下了燕國最強盛的時期。

戰國七雄發家史——說一說戰國七雄是怎麼“雄”起來的


胡服騎射——趙國的強國之策。“胡服騎射”是指戰國時趙武靈王為了國家的強大,推行“胡服”、教練“騎射”的過程。時值趙國國力衰退,時常受到中山小國的騷擾,趙武靈王分析了少數民族的軍隊優勢,決定“著胡服”“習騎射”,經過此訓練後,趙國軍隊戰鬥力大漲,成為了當時僅次於秦國的第二強國。此後,趙武靈王出兵消滅了中山國,北擊匈奴,“攘地北至燕、代”,還向西闢地到達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趙國國力達到巔峰。

戰國七雄,各有各的故事,但其必有一段國君強國之心譜寫的光輝歷史。今天的戰國變法改革就說到這裡,下次我們再說一說戰國時期有名的戰役,說一說秦國是怎麼一步步統一全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