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古村因為遠離大理,所以經常不被人提起,距今已有兩千年曆史

大理諾鄧古村,這是一個坐落於深山中的古村落,地處雲龍縣城,因為距離大理有一段距離,所以不經常被人提起,也少有遊客踏足。“諾鄧”這個名字,據說從唐朝一直沿用至今,之後便再也沒有更改過,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時間在這裡沉澱,歷史尤為厚重。諾鄧因為鹽巴而出名,根據當地傳說,鹽滷最初的發現者就是姓氏為諾和鄧的牧民,也有學者認為,“諾鄧”在白族語中意為“有老虎的山坡”,是遠古時期對虎的圖騰崇拜,也是氏族的名稱。

這個古村因為遠離大理,所以經常不被人提起,距今已有兩千年曆史

在這裡,有著淳樸的民風,在諾鄧流傳著一個民間故事,從前,每天集市閉市,屠戶們都不會把沒有賣完的肉收走,而是將剩下的肉掛在肉市旁的一棵大樹上,等到第二天開市取下來再接著賣。即便再窮,誰也不會擅自拿走掛在樹梢上的肉,還會幫忙照看。這個小小的村子裡,似乎蘊藏著一種歷久彌新的儒雅之氣。諾鄧雖為山村,卻建有文廟,建築風格氣勢巍峨,可以看出這裡的人們對文化的敬仰。也正因此,在這個偏遠的小山村,有著很濃厚的文藝氣息。即便是小石梯上到處散發著牛糞馬糞的味道,仍然無法磨滅這裡歷史的痕跡。有歷史的地方,是沉重又悠遠的。

這個古村因為遠離大理,所以經常不被人提起,距今已有兩千年曆史

諾鄧村四面環山,村子最低處海拔1900米,最高處的玉皇閣海拔2300多米,落差較大。除了東面山麓龍王廟後有一小塊稍微平坦的臺地外,所有的民居幾乎都建在山坡之上。諾鄧村民居建築風格幾乎與大理地區的白族民居風格相同,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的建築佈局。但由於依山而建構思奇巧變化風格也呈多樣性,無論是四合院還是三坊一照壁的結構,平面組合都結合山形地勢特徵,因而諾鄧村民居建築又成千姿百態的外觀,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個古村因為遠離大理,所以經常不被人提起,距今已有兩千年曆史

諾鄧民居建築重視工藝精美,門窗、木樑、柱、簷都講究雕刻圖案的精細美觀。山牆、院牆上都有繪畫或圖案,每戶人家正房、廂房、面房或照壁的佈置和工藝都各有特色,幾乎找不出完全相像的兩家來。白族建築的照壁是十分需要講究的,而諾鄧村的照壁由於主房、廂房和廳房因山勢高低錯落所建的,照壁就顯得高大而又順應各家的自然特徵。諾鄧民居建築中大門式樣最為豐富,門向也不盡相同,其風格氣派豪華,不失文雅,此外各家正房堂屋的風格都體現著莊重古樸典雅,很多人家至今還保留著明清以來的傢俱古董實物,現存民居建築中以明清時期的建築為主。

這個古村因為遠離大理,所以經常不被人提起,距今已有兩千年曆史

諾鄧鹽井自漢朝開採以來至今已有2000多年,諾鄧井之名距今也有1300多年,現存鹽井,井房及煮鹽大灶等建築,村中保存較完整的古鹽井以及明代五井鹽課提取司衙門舊址是研究雲南古代鹽業經濟文化的寶貴活教材,在唐朝這裡就已經開始鑿井製鹽是一個典型的以鹽井為生存依託的村落。鹽井是一口21米深的直井,古代用人工汲水的方法從井中取滷再分給各家煮鹽。現在諾鄧村的兩口鹽井已經廢棄,諾鄧鹽井口味清淡含鉀不含碘,諾鄧火腿也是十分出名,舌尖上的中國讓諾鄧火腿一夜之間風靡全國,諾鄧火腿之所以出名正式因為用來千古鹽井的鹽巴醃製。

這個古村因為遠離大理,所以經常不被人提起,距今已有兩千年曆史

在村子的最高處海拔2300多米,建有玉皇閣建築群,這裡古木參天,殿閣如矩,周圍全是高大的古房林木,樹高多達三四十米,最古老的樹齡已有800多年。大殿前有彌勒寺、欞星門,後有靜室、武廟及文廟等。玉皇閣是滇西地區現存的極少見的三層閣樓式古建築,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主體建築包括三層閣樓大殿及靜室。在古代是著名的道教宮觀,在清朝咸豐年間被毀後有重建。大院內有明代的梅樹、翠柏、紫薇和金桂等樹木。大殿頂層上現存的鑿井繪畫和二十八星宿圖可稱為諾鄧一絕,在研究中國古代宇宙觀和天文藝術建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這個古村因為遠離大理,所以經常不被人提起,距今已有兩千年曆史

欞星門建於明嘉靖年間,正門最上方書寫騰蛟二字,反面書寫起鳳二字,又叫騰蛟起鳳坊。它是滇西現存最大的古木牌坊。此門飛簷斗拱雄奇高大,據說諾鄧的一個巨人與昆明的舉人在一起談論家鄉,昆明舉人誇耀金馬碧雞坊雄壯,諾鄧舉人不服,回到家鄉便仿金馬碧雞坊修建了欞星門,故意比其高出三尺,此事真實性有待考證,但是也反映出了諾鄧鹽業發展的水平和經濟實力。

這個古村因為遠離大理,所以經常不被人提起,距今已有兩千年曆史

諾鄧村因為距離大理州府交通比較便利,所以是白族最早的經濟重鎮,也是滇西北地區年代最為久遠的村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